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庐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22687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8.68KB
合肥市庐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下载.docx
《合肥市庐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庐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加速园区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24
4、发挥农业生态功能,推进都市休闲观光业集群发展25
(二)坚持开放创新,增添区域发展活力…………………26
1、提升对外开放水平……………………………………26
2、加大管理创新力度……………………………………27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8
(三)坚持民生导向,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29
1、打造充分就业服务品牌………………………………29
2、打造社会保障服务品牌………………………………30
3、打造基础教育服务品牌………………………………31
4、打造公共卫生服务品牌………………………………31
5、打造文体事业服务品牌………………………………32
6、打造社会安全服务品牌………………………………33
7、打造社区建设服务品牌………………………………34
(四)坚持生态优先,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34
1、实施“碧水行动”……………………………………34
2、实施“蓝天行动”……………………………………35
3、实施“循环经济行动”………………………………35
4、实施“低碳行动”……………………………………35
5、实施“绿色行动”……………………………………36
五、保障措施…………………………………………………36
(一)体制机制保障…………………………………………36
(二)项目保障………………………………………………37
(三)人才保障………………………………………………37
(四)组织保障………………………………………………38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全省首善之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区委二届十二次全会总体部署要求,编制《合肥市庐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庐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这五年庐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庐阳区开拓创新的五年,砥砺奋进的五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干事创业,全面推进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全省首善之区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末,全区GDP突破300亿元,是“十五”末的2.74倍,可比价年均增长15%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达10116美元,是“十五”末的2.9倍;
实现财政收入15.1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增长22.8%;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173.4亿元、49.9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7.1倍、5.6倍,年均增长48.1%、41.3%;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2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1.8倍;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1亿元,年均增长41.6%。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0.8:
24.1:
75.1调整为2010年的0.6:
28.4:
71。
现代服务业呈高端化发展,实施了全省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试点工作,楼宇经济、特色街区等建设初具规模,区内集聚了全省主要大型百货商场及大中型商业企业数十家,拥有省级和分支金融机构500余家,其中省级总部40余家,金融业增加值占三产增加值比重已达28%以上。
工业呈集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印刷业、金属制品业和城市能源四大特色产业。
截至“十一五”末,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49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
农业呈生态化发展,建成2万亩生态林带,积极培育三十岗柴冲、风景千亩设施栽培和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苗木花卉种植和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
(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累计完成城区内100多公里的9条主干道和一大批街巷道路建设改造,实施了四里河路、临泉路、蒙城路、北一环等城市主干道改造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向北延伸。
五年累计完成危旧房、旧城改造项目16个,整治老旧小区23个;
实施了南淝河、四里河等河道综合整治,推进了城市亮化和绿化工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
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城市化率达80%;
累计建成“村村通”道路57.8公里,解决近2.4万农民安全饮用水问题,三十岗乡获得“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开放创新取得突破。
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制企业61个;
实施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推进了投融资体制等创新,建立了项目和招商监督、调度、考核等推进机制,组建了招商中心、拆建中心、维稳中心,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2010年完成招商引资212.3亿元,其中引进外资1.29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7.3倍、5.4倍,招商引资总量连续多年蝉联全市城区第一,吸引了汇丰银行、英国乐购、东亚银行、民生银行等20多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华润、香格里拉等知名企业集团纷纷到庐阳投资兴业,开放型经济框架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市科技创新型企业8家。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以来,按照“提标、扩面、规范、高效”的要求,重点围绕推进教育公平、完善医疗服务、提供就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在全省实施了“九个率先”举措(即率先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杂费,率先实施农村低保,率先启动城乡居民特困救助,率先取消城乡医疗救助病种限制,率先对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实施门诊和住院全额报销制度,率先对边缘家庭进行医疗救助,率先实施城乡低保并轨,率先将计生奖扶、特扶对象奖励标准翻一番,率先实现城市低保网上申报)。
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创业孵化基地——百帮创业园、全省首家城区农民工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多家,创建了一批“充分就业社区”和“退管示范社区”,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文体事业全面发展。
其外,民兵预备役、信访、司法行政、人事、编制、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民族、宗教、工商联、档案和史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教育强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县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省低保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运行良好,为“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新标杆、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庐阳面临着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以及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全省首善之区内涵提升的双重考验,发展既面临众多机遇,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宏观政策叠加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包容性增长,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内需转型、经济结构向高端化升级、经济形态向低碳化过渡,将为服务业主导的庐阳区拓展发展新空间。
同时,庐阳区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合肥经济圈等多个国家和省级发展平台的核心地带,“抢滩效应”明显,有利于吸引更多高能级的企业入区发展。
二是合肥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过“三大推进”的深入开展,合肥经济总量已突破2000亿大关,增速领跑中部省会城市,家电、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平板显示等一批高能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合肥要建成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支持合肥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
未来几年,随着全市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以高铁为主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形成,城市发展将进入转型升级加速期,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大幅提升,能够有力带动我区经济社会提级转型发展。
三是自身优势积累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市各县区第一,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高达28%以上,集中了省内主要的省级金融总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城区前列,形成了中央商务区、庐阳工业区等各类发展平台,吸纳能力明显提高,商务环境日趋成熟,自然环境更加优美,生活环境日臻完善。
未来几年,随着“十一五”期间建设的大项目陆续进入回报期,区域内一大批新项目的陆续启动,发展后劲将持续增强,为新兴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扩大开放带来了新机遇。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加快发展压力增大。
随着合肥现代滨湖大城市框架拉开、“141”组团的形成,兄弟城区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庐阳区作为全省服务业第一强区的地位受到周边地区的挑战,传统的商贸优势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大中型企业外迁呈常态化的趋势。
同时,近年来,我区部分指标总量和增速排名在全市呈下降趋势,要实现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压力较大。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目前的产业结构中,传统商贸服务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品牌商贸业发展不足;
工业区受发展空间和产业层次限制,工业用地单位产出率较低;
同时,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保等任务更加艰巨,服务业高端化和制造业升级势在必行。
三是社会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经济发展、改革深入推进和利益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教育、卫生、就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增长的公众生活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特别是老城区,随着未来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攀升、旧城改造环境发生变化,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成本和工作难度加大,社会建设工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综合分析,随着“十二五”时期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0美元,庐阳区将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区域竞争激烈,资本外溢加快,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必须要更加注重强化全省首善之区意识,以“全省创一流、全国有地位”的标杆来定位每一项工作;
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破外延空间不足等因素制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粗放式发展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向绿色发展和低碳增长转变;
更加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推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北部地区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加大民生各项事业投入,促进社会和谐。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全省首善之区建设,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开放创新、民生导向、生态优先”四大战略,精心打造“商贸金融、工业物流、生态休闲”三大功能板块,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强化低碳生态发展,着力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努力实现发展质量最优、集聚能力最强、人居环境最美、和谐程度最高的发展目标,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战略
1、双轮驱动战略。
以“重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环境品质”的再城市化(备注1)理念,集聚城市产业,重组城市空间。
坚持现代服务业主导,把三产作为中心城区的经济之本、特色之源、效益之根,提升老城区产业档次,拓展北环地区商贸服务功能,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
坚持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现有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时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兴产业。
2、开放创新战略。
紧抓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的机遇,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引进总部经济、金融、高新技术等产业;
鼓励区内企业外向发展,开拓发展新空间,提升综合实力,形成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坚持把提高改革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依托中心城区综合优势,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体制、机制、科技、管理、文化等创新,形成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3、民生导向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民生新问题,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化、公共安全秩序化,做好惠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
4、生态优先战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美化城市环境,重塑城市形象;
强化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优化城市生态。
按照城乡一体发展的思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接轨城市,引导产业生态化发展,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体系,全面改善农村生态。
(三)战略布局
综合考虑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区位条件、发展现状等因素,自南向北,推进“三大功能板块”建设。
1、商贸金融板块。
主要指北二环及以南区域。
立足于服务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商贸金融中心,构筑“两点三轴三带”的空间发展布局。
即以四牌楼区域和三孝口区域为集聚点和辐射源,以阜阳路、蒙城路、四里河路为辐射轴,打造长江中路高端商务集聚带、北一环商办新街区、北二环现代专业市场带,引导总部经济集中布局,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2、工业物流板块。
主要以庐阳工业区为主体。
立足于服务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以现有特色工业为依托,以国家和省市鼓励发展的产业为方向,突出内涵提升,实施腾笼换鸟,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合淮同城化为契机,发挥依城傍区优势,加快服务业发展;
以合肥铁路北货场为中心,服务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3、生态休闲板块。
主要指西北部大杨镇和三十岗乡。
立足于打造省会城市休闲度假后花园,突出“两个圈层”建设。
即以水源一级保护区为主体,大力实施湿地、水涵养林等项目,打造环湖生态保护圈;
环湖北路以北区域,加大特色蔬菜瓜果、精品苗木花卉等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圈;
加快土地复垦整理和新农村居民集中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集聚人气,叠加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功能向生态、文化、旅游等综合功能转化。
(四)发展目标
以“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方向,按照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全省首善之区总体要求,力争通过五年奋斗,实现发展质量最优、集聚能力最强、人居环境最美、和谐程度最高的四大发展目标,在全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发展质量最优。
在总量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单位产出效益,走集约发展之路,建设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年完成2200亿元、财政收入达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0亿元;
人均GDP等力争居全市首位。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75%左右,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集聚能力最强。
以全方位开放集聚发展要素,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设全省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5年累计招商引资1300亿元;
到2015年,入驻区域性总部、金融机构、国内外500强企业以及单幢税收超亿元楼宇数量等均居全省前列,金融业、商贸服务业等对全省贡献率最大,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人居环境最美。
建设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风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都市风貌区。
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住居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分别达到29.4、18.8、5.89平方米。
工业废水排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全面达标,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目标范围内。
和谐程度最高。
建设一流民生保障、一流社会事业发展、一流社会秩序的和谐城区。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
学前三年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
社会安全指数超过96%,群众幸福感显著提高。
附:
庐阳全省首善之区建设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总量
年均
增速
发展质量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30
15%(可比价)
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220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00
19%
财政收入
30
15%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60
16%(现价)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00
15%(现价)
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35
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5左右
人均财政收入
元
5000
人均GDP
105000
可建设区地均GDP
亿/平方公里
12.7
工业区单位用地产值
万元/亩
260
集聚能力
招商引资(5年累计)
1300
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20
税收超亿元单幢楼宇数
个
5
入驻区域性总部占全市比重
50
入驻金融机构总部占全市比重
人居环境
人口
万人
60
万元GDP能耗
显著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在市下达目标范围内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人均道路面积
㎡
18.8
人均体育用地面积
5.8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6
城乡居民人均住居面积
29.4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
13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95以上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
85以上
社会和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800
农民人均纯收入
18600
儿童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比例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管理率
社会安全指数
96.8
人口自然增长率
‰
7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
100000
四、发展任务
充分发挥庐阳的区位特色、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和文化特色,着力破解制约因素,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发展承载力,全面改善社会民生,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未来五年,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双轮驱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城市建设相结合,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提升质量的要求,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围绕商贸、总部经济、金融、文化旅游、物流等五大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生态农业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产业发展能力
按照“南精、北快、西延”思路,围绕凸显滨湖大城市核心城区的特色、气势与神韵,高品位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对跨越发展的承载力和支撑力。
一是完善交通体系建设。
按照“打通主干道、健全微循环”的要求,积极配合阜阳北路高架等工程规划建设,争取北二环与蒙城北路等立交枢纽实施,促进大房郢路改造等项目启动,加快背街小巷改造,推进公交网络和主干道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市供电安全,完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
二是加快旧城改造。
本着与增强庐阳个性魅力相结合,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相结合,与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中村、危旧房及棚户区改造,北一环及以南区域主要建设面向公司总部、高端商贸的高档商务楼宇;
北二环周边区域重点建设一批商务楼宇和精品住宅区;
北部区域建设一批都市型工业、科技研发写字楼,以及面向居民消费的居住楼盘、廉租房等。
三是强化工业发展基础。
加快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打通沟通新站区、双凤工业园的主干道,加大学校、社区卫生服务和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推进多层厂房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大对园区闲置、低效土地的清理整顿力度,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
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中心村和土地复垦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向城区和中心村集中;
按照城市社区人口规模和城市片区建设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居民集中区和相关配套设施,实现涉农社区的生态环境、绿化标准、基础设施、物业管理等与城区接轨,促进一产向三产转型发展。
2、提升传统商贸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围绕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创建,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引导总部经济集聚,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引领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现代消费新模式,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第一品牌。
力争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75亿元。
商贸业。
充分发挥中央商务区的品牌效应,加快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化,一是优化传统商圈。
对长江中路、城隍庙等传统商贸繁华街区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市 庐阳区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