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参考答案精校版 带翻译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225002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3.67KB
广东高考语文参考答案精校版 带翻译Word下载.docx
《广东高考语文参考答案精校版 带翻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语文参考答案精校版 带翻译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高高在上:
多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
不能用于形容物品。
A、阳春白雪:
泛指高深的,不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
与后文中“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相对应,此处使用正确。
B通常:
一般,平常。
此处使用正确。
C、迥异:
差得远。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B.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c.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
D.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参考答案】B
(A成分残缺。
“缓解”缺少宾语,应为“缓解地铁线路载客困难的局面”C、语义重复。
“一时”即“短时间”,与前面的“短期内”语义重复,“一时”与“短期内”二者只能保留其一。
D语序混乱。
句子主干应为“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关于……的禁令”。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B.④③⑤⑥②①C.⑤①④⑥②③D.⑤③④②⑥①
【解析】解答关键要注意横线前后的语义衔接,同时要关注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提示的总分关系。
根据第一空前的“欲望”一词,与
中的“超出生存需求”相照应,可知第一空应接
。
排除A、B;
接着,可从“生产能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三个关键词入手,可知第二空应填
,最后一空应填
,排除C。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
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
就转太常博士。
太宗闻其强干,召还。
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
诏案其罪。
咏封还诏书,且言:
“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太宗不从。
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
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
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
“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
“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
“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
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
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
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推:
追究
C.不痛绳之绳:
捆绑
D.复命知益州知:
掌管
【参考答案】C
【解析】根据前文中“捕获犯者数百人”,可知此处的“绳”应为“绳之于法”之意,即“用法律制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求霖者三十年
【解析】A、把/因为;
B、作为/“为……所”表被动;
C、表顺承,可译为“然后”;
D、……的人/表停顿,无意义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参考答案】A
【解析】“咏”需做“移文谕”的主语,故排除C、D;
“时”与“之际”为固定搭配,意为“(当)……的时候”,故选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解析】由“俟秋成,当仍旧法”可知张咏建议应为“按之前的法律判处”,而非“减轻刑罚”。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4分)
【参考答案】
(饥民)如果不用贩卖私盐的方法让自己活下去的话,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成为盗贼,那么制造的隐患就深了。
【评分标准】
(“苟……则”表假设关系,如果……那么……,1分;
“自活”1分,“蜂聚”1分,大意1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3分)
【参考答案】傅先生是天下德才兼备的人,我尚且不能够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敢叫他的名字!
(判断句,1分;
“名之”,1分;
大意1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一】
(1)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
(2)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
【参考答案二】
(1)张咏考中进士后,群臣商议把他作为第一人才推荐给朝廷,可是张咏和寇准却给各位群臣写信,推荐另一位没有中第的饱学之士张覃作为第一人才。
(2)当初,蜀地的读书人只知学习,而不愿意为官。
张咏细心观察到张及、李畋、张逵都很有学问和品行,被乡人称道,于是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最后三个人都登科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参考答案一】诗人借助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暝云,觅食安家的燕子,雨打梨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图,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二】上片,楼上的玉笛声引起了诗人的故乡之思,奠定了惆怅的感情基调;
诗人不禁向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更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他乡,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诗人漂泊的孤独;
最后再以“雨”来加深诗人思乡的愁绪。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参考答案】清明时节临近,故乡只有在诗人的梦里才能出现。
诗人晚上因思乡而无法入睡,漫步江边以排遣愁绪,折下柳条原想寄托故乡之思,可“柳”毕竟象征着离别,异乡折柳,也只能徒增烦恼忧愁罢了。
因而即使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条,也足以让诗人更紧锁双眉。
【古诗详解】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
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又有诗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忙碌貌。
此句渭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孤独貌。
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
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
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
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
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
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
此句谓寒食节将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
“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
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
“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
”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
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
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知者不惑,,。
”(《论语》)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李密《陈情表》)
(3),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
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
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
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
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
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
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
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
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
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
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
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
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
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
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
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
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
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
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
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
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
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
譬如:
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
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
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
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12—13题为选择题。
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参考答案】AE
【解析】A、由第二段中“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
”可知正确。
B、偷梁换柱。
由第三段中“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
”可知错误。
C、过于绝对。
由第三段可知,“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既需要“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
”,同时还要“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
……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
”可知“放弃主观成见”错误。
D、以偏概全。
由第三段中“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可知此仅为“体验方法”读书所得,而非所有的“思想方法”。
E、由第四段中“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
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必由部分以观全体……如朱子……”可知正确。
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解析】A、由第一段“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
B、由第二段“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
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可知正确。
C、由第三段“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
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可知正确。
D、第四段提及的观点一直在强调“玄思的方法……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并未提及“整体”与“部分”的先后顺序,故D错。
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结合文意概括。
【参考答案】
(1)二者都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
(2分)
(2)二者的目的都在于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都在于探讨事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15.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
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
请结合文意分析。
【参考答案】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玄思的思想方法。
(1分)玄思的方法,即是“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1分)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节解读白居易的诗,是从“全体观部分”的过程,而通过白居易的诗考察唐代“宫市”弊政,又是从“部分观整体”的过程。
(1分)陈寅恪注意到“唐代历史”“白居易的诗”“唐代宫市”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玄思方法中“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的观念。
(1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
共l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
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过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
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
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
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
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
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
“一马三分龙。
”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
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
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
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
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
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
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
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
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
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
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
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
”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
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
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
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
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
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
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
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
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
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
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
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
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
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
来到山顶,已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高考语文参考答案精校版 带翻译 广东 高考 语文 参考答案 精校版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