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14850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6.98KB
第一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世界多极化
3、经济全球化
4、高科技领域竞争日趋激烈
图片资料:
据英国《独立报》4月18日透露,在编辑迈克尔·
埃利奥特的带领下,美国《时代》周刊的一个工作小组花了4个月的时间,评出了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名单。
名单共分5类,分别是领袖和革命家、创业者和企业家、科学家和思想家、英雄和偶像人物以及艺术家和演艺明星,每类20人。
姚明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20名英雄偶像之一,而且排名远远领先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阿诺德·
施瓦辛格。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中国明星入选《时代》周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充分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
(2)我国现状
1、中国已经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了中国。
2、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记得在电视中看到的一次高端访谈采访瑞士领导人的时候,其中谈到中国是瑞士手表最主要的销售市场,中国反腐的力度加大以后已经影响到了瑞士的经济发展。
还有在上一轮民众自发的抵制日货活动中,日本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世界大的发展趋向朝着高科技的竞争不断的前行。
讨论:
根据前面交代的背景,想一想当代大学生在国际国内的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点评:
机遇——我们有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不断开放-政策支持-机会较多)
挑战——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需要我们意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我国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挑战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也许有很多同学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认可马克思主义,那么,请看一则材料:
案例探讨:
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英国广播公司1999年在国际互联网上以“谁是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题作了一项民意调查。
日前,该公司公布了这项调查的结果,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德国人卡尔·
马克思在众多候选人中名列榜首。
1818年出生于德国的卡尔·
马克思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曾先后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进行过革命活动。
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号召无产者行动起来与统治阶级作斗争,以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其他有影响的著作还有《资本论》。
挪威网民托里森称马克思是现代政治学之父。
美国网民卡波尔认为,马克思最为精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对人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同样有效。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介绍三部分内容,这是原理课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揭示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行规律,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到整个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社会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是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
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崇高性。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创立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帮助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有序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具有其他任何思想任何主义无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在今天的一些具体问题上,马克思指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与问题、关于全球化经济和国际市场、关于经济周期、关于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这些论述仍然具有权威性。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它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话正是马克思与其它哲学家的区别,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它学说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
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也许更关心自己的个人理想,这没有错,因为社会理想依赖于千千万万个个人理想的实现。
但是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先进分子,也应该认识到,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更好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伟大的全新的事业,没有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是不行的,没有忠诚可靠的组织保证也是不行的,这个领导核心、这个组织保证就是中国共产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党。
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十大成就:
经济发展、经济改革、提高素质、国家统一、军事实力、国际影响力、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教育、科学技术、体育,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成绩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这个全新的事业具有独创性、复杂性、风险性、艰巨性的特点。
面对西方实施的分化、西化图谋和国际激烈竞争态势,要求必须有坚强、正确、有力的领导力量来领导中国人民不畏风险,勇往直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具有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优势和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特点。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要实现共同理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这条道路要有坚强的信念,在理性认知、情感和意志倾向三个方面给予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经历了由理论到现实的社会制度、由幼年时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和传播的时期;
二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
三是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的时期;
四是社会主义通过改革,逐步从幼年走向成熟,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和巩固时期。
这个历程表明,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新的时代产物,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生长过程,它经历曲折坎坷、局部失败和暂时倒退,都是不足为怪的历史现象。
对此,我们既不必惊慌和悲观,又不能掉以轻心,要避免出现更大的历史曲折。
重要的是,要善于通过总结经验,深化改革,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用事实和成就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其所追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目标,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达和生动体现,将共同理想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个体功能较好的融为一体。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共同理想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同理想的规划和行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划和行动。
中华民族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但在近百年来,内忧外患,从泱泱大国沦落为落后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我们要正视这个差距,珍视今天的发展机遇,坚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立志攀登科学高峰,掌握建设祖国的过硬本领,自觉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
做到了这些,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再创中华民族的新的辉煌。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理想是美好的,但它既不能自发地形成,更不能自发地实现。
要想拥有理想,就要深刻地认同理想;
要想实现理想,就要努力追求理想。
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奋斗,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一)立志当高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人生哲学中,非常重视讲“志向”。
“志向”这个词具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
二是以顽强的意志去追求它。
可见“志向”就是理想信念。
而确立理想信念,就是“立志”。
诸葛亮说:
“志当存高远。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在青年时期确立起来的远大志向是此后事业成功的关键。
陈胜:
小时候当长工时“苟富贵,毋相忘”,“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成为了彪炳千秋的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
法国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强调:
“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
立志,首先是解决理想问题。
可以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但对青年尤为重要。
人生进入青年时期,生活之路刚刚开始,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生活课题。
需要人生的指路灯,这就是理想。
青年时期是理想的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
远大的理想像太阳,惟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量;
远大的志向像灯塔,惟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
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和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
毛泽东15岁就“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立志让祖国“富强、独立起来”,他把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终于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缔结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也成就了世界公认的一代伟人。
长远理想可以划分为若干连续的近期理想,但是所有的近期理想都有一致的方向。
崇高理想并不排斥一般理想,相反,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他的一般理想也会折射出崇高的境界和品格,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丰富而高尚。
(二)立志做大事
立志做大事有助于青年人自我完善。
做大事不是借大事扬名,而是做大事需要大智慧、大度量、吃大苦,因此,做大事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智和情怀。
年轻人立志做大事,有利于开阔眼界、磨练意志、增长智慧。
立志做大事有助于青年人处理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只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符时,个人理想才有得以实现的空间。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虽然是由自己来确立,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时代所赋予的。
个人的理想只有具备了社会的意义,才是真实美好的。
因此,个人理想的建立要有社会理想作指导,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如果仅仅从个人出发去设计和追求个人理想,这种“理想”必定是苍白的、渺小的,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甚至出现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后果。
努力为实现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是时代对中国青年的要求。
邓小平指出:
“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青年应当不断学习,像历史上有作为的人们那样,珍惜青春年华,立下符合社会需要、适合自身情况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事实上,理想的形成,总是从具体到一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起点与基础,而社会理想则是个人理想的升华。
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要体现社会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今天的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赢得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立志须躬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实现理想的历程,应当从高远处着眼,细微处着手。
没有踏踏实实的付出,再美的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
躬行,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具体的行动。
没有一步步的实地勘探,没有一根根枕木的夯实,就没有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成功;
没有技术人员一个一个数据的累积,没有航天员一分一秒体能、文化、心理的综合训练,就没有神舟飞天的辉煌;
没有一滴滴汗水的冲刷,就没有刘祥刷新纪录的自豪。
躬行,不仅仅表现为行动,更需要智慧的指引——看当前的智慧,看未来的智慧;
做事的智慧,做人的智慧。
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有原则而没有方法;
一定要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即会做事,也会做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古人说得好:
“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理想之所以美好,不仅仅在于它的最终实现,而且体现在其实现过程中,体现在实现理想的平凡劳动中。
列宁说: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伟大来自平凡,任何伟大成就,都是由无数具体、平凡的工作积累、发展起来的。
实现理想目标如同登台阶,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才能最后到达。
而每一步、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会给人一种踏实感、满足感,同是也增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信心。
因此,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学好每一门功课、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抓住大好时光,刻苦功读,全面锻炼。
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在理想和信念方面认识上的误区和态度上的偏颇,会左右着人们追求理想的行动,从而影响到理想的实现。
因此,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以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来追求理想是非常必要的。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的实现必然是一个过程:
观察分析现实——设立目标——为实现目标作准备——主客观条件的改变可能引起目标的调整——落实计划,克服种种困难——实现理想。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能力的综合考验,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尤其在人类的重大进步中,更是这样。
理想的实现还有艰巨性。
李大钊当年所指出的: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顺境,是指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奋斗过程中出现的顺利的境遇。
如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富足,工作环境优越等。
在顺境中,人的成长和发展,犹如顺水行舟,能较容易的达到目的地。
所以,人们喜欢顺境。
然而,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不能代替自身的努力,不等于人可以坐享其成。
顺境对于人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
在顺境中,人容易怠惰满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人生平淡无奇,成为庸碌之辈。
正如古人所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
逆境,是指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顺利的境遇。
如事业受挫、应考不第、怀才不遇、外在环境恶劣等。
人们不喜欢逆境,甚至诅咒逆境,设法逃避逆境。
因为在逆境中向理想和目标奋进,犹如逆水行舟,阻力和困难大得多。
另一方面,逆境对人生也是一种考验,它能磨练意志,砥砺思想,造就强者。
“多难兴邦”、“逆境长才干”、“自古雄才多磨难”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古今中外,在逆境中成才、成就大业者,不胜枚举。
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都有利有弊。
至于是利起作用,还是弊起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它们。
要积极利用顺境,并要勇于战胜逆境。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人们都希望自己心中的理想能够转变为美好的现实,然而,现实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阻碍着理想的顺利实现,这种冲突有时甚至很尖锐。
纷繁复杂、多变的现实,给理想的实现造成了必须面对的种种困难与曲折。
理想之路上不免有荆棘坎坷,要实现人生的美好的理想,就必须正视现实。
现实是理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切美好的理想只能根植于现实之中,从现实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因此,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一个十分必要的前提就是正确认识理想发生时的现实和理想实现过程中的现实。
用一种理想化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一旦发现现实中的不如意,便感到痛苦、失望,丧失信心。
有的同学进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浪漫,把大学当作“理想的乐园”,一接触实际发现并非如此,便一下子跌进了深渊,迷茫、厌倦,甚至一蹶不振。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与分析现实。
在对待现实的问题上,首先应承认现实与理想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人们才需要理想,理想才更具有感召力,更需要付出努力去追求理想。
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夸大问题,既不将错综复杂的现实完全理想化,又不为现实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所迷惑。
要在复杂的矛盾中找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
再次,要正确认识现实,发行现实。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无法回避的。
一个真正的强者,不应只沉浸在真、善、美的想象之中,而应勇于正视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作斗争。
正如刘少奇所说:
“我们改造世界,不能离开现实,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
我们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向丑恶的现实斗争,改造现实,逐步达到我们的理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以认识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
信念源于理想,又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1)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
理想的形成与确立,只是通往理想彼岸的第一步。
有了美好的理想,如果不为之奋斗,不把它化作改造现实的实际行为,那么,再美好的理想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理想不是生活的点缀品,不是供人欣赏的风景画,它是必须付诸于行动、通过艰苦努力而实现的人生目标。
个人理想的实现,要靠每个人的实际行动。
然而,在大学校园中,有的同学却只有美好未来的蓝图,而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
期望成为专家、能人,但在学习上却不肯下苦功夫;
喜欢谈论理想、前途,却没有脚踏实地地去付诸努力,总是幻想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效果。
这样的人,往往一天一个理想,始终徘徊在现实的此岸,永远到不了理想的彼岸。
毫无疑问,以实践为桥梁,用自己的辛勤的双手,开辟到达理想境界的通途,就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品格。
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一个一个地实现近期目标,逐渐积累,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理想。
(2)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政党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
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例证。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
艰苦奋斗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条件;
是我国情的客观要求;
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
艰苦奋斗不仅是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艰苦奋斗的确是一种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讲艰苦奋斗,主要是强调它所蕴含的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的思想品格、绵延不绝的力量源泉。
没有这种力量,中国的革命不会成功,“两弹一星”上不了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
现在有的同志认为,艰苦奋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后,需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
过去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讲艰苦奋斗十分需要,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可以不再讲了,等等。
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之所以大力提倡艰苦奋斗,是因为它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艰苦奋斗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得失观,正视艰难,直面挫折,奋勇当先。
它凝聚着强烈的进取精神,不仅强调艰苦朴素,更提倡不懈的追求和奋斗;
凝聚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倡导的是牺牲自我,造福人类,振兴中华;
凝聚着博大的科学精神,反映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客观规律。
这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小结]:
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成材报国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问题探讨]:
在一些高校有部分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对理想抱有偏见,游戏理想,把理想戏为“利想”,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大目标不如大团结,讲理想不如讲实惠”。
请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理想?
谈谈理想是怎么样推动你的学习和生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第二 树立 科学 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