K12学习《绿》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52690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15KB
K12学习《绿》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K12学习《绿》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绿》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
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投影出示字词
xiāng
jù
bó
liǔ
qió
ng
shū
xié
zǐ
镶
踞
薄阴
几绺
穹
倏
皱缬
尘滓
yì
jū
shí
chà
yù
n
lé
mó
ulà
i
挹
掬
什刹
蕴蓄
棱角
明眸善睐
三、
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
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
山边
观察角度:
仰视
观察的景致:
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
亭边
平视
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
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
潭边
俯视
梅雨潭的绿
教师: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
问题探究一:
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
问题探究二:
开头就直抒胸臆:
“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
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
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
追问:
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
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
(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
(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醉人、奇异
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
试举例说明。
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
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
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
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
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
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
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0、组织学生利用电脑将课文进行配乐朗读。
利用电脑将课文片段进行配乐朗读,制作成mp3文件。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制作片段)学生可以带有关的配乐资料,要给学生充分的制作时间,15分钟。
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制作朗读作品。
1、朗读演艺台。
组织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评选最佳朗读作品,在全班播放最佳朗读作品,给最佳朗读作品投票,欣赏最佳朗读作品并进行评价。
评价时要紧扣作者对梅雨潭水的种种感情来评价。
四、初当评论家。
、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批注要点:
用批注的常用符号,针对揭示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
批注一般写在的空白处。
准备同类《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纳兰风清)
4组织学生选择大自然中的一种色彩进行写作。
学习《绿》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习作。
要给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30分钟。
附:
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
纳兰风清
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住久了,难免向往大自然。
早就心仪兴隆山那重峦迭嶂、一望无垠的绿色,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去。
前不久应朋友之约游兴隆山,时间正值盛夏时分。
一大早,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与美邂逅也是一种缘份。
当我们还沉浸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喜悦中时,迎面兴隆山满山遍野的绿色卒不及防地向我们扑天盖地而来。
终日生活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我们,乍一进入这绿色世界中,整颗心都葱茏成了一片绿洲。
一时间,来不及细想,只感到一跤跌进了绿色的世界中。
放眼之处皆为绿色。
深深浅浅、浓浓淡淡、郁郁葱葱、苍苍翠翠,绿得那样风情万种,绿得那样千娇百媚,绿得那样惊心动魄,绿得连空气都染上了一抹微绿,绿得人五脏六肺都有了绿意。
不禁惊叹这世上竟有这么多种绿色,再高明的丹青手也调配不出,就那么千变万化地参差着,铺展到我们眼前,养眼更养心。
兴隆山整个一个树的世界,着眼处皆是树。
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粗旷的清秀的挺拨的妖娆的,那样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仿佛押着韵,看着看着心中不由诗声四起。
魂似也被这满眼的绿诱出了窍,不思归。
这里的绿,仿佛绿得有了气味,绿得有了质量,吸一口,满鼻异样的绿香,熏透人的肺腑,掬一捧似可以揣入怀里带回家中,迈开步,仿佛就能踩出绿色的脚印,此时连思绪也染上了绿意。
对来自闹市的我们,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从不知道,绿也似美酒能醉人,那剩下的大半天,我们几人就那么陶醉在这无边的绿色中,连话也很少说,静静地痴痴地为绿色着迷。
直到天色渐晚,到了不得不归去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向满世界的绿色告别,魂却仿佛失落在绿色深处找不回。
心中默默地与绿色相约,来年再见。
山脚有河,河上有桥,桥旁开满了野花,为兴隆山做了个最诗意的笺注。
乘车离开兴隆山许久许久,仍沉醉在绿色中未醒,想来,当晚的梦中,色调定然是一色的绿。
呵,兴隆山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
何日再相逢!
选自《XX年中国散文年选》
板书设计:
绿
朱自清
教案审核
曹卫萍
二
、
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2、
能继续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3、
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4、
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本文应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是:
欣赏优美的语言,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学习本文是如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梅雨潭水之绿的。
讲解的切入点可以从的标题入手提问:
课文描写了什么(对象)之绿,绿得怎样(感受)?
何以见得?
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
由此引入对梅雨潭和梅雨潭水之绿的研读。
教学设想:
新课标第一网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有关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知识。
借助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从事与意相合、情与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的方法。
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脉搏,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抓住最能透视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课文的右边就有“读书动笔示例”“总评”和“几个问题”的内容,研读课文时,教师可据此就如何圈点批注作简要的点拨,让学生弄清如何读书动笔。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古往今来,“绿”始终是文人厚爱的一种色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可以肯定地说,凡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都会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绿”的梦幻家园之中。
本节课我们就和《春》的作者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感受绿的神韵,去欣赏上苍赐予的生命本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
“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
“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
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通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学生自读,给生字、多音字注音,并思考本文描写了
(对象)之绿,绿得
(感受)。
梅雨潭水
醉人奇异
2、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作者是如何描写梅雨潭及其周围的环境的?
立足于哪两个观察点?
作者又是在哪里观察梅雨潭之绿的?
山边——梅雨潭的远景;
亭边——梅雨潭的环境(亭、山、云、岩、草、瀑布);
潭边——梅雨潭的绿(形状、质地、规则、色彩)。
3、本文着重写梅雨潭水之绿,为什么又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
——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
——起衬托作用,“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是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
三、研读课文
(一)关于梅雨潭
、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
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提示:
写亭:
“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写山:
“象半个环儿拥着。
写云: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2、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
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写其神。
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
(二)关于梅雨瀑
这段描写文字,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
说出它们的妙处来。
1、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
2、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活泼可爱。
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
这些景物衬托了梅雨潭的美,也是为下文做了铺垫。
第二课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欣赏梅雨潭水醉人、奇异的绿
认识常用的“圈点批注”的符号
(&
#8226;
)生字、难字
(。
)关键词语
(﹏)总括句、重要句
(
)佳妙句
(○)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
(☆)重要段落、重要语段
(()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
(?
)有疑问处
(△)要注意处、发感想处
批注示例:
我舍不得你;
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掏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批注○:
运用联想,用抒情性极强的动词,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点拨:
对句子作批注,可从句子的修辞手法、用词的表现力、句式特点、给人的感受等方面思考)
2、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绿的?
用
在相关的句子下做标注,并在课文右边相应的空白处对该句进行简要赏析。
讨论归纳:
①连用比喻,从视觉、感觉、触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展现出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
极大的荷叶——形状圆润,潭面开阔
使人由无穷碧之“荷”想到无穷碧之“潭”
少妇的裙褶——柔媚动人
处女的心——清纯可爱(绿波荡漾)
涂了明油——晶莹透亮(波光之软之亮)
鸡蛋清
——鲜嫩柔软(波光之软之嫩)
温润的碧玉——纯洁无暇(潭水清澈)
②对比衬托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作者以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浓”,
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进行衬托,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到好处。
③联想和想象
本文无论是比喻绘“绿”,对比衬“绿”,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文中还可再找一些其他的例子,
如: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明眸善睐了。
作者由绿的轻盈、柔软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剪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
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澈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
这样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不仅美丽动人,还有奉献精神。
可以进行仿句拓展,增添新的意境: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穷苦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汲你为药,我将赠给那瘫痪的舞女,她必能翩翩起舞了。
④变换人称,直接呼告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直呼“绿”为“可爱的”,既亲切又自然,由此,从描写转入直接抒情。
人称的变化,是强烈抒情的需要。
对绿的爱恋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不由自主把梅雨潭看做了美丽的少女,忘乎所以,要直抒倾慕之情,这是发自内心的真爱!
3、梅雨潭如诗如画的景色给作者心中留下了哪些美好的愿望?
用简要的语言来归纳。
想张开双臂抱住她;
想用美好的词汇赞美她;
想把她当作礼物赠给舞女和盲妹,想给她起名“女儿绿”。
二、深情朗读,体悟情感
本文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巧,情因景而起,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对绿的感情。
作者描写了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和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觉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认真品读,好好体味。
读读文中能表达作者急切寻绿的句子。
选读文中作者无限爱恋绿的句子
比读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
难点突破:
《绿》写于1924年。
朱自清在浙江省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篇。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反映在散文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绿》虽然只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这就是作者盛赞梅雨潭之绿的原因吧。
自学反思,有疑而问。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除了再次感受梅雨潭的美之外,请用(?
)在自己不明白的词句下做标记,并在旁白处批注自己要提出的问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2、“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
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这里的“据说”仅仅是“道听途说”之意吗?
为什么作者又紧接着说“但我觉得像杨花”?
3、文中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找一些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同学讨论解答:
、第一次来是在春天,第二次在秋天,季节、时节、天气有所不同,更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不同,此次游仙岩,作者的心情比较明朗,且对梅雨潭的绿比第一次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秋天的绿竟如此醉人。
“惊诧”已留有悬念。
2、见教参P409页。
3、见教参P409页
四、作业设计:
(1)找出第二小节中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本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山边
梅雨潭远景
亭边
梅雨潭环境
潭边
梅雨潭之绿
清亮鲜嫩柔软纯净
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向往陶醉深情思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K12 学习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