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发展报告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174101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02KB
人口规模发展报告文档格式.docx
《人口规模发展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规模发展报告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年以上
合计
63063
99890
110061
273014
18340
90107
95284
203731
38318
124253
113092
275663
28099
117350
90656
236105
23749
98069
76866
198684
15710
89469
62475
167654
根据上述流动人口的统计,此次人口规划中暂住人口规模的确定,根据流动人口在城市停留的时间特征进行折算,如根据2000年哈市暂住人口停留的时间构成,(测算公式=城市流动人口折算成标准人口的比例值×
城市流动人口),折算过程如下:
①停留1个月以下者:
取其停留时间的中间值为半个月,折算成停留1年的1/24,则9.3%×
1/24=0.39%。
②停留一个月至一年者:
取其停留时间的中间值为6个月,折算成停留一年的1/2,则53.36%×
1/2=26.68%。
③停留一年者:
全部折算成户籍人口,则仍为37.26%。
所以2000年暂住人口折算成标准人口的系数为K=0.39%+26.68%+
37.26%=64.33%,以同样的方法求算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诸年的系数分别为0.60、0.69、0.64、0.63、0.63,再加上2000年所求得的2000年系数0.64,取0.64作为平均系数。
如果再算上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则系数K还要小,结合国内其它城市的经验,取K=0.55,也即1.8个流动人口折算成1个标准人口,由此得出,2000年暂住人口为92210人。
(3)城区实际居住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实际居住总人口规模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的两部分,即2000年总人口为275.7万人+9.2万人=284.9万人≈285万人。
2、城区人口变动情况
(1)人口自然增长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从目前的育龄妇女结构来看,已进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阶段,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呈平缓下降趋势。
近十年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13‰,近五年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5‰,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率"的阶段,在今后的时段内,自然增长率将继续下降,到2020年左右将出现零增长趋势。
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表
表1单位:
‰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4.02
2.38
2.28
2.43
1.08
1.58
1.40
1.24
1.77
0.82
2.27
(2)人口机械增长
哈尔滨城区人口迁移是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从1990年—2000年历年数据来看,机械增长人口的变动幅度呈波动发展,在2000年达到近十年间的最高值——12.25‰,近十年人口年平均机械增长率为5.80‰,近五年人口年平均机械增长率为6.48‰。
人口机械增长率统计表
表2 单位:
人口机械增长率
3.99
2.95
3.37
5.83
7.05
8.29
6.32
4.36
7.08
2.37
12.25
城区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3
年份
人口
城区总人口(万人)
263.62
265.69
266.75
其中:
非农业人口(万人)
253.02
255.07
道里区人口(万人)
55.03
55.07
55.20
南岗区人口(万人)
77.57
79.27
80.34
83.27
道外区人口(万人)
29.65
29.22
28.45
33.76
动力区人口(万人)
30.02
30.03
29.92
30.39
太平区人口(万人)
30.65
31.25
32.38
31.54
香坊区人口(万人)
27.29
27.42
27.24
28.14
平房区人口(万人)
13.41
13.43
13.39
13.44
近郊工业点人口(万人)
13.51
13.85
13.64
13.68
暂住人口(万人)
14.88
12.51
10.53
9.22
(二)人口结构状况
1、人口年龄构成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哈尔滨市区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正处于稳定型向减少型发展,根据2000年公安局统计年报的资料显示,市区0—14岁少儿为41.46万人,占总人口的13.65%,比1990年下降了5.59个百分点;
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为236.23万人,占总人口的77.78%,比1990年上升2.24个百分点;
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26.02万人,占总人口的8.57%,比1990年上升3.39个百分点。
2000年市区人口老少比(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值)为62.76%,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6岁。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总人口中,市区少年人口比重下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老年人口比重和年龄中位数也逐渐提高。
按照国际静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阶段。
国际静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表4
类型
0-14岁人口比重(%)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
40岁以上
4以下
15以下
20以下
成年型
30--40
4--7
15--30
20--30
老年型
30以下
7以上
30以上
哈尔滨市区2000年人口年龄构成统计表
表5
序号
年龄组别
人口数(人)
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男
女
1
0-4
85313
44291
41022
2.81
2
5-9
126664
64812
61852
4.17
3
10-14
202646
102389
100257
6.67
4
15-19
230604
118589
112015
7.60
5
20-24
235385
128663
106722
7.75
6
25-29
257410
133671
123739
8.47
7
30-34
270835
137805
133030
8.92
8
35-39
330515
166689
163826
190.88
9
40-44
315681
158300
157381
10.39
10
45-49
272918
135015
137903
8.99
11
50-54
170773
84321
86452
5.62
12
55-59
133390
62371
71019
4.39
13
60-64
144805
65752
79053
4.77
14
65-69
119999
58334
61665
3.95
15
70-74
73901
36442
37459
16
75-79
38499
18826
19673
1.27
17
80岁以上
27814
12188
15626
0.92
3037152
1528458
1508694
100
注:
数据为哈市区人口数
2、人口的性别结构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市区性别比为1.02(女性为100),婴儿性别比为1.02。
2000年公安局统计年报的普查资料结果,性别比为1.01,比90年低0.01,婴儿性别比为1.10,比90年高0.08,年均预期寿命男为72.5岁、女为75.3岁,总的来看,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女性寿命长于男性。
3、人口的就业结构
哈市区2000年在业劳动力211.61万人,占总人口的62.57%,其中:
第一产业14.26万人,第二产业97.66万人,第三产业99.69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比例为6.7:
46.2:
47.1。
4、人口的文化结构
人口文化结构是反映人口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哈市目前共有普通高校24所,科研机构119所,市区拥有科技人员31.35万人,占市区总人口的9.27%,其中中高级职称为人数为16.63万人。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结果显示,市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为424人,拥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101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52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369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2123人;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8.14%,市区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
青年人口文化程度高,老年人口文化程度低,另外,男性人口文化程度高于女性,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
(三)人口分布状况
哈尔滨城区2000年人口密度为13504人/平方公里,其中市中心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其它城市,说明哈市人口分布过于集中。
在建成区范围内,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实际居住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较大。
其中:
南岗中心区、道里中心区、道外中心区因是旧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分别为5.7人/km2、4.2人/km2、3.9人/km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倍以上;
香坊区、太平区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而平房区、动力区因大型企业较多,人口密度在1万人/平方以里以下,低于平均水平,另外,流动人口主要居住于城乡结合部及棚户区中。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有计划地将市中心人口向外围疏散,调整人口的空间分布,势在必行。
(四)城市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相关关系,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90—2000年哈市平均增长率为9.75%,高于全国8%的水平。
哈市作为省会城市,其吸引辐射能力较强,根据《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哈市未来经济发展仍将以11%以上的速度上升,因此在未来的时段内,哈市城区人口迁移增长仍将保护一定的数量规模,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对比表
表6
经济增长率(%)
3.16
7.2
8.0
8.1
8.3
12.6
13.9
11.6
10.7
10.2
13.5
人口增长率(‰)
8.01
5.33
5.65
8.25
8.13
9.87
7.72
5.6
8.85
3.19
14.52
(五)城市人口与环境容量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制约城市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哈市地域地势平坦、腹地辽阔,其发展的土地资源限制因素不大,但是作为全国5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哈市的水资源问题相当突出。
根据水资源办提供的数据表明,哈市区目前总供水能力为107万吨/日,而实际需水量达到139万吨/日,日缺水量在32万吨/日,人均生活用水只有120升/人·
日,按目前供水能力,缺水将达42万吨/日。
2010年需水量159万吨/日,缺水52万吨/日,2020年需水量199万吨/日,缺水92万吨/日。
为了解决日趋紧张的供水矛盾,哈市决定把磨盘山水库引入哈市,至2020年完工,其中一期45万吨/日,二期45万吨/日,即共可供水90万吨/日,由此哈市2020年总供水能力达到218万吨/日。
这是哈市未来水资源的极限容量,根据这一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哈市人口规模也存在合理的极限容量。
所以,城市人口规模不能无限制发展,应有效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促进城市的合理发展。
二、未来人口规模预测
本次人口规模预测是对哈市城区的实际居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以人口综合平衡法模型、人口动态趋势模型为主,结合城镇化水平法、弹性系数法、环境容量法等方法进行校核,对哈市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和分析。
(一)综合平衡法
1、常住户籍人口
该方法是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分别确定未来人口的年自然增长率和年机械增长率,来推算城市未来人口规模。
模型公式:
P1=Po(1+a+b)n
P:
预测年人口总数Po:
基期年人口数
a:
平均自然增长率b:
平均机械增长率
n:
预测年份
2、相关数据的确定:
本次规划数据采用1991—2000年间十年历史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法进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的预测,并加以调整,预测的结果如下:
人口相关数据预测表
表7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自然增长率
1‰
0.6‰
0‰
机械成长率
8‰
10‰
9‰
根据2000年常住人口275.74万人的基数,预测各时段常住人口规模如下:
2005年常住人口288.4万人
2010年常住人口304.0万人
2020年常住人口329.9万人
2、暂住人口
根据流动人口历年来的变动情况及哈市的经济增长状况,确定流动人口的分时段年增长率分别为2005年4%,2010年5%,2020年3%,得出流动人口2005年为20.4万人,2010年为26.0万人,2020年为34.9万人,根据P′=kx公式,其中P′为暂住人口,K为城市流动人口折算成标准人口的比例值,X为规划期的城市流动人口,得出暂住人口结果如下:
(K值由流动人口规模一节中确定为0.55)
2005年:
11.2万人
2010年:
14.3万人
2020年:
19.2万人
3、实际居住人口
299.6万人
318.3万人
349.1万人
(二)人口动态趋势模型
未来人口数量是根据历年人口的变化而发展的,人口动态趋势模型是根据历年人口的变化规律来推算预测平均人口数量,其模型系统中共有25种模型,此次共产生9个方案,综合9个方案得出结果如下:
实际居住人口:
285万人
300万人
325万人
根据暂住人口的历年数据变化,同时参考国内同等城市的指标,采取相应的控制政策,确定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5%、6%,即:
11.4万人
15万人
19.5万人
296.4万人
315万人
345万人
(三)校核模型
1、环境容量法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门槛理论,即与城市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而增加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低于环境容量扩容时的成本,此时环境容量便构成城市规模发展的门槛约束,此门槛内的人口容量即为环境容量人口。
哈尔滨市目前水资源供应能力较差,这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但由于磨盘山水库引水工程的逐步进行,哈市的供水紧张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据哈市水资源规划预测,总供水能力2005年达到118万升,2010年达到169万升,2020年达到218万升,按照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0%计,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80升/人、250升/人、300升/人的水平来计算,哈市各时期人口极限容量为:
327万人
338万人
363万人
2、弹性系数法:
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利用两者增长率的历史数据建立一个线性模型为:
Y=4.093803+3.17776E-02X2
其中相关系数R=0.93,呈显著相关。
根据计委的有关预测结果,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1.8%,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3%,2020年经济增长率13.5%,推算出人口分时段的增长率分别为8.5%,9.5%,10%。
基期年2000年实际居住人口总数为285万人,则实际居住总人口为:
297万人
313万人
347.7万人
3、城市化水平法:
我国1999年总人口约12.6亿人,城市化水平30.1%,即城市人口大约为3.8亿。
根据国家计委的一项研究,按照经济发展需要,我国的城市水平2010应达到61%,2020年达到75%,鉴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特征,姑且分别降低10%,按2010年的50%和2020年的65%考虑,我国总人口以2010年的13.8亿和2020年的15亿计,城市总人口将分别达到6.9亿人和9.75亿人,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人口将在10年和20年内分别翻一番到二番。
为了容纳如此多的城市人口,我国所有城市的人口平均将增加至少1倍以上,而作为全国15个副省会级城市之一和37个特大城市之一的哈尔滨市,虽然目前城市水平较高,经济相对落后,但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吸纳城市人口的过程是会不断增强的。
根据市计委“十五”计划报告中提出的2005年将转移50万农村人口,全市城镇人口水平达到60%的目标,哈市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大型城市,吸纳的人口将在1/2以上,即25万人左右,那么2005年人口应将达到310万人,以此增长速度推算,2010年人口将达到335万人左右,2020年人口将达到380万人左右。
四、未来人口规模的确定
根据综合平衡法、人口动态趋势模型的预测,结合其它三种方法的预测校核,我们认为哈市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规模如下:
哈市城区人口预测一览表
表8单位:
万人
年份
实际居住总人口
常住户籍人口
暂住人口
285.0
9.3
300.0
289.0
275.0
11.0
320.0
305.0
292.0
15.0
350.0
330
2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规模 发展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