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十五大高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9758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9.78KB
玄门十五大高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玄门十五大高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玄门十五大高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修持活动方面,道书还有关于葛玄能服术、辟谷,行诸奇法的种种传说。
净明祖师许旌阳许逊(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
相传著有《灵剑子》等道教经典。
据道书记载,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
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
闻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
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
许逊祖籍汝南(今河南许昌),其父许肃于东汉末年率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吴赤乌二年(239)许逊出生于南昌县益塘坡(今麻丘乡)。
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
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
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
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
直至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二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
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
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
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
“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
”盛赞许逊的功德。
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
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
太熙元年(290),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
启程时,送者蔽野;
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
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
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
其宗旨为“净明忠孝”。
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
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
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
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
其中五人为许逊的家族或姻亲。
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
豫章各地多有许逊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
道教传说,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合家飞升,鸡犬悉去”。
西山道士乃以许逊故宅建游帷观为祭祀所。
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
每当许逊升遐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
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
”宋代,许逊极得北宋皇室尊崇。
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
政和二年(1112),遣内使程奇请道士在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
后又仿西京崇福宫规制,在
洪州西山改建玉隆万寿宫。
建筑宏伟壮观,为宋代著名道观。
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
”宋代民间对许逊的信仰已很盛行。
“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
”据传每年仲秋“净月”,前往西山玉隆万寿宫朝拜者,扶老携幼,肩舆乘骑,肩摩于路。
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刘玉都假托许逊神灵降授,并尊为净明道祖师。
三洞宗师陆修静陆修静(公元406~477),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
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字元德,号简寂,三国东吴丞相陆凯的后裔。
自少修习儒学,对大易象数、河洛等也有研究,博览强识。
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
长大后,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
初隐居云梦山,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足迹南至九嶷、罗浮山,西达青城、峨嵋山等,声名远播。
泰始七年(公元471),陆修静将长期收集的道教典籍整理校刊,编定为道教最早的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
并改造天师道,经他清整后的天师道世称“南天师道”。
元徽五年(公元477)羽化于健康(今江苏南京),其弟子奉葬于庐山,谥为“简寂先生”,北宋徽宗封为丹元真人。
南朝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健康,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
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
后避太初之乱南游,大明五年(公元461)至庐山建立道观,隐居修道。
宋明帝太始三年(公元467年),他应诏再赴建康,明帝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崇虚馆”是已知最早的封建政府为道士修建的道馆。
)在此期间,他“大开法门,深弘奥典,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
”
陆修静曾亲自为明帝建三元露斋(一说为涂炭斋),祈请治病。
后废帝元徽二年(474)桂阳王刘休范叛乱。
暴骨蔽野,陆“悉具棺木,收而葬之”。
陆修静对南方一带天师道的改造略晚于北方的寇谦之。
他的思想与著述、也即是对道教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整顿改造道教组织、收集整理道教经典、建立完善斋醮仪式。
首先,陆修静禁止道官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的制度。
他认为,普通民众须有功德,才能受箓为道民;
道民受箓之后,有功者才能升迁。
从受十将军箓依次升至受五十将军箓,再从箓吏依次晋升散气道士、别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
其最高者,即“能明炼道气,救济一切,消灭鬼气,使万姓归伏”的道师,才能拜署上八治中的阳平、鹿堂、鹤鸣三治道职。
强调“采求道官,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的组织措施。
第二,陆修静十分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
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
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
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
”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
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
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道德规范以及佛教的“三业清净”的思想,从而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使斋戒仪范的理论更加完备。
第三,陆修静不仅整顿组织、完善斋醮仪式而且还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
他早年便注意采访搜集道教经典,曾“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夫人)之遗迹;
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王褒)之高躅”。
元嘉十四年(437),即着手刊正《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
泰始三年(467)从庐山入京,居崇虚馆,又得当时朝廷收藏的杨羲、许谧手书上清经真诀。
相传由鲍靓所造之《大有三皇经》亦为其所得。
于是他“总括三洞”,校理卷数目录,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经书目录》献上。
据云,陆修静共著录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内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
针对当时《灵宝经》错乱糅杂,使后来学者难辨真伪,“视听者疑惑,修味者闷烦”的情况,于是对之整理考证,编成了《灵宝经目》一书,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灵宝派的发展。
陆修静在整理道教经典的同时,又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
陆修静一生著作甚丰,有关斋戒仪范者尤多。
刘大彬《茅山志》谓其“著斋戒仪范百余卷”,今《正统道藏》存有《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各一卷。
另有《灵宝经目序》《古法宿启建斋仪》《道德经杂说》《三洞经书目录》《陆先生答问道义》《陆先生黄顺之问答》,均佚。
《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三元斋仪》、《然灯礼祝威仪》《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解考斋仪》《涂炭斋仪》等也已亡佚,某些内容散见于《无上黄箓大斋成立仪》中。
《通志·
诸子类·
道家略》中著录有《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经》《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
在唐法琳《辩正论》中,尚见其著有《必然论》《荣隐论》《遂通论》《归根论》《明法论》《自然因缘论》《五符论》《三门论》等,《破邪论》中又见其著有《对沙门记》。
茅山宗师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後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等。
他的文章《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川之美》已被收入初中6年级课本。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
“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
”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
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练丹实验。
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
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
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胡粉(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
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
其中关于医药学的有《本草经集注》七卷,《补阙肘後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
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弘景为人,《梁书·
处士传》称:
“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
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
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
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
《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
另据唐李延寿《南史》:
“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
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
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
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
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
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纯阳祖师吕洞宾吕岩(一作嵒)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
世传“八仙”之一。
号纯阳子。
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全真道创立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
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
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
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
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
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
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
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
“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
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
据传,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吕祖遇到崔公,崔公授《入药镜》,吕祖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
后在湘潭、岳阳、湖北一带游历度人。
又据《吕祖本传》,吕祖得钟离之道以后,又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
初游江淮,即以灵剑除长蛟之害。
后奉天帝之命,居荆山洞府。
年六十四上朝元始天尊、玉皇大帝。
自是隐显变化不一,惟其誓愿宏大,是以浮尘浊世,行化度人,传说众多。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
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
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
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
“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
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
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
实有三剑:
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
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
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
何以故?
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
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
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
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
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
《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
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
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
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
《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
《吕祖志·
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
《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历代依托或扶乩降笔。
后人辑为《吕祖全书》。
药王真人孙思邈孙思邈(生卒年不详)西魏时代出生,传说生于54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
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
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聪颖好学。
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
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
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
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
“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
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
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
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1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卷、《摄生真录》1卷、《龟经》1卷等。
扶宗立教杜光庭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
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
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
少习儒学,博通经、子。
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间应九经(儒家的九种经典)试,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台山学道。
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
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入蜀,见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
王建建立前蜀,任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
王衍继位后,亲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相传85岁时逝世。
杜光庭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
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分为“五道”、“五宗”,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
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认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谓绝仁、义、圣、智,在乎抑浇诈聪明,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素抱朴,泯和于太和,体道复元,自臻于忠孝”,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道。
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经》,发挥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内则修身”,“外以理国”,囊括无遗。
又主张“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于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其著作还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太上黄箓斋仪》、《墉城集仙录》等二十余种。
他兼通医理,尝著《玉函经》(一名《广成先生玉函经》)。
书后有崔嘉彦之《注广成先生玉函经》及黎民寿《广成先生玉函经解》。
此书乃脉学专著。
另为《了证歌》,已佚。
杜光庭写过两首著名的宝塔诗《纪道德》和《怀古今》,堪称代表作。
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集大成者,是‘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天下第一’的道门领袖。
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两位帝王视杜光庭为帝佐国师,并将他类比轩辕黄帝之师“广成子”,进其号为“广成先生”。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在《全唐诗》中有诗一卷,特别是他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肯定。
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考证认为,他及其《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他还是医学家、书法家。
他所著的脉学著作《玉函经》、《了证歌》等都很受历世医家推崇,对我国中医脉学的发展和普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宣和书谱·
卷五》说:
杜光庭“喜自录所为诗文,而字皆楷书,人争得之。
虽不可以拟羲(王羲之)、献(王献之),而迈往绝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可见其楷书之精。
他还擅长武术技击,四川青城武术中的仙鹤拳、白鹤单刀、六合双刀,为杜光庭等所初创并留传至今。
神霄祖师王文卿王文卿(公元1093--1153),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道士,神霄派创始人,字予道(一说述道),号冲和子,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
自幼慕道,能诗善文,有山水之志,及长,遇异人传道法,得风雷术。
宋高宗廿三年(公元1153)八月二十三日,飞升于南丰县许旌阳曾炼丹之堂。
宋徽宗先后敕号为“冲虚妙道先生”
“冲虚通妙先生”。
元代,加号为“冲虚通妙真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玄门 十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