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学期知识点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01005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13MB
二年级数学下学期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二年级数学下学期知识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学期知识点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最多和最少的图形数量相差()个。
算式:
。
五、易错点警示
1.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时,“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而不是一个“正”字代表一个数据。
2.统计数据时,一定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
2.熟练地用2~6乘法口诀求商。
3.利用所学的除法知识,正确地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想这个数可以被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解决平均分问题的关键:
一是要明确分成几份,二是要让每份分得同样多。
除法
1.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2.除法算式的读法:
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读,“÷
”读作除以,“="
读作等于,其他数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叫商。
“÷
”读作“除以”,不能读作“除”。
用2-6
的乘法
口诀求商
1.计算方法:
(1)用连减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乘、除法互为逆运算,乘法算式中的积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
在整数范围内,商不能比被除数大。
解决问题
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
总数÷
每份数=份数;
份数=每份数。
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题意首先判断是否属于平均分问题,然后再找清总数与份数(或每份数)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和除法;
二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所以,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可以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
(1)学生是否能正确进行平均分和除法含义的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正确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是否能正确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是否能用情境模拟、画图、语言表述等方式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1.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
112÷
4=3
212÷
3=4
(1)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里,每个盘里有()个苹果,除法算式:
(2)12个苹果,每3个放一盘,能放()盘,除法算式:
(3)12里面有()个4,除法算式:
(4)
除法算式:
2.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计算24÷
8和24÷
3时都要用到口诀()。
①四六二十四
②三八二十四
③3×
8=24
(2)12颗糖果,平均分给3只小灰兔,应该这样分:
()。
①②③
(3)15根
,平均分给3只小白兔,每只小白兔分到几根?
列式为:
①15÷
5=3
②15÷
3=5
5=15
3.解决问题。
(1每个花瓶插5根孔雀的羽毛,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
(2)每个花瓶插6根孔雀羽毛,24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
(3)有10根孔雀羽毛,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根?
(4)有10根孔雀羽毛,每个花瓶插5根,可以插在几个花瓶里?
(5)有10根孔雀羽毛,插在2个花瓶里,一个花瓶插里6根,另一个花瓶插几根?
1.易错点1不能正确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及要求。
2.易错点2没有弄清每份数和份数。
3.易错点3根据乘法口诀写除法算式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4.易错点4在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没有找出隐含的信息。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一)
1.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掌握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掌握旋转的特点,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4.能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中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3.剪轴对称图形:
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对折好的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
平移和旋转
1.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而本身的大小、形状和方向都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2.通过平移能够相互重合的图形的特点:
大小、形状、方向完全相同。
3.旋转:
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物体做平移运动时,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但物体本身的大小、形状和方向都不发生改变。
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图形的运动,包括:
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平移;
旋转;
解决问题。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评价应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进行,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
1.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
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
2.连一连。
五、易错点警示
1.没有正确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2.没有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3.没有掌握旋转的特征。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二)
1.能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综合运用乘、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
先想"
除数×
()=被除数"
再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商。
被除数÷
除数=商
商=被除数
商=除数
解决问题
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例如:
总价÷
单价=数量。
单价×
数量=总价
数量=单价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是解决问题。
评价时应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1.解决问题。
(1)芳芳的钱正好够买5辆玩具汽车,芳芳有多少元钱?
(2)买1双鞋的钱,正好买5个皮球。
1个皮球几元钱?
(3)丽丽有29元钱,买一个皮球后,剩下的钱可以买几个闹钟?
2.解决问题。
拔河比赛,胜队的奖品是48本书。
负队也有奖,是24本书。
(1)获胜队员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1.计算时,因为积相近,不能正确选用乘法口诀。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正确选择有用的信息。
3.忽略题中的隐含条件。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1.让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明晰混合运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地解答。
3.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精准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
没有小括号
的混合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沿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在计算时,要先观察算式,确定好运算顺序再计算
带小括号的
混合运算
在计算带小括号的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
顺序。
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
题时,要注意小括号的使用。
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运用运算顺序进行综合算式的计算和解决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设计解决的问题时,建议图文结合,便于学生运用画图的方式理清数量关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
÷
--+
算式:
2.看图列式并计算。
(1)小熊有20元钱,买一盒饼干和一盒饮料,应找回多少元钱?
(2)猜一猜:
50-(3+7)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停车场停着53辆车,开走了15辆,又开进了18辆,现在停车场还有多少辆车?
1.同级运算中,没有掌握运算顺序。
2.没有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两种情况(即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和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没有掌握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时没有使用小括号。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熟练地掌握试商的方法及进行有余数除法的口算与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余数
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余的数叫余数,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
3.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先写除号,再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写在除号的里面和外面左侧。
在计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商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4.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利用和除数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1.余数不能等于或
大于除数。
2.余数的单位名称
要和被除数的单位
名称相同。
1.租船问题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租船等问题时,商加1才是最后的结果。
2.周期问题,解决周期问题时,可以根据题中循环出现的规律列除法算式,求出余数,再根据余数得出所求问题的结果。
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处理余数。
本单元主要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教学重点在于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会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应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4)解决问题。
1.选一选。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除数是9,余数()。
A.大于9B.小于9C.等于9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除数是7,那么它的余数不可能是()。
A.5B.6C.7
2.解决问题
(1)有1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3)按照下面的规律摆,第28个是什么图形?
一共摆了几个
?
几个
答:
第28个图形是,一共摆了个
,个
1.没有掌握余数表示的意义,不能正确配带单位名称。
2.没有掌握除法算式中商是一位数中商的书写位置。
3.余数大于除数。
4.没有掌握租船问题的解答方法。
5.不能根据具体问题选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并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目常生活中的事物,会在实际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
会在算盘上表示出万以内的数。
4.使学生能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千”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千是比百大的计数单位,10个一百是一千。
2、读数时,从高位读起。
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的0读作“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
写数时,从高位写起。
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4.数的组成:
一个数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是几,这个数就由相应的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代表的意义不同。
1.计数单位"
万"
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万是比千大的计数单位,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与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基本相同。
3.中间或末尾有0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
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4.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
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5.近似数:
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的数及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叫做近似数。
1.读数时只读一个“零”,并不代表写数时中间只有一个0。
2.一个近似数可以和多个准确数相对应。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方法一:
先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干,再相加减,
方法二:
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的末屋添上与整百、整千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
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以及0的个数。
估算
用近似数解决"
够不够"
的问题时,可以把准确数估成整千、整百或整十的近似数,也可以把准确数估成几千几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进行相应的计算,最后判断“够不够”
估算时,要结合实际情况。
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围绕以下几点:
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会运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
会正确地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并能用“多一些”等词语描述数之的大小关系;
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能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数一数,填一填。
(1)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2)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3)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2.根据给出的数画珠子。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4.判断:
下面的读法对不对?
986九百八六()5000五千()
2007二千零零七()8080八千零八()
4196四千一百六十九()3071三千零七十一()
5.甲超市:
我店由于业务需要,现招聘一名店员,月工资大约1500元。
乙超市:
我店由于业务需要,现招聘一名店员,月工资1500元。
(1)看到这两条招聘启事,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如果你去应聘,你想去哪个超市,为什么?
6.用下面3、0、6三张数字卡片,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7.在下面的()中填上整百或整千数。
()+2000>6000700-()>400
()-1000<5000400+()<1000
8.解决问题
(1)小云拾了多少个贝壳?
(2)小兵比小云多拾了多少个?
(3)三人一共拾了多少个?
9.妈妈要买1台电冰箱和1台DVD机,带5500元够吗?
1.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
727中的两个“7”表示的意义相同。
(√)
2.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应该写0占位。
九千零七写作:
907
3.整百数相加时,得数的末尾少写0。
800+700=150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一般情况下,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
作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
作单位。
选择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只考虑数的大小。
克与千克之
间的进率
1千克=1000克
由“千克”转化成“克"
时,在数的后面添上3个0;
由“克”转化成“千克"
时,去掉数的末尾的3个0。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了解常用的秤;
解决间题。
评价时应围绕这些主要内容展开。
评价方式可以是操作的,也可以是纸笔的。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枚2分硬币重1();
2袋500克的食盐重1()。
一个皮球约重100();
一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
一只鸡重2()。
一位小朋友重23();
一个西瓜重3()。
一头牛约重250();
一个鸡蛋约重50()。
2.填空。
2000克=()千克
6千克=()克
4千克500克=()克()克=10千克
9()=9000()400克+600克=()千克
3.马小虎同学学习了“克和千克”后,写了一则日记:
大家好!
我叫马小虎,我今年8岁了,长得胖胖的,体重已经达到50克。
我每天早上能吃掉两个重60千克的鸡蛋,喝掉125克的酸奶,然后背着重达3克的书包上学去。
请你判断,他应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准确吗?
错的改正过来。
4.说一说,要买600克花生,怎么买便宜?
需要多少元?
买大袋和小袋便宜,需要元。
1.没有正确理解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一包洗衣粉重1000(A)。
A、千克B、克
2.在比较大小时,只关注数的大小,不关注单位名称。
6千克(<)6000克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1.能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的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
2.能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个事物的
简单推理
对三个事物进行推理判断时,要找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后再进行判断。
三个事物的推理可以借助连线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
在方格(4X4)
中填数
先看哪一个方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方格中应填的数,以此类推填下去,就能把方格中的数填完整。
确定好填数的顺序是解决在方格中填数问题的关键。
会用一定的方法辅助推理,如连线、列表等方法;
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会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进行评价时主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
1.清凉超市有三种口味的冰激凌,分别是奶油味、水果味、巧克力味的。
丽丽、红红、铁钢分别买了不同口味的冰激凌。
红红:
我们女生都没买水果味的。
丽丽:
我买的是奶油味的。
铁刚:
我买的是什么味的?
2.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是几?
4
A
2
3
B
1
3.李冰、王亮、胡江、张风一起排队上车。
张风在李冰和王亮的中间。
胡江在最后。
李冰不是第一个。
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下学 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