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分配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4108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63.99KB
收入与分配Word格式.docx
《收入与分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与分配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的实物分配。
由于他预计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消亡了,价值、价格、货币等范畴和关系不再存在,因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后,不再是获得货币工资,而是领得一种劳动证券,上面载明他提供了多少小时的劳动(社会扣除的部分已除外),凭这种劳动证券从社会储备中领取含有相同劳动量的个人消费品。
而且,根据马克思的设想,由于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按劳分配也是按照全社会统一的标准实行。
作为分配标准的劳动尺度,是根据平均的劳动技能、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量的。
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特点,同马克思当初设想的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活动,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
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的实现具有以下特点:
1.按劳分配是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的。
马克思预言的按劳分配是采取个人消费品的实物分配,因为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
但事实上,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实行市场调节,因而价值、价格、货币、买卖、市场等范畴和关系会同时存在。
每个社会成员向社会提供劳动后,根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获得货币工资,再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2.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企业范围内实行的。
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实现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还存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存在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不可能实行全社会统一的按劳分配标准。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全行业统一的劳动报酬标准也被打破了,即使同一行业的不同国有企业,由于各自的经济效益不同,工资、奖金与各企业的效益挂钩,因而企业间的劳动报酬便有差别,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按劳分配原则,只能在各个企业内部实行。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劳动者本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而且首先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
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和货币工资形式的制约。
一方面,市场机制制约着按劳分配的水平。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不同,经济收入不同,按劳分配的水平会有明显的差别。
另一方面,货币工资形式也制约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劳动者用货币工资购买消费品的过程受到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影响,如果消费品供不应求,货币工资或者是买不到所需要的消费品或者是因为价格过高而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
由于价格的不合理,就可能造成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应得到的消费量,同用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到的消费量之间的不一致,从而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4、按劳分配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重性,不是单一标准。
社会劳动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但社会劳动受不同行业、地区、竞争程度和供求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在全社会统一计量。
按劳分配的公平程度受市场机制和市场成熟程度的制约。
【问题拓展】
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实现特点?
按劳分配在我国的实现特点的主要客观依据是什么?
承认和坚持按劳分配在我国的实现特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合上述内容进一步理解如下问题:
为什么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为什么说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具有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有什么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怎样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上一页下一页【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材第七课一节以次为教学中心,从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两个基本方面展开教学内容。
为了教师更完整的把握这一知识点,我们将这一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和适当的分析。
其要点有: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分配制度存在的原因、意义、内容以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方式之间的辨证关系等。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含义和意义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我国现阶段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决定的。
生产决定着分配,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分配结构。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就必然要求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的具体体现。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是:
按劳分配是整个社会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主体;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基本形式;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个人收入的主要内容。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重要意义。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条件。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意义和非按劳分配方式
(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如上所述,生产决定着分配,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分配结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就必然要求在分配制度上存在多种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需要有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生产上投入的生产要素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分配方式得到补偿。
因此,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在利益上的保证,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
第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已成为现阶段公有制的普遍经营方式。
不同的经营方式也需要有不同的分配方式来保证其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经济利益,使他们能够各司其职并且责权利相统一。
比如,股份制需要有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
股份合作制则需要将劳动者的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需要建立经营者年薪制等等。
第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投入、安排和使用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
这里的市场机制就是价格、供求和竞争,其核心在于各个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在生产或经营上的投入能够给它们的所有者带来合理的收入,使他们得到必要的补偿,就是对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的肯定、鼓励和支持;
反之,则会打击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因此,市场机制作用愈充分,市场体系愈健全,愈应该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愈应该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四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我国的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动员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多的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另一方面,使一切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有偿使用,才能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与配置效率,才有利于避免资源选择的任意性和浪费,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第五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
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宏伟目标,达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发挥空前的积极性和巨大的创造力。
因此,必须坚持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正是这一方针的体现,是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动员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要素投入生产,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之源。
第二,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有效的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地区,促进经济合理布局,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形成人力资本运行机制,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体现了社会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形成平等、自主的思想意识和尊重一切劳动、一切创造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三)多种分配方式中的非按劳分配形式
与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公有制不同实现形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
(1)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收入。
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收入,收入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所创造的价值多少。
(2)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分配方式。
包括资本收入与工资两种形式。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有者的收入,一部分是经营管理劳动的收入,另一部分是资本收入;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者的收入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混合所有制中公有资产之外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大部分也属于资本收入,但劳动者既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其收入兼有按劳分配和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双重性质。
(3)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和租赁制等经营方式为基础的收入,包括资产收益(股息、红利、利息等)、机会收入和风险补偿等
(4)凭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所有权获得的要素收入。
(5)社会保障性收入。
再分配所形成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对社会公共物品的投资和各种补贴性收入。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形成的经济关系基础不同。
按劳分配以公有制为前提,否定了凭借对生产资料私有权的垄断而占有社会产品的制度基础。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以不同所有者为前提,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分配上的实现。
第二,经济范畴不同。
按劳分配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回答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反映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与劳动产品分配的关系,分配的对象只是生活消费品。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和配置效率出发,反映资源配置以及生产要素贡献与要素报酬的关系,分配的对象是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剩余,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总量。
按劳分配属于价值创造范畴,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价值分配范畴,两者不可混同或互相代替,更不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定劳动价值论,或把按劳分配简单看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
第一,二者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比较,进行相应的市场评价。
第二,二者的作用互相补充,方向一致。
按劳分配的作用是通过机会平等、分配平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但会导致一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转化为生产要素投入的动力,提高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容易造成收入差距过大。
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才能使两者优势互补,达到经济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手段的统一。
第三,二者实现的形式和程度互相制约,互相渗透。
一方面,按劳分配虽然消灭了私有权垄断,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排他性,公有的生产资料也要有偿使用,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都要受市场机制的制约,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按劳分配的渗透。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政策,对按生产要素分配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使按生产要素分配受到按劳分配的制约。
同时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成果融入按劳分配之中。
总之,只有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充分利用一切经济资源,从而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拓展】
从逻辑上说,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而所有制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所有制和分配都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那么,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分配结构和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请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
3、为什么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要参与收益分配?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党的十五大在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除了需要人的劳动这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以外,还需要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等客观生产要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是被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占有,这种占有(或者说所有)权力的经济实现形式,就是获取相应的收益分配。
也就是说,无论谁使用这些生产要素,都要付出相应代价的,这是商品经济运动中关于分配关系的一个客观必然性。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之所以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允许资本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是因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
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分配方式不能只是按劳分配一种,应该允许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得到巩固与发展。
如果不允许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而不能给其所有者带来收益,其所有者也就不愿意将这些物质要素投入社会生产,大量的生产要素就只能是潜在的生产要素,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能力。
这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可以直接利用生产要素进行经济活动,也可以租赁或承包给别人进行经济活动。
同样,持有货币的组织、单位和个人,可以投入货币直接进行经济活动,也可以存入银行间接投资于企业的生产,或者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投资于企业的生产。
无论是哪一种投资方式,生产资料和货币的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都应当获得相应的收益。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为改造、更新设备和产品创新以及开拓市场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工艺、规划或技术指导等,都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事这些科学技术研制的单位和个人,是这些发明创造的所有者,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因而也应该以其科技成果参与分配。
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也同上面的道理是相同的。
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传统理论和观念提出了挑战,也必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比如,剥削问题应该怎样看?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和劳资矛盾应该怎样认识与处理?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和劳动力价值该怎样计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地位有什么不同?
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都是不能回避和需要深入研究的。
4、怎样理解基尼系数?
怎样认识和处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
上一页下一页
【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正确理解基尼系数和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既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
下面我们从基尼系数的含义、我国基尼系数的现状和正确认识与处理当前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什么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一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于1922年提出。
其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192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
图中,0M为45度线,在这条线上,每10%的人得到1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称为绝对平等线。
OPM表明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全部收入集中在1个人手中,称为绝对不平等线。
介于二线之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就是洛伦茨曲线。
它表明:
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等线OM越接近,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与绝对不平等线OPM越接近,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用基尼系数分析居民收入的差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
其特点:
一是方法本身具有科学性,基尼系数的计算是将社会经济现象数学化了的办法,能从整体上反映居民集团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
二是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精确、灵敏,可以反映差异程度细微的和连续的变化。
三是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在经济工作中可以作为一个综合经济参数纳入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之中。
四是基尼系数在国际上应用广泛,便于在实际工作加强横向联系比较,学习和借鉴外地区和国外的经验。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二、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
依据全国城市住户调查收入分组资料,计算出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依据全国城市住户调查收入分组资料计算),说明我国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不大,比较平均;
1988年农村的基尼系数达到0.325,城市为0.233,全国基尼系数为0.382,表明个人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拉开;
199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4左右1995年农村的基尼系数为0.429,城镇为0.286,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45,接近了国际上0.45的红灯警戒线;
2000年的时候,国家统计局才第一次公布了全国居民的基尼系数是0.39;
2004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48,超过了黄灯区,接近了红色警戒线。
对于目前中国全国的基尼系数,说法各异。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0.4左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已经超过0.5,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的数据是0.47。
三、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原因和治理对策
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发布报告称,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比较大,而且这种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国家发改委“促进公平分配的制度与政策研究”课题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主要包括8个方面。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城乡间收入差距过大。
其次是垄断行业的非正常高收入,这些行业包括金融证券、航空运输、烟草、电信、管道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电力、邮政、新闻出版等。
行业平均劳动报酬差距中,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
另外还有6类不合理现象:
收入分配体制缺陷,公共品供给不足,高低收入阶层间收入差距拉大过快,权钱交易、寻租致富,地区差距,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
国家发改委的研究报告认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几大方面的因素。
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存在垄断经营、非法经营和地方保护等不公平竞争,从根本上造成起点不公平。
其次还包括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财税制度缺陷、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等。
国家发改委的研究报告认为,未来5年内,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继续,因为城乡二元结构、行政性垄断、制度性腐败短期内难以破解和消除,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占有不平等造成的差距扩大刚刚开始并将长期存在,而与新的市场经济格局相适应的再分配制度的健全也需要一定条件和时间。
国家发改委的研究报告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包括: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税收制度,统筹城乡发展,重视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制度,建立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为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诉求途径,提高和扩大社会对利益冲突的容纳能力等。
从短中期看,公共财政是个重要切入点。
也就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
从中长期看,产权制度改革和对垄断领域的改革(都涉及国企改革)是涉及初次分配领域的重点。
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既要改变国有经济中产权残缺和主体错位造成的分配行为混乱,又要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农民分享应得的土地权益。
对垄断行业,可以考虑多种调控措施,比如,对垄断利润课以专项税收;
财政对垄断行业的临时性政策补贴要经人大专门审议通过;
垄断性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经公众听证会;
约束行政性垄断行业单位内部的收入分配等。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分配问题,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但是,对于基尼系数的理解和我国实际的收入差距有多大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与主张。
分配是一个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更是如此。
你怎样认识分配的重要性和我国当前的分配状况呢?
5、怎样认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第七课二节的重点内容,也是当前理论界和社会讨论的焦点问题,对此人们的观点主张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的基本判断。
但是随着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收入 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