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剪辑与包装.docx
- 文档编号:1923144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5.06KB
影视剪辑与包装.docx
《影视剪辑与包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剪辑与包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视剪辑与包装
什么是剪辑
电影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影片.剪辑是电影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的整个工作,也是一部影片制作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剪辑之专业名词解释
切出切入:
指上下镜头直接衔接.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这种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镜头组接方法,能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断时间的流程,具有干净、紧凑、简洁、明快的特点.往往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行动的衔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摄中,同一场面内的镜头,一般多采用这种衔接方式.随着镜头的切出切入,观众在视点的不断变换中,逐渐了解表现对象,并不感到画面的组接痕迹.
抢拍:
摄影师在紧急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拍摄方法.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时为了与时拍下演员难得的表演,或为了抢时间拍摄气候或天气条件合适的外景等,摄影师可以作出当机立断的处置,临场采用抢拍的方法.摄影师抢拍的镜头,仍应符合导演总的创作意图.抢拍方法也常被用于新闻纪录电影的采访摄影中.
拟音:
影片创作手段之一.即使用人工发声器模拟影片中所需要的音响效果.如动作音响〔脚步声、关门声〕、自然音响〔风雨声、雷声〕等.
内景:
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内景的有利因素是不受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同时较易于创造出所需的环境气氛和视觉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资大,制作费时,某些场面容易显露人工痕迹,缺乏真实感.因此,导演为了追求场面真实,近年多采用实景拍摄.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Bazin,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立体电影:
使观众从银幕上看到具有立体感的影像的电影.根据双目视觉原理,用并列的两台摄影装置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时摄取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个影像.将这两个由于视点不同略呈偏差的影像,同时投映在银幕上,并使观众的左、右眼睛分别只能看到其中相应的一个影像,由视神经传至大脑,叠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立体感.立体电影现有两类:
一类需要戴特制的眼镜〔红绿眼镜或偏光眼镜等〕观看;另一类不戴特制的眼镜,而由光栅银幕产生立体感.中国于1962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空镜头:
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镜头的运用,已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剪辑师:
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之一.负责选择、整理、剪裁全部分割拍摄的镜头素材〔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编纂组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剪辑师在深刻理解剧本和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以分镜头剧本为依据,通过对镜头〔画面与声音〕精细而恰到好处的剪接组合,使整部影片故事结构严谨,情节展开流畅,节奏变化自然,从而有助于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提高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导演的亲密合作者,剪辑师通过细致而繁复的再创作活动,对一部影片的成败得失,负有举足轻重的职责.剪辑师必须是导演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的忠实体现者.但是,剪辑师也可以通过对镜头的剪辑弥补、丰富乃至纠正所摄镜头素材中的某些不足与缺陷,也可部分地调整影片原定结构,或局部地改变导演原有的构思,从而使影片更加完整.剪辑师的工作,包括艺术创作与技术操作,贯串于整个影片摄制过程中,在完成样片剪辑、对白双片制作、混录双片制作等不同阶段,都须与有关〔主要是录音〕部门通力合作.
混合录音:
组合影片中各种声音的合并录音过程.即根据完成样片的内容对声音表现的要求,把已经录制完毕的对白〔包括解说〕、音乐、音响效果等各种声带,通过多部还音机同时集中播放,按导演要求加以抑扬增删等处理,并重新录制成一条与影片画面完美结合的混合声带.
化入化出:
也称"溶出溶入"、"溶变",或简称"化"、"溶".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指前一个电影画面渐渐消失〔化出〕的同时后一个画面渐渐显现〔化入〕.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溶"的状态实现交替.也常用以表现现实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化"的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种寓意.根据内容、节奏的需要,"化"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在1-3秒之间.
合成镜头:
一般指采用"合成摄影"方法拍摄的镜头画面.有时也指电影镜头的声画合成.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画面与声音是分别记录在两条载体上的,直到印制影片拷贝时,才将画面与声带合印在一条胶片上.因此,声画俱备的镜头,也称"合成镜头".
分镜头:
指影片开拍前,导演根据电影文学剧本和自己的总体构思,将整部影片所要表现的剧情内容,分成许多准备拍摄的镜头,并标明每个镜头的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对话、音乐、音响处理与镜头长度等,即成为分镜头剧本.事先的分镜头不排斥临场拍摄时的补充和修正.也有的导演事先只作大体设想,临场时才分切镜头.
定格:
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大特写:
又称"细部特写".把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被放得更大.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写和特写一样,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在一部影片中这类镜头如果太长、太多,也会减弱其独特的感染作用.
先期录音:
也称"前期录音".影片制作中先录音后拍摄画面的一种摄制方式.多用于有大量唱词和音乐的戏曲片和音乐歌舞片,即在影片画面拍摄前,先将影片中的唱词和乐曲录制成声带,然后由演员在拍摄相应画面时,合着声带还音进行表演.
同期录音:
也称"现场录音".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同期录音要求摄影棚装备良好的隔音设备,并在摄影机、录音机上加装避音装置.同期录音也用于外景拍摄现场,所录音响供演员配音时参考,以提高影片对白的质量.
推镜头:
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被摄对象向前推近的拍摄方法以与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向前推进时,被摄主体在画幅中逐渐变大,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体、描写细节,使所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突现出来,以加强其表现力.推镜头可以连续展现人物动作的变化过程,逐渐从形体动作推向脸部表情或动作细节,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闪回:
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与一般回忆与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给观众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两者统称为"闪念
剪辑基本功
影片图像与声音素材的分解与组合.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是对拍摄的一次再创造.剪辑与剪接不同,后者指对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
早期电影只是将拍摄到的自然景物、舞台表演原封不动地放映到银幕上.从美国导演D.W.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拍摄的方法,然后再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因而产生了剪辑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剪辑是导演的工作.但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声音和音乐素材的剪辑也进入了影片的制作过程,剪辑工艺越来越复杂,剪辑设备也越来越进步,于是出现了专门的电影剪辑师.剪辑师是导演重要的合作者,参加与导演有关的一切创作活动,如分镜头剧本的拟定、排戏、摄制、录音等.对剪辑的依赖程度,因导演的不同工作习惯而异,但剪辑师除了应完全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可以提出新的剪辑构思,建议导演增删某些镜头,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改变原来的节奏,突出某些内容或使影片的某一段落含义更为深刻、明确.
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
传统剪辑也可称为剪辑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使观众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气呵成的;二是使影片段落、脉络清晰,使观众不致把不同时间、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因此,这种剪辑必须做到:
①防止混乱.镜头衔接必须准确无误,不脱节不重叠,人物动作的方向、空间关系必须一致.
②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动作形态、节奏为剪辑点,即"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指在镜头或人物的运动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视 剪辑 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