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24355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3.47KB
最新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除穆荫照原拟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外,匡源、杜翰、焦佑瀛均改为革职,免其发遣。
查办载垣、端华、肃顺党羽时,仅将尚书陈孚恩、侍郎刘琨、黄宗汉、成琦、太仆寺卿德克津泰、候补京堂富绩6人革职。
后来,从查抄肃顺家产中发现陈孚恩亲笔书信多封,并有暧昧不明之语。
于是,查抄陈孚恩的家产,并照刑部所拟罪名,将陈孚恩发往新疆效力赎罪。
但是,从查抄肃顺家产中发现的账目、书信,还涉及许多中央和地方官员。
如果一一查办,势必株连甚众。
为了表示自己“宽厚和平”,使这些官员放下包袱,慈禧谕令议政王、军机大臣,将此次查抄肃顺家产内账目、书信,“即在军机处公所公同监视焚毁,毋庸呈览。
”总之,这一大的政变,处理得十分圆满。
原8位顾命赞襄政务王大臣,处死3人,处分5人;
与其关系密切的处理了陈孚恩等6人,太监5人,共计19人。
这与肃顺办理的戊午科场案动辄处分牵连数百人,不可同日而语。
政变从发动到处理完毕,也只有一个月时间。
时间之短促,也是令人吃惊。
以上事实说明,慈禧是宽厚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残忍。
她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回民和苗民起义。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时候,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杀害太平军将士十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
革新与守旧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
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
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
1866年12月,奕?
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
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
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坚决反对。
他认为,让科举出身的人员向外国人学习天文、数学是斯文扫地。
他声称,中国之大,不愁没有人才,只要多方访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数学的人,为什么一定向外国人学习呢!
慈禧让他保举几名精通天文、数学的人才,并由他负责选定地方办一个天文数学馆与同文馆分馆互相砥砺。
他只好承认实无可保之人。
慈禧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
倭仁一向痛恨洋务,现在要他去办洋务,感到是对自己侮辱,再三推辞,慈禧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
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
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
经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
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
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绪: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
但是,这次变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体制,而慈禧改革底线是祖宗之法不能变。
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和维新派的分歧越来越大。
特别是康有为建议的仿先朝开懋勤殿一事,选举英才,并邀请东西洋专门政治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革之事全盘筹算,然后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
当光绪向慈禧提出这一请求的时候,“太后不答,神色异常。
”从慈禧的表情,光绪感到变法已出现危机。
为了使变法能进行下去,康有为、谭嗣同等密谋策划,争取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以所部新建陆军入京,围颐和园,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
由于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又是一个投机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维新派一边。
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了。
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一些参与或支持变法的官员,受到了降级、革职、流放的处分。
一切新政全被废除。
主战与求和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
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
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当咸丰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
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
奕?
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
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
慈禧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
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
但是,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之争并未停止。
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慈禧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
1885年2月,法军攻占谅山,慈禧转向主和。
镇南关的失守,慈禧更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议和。
1885年4月4日,授权金登干与法国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
6月9日,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的进行庆祝。
除了在颐和园大兴土木之外,还在从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0段景点,建造各种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
此时中日战争爆发了。
中外舆论认为,中国必胜。
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
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非常生气,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
”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
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
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
由于形势日益紧张,她不得
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
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1895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刚刚在山东兴起,开展“灭洋仇教”的反帝斗争的时候,慈禧是主剿的。
她多次谕令地方督扶“实力剿捕,毋得养痈贻患。
”由于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各国驻华公使在照会清政府强烈要求镇压义和团之后,又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在使馆官员的指挥下,肆意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击义和团及中国居民。
统治集团内部,以载漪、刚毅、徐桐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抗击列强。
而奕、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中央和地方官员,则主张痛剿义和团,避免列强的武装侵略。
因为“外国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于心,对顽固派的意见非常欣赏。
同时,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决意宣战。
就在这一天,八国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炮台了。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对各国宣战的诏书。
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
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
并积极活动,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
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
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并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
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并于北玉河桥树立木牌,牌上大书“钦奉懿旨,保护使馆”。
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国家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
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
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
8月14日,进入北京。
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在201X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
令奕?
、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
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痛加剿除”。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除了参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12条。
12月22日,李鸿章从美国使馆抄得一份材料,立即电告军机处,转呈慈禧。
慈禧看到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如获大赦。
当天就电复奕劻、李鸿章,大纲12条,原则上照允。
并发布上谕,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为了尽快地达成和议,全部接受列强提出的条件。
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
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身世传说
有民间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
关于慈禧的身世,除北京说外还有五种说法:
(1)甘肃兰州,
(2)浙江乍浦,(3)内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芜湖,(5)山西长治。
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山西长治说,山西长治当地传说:
说慈禧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
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
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
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
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
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
(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
王氏家谱上更写着:
“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
(2)当地还传说:
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
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
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
(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
(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
(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
“慈禧太后是咱家的。
”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
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
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
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
但其实
这些都缺乏证据。
那封信后也经过鉴定,非慈禧的笔迹,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烂不堪,大打史实折扣。
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
慈禧确实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根据叶赫那拉·
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名字之迷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
可能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
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
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
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
慈禧徽号
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列子.天瑞》: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老佛爷”称号的由来说法一: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
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
慈禧太后佛装像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
“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
出西直门下高梁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
慈禧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而来。
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
“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
“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
这时,李莲英喊道:
“老佛爷到。
”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
“恭迎老佛爷!
”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
“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
”李莲英他们答道:
“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
”“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
”“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
”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
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
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据说这个观世音是李莲英让人按慈禧的模样塑造的,后来慈禧来万寿寺焚香礼佛,卜签求寿,由于对此观世音非常赏识,还穿上了寺里方丈为她准备的观音衣服,李莲英扮作护法神韦驮,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她们俩人在这个佛像前照了张像,曾经有人见到过此照片。
说法二:
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
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而清代皇帝的“特称”则叫“老佛爷”。
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戏曲中,把慈禧太后称作“老佛爷”。
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
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
“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
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
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文化水平
对于慈禧的文化水平,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文化水平很高;
有人则说她没文化。
其实我们评价她的文化水平高低要看和谁比。
先交代一下慈禧的文化水平:
慈禧虽是满人,但以汉语为母语,汉语能说,会写但水平不很高,常出错别字;
满语听力尚可,口语不行,书写更不行。
她的书法基本是初学者水平,绘画也一般,有些传世作品有人怀疑为人代笔。
垂
帘听政后慈禧也注意加强学习:
给事中孙楫向两宫太后奉上明朝张居正编辑的《帝鉴图说》作为小皇帝载淳的启蒙教材,该书语言浅显,图文并茂,不仅适合小皇帝读,也很合慈禧胃口。
于是,她将图书留下,作为自己每天的阅读功课。
后来,江南道监察御史徐启文建议:
“将列圣实录、宝训择其简明切要者,恭纂一编;
将汉唐以来,母后临朝的各事实,择其可法可戒者,不假修饰,据史直书,汇为一册,恭录进呈。
”,慈禧当即谕令南书房、上书房、翰林院马上编辑,据史直书,简明注释,以备御览。
五个多月后,该书编成,慈禧大加赞赏,赐名《治平宝鉴》,并经常由大臣们隔帘为其讲解,从中学得了更多统治术。
据说慈禧后来一生还爱读《诗经》和《资治通鉴》。
到了晚年,她还对西方科技文化比较感兴趣。
总的来说,在当时中国女性中慈禧文化水平算高的,因为其他大多数女性连字都不识,比如慈安就基本是文盲;
但如果把当时的男性也加进来,慈禧的文化水平就不算高了。
再看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国的统治者,慈禧的文化水平就更显得不够格了。
[编辑本段]慈禧轶事
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记者
《中俄密约》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斥责清政府的卖国行径,进一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清政府则陷入了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
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极其残忍地下令将记者沈荩“斩立决”。
后因惧怕行刑会影响慈禧太后的生辰“庆典”,慈禧太后这才发布谕旨:
“着即日立毙杖。
”7月31日(阴历六月初八),刑部大堂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准备行刑。
沈荩面对狱卒,大声说道:
“快些了事!
”于是,8名狱卒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
沈荩被打得血肉横飞,“骨已如粉”,其状惨不忍睹,但沈荩自始至终“未出一声”。
这时,堂司以为沈荩已死,下令停止捶打。
不想这时沈荩用微弱的声音说道:
“速?
?
用绳绞?
”见沈荩还没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绳勒其颈,而始气绝”。
西太后与“现代化”
孟心史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有一篇《记陶兰泉谈清孝钦时事二则》,是很有趣的文章。
它报道了早在1903年、整整75年前的光绪癸卯,中国铁路史上的两项新工程。
那时芦汉铁路北段已经工竣,又增修了由京至芦、和由高碑店至易县的两节。
当时芦汉路的督办是鼎鼎大名的“会办商务大臣”盛宣怀,北洋大臣则是袁世凯。
陶兰泉(名湘,是有名的藏书家)则是盛宣怀委派办理颐和园装电灯和芦汉路北京事务局的大员,算得上极时髦的洋务好手。
那是75年前,修铁路和装电灯都是地道的现代化新事物。
这两项新建设都是在西太后关怀之下进行的。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位皇太后对现代化的兴趣与关心,但也不能不注意她的特别动机。
装电灯是为了在颐和园里更酣畅地享乐,白天玩不够,晚上再来玩,这时候电灯比起蜡烛之类可就显出非凡的优越性来了。
修铁路则是为了上坟——恭谒西陵。
总之,西太后的“洋为中用”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是天差地远的。
孟心史记述道:
兰泉承宣怀旨,车中备铁床、茵褥枕被。
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
床横置,面车窗,以巾幔,围之。
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
如意桶者,便溺器也。
底贮黄沙,上注水银。
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
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为绣墩。
看看这些办法,实在也不能不佩服陶兰泉的干练,确有一些创造发明的真功夫。
花车的卧榻无论怎样讲究,抽起鸦片来总显得逼仄,转动不便。
现在换为铁床,难怪总管太监李莲英事先审查时,要连呼“晓事”了。
不过这一点,是常人也还可以想到的。
出色的是用水银铺底的如意桶。
那构思之奇妙,真是常人所不能了。
中国的水银矿开采,历史不能说不久。
但除了用来做防腐剂,使尸体不坏(通称“水银葬”)外,只有这一用法最为别致,是连洋人也不曾想到的。
西大后重视现代化的事例当然远不只此。
去过颐和园的人,大抵都看到过一处十分高大的楼阁式的戏台,这
篇二:
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原因探究
摘要:
私有制形成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女性短暂辉煌的时代被推翻,男性逐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女性的地位在总体上一落千丈,虽然女性也有过不屈的抗争,但在总体上来说在往后的几千里都未曾改变。
关键词: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原因思想毒害觉醒意识
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过短暂的提高,但是女子的附庸地位为何却没有乘此契机而崛起,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究的问题。
一、生不逢时,无力转乾坤。
人类两性地位的变化,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分不开的。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社会充满了恐惧与威胁,人们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而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氏族的生存尤为重要。
于是人们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于生出更多的孩子来,这使女性受到人们的崇拜,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女性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母系氏族时期。
生活在这时的女性应该说是“生正逢时”。
虽然她们不能和现代的女性相比,但是最起码在男人面前还是有身份有地位的。
然而封建私有制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且这一改变就是两千多年。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封建时期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之深,流传之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却是一段苦难的历史。
生活在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女性,与其说是在生活,不如说是在炼狱,她们除了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还能怎样选择呢?
!
封建社会在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下,男子已完完全全占统治地位,封建“家长制”度也已形成。
妇女在男权的统治下逐渐退出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没落到家庭领域的最底层,从而导致女性作为社会人身份的缺失。
其表现在:
在封建家庭中,一切财产的支配权和家务的管理权都统一掌握在男性家长手里。
“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七出”中有一出就是“窃盗出”,而这窃盗指的却是私自拿自己丈夫家的东西,可见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剥夺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
不仅如此,女性连支配自己嫁妆的权力也没有。
《唐律》规定妻子嫁妆的所有权属于丈夫;
明清法律规定女子嫁妆由夫家掌管,寡妇改嫁时财产任由前夫家处置。
封建社会的女性可谓是彻底的“无产者”。
即使她想反抗,也是无力扭转。
二、男子权力的膨胀,男权偏见意识的增强。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三纲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专门服务于男性的,旨在加强男子的权力。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男子的权力得到了极度的膨胀,男子对女性的偏见意识的极度增强。
男子天生的悲悯情怀也消失殆尽了。
从辩证的观点看,男子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之上。
男性权力的膨胀首先使女性退出了经济舞台。
她们生产的丝织品不能独立的处置,必须依附于男性才能体现其价值,她们独立向国家交的赋税也被分配在男人的名下,这都说明女性已经失去了独立的经济支配权,她们的人生价值将通过男人来实现。
而女性一旦失去了独立的经济能力,那么意味着她已经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至此对于男人而言,他便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
其实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女人一但失去经济能力,那是很可悲的。
封建社会还通过贞操观念束缚与掌控女性,也是男子霸权的一种体现。
。
《礼记》倡导女子应该“终生侍一夫”。
秦始皇掌握政权后鼓励女子守节;
西汉宣帝首次颁布守节奖励令,
奖励贞洁顺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范文模板 12页 最新 封建社会 女性 地位 范文 模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