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 棉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219657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23.86KB
梳 棉Word文件下载.docx
《梳 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梳 棉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刺辊由滚筒和锯条组成,其结构如图所示。
滚筒表面有螺旋沟槽,用以嵌入锯条。
•由于刺辊与给棉板、刺辊与锡林间隔距很小,且刺辊转速很高,所以对滚筒的圆整度、整个刺辊的动平衡以及滚筒与刺辊轴的同心度都有较严格的要求。
•锯条为刺辊的分梳元件。
锯条的材料、规格及技术状态,对刺辊的梳理作用影响甚大。
锯条大多采用中碳钢加工而成,齿尖向下2mm内需要淬火。
刺辊表面包覆的锯条表面要求平整。
有代表性的锯条形状如图所示。
6、除尘刀:
击落尘杂,调节落棉。
除尘刀的厚度12mm,宽度80mm,刀角为30°
,长度横贯全机的扁平刀片。
安装在刺辊的下面。
它的主要作用是配合刺辊排除杂质,并能对刺辊上的可纺纤维起一定的托持作用,使其随刺辊回转而顺利地转移给锡林。
7、小漏底:
托持纤维,排除短绒。
(二)刺辊对棉层的梳理过程
1、梳理方式:
给棉罗拉与给棉板握持棉层尾端,刺辊梳理头端。
2、梳理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
(1)梳开阶段:
棉束尾端被牢固握持,头端被刺辊高速梳理—棉束梳开;
(2)梳理阶段:
锯齿与纤维产生相对滑移与摩擦,产生梳理(纤维伸直、横向分开);
喂棉罗拉与刺辊间的速度差异有近1000倍左右。
(3)分解阶段:
随着棉束的喂给,对同一棉束尾端的握持渐弱,锯齿将棉束抓走—棉束分解。
(三)影响梳理效果的因素
1、刺辊锯条规格(介绍刺辊锯条规格参数)
(1)工作角α:
α大时,穿刺与抓取能力强,但刺辊落棉率低,返花多。
α应根据所纺纤维长度而定;
纺棉时α=65-75º
;
纺化纤,α=80-90º
。
(2)齿密N:
单位针上的针齿个数。
N大时,针面抓纤维的能力强,梳理效果好;
但纤维转移困难。
齿密与工作角之间的配合要适当,较大的工作角与较大的齿密配合,较小的工作角与较小齿密配合,以兼顾分梳,落棉与转移。
(3)齿顶高h:
h小,针齿强度高,纤维易向外转移;
h=2.7-4mm。
(4)齿尖角γ:
γ小,针齿穿刺能力强。
2、刺辊分梳度与转速
分梳度在棉卷定量及给棉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刺辊转速越高,每根纤维所受的作用齿数增多(分梳度增大),棉束百分率减少,梳理效果好;
但短绒增多。
刺辊转速一般为800-1200转/分。
3、给棉板
(1)给棉板的有关长度:
给棉工作面长度、隔距点以上工作面长度、分梳工艺长度。
分梳工艺长度:
给棉分梳工艺长度指给棉罗拉与给棉板握持点a到给棉罗拉(或给棉板)与刺辊最小隔距点b间的距离。
用公式表为:
式中:
a为鼻尖宽度,L3为刺辊中心水平线以上的工作面长度,R为刺辊半径,Δ为隔距,α为给棉板工作面的倾角。
分梳工艺长度决定了刺辊刺入棉层的高低位置,分梳工艺长度短,始梳点位置升高,纤维被握持分梳的长度增加,刺辊的分梳作用增强,但纤维损伤逐步加剧。
若分梳工艺长度过长,始梳点过低,则纤维被握持分梳的长度过小,棉束重量百分率增加。
(2)分梳工艺长度对梳理效果的影响
任一层纤维始梳点到握持点间的距离LX:
YX为任一层到给棉板工作面的距离。
LA↓→LX↓→梳理长度↑→梳理效果↑→短绒率↑
分梳工艺长度与梳理效果的关系见下表:
LA/mm
23
24.5
26.5
28.5
棉束百分率
6.3%
7.26%
8.12%
8.96%
短绒百分率
29.68%
28.48%
26.51%
24.42%
(3)给棉板分梳工艺的选择
根据经验LA≈棉纤维的主体长度
当LA>
棉纤维的主体长度时,棉束百分率高;
当LA<
棉纤维的主体长度时,短绒百分率高。
4、刺辊与给棉板的隔距:
隔距越小,纤维越易被齿针抓取,梳理效果越好。
实验结果见表:
隔距(mm)
0.23
0.305
棉束百分率(%)
8.96
10.14
短绒百分率(%)
24.42
23.35
此隔距为0.18-0.305mm。
二、刺辊部分的气流与除杂作用
(一)刺辊部分的气流
1、气流附面层
刺辊转动时,带动周围一定层度的气流层流动,随刺运动的气流层称为附面层。
其厚度一般为:
13-16mm。
附面层中的速度分布是:
靠近刺辊表面气流速为刺辊表面速度。
2、附面层中纤维杂质的运动
如果在回转体的附面层中悬浮有两种不同比重的物体。
当物体随气流做回转运动时,受气流速度及离心力的影响,物体有向附面层外层移动的趋势,质量大,体积小的物体因离心力大而在附面层中悬浮的时间短,质量轻,体积大的物体则在附面层中悬浮的时间长,从而促使附面层内不同质量重物与轻物分道而行,附面层外重物多于轻物,内层轻物多于重物。
刺辊对棉层进行分梳时,纤维和杂质被锯齿带走并随其作回转运动,脱离锯齿的纤维与杂质便悬浮于刺辊的附面层中,杂质因体积小,重量大而多处于附面层的外层,纤维因其体积大、重量轻而多浮面层的内层,并沿着各自的运动轨迹离开附面层下落。
利用纤维与杂质在附面层中的分类现象,对附面层进行不同的切割,即可达到去杂保纤,调节落棉的目的。
在附面层中,纤维与杂质的运动是互为影响的,有些纤维与杂质粘连较紧而随杂质一起落下成为落棉,也有一些与纤维粘滞力较强的细小杂质随纤维继续在附面层中前进。
开始阶段:
纤维与杂质被锯齿带走,并随之一起运动;
部分杂质与纤维脱离锯齿,悬浮于附面层中。
而后纤、杂随面层作回转运动;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纤、杂沿法向运动。
由于纤维及细小杂质的重量轻、离心小,随附面层前进的距离长;
杂质的重量重,法向离力大,易脱离附面层而形成落棉。
3、落杂区的划分梳棉机机型不同,则刺辊车肚附件各异,落杂区的划分也各不相同,一般为2~3个落杂区。
第一落杂区:
给棉板与刺辊隔点到除尘刀(给棉板至第一附件间的空挡)
第二落杂区:
除尘刀到小漏底入口(第一附件至第二附件间的空档)
第三落杂区:
小漏底落杂区(第二附件至第三附件间的空档)。
(二)影响刺辊落棉的因素
实际生产过程中,当配棉成分发生较大变化或对成纱质量有不同要求时,应及时调整刺辊落棉;
若各机台机械状态或落棉率存在较大差异,亦需对刺辊落棉作必要调整,以便做到稳定生产、保证质量和节约用棉。
影响后车肚落棉的因素很多,可归纳为两大类:
一类是与分梳强度有关的因素,如刺辊转速、给棉板(或给棉罗拉)与刺辊间隔距、棉卷定量及梳棉机的产量等;
另一类是与刺辊周围气流组织有关的因素,如除尘刀、小漏底、分梳板与刺辊的隔距、除尘刀的厚度、导棉板的弦长等。
现就主要因素来讨论如下:
1、刺辊速度提高刺辊速度,有利于分解棉束,暴露杂质。
刺辊速度增加后,锯齿上纤维、杂质的离心力及空气阻力均相应增加,对长纤维来说,离心力增加较小而空气阻力增加较多,杂质则相反,随着刺辊速度的提高,除杂作用增强。
但刺辊速度必须保持与锡林有一定的速比关系。
在刺辊速度改变的同时,分梳板、除尘刀和小漏底的工艺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锯齿工作角α,也有利于对短绒及杂质的排除。
2、刺辊直径增大刺辊直径,有利于除杂区分梳除杂附件的安排,使吸尘点增多。
如马佐利C501型梳棉机将刺辊直径增大至350mm,刺辊下可安置三组带除尘刀的吸风装置和两把偏转刀(可调节落杂区及落棉量)、两块分梳板,使刺辊部分可完成梳棉机90%的除杂工作。
3、落杂区分配当喂入棉卷含杂量和含杂内容改变时,可通过调整除尘刀、导棉板位置或除尘刀、导棉板规格来调整前后落杂区的长度分配。
加大第一落杂区长度可以保证杂质抛出的必要时间,使该区内附面层的厚度增加,附面层中悬浮的杂质总量较多,有利于除尘刀分割较厚的附面层气流以排除较多的杂质。
所以,当棉卷含杂量较高时,应适当放大第一落杂区长度。
同理,放大第二落杂区长度,同样有利于排除杂质,但落下杂质总量较第一落杂区少。
若梳棉机有第三落杂区时,一般落杂区长度不做改变。
4、除尘刀的位置
除尘刀的位置:
高低、角度、与刺辊的隔距。
(1)高低位置:
有以下三种情况
高刀工艺:
除尘刀高于车面线;
第一落除杂长,除大杂多,落棉多。
平刀工艺:
除尘刀顶部与车面线平齐:
低刀工艺:
除尘刀低于车面线;
第一落除杂短,除大杂少,落棉少。
调整范围:
以机框面线为准±
6mm。
(2)角度:
是指除尘刀的工作面与机框面线的夹角,一般范围是70-110度。
采用小角度,除尘刀对气流的阻力大,落棉多;
采用大角度,除尘刀对气流的阻力小,落棉少。
纺棉时,采用低刀大角度,多落多回收;
纺化纤时,采用高刀小角度,少落少回收。
(3)与刺辊的隔距:
4.7mm-9.5mm。
此隔距大时,落棉少;
小时落棉多。
5、小漏底工艺
(1)小漏底入口隔距:
此隔距小时,进入小漏底的气流量少,而进入车肚的气流量多,刺辊落棉量多;
反之落棉少。
此隔距一般为:
4.7-9.5mm。
(2)小漏底弦长:
弦长短,落棉多。
纺棉时弦长小,A186为175.6mm;
纺化纤时大A186C为165mm。
第三节锡林、盖板与道夫部分
一、机件与作用
1、锡林
(1)作用:
完成梳理、剥取与转移
(2)结构:
(利用挂图讲)锡林体、针布。
(3)要求:
动平衡、表面圓整度要好。
2、盖板
配合锡林梳理,并除去杂质与短绒;
(利用挂图讲)100~110根,表面有针布,用链条联结成环状,沿圆弧状曲轨缓慢移动。
40~46根盖板形成分梳区,其余为空程。
为防止盖板弯曲变形,盖板铁骨的截面呈“T”形,其与锡林针面的隔距并非在盖板宽度的中点最小,而是入口大,出口小,使纤维进入逐渐收小的隔距间,使盖板针面的梳理作用逐渐增强而不要过分集中在入口处,同时也可减少盖板花。
盖板的变形要小,以防止隔距的变化。
3、道夫
(1)道夫的作用:
配合锡林梳理,将棉网输出机外;
(2)结构:
与锡林相似,由滚筒和针布组成,不过其直径较小,转速较低。
4、前后罩板、大漏底
包括前上罩板,前下罩板和抄针门,前后罩板由钢板制成,上下呈刀口形。
大漏底由铁皮制成,分前后两段。
二、锡林、盖板和道夫的梳理作用
1、特点
自由梳理、精细梳理(针齿密度比刺辊大约15-20倍,纤维在锡林、盖板间的较大圆弧面内梳理,且接受锡林多转反复梳理)、具有均匀和混合的作用
2、梳理作用的形式和条件
根据两针面的针齿配置的方式不同,针齿间可产生不同的作用:
可分为:
分梳作用、剥取作用、提升作用。
梳理作用的基本条件:
两针面具有一定的密度和角度;
两针面具有较小的隔距;
两针面具有一定的相对速度。
3、分梳作用的条件与特点
(1)针齿平行配置(见图);
(2)速度配置:
V2>
V1;
(针尖迎着对方的针尖作相对运动。
(3)受力特点:
两针面都有沿针面向内的分力,两针面都能抓取纤维。
R为针面与纤维间的摩擦力。
(两针面均有抓取和握持纤维丛的能力,纤维束被一分为二,各抓走一部分纤维,被分解的纤维受到另一针面上其它针齿的梳理,因而实现了分梳作用)。
4、剥取作用的条件与特点
(1)针齿交叉配置(见图);
快速针面有向内的分力,慢快针面有向外的分力;
快速针面抓取纤维,慢速针面释放纤维。
:
“1”针面具有抓取纤维能力,“2”针面失去抓取纤维能力,
完成“1”针面剥取“2”针面上的纤维。
5、提升作用
(1)针齿平行配置;
V1>
V2
两针面针齿都有向外的分力,故都不抓取纤维。
在棉和化纤的梳理中很少采用提升作用。
针面1上所带纤维有脱离针面向针外运动趋势,针面2无抓取纤维能力,只将纤维提升到针面1的表面而纤维仍随针面1运动。
三、作用过程分析
(一)锡林与刺辊间
1、作用:
针齿交叉配置,且锡林速度大于刺辊速度,故为剥作用。
2、影响剥取(转移)的因素
剥取的好坏,影响棉结数量。
(1)锡林与刺辊表面线速比:
速比越大,锡林抓取纤维的机会越多,转移越好,实验结果见下表:
VC/VD
1.73
1.38
1.26
1.13
未转移纤维百分率
3.3%
9.3%
13.01%
15.99%
VC/VD应根据纤维长度确定,纺棉时为1.4-1.8;
纺化纤时为1.8-2.4。
速比过大,无明显工艺效果,浪费动力;
速比过小,纤维伸直差,转移不彻底,锡林纤维分布不匀,影响生条条干。
例:
设隔距区长度S=60mm,两种纤维长分别为L1=28mm、L2=71mm,则计算可得其速比分别为1.47、2.2。
故不同长度的纤维采用不同速比
(2)锡林与刺辊隔距:
隔距越小,纤维越有利于锡林针齿抓取,纤维转移越好,实验结果见下表:
隔距/mm
0.15
0.75
1.10
2.00
4.00
未转百分率
9.03%
17.65%
22.3%
36.93%
38.01%
一般此隔距为0.15-0.3mm。
隔距过大时,刺辊返花造成棉结;
隔距较小时,增加刺辊齿面纤维丛与锡林针面接触机会,有利于纤维转移。
(3)锡林与刺辊锯齿规格
锡林的齿密与工作角
刺辊的齿密、齿深及工作角。
针布的工作角度.齿高.齿密等都影响梳理效能.一般根据纤维特性及状态选用
(二)锡林与盖板间
任务:
继续开松成单纤维、清除残杂、去除短绒和棉结(因为V锡>
>
V盖,锡林抛出杂质沉积在盖板针面上,排出机外)、纤维纵向定位。
1、作用性质:
针齿配置为平行;
锡林速度大于盖速度;
故为梳理作用。
2、作用过程
(1)由于两针面间为梳理作用,故两针面都能抓取纤维;
(2)由于条件不同两针面抓取纤维的能力不同,抓取纤维能力强的针面握持纤维,抓取能力弱的针面与纤维产生相对滑动—梳理纤维(梳直、梳开)。
(3)由于情况变化,两针面抓取能力变化,纤维握持与梳理发生变化,纤维在两针面间转移。
(4)在某种条件下,两针面抓取纤维的能力相同,纤维束分解。
锡林与盖板隔距宜小不宜大;
隔距过大,降低分梳除杂效果,且有浮游纤维在针面间往复搓擦而会生成棉结。
盖板花由斩刀剥下;
锡林需定时抄针(5~10天)
从分梳原理讲,盖板与锡林运动可以同向,也可异向。
(三)锡林与道夫间
为分梳作用。
由两者之间为分梳作用,两针面都能抓取纤维。
针齿配置:
分梳作用(平行针齿)。
道夫结构类似锡林,直径600~707,转速20~30r/min;
高产梳棉机道夫线速度90m/min,出条速度130~170m/min。
锡林针面抓取的纤维,尾端受到道夫针面的梳理,通过大漏底与刺辊带来的新纤维相遇,实现新旧纤维的混和,而后来到锡林盖板工作区梳理。
道夫针面抓取的纤维,前端受到锡林的梳理,形成棉网输出;
输出棉后弯钩纤维较多。
四、针面纤维层及负荷
(一)针面纤维层的特点
在梳理过程中,锡林、盖板上均有纤维层,纤维层的重量、密度、结构情况直接会影响针齿对纤维的握持能力和梳理次数。
纤维层在单位针面上的重量称为针面负荷,针面负荷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针布、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针面对纤维的握持、分梳、转移能力。
针面负荷由两种纤维量组成,一种是沉入针齿间隙不能参加分梳转移的内层纤维量,一种是握持在针齿的顶部,能够参加分梳转移的自由纤维量。
自由纤维量的大小可通过梳棉机停止给棉后由锡林盖板放出。
内层纤维则必须通过抄车和走出自由纤维后的盖板花获得。
针面负荷的意义:
单位针面上纤维层的重量,称为针负荷。
针面负何的密度、重量大小,影响针齿对纤维的握持、梳理及吸放性能
1、针面负荷:
因锡林离心力的作用,盖板的负荷最重;
锡林负荷次之;
道夫最轻。
盖板负荷,因盖板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Sc<
Sd<
Sf
2、纤维在针面上的位置
锡林:
针面纤维层中自由纤维量所占的比例大,内层纤维量很少;
锡林由于金属针布的齿隙容纤量少,且纤维不易沉入针根,所以锡林针面纤维层中自由纤维量所占的比例大,内层纤维量很少,因此锡林纤维层较少,在开车的几秒钟内就可以形成。
在开车阶段形成一定的针面负荷后,针面负荷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
金属针布也需抄针,主要是为了清除嵌塞在针隙间的破籽、叶屑等。
盖板:
盖板上纤维层较厚,且走出区处盖板上的纤维层沉入较深。
盖板以清洁针面进入锡林盖板工作区,从锡林针面抓取纤维形成盖板纤维层。
由于盖板运动缓慢,处于工作区不同位置的盖板,因进入工作状态时间的不同而针面负荷及内层纤维量不同。
道夫:
纤维多处于针面且较蓬松
(1)内层纤维:
在针齿的最内层,在梳过程中不向外转移;
(2)自由层纤维:
充塞较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移到另一针面;
(3)工作层纤维:
在正常喂棉的条件下,自由层的表面层,它可以通过针面转移到另一针面。
3、纤维层的结构
盖板:
盖板花头端厚,尾端薄,后弯钩纤维较多,纤维层含杂多
锡林:
前弯钩纤维较多
道夫:
后弯钩教多
(二)几个纤维量
1、锡林一周输出纤维量
2、锡林负荷
3、工作区自由纤维量
4、锡林盖板工作区总负荷
(三)影响锡林、盖板梳理的因素
1、锡林速度和直径
速度越高,单位时间通过锡林、盖板工作区的针齿数越多,梳理效果越好。
速度越高,锡林表面纤维的离心力越大,锡林负荷越轻。
A186型梳棉机速度为:
220-360r/min;
FA221、FA224、FA225型梳棉机的锡林速度为:
300-500r/min。
当锡林直径减小时,表面线速度降低,纤维单位时间受到的作用齿数少,分梳效果降低,为了保证纤维在两针面间正常的分梳和转移,小直径时必须相应提高锡林的转速。
锡林直径减小时,纤维的离心力增加。
对纤维顺利向道夫转移有利,但应适当减小锡林工作角以避免分梳效能的降低。
2、锡林与盖板的隔距
此隔距越小,锡林与盖板针齿抓取纤维的能力越强,梳理效果越好。
锡林与盖板的隔距一般采用五点隔距:
0.15-0.25mm。
两针面间采用较小的隔距,有利于针齿较深刺入纤维层,接触的纤维多,纤维被针齿握持、分梳的长度长;
两针面间转移的纤维量多,浮于两针面间的纤维少,纤维不易被搓成棉结,所以在机械状态良好,针面平整,针齿锋利的基础上,两针面间应采用较小的隔距。
3、针布规格
(1)锡林与盖板针齿密度;
盖板通过嵌入盖板花来清除短绒与杂质,所以齿较深且稀。
锡林则用于对纤维进行握持分梳
(2)锡林与盖板针齿角度;
二者角度接近
(3)锡林与盖板针齿锋利度;
4、梳棉机的产量(生条定量或出条速度)
产量高时,单位时间内喂棉量增加,每根纤维所受针齿的作用齿数减小,梳理效果差。
要增加产量且保证质量,则必须相应提高锡林与刺辊的速度。
5、锡林周围附加分梳元件的数量和盖板的回转方向
增加锡林周围的附加分梳元件,使进入锡林盖板工作区前,纤维就受到较充分的梳理与除杂,有利于减少锡林带入工作区的纤维层中的纤维束数量,从而减少了工作区的梳理负担,为锡林盖板进行更细致充分的梳理创造了条件。
增加前固定盖板,使纤维在进入锡林道夫三角区前进行一次补充梳理,有利于纤维的伸直和提高棉网质质。
要增加附加分梳元件的数量,则必须扩大锡林上附加分梳区的有效面积,其扩大的有效措施有:
(1)采用较小的道夫直径;
(2)抬高锡林的相对位置;
(3)适当减少活动盖板总根数和工作盖板数。
回转盖板的回转方向有顺向与反向之分。
顺向回转,即工作盖板移动方向与锡林的回转方向一致,反向回转则相反。
盖板顺向回转,后区头几块盖板以清洁针面进入锡林盖板工作区并从锡林上抓取纤维,形成盖板针面纤维层,随着时间的延续,盖板内层纤维充塞针隙,盖板针面握持、分梳转移纤维的能力逐渐减弱,最后在出口处,纤维易浮于针面之间被搓揉成棉结。
所以,盖板顺向回转时,纤维在工作区内所受到的梳理作用是逐渐减弱的。
盖板反转,锡林带着纤维进入工作区时,由于后区头几块盖板上针面负荷趋于饱和,对纤维的握持能力差,所以对锡林带入的纤维层只起梳理作用,随着纤维进入时间的延续遇到的盖板针面负荷逐根减少,针面间对纤维的分梳、转移作用逐渐加强,在工作处出口的几块盖板为清洁针面,其分梳作用最强,故纤维不会浮于针面而被搓成棉结。
所以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反向回转盖板因纤维在工作区中受到的分梳作用逐渐加强而梳理效果较好。
五、梳理区纤维的转移
1、锡林盖板工作区的纤维转移
在梳棉机开机时,锡林盖板为清洁针面,锡林将从刺辊剥取的纤维带入锡林盖板工作区,一部分被盖板抓取,一部分交给了道夫,剩下的仍由锡林带回,与刺辊第二次交给的新纤维一起被带入锡林盖板工作区参加分梳与转移。
所以梳棉机在刚开车的一段时间里,输出的是轻条,随着时间的延续,当锡林针面负荷达到一定值时,锡林一转刺辊交给锡林的纤维量等于锡林一转交给道夫的纤维量,此时,梳棉机进入正常生产阶段。
但是锡林交给道夫的并不完全是锡林这一转刺辊交给锡林的纤维,转移给道夫的有以下几种纤维:
(1)锡林一转,一次工作区分梳(梳理不充分)
a:
进入锡林盖板工作区后,一直由锡林握持,盖板梳理另一端,由锡林带出工作区后直接交给道夫。
(纤维尾端受梳)
b:
进入工作区后,纤维在两针面间多次相互转移,并在锡林一周的时间内由锡林带出工作区交给道夫。
(两端受梳)
(2)锡林多转,一次工作区分梳(梳理比较充分)。
纤维在锡林与盖板间发生转移,并在盖板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在锡林多转甚至几十转后才被锡林第一次带出工作区交给道夫。
(3)锡林多转,多次工作区分梳(梳理充分,但易产生棉结)
纤维在锡林、盖板间多次转移,经锡林带出工作区后未交给道夫,再经过若干次工作区梳理后才转移给道夫。
多次工作区分梳使纤维分梳充分,棉网中纤维束较少,但多次返回与新纤维搓擦增加,导致棉结增加。
(4)沉入针隙成为盖板花由锡林转移至道夫的纤维层中包含有前四种类型,但各转在道夫纤维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由于锡林某转转移给道夫的纤维中,“一次工作区分梳”的纤维大多处于锡林针面的表层,有较多机会转移给道夫,所以在棉网中所占比例较其它纤维大的多。
因此提高锡林、盖板、针齿对纤维的握持、分梳和转移能力,提高“一次工作区分梳”纤维的分梳质量,适当控制“多次工作区分梳”的纤维量,是避免纤维损伤,提高棉网质量的关键。
特别是在梳棉机高产高速后,针面负荷减小,纤维在机内停留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此外,采有盖板反向回转和前附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梳 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