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75611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37KB
唯物论Word文件下载.docx
《唯物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论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划分标准: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的辩证法相结合)、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有两种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比如老师讲完一道例题,给你一道同类型的题而你能做出来就是真正认识事物了就是同一了)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代表人物:
康德和休谟。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本源、本来面目)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解释)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10.【2003.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2008.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1、外在性),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可反映性)。
(下列哪些属于物质:
生产力、生产关系、道德、法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可反向出多选题)。
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009.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
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
【2002.16文科】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
的。
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粉笔写字、《潜伏》)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如:
骆驼刺、含羞草),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例如:
道德的起源),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例:
主观差异性:
1、不同主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做人要做懒洋洋嫁人要嫁灰太狼、栽(种)树派和摘果派2、同一主体:
李清照。
客观内容:
龙有九似,海市蜃楼。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庸俗唯物主义:
把意识当做人脑的特殊分泌物。
【2005.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001.2文】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2001.3理】“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多项选择题
【2010.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
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条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
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
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
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五十年代是:
身强力壮能劳动,六十年代是:
根红苗正能起哄,七十年代是:
戴着眼镜大学生,八十年代是:
能使秤)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2009.17】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
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主动积极应对,化“危”为“机”。
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2007.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002.17理科】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运动观)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例子:
仁者心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我是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5.【2007.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不变论:
芝诺追龟辩;
相对主义诡辩论:
赫拉克利特;
克拉底鲁的故事。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
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
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宽高)。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时空的相对性:
A、时空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而改变;
B、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可变:
光阴似箭、度日如年、一日三秋。
3.【2008.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C.相对性 D.一维性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活动本身是客观存在,不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把社会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举例说明,如:
“人是什么?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这很形象且深刻地道出了人类存在的特殊本质。
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还不能脱离自然界,所以,一半还是野兽。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
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其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其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随便举个改造世界的例子就可以)
其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举例:
万户飞天的实验)
实践的一般本质:
区别于意识;
实践的特殊本质:
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
4.【2008.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
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
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
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它是在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4)人和自然的关系(历年必考知识点)
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唯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