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诠释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8648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8.65KB
学习论语诠释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学习论语诠释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论语诠释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又曰:
“人
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即:
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
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
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篇二:
读论语心得体会】
读论语心得体会
读论语心得体会
(一)
一直以来不断在提醒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直到前些日子,才终于拿起了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
读着这些熟悉的文字,一种淡然浮上心头。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即使是现在,他的很多教育观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1.反思是一种人生智慧。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
苏格拉底曾说过: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
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
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心自已的灵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
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美好的,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
因而,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
“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智慧,行动智慧。
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
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
生活也是如此。
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
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
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
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
2.自信是一种坦然。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
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自信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质之一。
特别是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期的学生,更是要从我们这里学习、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时会从教师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响他们,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做到了约制。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东西,需要由你个人来把握和证实,要善于肯定自己、激励自己。
与成功一样,强烈的自信并不是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个过程,要善于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绩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充分肯定它,适当奖励一下自己,鼓励自己再加把劲,这样就能得到一点自信。
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勇气面对别人的讥讽和嘲笑。
自我激励的办法之一,是运用临时性的激励办法。
学会自我激励,要给自己一个习惯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内心经常存有失败的念头,你便已经输掉了一大截。
相反地,倘若你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把每一次进步都看成是一种成功,而每一次成功都会增加信心,都会有助于主宰自我的意志与习惯的形成,那么即使面对逆境,也能泰然自若。
换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长的源泉,它能助你与成功同步前进。
让我们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学生吧,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
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3、快乐是一种境界
快乐是一种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
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观现在社会,做教师这一行,不正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么?
高尚的职业荣誉感不能改变囊中羞涩的现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又使我们对孩子们欲罢不能。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便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清贫,但不代表我们不能选择快乐。
回头看看我们所处的世界,五光十色,诱人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不动摇,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几个?
可是这以名利做曲,以声色为水酿造的欲望之酒,能让人得到一时的虚名,却能让人失去更多。
倒不如淡然平和让自己心情开朗来的更实在。
一个人的“淡泊之守,必须从浓艳场中试来”。
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世事的苍白,而是经历之后不贪浓艳之心的有内涵的淡然。
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内心依然快乐富足,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心。
现代教师不正是应该如此吗?
读书让我们明智,学习让我们快乐。
”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乐趣的一部分。
不想标榜自己有多么的淡泊名利,毕竟我只是俗人一个。
只想平静的面对虚名利禄,以古以镜不断学习,做到“守节声色场,安志纷闹中!
”
读论语心得体会
(二)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着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
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有个着名的成功公式:
“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
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
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
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
”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
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
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
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
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
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
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
你有什么了不起?
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
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读论语心得体会(三)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
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
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
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
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
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
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
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
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
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
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
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
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
因此,孔子责怪说:
:
“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
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
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
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
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篇三:
观看一起学论语心得体会】
观看《一起学论语》心得体会
苏长艳
偶然的机会,观看了曲阜电视台《一起学论语》节目,被深深地吸引了,以后每期都看,喜欢上了这档节目,该节目以体现丰厚儒家文化的《论语》为载体,各位主讲人深入浅出地对《论语》进行了解读,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告诉了大家,读《论语》学《论语》的重要性,启迪着人们去思考这部不朽经典在21世纪的现实意义,而且运用了众多生动浅显的事例来佐证自己要阐释的道理,起到了一个故事胜于万言雄辩的作用,给读者、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调动了广大市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仅普及了百姓儒学知识,也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下面我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粗浅的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通过观看节目,我深刻感受到论语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明白了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找到个人坐标,做个幸福的人。
在论语学习中,我真切感到了自己成长着,快乐着。
我们的物质生活在提高,可是许多人精神生活越来越匮乏了,到底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
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
其实,《论语》早已给出了我们答案。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特别有行动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一个“恕”字是告诉我们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别人给自己造成伤
害,也应该尽量宽容。
可见,论语中的一字一句对我们来说都是万锦良田,是一种精神指引,无意间就照亮了我们的内心。
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大家知道,《论语》里面最精髓的东西还有一个“仁”字。
怎样做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论语 诠释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