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为实现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而奋进 纪正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32631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05KB
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为实现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而奋进 纪正昆Word文档格式.docx
《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为实现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而奋进 纪正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为实现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而奋进 纪正昆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实现了标准从单纯“引进来”到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突破;
标准制修订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
标准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标准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十一五”时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得到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二是进一步优化国家标准体系结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渐趋协调,缩短了标龄和制修订周期,国家标准采标率提高到68%。
三是成功当选为ISO常任理事国,承担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主席和副主席、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总数显著增加,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大力实施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和标准化公益性科研专项,开展了体系建设和重要标准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五是各类示范试点的覆盖面不断拓展,在促进产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引导和带动作用。
六是成立了“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建成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1148个,委员超过4万名,国际注册专家达到1300余人,为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
七是不断健全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新制定一批规范性文件,完善标准质量管理和程序,进一步提高了标准制修订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八是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在应对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启动快速程序,紧急制定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2010年,全国标准化战线的同志们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化体系。
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重要标准制修订工作。
一是与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交通部、商务部、环保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物流、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标准专项规划,做好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和布局。
二是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2860项,其中,强制性标准493项,推荐性标准2303项,指导性技术文件64项。
新备案行业标准3026项,备案地方标准2520项。
三是下达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2385项,其中制定1271项,修订1114项,重点支持产业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共性、基础通用和强制性标准。
四是完成4403项国家标准的复审,确定需要修订的项目1843项。
清理了2005年以前的立项项目,对继续执行的260项明确了完成时限。
五是基本完成行业标准清理工作,64个行业完成了30959项行业标准的审查,确认继续有效14902项,修订11963项,废止4094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力量,认真分析了工业和通信业标准体系的现状,完成了2.4万项行业标准的清理、复审工作,扭转了行业标准老化的局面。
加大标准化科研工作力度。
一是强化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管理,开展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组织验收了100个项目,这些项目支撑了408项重要国家标准和14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公益性科研新立项59个,经费达8000多万元。
二是“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重点专项进入总结验收阶段,共完成16项课题、150余项任务,专项累计研制国家标准306项、行业标准175项、国际标准44项。
三是积极争取将技术标准纳入了“十二五”国家科技工作专项规划,并已进入专家论证阶段。
四是84个标准项目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清华大学牵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参与的《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
一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在中农办以及农业部等涉农部门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完成第六批示范项目的目标考核。
举办了全国农业标准化成果展,320个示范区十大类454项农产品参展,较好地向社会展示和宣传了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是稳步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
会同国家发改委在太原、长治、晋城、运城四个城市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增加到16个。
制定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规定》,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指导和管理。
三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工作。
对深圳、北京、西安、上海、杭州和无锡6个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工作进行验收,在长春、郑州和江苏东海等地开展了新的试点工作,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基地)达到14个。
四是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
新下达19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总数达到169个,涉及旅游、物流、公共服务、金融、运输、社区、餐饮、商贸、家政等领域。
五是进一步深化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建设。
总结晋东南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标准化示范工程经验,积极开展了大型客机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建设,发挥标准化在大型客机研制和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国际标准化活动取得突出进展。
会同外交部、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在加强协调配合、完善机制、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新措施和新建议,并积极组织落实。
充分发挥我ISO常任理事国作用。
积极参与ISO未来五年战略规划的制定,促进制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推动ISO在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信息、低碳和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开展国际标准的研制。
进一步增强了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有效性。
一是在商务部、农业部、中医药局、轻工业联合会、纺织工业协会、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石油和江苏省质监局等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承担了中医药、节能量和生物质气体燃料等13个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总数已达到50个;
新提交了国际标准提案57项,总数已达到227项,数量位居成员国前列。
在国际电工领域,以我为主提出的6项国际标准获得批准,18项标准进入草案投票阶段,新提交了11项国际标准提案。
二是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成功连任ISO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战略委员会主席,我国现担任ISO、IEC技术组织主席、副主席总数已达到25个。
三是通过外交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科技部等22个部门的全力配合,通力合作,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涉及我核心利益的关键内容得到了实质性的修改,实现了我既定目标,维护了我国家利益。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去年5月29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标准化合作联合声明,年底又与日韩两国标准化机构签署了合作框架谅解备忘录。
巩固与欧盟、美国、东盟、东北亚、俄罗斯和上合组织等的对话机制,与欧盟、美国、加拿大、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签署或续签了合作协议。
广西、黑龙江、新疆、宁夏等地,加强了与东盟、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交流合作。
(三)强化管理年活动成效显著,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四件大事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向国务院报送了《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发展领域以及战略措施。
二是标准化法修订草案印发全国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和质检系统共200多个单位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国务院法制办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新的草案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目前已报国务院。
三是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核对了11.6万条标准基础数据,提出了标准体系、技术委员会建设框架、标准制修订重点领域及具体项目,开展了国际标准化、标准保障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四是国家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制定了平台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开展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制定和实施了《国家标准修改单管理规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部门制定了行业标准管理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加强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
陕西、山东等省质监局分别制订了农业地方标准管理和联盟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制定范围和程序。
加强技术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一是新筹建了18个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探索互派联络员制度和联合工作组的工作机制,加强技术委员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为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科研院所建设与改革,加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行业和省级标准化研究院所以及条代码机构建设,标准化研究和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服务和支撑标准化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提升服务水平,为国家重大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公安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结合世博、亚运等重点保障任务,制定并实施了消防保卫、气象应对等一系列标准。
上海市服务世博,同步制定信息、服务、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14个领域涉及世博的地方标准80余项。
北京市积极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署,组建了电动汽车产业标准化工作组,构建了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标准体系框架。
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合力。
各地充分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机制,探索与行业部门的合作机制,与市、县两级的上下联动机制,与区域标准化管理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科学发展。
江苏省质监局与全国钢铁行业协会加强合作,既为地方企业搭建标准制修订平台,又推动了行业标准化工作。
陕西省建立了质监局与涉农部门相结合的农业标准化合作机制,建立了质监局、发改委牵头与各有关部门相结合的服务业标准化合作机制,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上海市与江浙两省进一步完善了长三角标准化协作机制,共同制定相关领域统一的地方标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对社会、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服务。
一是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产品标准。
四川、广东、福建、广西等地进一步细化《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加强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
浙江省组织全省17个行业开展了节能减排联盟标准项目建设,企业共节约标准煤20.3万吨。
二是加大标准宣贯培训力度。
各部门和各地方进一步规范标准宣贯教材,举办了一系列重要标准宣贯、专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班。
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测绘局等部门和江西、浙江、四川等地以部门、政府网站为阵地,搭建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有效的标准化信息服务。
近年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今后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部门、各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参与,得益于全体标准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扎实工作,实践证明,这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坚强队伍。
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标准委,向关心、支持标准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标准化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回首“十一五”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发展任重道远。
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标准化工作,这是标准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是必须坚持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标准化工作的生命所在;
三是必须坚持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这是做好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宗旨;
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好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协调发展,这是提高我国产业、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五是必须坚持标准与科研相结合,实现标准制定、实施与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机衔接,这是全面提升标准化工作有效性的着力点;
六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是实现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七是必须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发挥好各方面积极性,这是做好标准化工作的坚实基础。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标准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总体上还存在不适应和跟不上的问题,工作机制还不尽完善,在国际标准竞争格局中还处于相对弱势,标准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标准化工作思路和改革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去年12月27日,王岐山副总理专门听取质检总局的工作汇报,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他强调,标准是质量的前提,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标准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走科学发展道路中的作用,加快标准制修订速度,真正解决标准跟得上的问题。
我们要深刻领会,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团结拼搏,奋勇开创标准化事业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统筹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研制和体系建设,强化工作机制创新,加强管理和协调配合,着力提高标准化工作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好基础和导向作用。
“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升工业标准化再上新水平,更好地促进制造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拓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更好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着力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更好地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促进军民标准化工作的有效融合,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统筹建设;
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水平;
进一步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则、标准的制修订,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健全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理顺标准化管理体制,完善广泛参与、公开公正、高效有序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
努力建设高素质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为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今后,要按照“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工作方针,大力倡导融合协作、和谐发展的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一)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标准化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在服务好这场深刻变革的同时,自身同样面临着深刻变革。
我们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要不断总结和推广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继续探索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标准化工作新机制和新模式,为提高标准化工作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提供机制保障。
健全和完善部门、行业和地方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要从国家大局出发,统筹国际国内,协调配合,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要克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层次多领域的联席会议制度,要探索建立强制性国家标准评审制度和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和实施标准化重要战略、规划和政策,共同推进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要尽快建立各部门、各地方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及时将成功经验转化为政策措施和标准,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能和质量。
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协同机制。
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方要积极整合标准化科技资源,实现与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定有机衔接。
加大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的指导与协调,特别是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把标准化工作深度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动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国家重点任务,建立标准化跟进和配套机制,开展重大标准预研、制定和应用,实现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标准化、产业化有机衔接,协同发展。
建立军民标准化融合机制。
要从战略的高度,与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标准化技术组织融合机制,探索军民两用标准相互转化的程序和方法,尽快形成有机衔接、军民兼容、协调互补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资源的军民共建共享,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互动发展,同时用军用标准带动民用标准,提升标准水平。
完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方要发挥科研机构、企业的作用,畅通渠道,及时反映产业、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通过自下而上获取标准立项信息;
同时也要加强对标准化项目申报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前沿产业技术领域,要加强专项标准体系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
对涉及重要领域的重要标准,建立自上而下的立项及制定机制,提高适应性。
健全地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指导机制。
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出台进一步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
加强部门行业之间及部门和地方之间的协作配合,共同组织开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的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组织协调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等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
支持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交流与合作,运用标准化手段,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在服务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中发挥好带动作用。
探索培育联盟标准。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联合研制重要技术联盟标准,特别是在重大产业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组织相应的技术标准联盟,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共同应对国外的技术垄断,培育我国自主品牌,增强我国产业优势。
(二)着力抓好法制和制度建设,强化标准化工作法治管理、科学管理和风险管理。
标准化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有利于实现法治管理、科学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
法治管理就是要强化法治观念,要站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切实加强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提高标准化工作法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作为必经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增强标准化工作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
科学管理就是要强化科学观念,深刻认识标准的实践属性、客观属性和协调一致的属性,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风险管理就是要强化风险意识,系统全面地掌握真实信息,准确把握标准化工作的规律,顺应时代变迁和形势变化的要求,研判各方面的影响,权衡利弊得失,做好风险预测和管理,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以及处理风险和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全力推进《标准化法》修改进程,加快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制定好一部新的《标准化法》,这是统领标准化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纲,要举全国之力,给力推进。
同时,要在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标准实施效益评估、评审委员会组建、听证会程序等涉及标准制修订程序改革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国家标准立项、审查和批准发布等环节的工作程序,优化流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
一是完善技术委员会工作规则和程序,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对技术委员会的考核和监督检查,落实好奖惩和退出机制,确保标准的质量水平。
二是做好技术委员会组建和换届工作,广泛吸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高校、技术机构、企业、用户以及消费者等各方专家和代表参与,提高技术委员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三是继续做好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委员会委员的程序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抓好标准化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一是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支持开展重要标准的研制及其示范试点研究,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各级标准化科技计划立项和管理的主要考核内容。
二是加强公益性科研项目管理。
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抓好阶段性评估、验收考核和成果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
三是做好“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重点专项总结验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专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切实增强专项支持标准化科学发展的有效性。
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维护更新机制。
一是要组织相关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跟踪、收集生产经营、销售服务、检测认证、监督执法以及消费活动中标准的实施信息,及时掌握国内外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国际标准更新情况以及企业实施标准的情况。
二是加强对标准实施信息的分析研究,开展标准适应性和有效性评价工作,及时提出标准立项、修订及废止等处理建议,做到数据准、情况明、反馈快。
三是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的实际,适时开展行业和地方标准复审工作,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缩短制修订周期,解决好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相互之间交叉、矛盾的问题。
建立健全风险研判和防范应对制度。
要强化防范风险的意识,充分认识标准化工作各环节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因素,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
严格执行标准立项、审查和批准发布程序,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标准制修订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
对社会关注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的标准可能产生的风险,要进行科学研判,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努力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中。
三、着力做好今年的标准化工作
做好今年的标准化工作,对于我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我们要坚持从农业标准强基础、工业标准上水平、服务标准拓领域、安全标准保民生、国际标准谋突破、标准化管理强能力等六个方面扎实工作。
国家标准委已印发了工作要点,这里,我着重从以下八个“围绕”,强调和部署今年的工作。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作用。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一是突出抓好水利标准制修订工作。
重点加强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防洪减灾、水质评价、水文气象技术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及配置工程建设等标准的研制,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推进实施科学治水提供支撑。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以现代种业、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农产品流通、检验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循环农业标准为重点,加快标准制修订,为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
各地要以品种改良、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良好操作规范等方面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建立适合本地区粮食等主导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农业标准前期研究。
重点开展新品种繁育、先进种养殖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安全、生态保护等生物农业领域,以及耕地质量、灌溉水质、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畜禽水产养殖环节中有毒有害物质控制等标准的研究,加大农产品流通和农业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
加大农业标准的宣贯力度。
一是抓好生产领域农业标准的宣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为实现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而奋进 纪正昆 抓住机遇 开拓 创新 实现 标准化 事业 科学 发展 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