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61251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41.71KB
心理学教程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理学教程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程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人的知识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2)
3)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
培养间接兴趣。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注意l识记:
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2、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
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
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
l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此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
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
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
(1)学校应该在远离公路、铁路和闹市的地方。
(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
(3)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
(4)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
(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
(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
(1)新颖、系统、严密的教学,容易引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相反,内容贫乏、零乱,脱离实际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容易涣散。
(2)教学内
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教师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
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信息和新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4)既不要生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水平,一味的赶进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所学的内容上。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
(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2)讲授重点的地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一边讲一边写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把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4)启发
式教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
(5)正确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6)教师讲话要生动、形象、有
趣,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听懂,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7)板书要整齐,
字迹要工整。
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
(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
(2)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和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
(1)建立正常的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的分散。
(2)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
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和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这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
(1)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必须严密紧骤,使教学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
(2)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减少注意分散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必须通过组织教学明
使学生对新内容发生兴
(4)在一段紧张努力学习下课前,学生注意容易涣散,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
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
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在一堂课中,
(1)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原来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确目的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接着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趣,形成无意注意;
(3)讲到重点、难点和关键时,又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
之后,再适当的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入无意注意;
(5)
在布置作业时又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这样一堂课就能做到注意的松紧交替,有张有弛,不易疲劳,始终保持稳定持久的注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控制措施
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消除分心。
(1)超前控制。
预先估计可能产生的分心
情况和分心的学生,采取预防措施,“打预防针”,减少或消除分心的产生。
(2)信号控制。
教师发现学生分心情况,可采取举目凝视,变化表情动作,变化语调、语气,做出特定的手势或暂时停止讲课等暗示信号,向分心的学生示意,及时制止。
这样做可以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
(3)邻近控制。
教师一边讲课一边
走近分心的学生并站在他的身旁,或轻拍其背或加重语气以提醒。
(4)提问控制。
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不注
意听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不注意的学生起来回答,以达到控制分心的目的。
(5)表扬(批评)控制。
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使不注意听讲或违犯纪律的学生警觉,从而自我改正错误,,自动转入注意听课状态。
当然,采取恰当的批评,指出违犯纪律和不注意听课的错误,控制分心,也是必要的。
(6)偶发事件的处理。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外界的干扰,学生的纠纷。
教师应先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然后提问“刚才讲到哪里了?
”以此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讲的课题上来。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l识记:
1、感觉:
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
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4、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5、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工作的结果。
分析器是由感受器、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联合组成的神经机构。
6、知觉的种类:
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
按知觉的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7、适应:
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8、视觉适应较明显,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嗅觉、味觉、触觉等均有适应现象。
只有痛觉很难适应,正因如此,才对生命具有保护意义。
9、错觉:
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10、感受性是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
1、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现象。
(2)感觉的相互作用。
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变化的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3)实践与感受性变化。
第四节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l识记:
观察:
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观察的精确性不高。
观察不讲顺序。
观察的深刻性差。
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特点:
(1)
(2)l应用: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
要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l识记:
1、记忆:
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2、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识记就是信息的加工;
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3、记忆的种类
—逻辑记忆。
(1)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持
续的时间是0.25—2秒。
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
长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这三中记忆是相互联系的: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
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
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
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
4、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识的桥梁。
5、识记:
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6、识记的种类
(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
是指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反复感知,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记忆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教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
(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识记:
1、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
抽象思维:
是以概念、判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
是根据有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3、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儿童概念掌握的形式有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
4、创造性思维
教给学生避免遗忘的措施。
(联系实际来说明)
1)定义:
运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发散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
1、思维的过程:
(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
分析和综合。
(2)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2、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思维领会: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
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
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
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应用: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联系实际)
1、发展儿童的言语。
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
首先丰富儿童的词汇。
其次通过阅读、写作掌握词的运用,使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词的思维水平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儿童的词汇,推动思维的发展。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2)教师在丰富儿童感性经验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儿童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3、在教学中加强对儿童思维的训练
(1)运用变式与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2)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A、教会儿童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B、教给儿童逻辑推理的方法。
C、正确运用教学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
(3)适当开展思维形式训练和教学技术训练。
演绎推理训练;
归纳推理训练;
类比推理训练;
思维冲击法训练。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情感的概述
(1)按情感的状态,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
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状态。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情感识记与领会: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较常见的一种问题。
分为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两种。
(1)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
A、整日忧心忡忡,总担心回发生什么事情。
B、对自己做过的事是否适当,总感到不放心。
C、对自己某
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
D、常感到有躯体疾病(实际没有)。
E、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
松自己。
F、自我意识强烈。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的儿童。
首先区分其性质,如属境遇性的,找出成因,加以调整,就会收效。
如属素质性的,往往与性格有关,则帮助其找出性格的不足,培养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时间帮助,逐渐改造。
2、恐怖症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儿童恐怖症通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A、动物恐怖症;
B、特殊境遇恐怖症;
C、见人恐怖症;
D、学校恐怖症。
2)儿童恐怖症产生的原因:
A、不恰当的恐吓;
B、性格缺陷。
(3)对恐怖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
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
其治疗包括:
A、肌肉放松训练;
B、建立恐怖等级;
C、实际治疗。
第三节意志的概述识记:
1、意志:
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三个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
意志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
意志对情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5、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意志努力。
6、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和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和果
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
和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和怯懦;
和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
第二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领会与应用:
1、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独立见解为标准
9岁为界限。
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
(2)从效果到动机。
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
(1)从他律到自律。
的。
这种转折一般以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2、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3)道德行为习惯在逐步养成。
3、分析小学儿童撒慌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撒慌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
有时候儿童表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
1)造成撒慌的原因
A、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慌最为多见的原因;
B、儿童撒慌也与他期
望获得重视有关,他们经常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借此来发展和巩
固自己在同学和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大部分儿童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
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不是撒慌,而是由于认知和发展的限制,难以把理想与现实区分清楚。
(2)如何对待儿童撒慌
首先,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
其次,对于撒慌的儿童,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慌的危害性,要让儿童知道,用撒慌来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
再次,要注意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慌而产生的罪恶感。
4、分析小学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
逃学与离家出走是一种因为儿童拒绝学校或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
1)原因
归纳起来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过失给予过分严厉的惩罚,造成儿童在自尊或情
感上的挫折而出走。
B、同学或一些社会组织团伙中用极具有诱惑力和易使人成瘾的活动吸引儿童,儿童
会因为逐渐沉溺于这些活动而实际上造成出走的局面。
C、出走还和儿童不良的个性心理有关。
D、某些在学校中始终受到老师重视的学生,缺少经历生活挫折的心理准备,以会因为偶然的失落而产生出走行为。
(2)如何防止和对待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
A、父母不要过分娇宠是预防出走的重要前提。
当然,同时也要注意不可走向另一极端,采用体罚、辱骂的方式对待孩子。
B、成人要学会尊重和爱护儿童,又有理有节,不姑息儿童的错误。
C、教师对于好学生
不可一味抬举,对于差生也不能总是贬斥,而是要论事不论人,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好学生不至于承受不了挫折,差生也不至于消极逃避。
(3)对于已经逃学或出走的儿童,可从以下几方面给予系统帮助:
A、对出走行为表示理解,使儿童感受到将不会对出走本身做出更多的惩罚,设法让儿童不再出走和愿意接受帮助,防止造成进一步对立;
B、与儿童诚恳交谈,设法寻找出走的原因;
C、对造成儿童出走的原因
做出必要的解释,但对于确实由于儿童过失造成的出走,也不可无原则地忍让迁就,因为那样做,事实上就纵容了儿童的过失;
D、对于因任性而出走的儿童,家长或教师应努力淡化这种行为,使儿童感到这种方式的社会影响效果是微弱的;
E、对于因其它社会诱因造成的儿童出走,还应注意消除一些社会影响对儿
童造成的危害.
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l识记:
1、说理法:
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2、仿效法:
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教程 复习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