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朗和织女的故事.docx
- 文档编号:19178715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72KB
牛朗和织女的故事.docx
《牛朗和织女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朗和织女的故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牛朗和织女的故事
牛朗和织女的故事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文字版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
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
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
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
这是怎么回事?
神仙下凡了吗?
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
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
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
“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
”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
“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
”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
“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
”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
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
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
“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
”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
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
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
“别难过!
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
”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
“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
”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
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
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
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
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视频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相关传说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1]。
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
在北京曾有两处与这个动人传说相关的景观。
一处在天安门附近,一处在颐和园里。
天安门附近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景观,已消失五十多年了,所以鲜为人知。
五六十年前,在天安门前金水桥、金水河的西侧曾有玉带河,东侧有菖蒲河。
玉带河上曾有一座织女桥(旧址在今南长街南口内,中山公园西门南端),菖蒲河上有一座牛郎桥(旧址在今南池子街南口内,皇史宬南端),据说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当上皇帝定都北京后,就开始大兴土木,其中建的最华丽的就是紫禁城了。
他还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将皇宫比做天宫,在皇城外修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御河,意为天河,并在上游的玉带河上建了一座织女桥,在下游的菖蒲河上建了一座牛郎桥。
上游为天,下游为地,金水桥为“鹊桥”,让他们遥遥相望,每年相会一次。
当永乐皇帝有了兴致时,还在七月初七这天的晚上带着嫔妃们到御河放灯,说是为牛郎织女相会引路,所以民间有“御河桥畔看河灯”之说。
解放后金水河东西两侧的菖蒲河和玉带河都被改为暗河,有的地方被铺上了柏油路,有的地方被建成了绿地,长长的御河只剩下现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一段了。
前年,菖蒲河又被恢复原貌,成为京城一处新的景观。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
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
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
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
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相关记载
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
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
《后汉书·天文志》:
“织女,天子真女。
”《史记》:
“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焦林大斗记》:
“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中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
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
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
从前中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
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
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中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
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
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
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从前中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
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
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
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
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
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
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
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
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
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
“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
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
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
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
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
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
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
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
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
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
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
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一直到今天,中国还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织女两星每年七夕渡河相会一次,许多妇女还在那一夜向织女乞巧。
很可惜,科学告诉我们:
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神话而已。
近年来,天文学的进步,使我们对这个恒星,对其他的恒星和银河中,都认识得比从前清楚得多。
银河并不是一条河,银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
它是很多恒星和星云的集合,用大望远镜就可以看出来。
牛郎织女两星虽然不是绝对的“恒”,但每逢七夕并不能看出它们向对方移动丝毫,当然更谈不到“渡河”。
每年七夕,还是一在河之东,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兴叹。
科学的进步竟打碎了他们的美梦,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虚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云债难酬。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现代解释
织女星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
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深,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
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天琴座。
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状及名称来源。
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
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
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
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连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
这三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
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
他的光辉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
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状。
织女星和牵牛星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
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10倍有余。
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
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都是恒星及他们的光辉。
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地球16光年。
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
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离地球的距离。
织女星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33千米,这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29千米每秒—差不多。
它们的移动并不是正对着太阳的,移动的方向也渐渐在改变。
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和太阳相撞。
这是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的移动。
牛郎星同织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会吗?
夏夜在室外乘凉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的梭子,那就是织女星。
隔着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那就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
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
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
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
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
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
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
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
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
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
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
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
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
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
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
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
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
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
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
织女不仅比牛郎大、亮,而且又远,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
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
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
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8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温度、颜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质量却差得不很多。
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把许多恒星分门别类,好像生物学家把动植物分门别类那样。
科学家已经证明日光和星光都是从原子能来的。
因此,牛郎和织女这两个星也可以说是两个非常大的原子弹。
它们把肚子里的原子能变成光线发射出来。
人类在欣赏它们的灿烂的光辉的时候,竟幻想出一个哀艳动人的故事来。
童话和神仙故事并不会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被消灭。
它们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业余的消遣,又可以作为各种艺术的原料。
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
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继续提出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来谈:
一方面欣赏这富有诗意的神话,一方面也可借机会提倡科学,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学家替我们所发现的许多关于星星的新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织女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