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40790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65.93KB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中书院学程①(节选)
(清)李颙
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钢目》。
阅讫②,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③,痛自责罚。
如是,日消月汰④,久自成德。
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无则便是“虚度”。
昔有一士自课,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
“今日又空过了一日。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
【注】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
②讫:
终止、完毕。
③跽:
长跪。
④日消月汰:
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
⑤课:
督促。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________
②即意念无差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3)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案】
(1)查验,检讨;
差错,错误
(2)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这句话的大意是:
默默地检讨今日思想是否端正,故“检”的意思是查验,检讨。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
即使思想没有差错。
故“差”的意思是差错、错误。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人:
每个人;
苟:
假如,如果;
患:
担心。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
因为作者每晚都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这样做的结果是:
日消月汰,久自成德。
即使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如果长久这样做,就不患不及古人也。
据此理解概括答题为:
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故答案为:
⑴查验,检讨;
⑵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⑶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3.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举大计亦死
远嫌而避怨/远望若有光
顾左右曰/顾野有麦场
此人素有痴名/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趣执之,无使得遁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少顷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
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
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答案】
(1)C
(2)D
(3)D
(4)①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②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待罪。
(1)C都是:
回头看。
A成功/发动。
B远离/在远处。
D向来/白色。
(2)A助词,的。
B代词,他。
C助词的。
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3)D“下令左右把他逮了起来”有误,只是下令,并没有逮起来。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
相度:
观察和测量。
咨询:
访问,征求意见。
穷:
追究到底。
致:
事理。
⑴C;
⑵D;
⑶D;
⑷①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甲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
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乙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
考中乡试,被委任为南平县教谕,调任淳安知县。
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
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
“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
”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
鄢懋卿非常愤恨。
但是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
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
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身边的臣子说:
“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这个人向来有傻名。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
”皇帝听了默默无言。
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
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
盖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
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
夏商周三代以来。
②操心制行:
思虑行动。
③孙氏:
孙权。
④言如蓍(shī)龟:
(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不求闻达于诸侯
隔篁竹,闻水声
明灭可见
以伤先帝之明
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语段【甲】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答案】
(1)D
(2)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
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
(4)千百年来,他被誉为“智慧”“正义”的化身。
有关他的传奇很多,“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构成三国鼎立局面,北伐曹操,南结孙权,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
曾发明木牛流号、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杜甫曾评价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争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
所以,他被称作“千载人”。
(1)
A扬名;
听到。
B亮;
英明。
C充足;
值得。
D谋划。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有时:
因此;
感激:
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许:
答应;
驱驰:
奔走效劳。
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结合诸葛亮的经历分析,正是由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有辅助刘备的机会,刘备在临死时把国家重担托付给诸葛亮并请诸葛亮辅助刘禅,这都是对诸葛亮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大事,由这三件大事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赏识。
刘备投之以桃,诸葛亮也会报之以李,因此诸葛亮在这里追述这三件事,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
(4)结合这两个文段的内容分析,【甲】作者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由这三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构成三国鼎立局面,北伐曹操,南结孙权,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
他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这在【乙】文中也提到。
【乙】中写他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
可以说他是“智慧”“正义”的化身,被誉为“千载人”一点也不为过。
结合两个语段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⑴D;
⑵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⑶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⑷千百年来,他被誉为“智慧”“正义”的化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方法是: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①不继,日昃②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注】①粥:
稠粥。
②日昃:
太阳偏西。
(选自《范仲淹苦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________
②日昃始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幼而无父;
才
(2)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始”这里是才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或:
有时;
辄:
于是,就;
沃:
洗。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结合范仲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①不继,日昃始食”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
从“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⑴①幼而无父;
②才
⑵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⑶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⑵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商鞅治秦》)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
③期年之后________
④然刻深寡恩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3)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
为什么?
【答案】
(1)以……为亲;
发生、发作;
一年;
少
(2)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
②商君(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3)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
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古今异义词,如,期年:
一年。
词类活用词,亲:
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句中重点词有:
亲:
子:
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至行:
一到就要执行。
(3)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考虑这个问题,原因从这些角度考虑:
秦国的国力;
商鞅执行制度的严明;
商鞅本人的性格缺陷。
大同社会,不是有序就达到了,而是百姓对秩序的真心拥戴,心服口服。
秦国民众“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因为畏惧秦国法令的严酷,官吏执法的严苛,秦国兵力强盛,而不是因为心服。
⑴以……为亲;
⑵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
⑶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要全面,准确。
【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卫鞅从魏国流亡到秦国,秦孝公拜他为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履行,而且公平忘我。
处罚不躲避有权势的人;
照功行赏,不左袒自己的心腹。
太子犯了法,把他的老师刺面割鼻。
一年以后,没有人拾取他人丢在路上的东西,也无人敢谋取非分的财物。
这样,秦国兵力强盛,诸侯都惧怕它了。
但是商鞅为人刻薄少善良,只是用强力的办法来压服人罢了。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传(节选)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①之,且曰:
“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
寻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
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
仲淹言:
“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
今又侈土木⑥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极言:
非常激进的进言。
②奉亲:
侍奉母亲。
③不报:
不予答复。
④徙:
贬官。
⑤天戒:
天示惩戒。
⑥侈土木:
大兴土木。
⑦蠲除:
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训练 解题 技巧 经典 题型 练习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