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试题库1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47606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75
- 大小:97.35KB
教育学原理试题库1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原理试题库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试题库1文档格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②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②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③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依据:
①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②学科和教材的特点。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知识水平。
④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
是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六、论述题
1、答:
提示:
(1)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
①统一性:
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知是基础。
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
情是动力。
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
意是支柱、杠杆。
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
行是关键。
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
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
②矛盾性:
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不通等现象。
(2)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
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开端进行教育。
2、答: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
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被动,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
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
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是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七、实例分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二套)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2、教育目的有什么意义?
它是由什么决定?
3、考试的命题要注意哪些问题?
4、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六、论述题(22分)
1、你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2、什么是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怎样贯彻这一原则?
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
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
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教育学原理》第二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
1、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2、学制是由国家制定的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
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5、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和创造美能力的活动。
五、简答题
1、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更具体地讲教师要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负责,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保证全面完成教书育人这一根本任务。
2、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育工作都要依据教育目崐的来计划和安排。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都要受教育目的制约。
教育目的又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所以制定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
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崐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也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确定教育目的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3、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紧扣教学大纲,教材对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不出偏题怪题。
②试题内容要全面,要有理解性的,记忆性的,技能性和创造性的;
即要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尽可能扩大知识的复盖面,又要突出重点。
③试题既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又要注意体现发展方向。
好的试题能够启迪儿童的智慧,诱发儿童锻炼,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自觉性。
4、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统一的行动目的,相应的组织结构,维护集体所必须的纪律、形成舆论等。
1、提示:
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专门的教育者。
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地位,肩负的责任,使教师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教师是不能代替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是不相矛盾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提示:
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崐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正确贯彻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
①教师必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②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严格要求,启发诱导。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三套)
五、简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20分)
1、学校教育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课的结构?
综合课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4、如何培养班集体?
1、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
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2为什么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
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教育学原理》第三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四、解释名词
1、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3、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方法。
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4、榜样示范是利用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5、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五、简答下列各题
1、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
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2、教师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④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⑤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结合。
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
①组织教学。
②复习检查。
③讲授新教材。
④巩固新知识。
⑤布置家庭作业。
4、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培养选拔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核心。
③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④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促进集体的发展。
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意义:
发展学生智力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知识的物化过程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总是要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实现四化的需要。
四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
现代化生产只有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智力的人才能驾驭。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
智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崐的工具,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愈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愈快,掌握知识就愈牢固,运用知识就愈灵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崐的,这是由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知识与智力不是一个概念。
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而智力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心理能力。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成果,而智力则是顺利完成这种反映的主观条件。
知识与智力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智力的转化物;
作为智力活动原料的知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这是知识向智力的转化。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自已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
智力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智力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的基础。
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
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智力不表现为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的心理品质上。
因此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力。
在教学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不是任何教学都可实现二者的统一。
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掌握知识;
教会学生学习,使之能自崐行去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转化,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
这种心理内部矛盾就有受教育者对当前道德要求的反映与现有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外部教育的影响是思想品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
当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接受的态度时,外部的要求就会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已的动机。
并选择行为的方式,在活动中,这种动机就转化为行动。
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中立或排斥的态度,外界影响也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理上留下痕迹,或者使原来的道德心理结构更加巩固,或者引起对原有结构作某些调整。
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教育者要注意做到:
(1)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启发、引导、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运动”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2)要善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要善于抓住思想矛盾转化的契机。
七、实例分析:
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
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四套)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答教育与生产力的作用与关系?
2、教学要完成哪些任务?
3、教学工作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4、德育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1、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2、如何认识和处理“知、情、意、行”的关系?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被认为智力低下,但剑桥的博物学者汉斯罗在与达尔文的交往中发现他有很强的观察力,于是亲自推荐他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贝格尔舰的考察航行,后来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教育学原理》第四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四、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过程。
3、教育目的:
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或标准,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班级授课制:
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4)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2、(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德育和培养其它积极心理品质。
3、(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和辅导。
(4)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1)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
(2)是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答案要点
(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具有正确的教学内容。
(3)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综合贯彻教学原则。
(5)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6)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2、答案要点
(1)什么是“知、情、意、行”。
知:
即思想道德认识。
情:
即思想道德情感。
意:
即思想道德意志。
行:
即思想道德行为。
(2)正确认识和处理四者关系。
①知、情、意、行各因素在思想道德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知为行为和意志自觉性的基础,而知最终必须转化为行,意是克服内外阻力,促进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
情是伴随知、行、意的内部体验对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强化和抑制作用。
②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每个因素都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时教育的要求成为教育的起点,但其结果都应落在意志行动上。
达尔文大器晚成的事例,说明儿童时代智力表现迟钝的人,只要在后天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下,也是可以有成就的。
先天的遗传素质仅是给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五套)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规律答案: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2.人的身心进展答案: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3.教育方针
答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4.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
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5.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答案要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3)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
2.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3.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
(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
(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六、论述题(10分)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六套)
四、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即它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2.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3.师德答案: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
(2)指导教育实践
(3)推动教育改革
2.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答案要点: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
(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
(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
(6)优良的身心素质
3.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六、论述题(10分)试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原理 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