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2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12716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28
- 大小:147.22KB
11342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
《11342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342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汉族流传的(梁祝)故事,传播到云南白族称为《读书歌》,在贵州布依族称为(英台姑娘和山伯相公)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
月巴(打一城市:
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1、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刊物是(中大《民俗周刊》、北大《歌谣周刊》)。
12、原始人的思维缺乏(一贯性、统一性)。
13、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很强的一种民间曲艺。
14、传统评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
15、快板又叫(顺口溜、数来宝)。
16、民间小戏大体分为(花灯系统、花鼓系统、采茶系统、秧歌系统),北方多为(秧歌戏),南方多为(花鼓戏)。
三、文学常识3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故事情节。
(×
传统的表现手法)
2、仪式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
劳动歌)
3、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用汉中民歌茅山歌体写成的。
陕北民歌信天游)
4、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
民间故事)
5、故事一般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的描写,物别是心理描写。
(√)
6、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
笑话)
7、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则民间歌谣来证实它的观点。
民间谚语)
8、《一幅壮锦》是一则生活故事。
童话故事)
9、鲁迅说:
昔者初氏,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
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传说。
神话)
10、民间文学是研究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的一门学科。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
11、美国的大百科全书中,folklore和folkways两个条目并存,前者专指民间创作,后者专指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
12、对于民间文学来说,作家的记录整理使它们得以长期保存,作家的创作又使它得以发扬光大。
13、高尔基曾经指出:
“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英雄史诗所创造的。
”(×
民间文学)
四、知识延伸与应用A:
(一)民间文学的四性特征:
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A、集体性
A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和修改;
在流传方式上是集体流传、集体传播、集体保存。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
(1)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思想、集体的心理和愿望。
(2)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传播、集体保存的。
(3)民间文学表现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艺术才能。
A2民间文学的匿名性?
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方式。
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集体所有权,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可以进行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修改、集体保存等。
因为民众没有著作权观念,所以就产生了民间文学匿名性的特点。
A3民间文学的流传性?
(1)流传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一种表现,个人作品得到了群众的承认,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在群众中流传,通过流传又不断得到群众加工、修改,实际上也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继续。
(2)流传性是群众创作能否成为公认民间文学的一个关键,民间文学口头性的要求使得民间文学流传得更快、更广。
如有人在电台朗诵《红楼梦》,但听众和知音甚少;
而关于《三国》、《水浒》、《西游记》、《杨家将》的传统故事却流传甚广,听众众多。
(3)流传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优秀之作流布广远,有的甚至超越国界,流传千秋。
如“天鹅侠女的故事”、“灰姑娘的故事”、“狼外婆的故事”等,它们的传播都远远超越了本来的国界,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故事。
B、口头性
B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民间文学运用口头语进行口头创作,并且在传播方式上以口头流传为主。
█富于表现力,使得民间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2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口语化语言,进行口头创作)
(1)民间文学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2)朴素自然,清新刚健。
(3)民间文学语言高度凝练,幽默风趣。
C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
(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
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
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
;
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
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
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
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
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
(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
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D、传承性
它是民间文学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的思想内容
(2)传统的艺术形式(3)传统的表现手法
(二)综合整理方法(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
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
是俄国作家A.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故名。
他主张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最有趣的一种为基础,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它。
实际上也是综合整理法,但加工的尺度更宽松一些。
(三)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新故事、生活故事的故事性)
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是指民间故事要有趣可读,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富于生活味,通俗易懂,即利于听讲者接受,也要利于传播者讲述。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在情节布局上,要有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出人意外,意化无穷,引人入胜。
2、在故事结构上,民间故事要完整,有头有尾,纲目清楚,层次分明,不管是单线发展,还是话分两头,都要交代清楚,易于民众理解。
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有人物,有形象,以行动描写来刻画和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以肖像和语言描写为辅,很少做静止的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三)狭义民间故事
狭义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以通称、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四)关于《木兰诗》及其民族融合的体现?
《木兰诗》已很难辨别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作品。
其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里的叹息声,像个汉家姑娘的口气;
语言形象朴素,节奏明快,情节完整,叙事排比简洁,颇有汉民歌的特色。
但从诗中所表现的尚武精神,并把“可汗”和“天子”同用这点来看,有些同志认为它是少数民族的作品,至少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五)关于“史诗”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巨著,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叙事诗。
在内容上,它主要是各族人民对自然、对人类起源的解释,以及对民族战争、民族迁徙等重大事件的陈述。
每部史诗都有神话了的英雄人物,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对研究人类早期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如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就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三部蜚声世界的史诗。
(六)关于“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
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七)神话学派:
1、神话学派是民间文艺学派别之一。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即《格林童话》的作者。
2、他们认为,一切民间文学都来源于古代神话,由古神话而衍生。
神活的产生是原始人用形象的语言对普通事物作简单明了的叙述,由于后世语言的演变,原来的涵义被人遗忘或曲解了,因而产生怪诞的神话。
从这些神话资料中,我们还可以挖掘出远古神话的遗迹,找出神话的根据和神话的解释。
3、神话学派是民间文艺研究史上的重要流派,它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对后世民间文学及民俗的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八)民俗学
民俗学——1、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生产劳动、社会文化生活、民众心理、民间信仰等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民众及民间风俗习惯的形成、传播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2、民俗学的概念最早于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率先提出,英文称为folklore。
20世纪初,美国民俗学家森纳尔在他的专著《民俗学》里创造了一个新词“folkways”专指民俗学,而原先的folklore则专指民间创作。
(九)民俗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1、民俗调查是民俗研究的基础,是为了了解群众生活、思想、愿望的最好办法,也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理想的橱窗。
2、民俗调查的对象主要有:
岁时节令风俗、生产风俗、生活民俗、民间宗教信仰、民间文学、民间文艺等。
五、知识延伸与应用B:
(一)民间谜语的艺术特点及制作要求:
1、作为一则谜语,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文学性。
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样式,它的谜面大多就是一首歌谣,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不少还运用了拟人、想象、借代等文学手法,富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有些作者只注意了它的游戏性,而忽视了它的文学性,简单地列举一些特征,不努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去创造形象,这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谜语。
(2)知识性。
谜语的题材内容,涉及天地万物,相当广泛,包含着各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猜谜制谜,传授知识,启迪联想,开拓人们的思路,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增长知识。
它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智力测验的一种好方法。
(3)趣味性。
猜谜是一项娱乐活动。
优秀的谜语,饶有趣味,让人猜射,乐在其中。
(4)疑难性。
谜语是让人猜的,因此就要使人感到有点疑难,不能太过浅白,要让人开动脑筋,苦苦思索,才能找到谜底,这才有乐趣。
灯谜又叫灯虎,也就是强调它的疑难性。
2、谜语的制作要求:
(1)取材要广,立意要新。
[知识性、疑难性的要求]
(2)构思要巧,用词要精,谜面成文,有趣可读。
[文学性、趣味性](3)底面不能相犯,字字要有着落。
(疑难性、知识性)
(二)生活故事的艺术特色:
生活故事是狭义民间故事的主要部分,它的内容都是反映日常世俗生活的,故事的情节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一般没有古怪的情节,也没有迂回曲折的表现手法,通常是开门见山地叙述故事,结尾常常得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答案,以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他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观。
它的艺术特色重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对人物的评价,其中虽有些幻想性的成分,但一般不需要超自然的神奇情节。
(2)在情节、结构上,篇幅虽短,但结构完整,情节首尾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要。
(3)在人物及事件的发展上,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不是特定的,往往使用通称人物、非特定时间和地点。
(4)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生活故事集中写人物行动,用行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以语言和肖像描写为辅,很少作静止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一般在开头或结尾用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来点名题旨和意义,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三)关于“伪民间文学”
对于“伪造的民间文学”,现代学者开始对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强调了它在民间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价值。
他们指出,著名的德国《格林童话》、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实际上就是“伪民间文学”的作品。
他们进一步指出,“伪民间文学”的出现,主要是根源于:
当真正的民间文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制度的要求和民族象征的需要时,民族自卑心理便要求有一种既能表现出真正的民族特征,又符合现时代民族与文学理想的作品出现。
(四)民间童话及其艺术特色
1、民间童话——是符合儿童心理,适合儿童需要,并以儿童为主要讲述对象,具有浓厚的幻想、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的一种民间故事(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2、民间童话的艺术特色:
(1)又强烈的幻想性和浓厚的烂漫色彩。
(2)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美满的结局,即使是单纯的童话故事,其情节也比较生动。
(3)主人公一般没有姓名、类型化,人物性格鲜明而不单调,没有活动的特定时间、地点,背景比较广泛。
(4)童话的讲述手法,任务、情节、语言比较定型。
(五)如何科学理解马克思论神话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永运都是相对的。
这部分被支配了,那部分还没被支配;
关于被支配的这部分的神话消失了,没有被支配的那部分依然存在,成为产生新神话的基础。
我们认为,神话是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幻想故事。
这幻想与当时人类的科学水平和思维形式密切相关。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今天看来不很科学的东西,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东西,明天可能成为科学事实。
在原始神话中,人和神的关系是平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神的权力被加强和提高了,直到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由阎罗天子、城隍庙主以及土地菩萨组成的阴间系统和由玉帝、上帝以及各种神怪精灵组成的神仙系统,神权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威,于是就产生了反抗神权的神话英雄。
这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神话特点,这些神话的产生,开始也许是不自觉加工的,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当时阶级关系的影响,传说者或创作者为了阶级的利益,对神话进行了自觉的加工。
(六)民间文学搜集和整理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十六字方针,这是整个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方针。
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七)谚语的艺术特色及其与成语的区别:
1、谚语的艺术特色: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用形象精练的韵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的富于艺术花的民间口头韵语作品。
它常常以比较固定的形式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具有形象性、哲理性、训诫性等特点,是民间文学中最为短小精悍的一种形式。
它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精短,高度浓缩,一两句话说出一个大道理。
(2)形象生动,比喻贴切。
(3)语言通俗,琅琅上口。
(4)阴韵和谐,富于音乐性。
2、谚语与成语的区别:
(1)成语是书面语,以书面流传为主。
谚语是口头语,是民间文学口头韵文作品中的重要形式,在传播方式上,主要是口头流传为主。
(2)成语句式相对比较固定,大多由四个字或两组四个字组成。
谚语的句式比较灵活,而且还可以变异。
(3)成语只表现客观现象;
谚语却表示判断。
(4)成语只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独立成句;
而谚语可以独立成句,直接用以印证要讲的道理。
六、知识延伸与应用C:
(一)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1)首先,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
其次,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
(2)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
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二)学习民间文学的意义
(1)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增强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倾向和不健康思想侵蚀的能力。
(2)民间文学是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科学的重要资料。
(3)学习和发扬民间文学的优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艺。
(三)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属于(为)民间文学的依据?
1、从文学作品创作和流传的方式来分析,看它是否具有传统民间文学运用口头语进行口头创作、集体创作的特征,看它是否有集体的加工和修改,是否是集体的形式进行传播。
2、从该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来分析,看它是否记录民众生活,是否反映民众思想,是否表达民众需求、寄托民众理想、体现民众审美的情趣和愿望等。
(四)对民间文学与俗文学关系的认识:
俗文学不能等同于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是指一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间的口头创作,它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
俗文学是指反映城市里小市民生活与情感的作家文学作品,它具有通俗性、市民化的特性。
民间文学与俗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大众化、通俗性的特征,在这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然而二者在深层意义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从作品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来分看,俗文学是用于书面语进行作家个人的书面创作,以书面流传为主。
而民间文学是用口头语,进行集体的口头创作,流传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流传形式。
(2)从作者的层面来看,俗文学的作者不限于群众和劳动群众,也可以是其他阶层的人或作家,而且作者往往署名。
而民间文学的作者方面往往带有匿名性的特点,民间文学不是没有作者,它的作者是集体,因为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和修改的。
(3)从作品的内容上看,俗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一定是“普通大众生活”,俗文学作品中,更多反映的是城市小市民的生活,而且在思想倾向上多是宣扬享乐主义的。
而民间文学作品反映的人民大众的思想、生活与愿望,表现的是他们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情趣等生活化内容。
(五)各民族民间文学大同小异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产生这些现象和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民族人民的互相交往。
在民族杂居或邻居生活中,共同的劳动、共同的娱乐、共同赶街赴会、共同的节日风俗等,必然产生共同的心理和愿望。
反映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就会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地方。
在民族杂居区,不少人都能操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不仅能说汉语,还精通汉文,能唱汉歌等,南诏宰相杨奇鲲(白族)用汉文写的诗,还被选入了《唐诗》。
第二,统治阶级的征战与“和亲”政策和民间的通婚,引起了文学上和互相交流。
历代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南征北战,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和文化和交流。
唐代南诏人攻入川西时,就掠走了几万“工伎”,带回洱海地区,融为白族。
为了平息两族间的长期战乱,他们还采取“和亲”的手段,著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就为蒙汉、藏汉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至今内蒙、西藏尚留有许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美好传说,并与当地的山川地理相附会,永远载入册。
内蒙到处有昭君暮、青海有条倒淌河,是向西流的,据说就是文成公主入藏路过此地,感到离家越来越远了,禁不住哭泣起来,感动得河水都倒流了。
第三,共同的习俗和宗教信仰所引起的影响。
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342 民间文学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