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内容范文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159464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7.41KB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内容范文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内容范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内容范文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
(1)实质:
它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2)表现:
第一,新的部落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
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第三,从推选的几个首领认识到:
尧的生活俭朴,说明他与一般氏族成员在生活上是平等的;
舜的以身作则,说明被推选者应是德才出众者;
禹治水有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6、思考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1)《礼记》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社会时期的情况?
答:
它讲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的什么意思?
这种办法历史上叫什么?
举例说明之。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应推选贤德,有才能的人当部落联盟首领。
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
例:
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后,采取同样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3)上述办法是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出现了什么情况?
为什么?
上述办法传到禹时就结束了。
出现情况: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原因:
因为禹当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社会生活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私有财产更多了。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相传禹把都城建在阳城,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2、商朝:
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
商朝曾几次迁都,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暴君。
3、西周:
周文王任用姜尚,发展经济。
公元前1046年,周发动了对商的战争,商纣逃走,自焚而死。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1)建立者与时间:
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相传都是阳城。
(2)社会特点: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为此,设置了军队、监狱、刑法等。
(3)地位: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从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启继承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5、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为了巩固西周的奴隶主政权。
(2)方法: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向天子交纳贡品;
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4)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6、材料思考题:
老百姓咒骂他说:
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
我们宁愿和你同归于尽!
(1)材料中的“太阳”比喻谁?
指的是夏桀,他自比为太阳,以为可以和太阳一样永世长存。
(2)“太阳”的统治为什么会灭亡?
夏桀施行暴政,广建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
商汤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做大臣,乘桀失民心之机,起兵攻夏,战胜桀,夏朝灭亡。
《西周等级示意图》自上而下各阶层的名称是什么?
这个等级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作用?
自下而下各阶层的名称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这个等级是周实行分封制形成的。
作用: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青铜器: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青铜器,到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最著名的是司母戊鼎。
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文化(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铅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2、制陶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夏、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3、农牧业: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相当发达。
后代称“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商朝建有牲畜圈栏。
农牧业的繁荣,为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基础。
4、奴隶的地位: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有的奴隶要戴着枷锁,受到非人的待遇,奴隶主可以随意把他们转让和买卖。
商朝奴隶主祭祖,要屠杀奴隶做祭品;
死了,还把奴隶活埋或杀死做殉葬品。
5、青铜器的高超艺术:
(1)青铜艺术的含义:
主要指的是夏商周青铜器造型及青铜器上的花纹。
(2)地位:
青铜艺术是夏、商、西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和世界青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正确理解青铜文明:
(1)青铜时代:
它是指制造青铜工具、用器、兵器为主的人类物质文化阶段。
我国青铜时代经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大约1500年。
其中商和西周是青铜器繁盛时代。
它是人类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表明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青铜文明:
它不是青铜器和青铜制造业,而是指青铜时代人们所制造的物质文化,所以称为“青铜文化”。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夫差。
1、齐桓公称霸: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改革军制,逐渐国富兵强起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晋文公争霸:
晋文公曾长年流亡,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后,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楚军大败。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晋楚争霸,战争持续了100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3、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著名战争: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4、图形掌握:
主要掌握《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的各诸侯国所在的位置和所发生的著名战争的地点。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1、都江堰的修筑: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2、商鞅变法:
背景: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内容: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
A、允许土地买卖: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按军功授爵: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即国富兵强。
为统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社会的主要矛盾: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1、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
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目前已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一千多个。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又称铭文):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大篆。
周朝青铜器上的文字有一件达五百字。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2、科技成就:
历法:
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称为“夏历”。
商朝的历法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同时,人们测定出一年有24个节气。
医学: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屈原:
它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1、春秋晚期的孔子:
他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政治主张:
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
他的教育成就:
A、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
B、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C、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籍,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写了《春秋》一书。
他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地位: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春秋时期的老子: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兴起的大动荡时代,即春秋晚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辩证法思想:
他总结新旧制度交替、新旧统治阶级之间的无常变动,指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具有对立面。
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同时,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
他的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著作:
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
3、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一览表:
百家
诸子
时期
主张
著作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论语》
《春秋》
孟子
战国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孟子》
道家
老子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道德经》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他的观点被秦王所采纳。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政”,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兵家
孙武
春秋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4、巩固练习题:
孔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就是说学过的东西,要时常温习,不是也很愉快吗?
也就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温习,“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不要不懂装懂,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教师,也就是善于向一切人学习。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孔子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有:
学习态度方面:
“知之为知之”采取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能抱有向别人学习,虚心求教的态度。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要勤奋学习,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他主张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等都是我们现在要坚持的教学方法,他要求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我们现在要求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就是一个继承,他还要求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我们现在要求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等是与之一致的。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
定都咸阳。
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实行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纳韩非子的政治主张)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
A、最高统治者:
皇帝:
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B、中央政府:
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C、地方政府:
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即郡守、县令。
2.经济上:
A、统一货币:
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B、统一度量衡:
对升斗、尺寸、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3.文化上:
统一文字:
统一使用小篆,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4.思想上:
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A、目的: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B、具体内容:
a.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学、占卜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
b.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均要被处死。
c.又把在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400多人)在咸阳活埋。
C、影响:
这种做法不可取,它并没有阻止秦朝的短命,对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摧残。
5.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A.北方:
对于匈奴的骚扰,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
a.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
b.把内地人民移到那里垦田戌边。
c.又派蒙恬负责修筑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B.南方:
他又派兵统一了东南和岭南地区。
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又修筑了灵渠来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东南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秦朝的疆域:
东:
东海南:
南海诸岛西:
陇西北:
长城一带
三、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割据状态,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专制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灵渠现在仍在发挥它的作用。
第11课伐无道,诛暴君
一、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
2.沉重的赋税
3.严酷的刑罚
4.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二、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A.时间:
公元前209年7月
B.地点:
大泽乡
C.领导人:
陈胜、吴广
D.原因:
a.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b.直接原因(导火线):
被征发戌边的农民遇雨误期要被处死。
E.结果:
失败
F.影响或意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揭开了反秦统治的序幕。
2.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
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战争性质属于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的性质。
三、楚汉之争:
1.时间: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
2.战争性质:
属于争夺帝位的的斗争的性质
3.涉及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公
四、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汉初的社会经济状况: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的景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秦的暴政
2.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3.楚汉之争造成的破坏
二、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措施):
1.轻徭薄赋
2.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注重以德化民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1.背景:
A.必要性:
诸侯势力很大(政治上)
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还很活跃(思想上)
B.可能性: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主观原因)
文景之治为其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客观原因)
2.措施:
A.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使期越分越小,越来越少。
B.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四、西汉灭亡,东汉建立:
公元9年,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他就是光武帝,后来他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上:
1.兴修水利工程:
A.汉武帝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白渠,沟通泾水和渭水。
B.治理黄河:
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令王景主持修河
2.农具的改进:
A.耧车:
播种工具
B.二牛抬扛:
耕作工具
3.农作物的种植: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局面。
二、手工业:
1.提花机:
提高染色技术
2.冶铁业:
水排,提高了冶铁质量。
三、商业:
长安、洛阳是当时的大都市,人称东西二京。
四、经济上的措施: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采取抑商政策,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地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在今天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中没有匈奴这个民族。
二、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1.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
采取和亲政策
由于A、秦朝的残暴统治;
B、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C、楚汉之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凋蔽,社会生产被严重破坏,出现国力不济的现象。
所于汉初统治者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A、和亲的含义:
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
汉朝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B、评价:
这种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继续南下。
但对汉朝发展经济,增加国力提供了时间,为以后的战作准备。
2.汉武帝统治时期:
大举反击匈奴(战)
A.背景: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文景之治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国力增强。
B.三次反击匈奴:
第一次:
公元前127年,派卫青、李息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都城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
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使匈奴西部贵族势力大减。
第三次:
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
A、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越来越少。
B、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C、经济上:
D、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大举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经过漠北战役,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彻底解除了汉朝北边边境的威胁。
4.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并向汉朝请求和亲,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他。
意义: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汉和亲识见高”:
胡指匈奴,指的是.昭君出塞。
“鸣笛无声数十年,犹如一曲琵琶……”也是指.昭君出塞。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
指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
A.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张骞为了去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而奉命出使西域。
B.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一次是为了去访问西域各国。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骞通西域后:
中原的铸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历史 重点 内容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