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实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50528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5.68KB
农业生产实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业生产实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产实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其它教学环节要求:
实验环节主要写实验的内容及要求;
作业主要写明布置习题的题型(如计算题、问答题、综合设计题等)及各部分的比例;
课程设计环节主要写明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课程设计采用的方式(如编制程序、绘制零件图、综合实验等);
课外教学主要写明课外教学的形式(如参观、调查、做实验等)、内容等;
考核方式中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
4.参考教材
多本教材用带方括号的序号标明顺序,详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样本。
数量:
3-6本。
要求: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
或社会公认的水平较高的新教材;
或公开出版的有特色的自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5.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
6.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简要阐述本课程在教学进程、学时分配、内容增删、侧重点安排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等。
二、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范例
页面设置:
A4纸纵向、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厘米、页码插在页面底端外侧、页眉页脚为默认值。
土壤改良学
SoilImprovement
课程代码:
901040411
学时数:
32学分数:
2
执笔人:
张玉玲讨论参加人:
张玉龙,张玉玲,黄毅,李军等
审核人:
张玉龙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自身的特点,以水利土壤改良为中心,并将水利与土肥相结合,进而达到有效地改良土壤、培肥土壤的目的。
主要讨论灌溉、排水理论以及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灌溉方法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土壤改良问题的特殊思维方法和能力,同时结合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其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XX学时)
土壤改良学的基本概念;
水利土壤改良的内容和任务;
土壤改良的重要意义;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习土壤改良课程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农业水文学基本知识(XX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水资源概况,掌握农业水文学中一些相关概念,水量平衡原理及自然界水分循环的四个过程。
重点掌握水循环及水量平衡原理;
自然界水循环中的四个重要过程及相关概念和特征值;
水文现象的频率和重现期的概念及意义。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水的分布概况;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水量平衡原理。
2.水资源概况:
世界及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特点;
农业用水特点和缺水形势;
农用水资源的水质要求;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降水、蒸发、径流和入渗:
降水及其相关概念;
入渗概念、规律、过程及经验公式;
径流产生过程及径流特征值;
土壤水分蒸发。
4.水文现象的频率和重现期:
频率;
经验频率;
设计频率与重现期。
第三章灌溉原理(XX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田间需水量的确定方法及灌溉设计典型年的选择。
掌握灌溉、田间需水量、灌溉制度及相关概念,作物需水规律、作物灌溉制度及其相关计算。
重点掌握旱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灌溉制度的制定及其相关计算。
1.灌溉的意义:
灌溉的概念;
灌溉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灌溉要求。
2.作物需水规律:
作物需水量(田间需水量);
作物需水规律;
田间需水量的确定方法。
3.作物灌溉制度的制定:
什么是灌溉制度;
灌溉设计典型年的选择;
作物灌溉制度的制定。
4.灌水量的估算和土壤墒情预报:
旱田灌水量估算及墒情测报;
水田灌水量估算及预报。
第四章地面灌溉(XX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地面灌溉渠道系统的组成及规划布置,地面灌溉的方法。
掌握地面灌溉的概念、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和渠道纵横断面的设计。
重点掌握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和渠道纵横断面的设计。
1.地面灌溉的渠道系统规划:
灌溉渠道系统的组成;
灌溉渠道系统的规划原则;
输水系统的规划布置形式;
渠线规划步骤;
渠系建筑物。
2.田间工程:
田间工程规划的要求和原则;
田间渠系的布置;
田、林、路的布置。
3.地面灌溉的方法:
畦灌;
沟灌;
淹灌。
4.灌溉渠道流量推算:
灌溉渠道流量概述;
设计净流量(Q净);
设计损失流量(Q损);
渠道的工作制度;
渠道设计流量计算;
渠道加大流量和渠道最小流量计算;
渠道设计流量的实例。
5.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渠道横断面的设计;
渠道纵断面的设计。
教书育人案例一:
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北方盐渍化土壤改良的奠基人之一叶和才先生
第五章喷灌、滴灌和渗灌(XX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喷灌、滴灌和渗灌系统的组成、主要技术要求及相关计算。
掌握微小流束的能量方程—伯诺里方程及管道水力计算。
重点掌握微小流束的能量方程—伯诺里方程;
喷灌、滴灌和渗灌的主要技术要求。
1.灌溉管道系统: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
灌溉管道系统的分类;
灌溉管道系统形式的选择。
2.管道的水力计算:
水流运动的能量守恒方程——伯诺里方程;
水头损失及计算。
3.喷灌:
喷灌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喷头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喷灌的主要技术要求;
喷灌系统的水力计算;
喷灌的优缺点。
4.滴灌:
滴灌的系统组成;
滴灌的灌溉制度;
滴灌系统控制面积及管道水力计算;
滴灌优缺点。
5.渗灌:
渗灌系统组成;
渗灌的优缺点。
教书育人案例二:
xxxxxx
第六章农田排水(XX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排水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排水方法及一些相关计算。
重点掌握排水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排水原理:
农田水分过多的来源及产生原因;
农田水分过多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农田排水的任务和排水指标;
治理农田水分过多的措施。
2.排水沟的设计流量及设计:
除涝(排除地面积水)设计标准;
排涝设计流量的计算;
日常设计流量的计算;
排水沟的设计水位。
3.田间排水沟的沟深与间距的确定:
土壤物理性质与农田排水沟沟深、间距及地下水位沉降速度的关系;
排水沟的沟深与间距的关系及其数值的确定。
4.排水方法:
明沟排水;
暗沟(管)排水;
竖井排水。
教书育人案例三:
第七章水土保持(XX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土壤侵蚀的危害、土壤侵蚀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及防止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
掌握土壤侵蚀的概念。
重点掌握土壤侵蚀的概念、土壤侵蚀的基本规律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
1.土壤侵蚀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及其危害;
土壤侵蚀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
2.土壤侵蚀的形式及防治措施:
土壤侵蚀的形式;
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
3.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
预报(测)土壤流失量;
选择适当的管理及保土措施;
土壤流失方程式中各因素的计算与测定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课堂讲授、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基础理论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作业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作业:
第二章1次、第三章1次、第四章1次、第五章1次、第六章1次,共安排5次。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5次)等;
期末成绩为期末试卷成绩。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闭(开)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
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分析题、计算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本课程原名为“农田水利学”,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已更改为“土壤改良学”。
[1]《农田水利学》(第二版),沈阳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2]《农田水利学》(第三版),郭元裕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3]《农田水利学》(第二版),郭元裕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6
[4]《农业水文学》,施成熙、粟京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土壤学,需要学生掌握土壤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加强学生掌握农田水利技术知识及其有关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深入研究土壤的水分状态和作物的生理、生态需水规律,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方面,增加了有关计算内容,进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附件3: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与范例
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要求
1.实验课程名称
名称一般为“×
×
实验”,小四号黑体字。
未单独设课的实验课,附于理论课教学大纲后名称为“×
实验部分”。
2.实验课程英文名称
1.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2.实验课主要目标
3.主要实验内容
4.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5.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多本教材用带方括号的序号标明顺序,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样本。
6.实验项目汇总表
汇总表内容为五号、宋体,实验项目名称左对齐,其它内容居中对齐。
“实验类型”指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类别划分。
演示性实验:
是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
验证性实验: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
综合性实验:
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
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实验要求”:
是指各实验项目对学生要求,可分为必修、限修、选修三种形式。
“每组人数”:
是指实验项目中每套仪器设备上同时完成该实验项目的人数,如:
计算机上机一般为1人,基础课实验一般规定1人或2人,水准仪测量实验一般为3人(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仪器、一人拿水准尺)等。
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范例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Experiment
学分数:
x
,×
参加讨论人:
xx
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微生物学实验属于农学类、理学类等专业限修(必修)实践型课程,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应该以提高微生物学基本技能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和微生物的基本研究方法,加深理解和巩固微生物学理论知识。
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意识。
三、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XX学时)
通过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油镜观察标本片,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二细菌的制片方法与形态观察(XX学时)
通过对白葡萄球菌和青虫菌进行混合涂片,用简单染色法制片并镜检,使学生学会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观察(XX学时)
通过对青虫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混合涂片,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制片并镜检,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观察细菌的芽孢、荚膜示范片。
实验四放线菌形态观察(XX学时)
通过对紫色直丝链霉菌用印片法、诺卡氏菌用涂片法进行制片和观察,以及吸水链霉菌—井岗变种、小单孢菌的示范片的观察,掌握放线菌制片方法,学会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
实验五真菌的形态观察(XX学时)
根霉用水浸片法、啤酒酵母用美兰浸片法进行制片和观察,同时观察青霉的载片培养示范片、裂头霉接合孢子水浸示范片。
掌握真菌的制片方法,学会观察真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六不同环境中各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XX学时)
本实验为综合性实验,通过各类培养基制备与灭菌,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群体特征的观察及菌落计数方法等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从不同环境中进行各类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计数、分类。
通过让学生自己选题、定题,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系统性、综合性实验的能力。
实验七微生物大小的测定(XX学时)
通过对青虫菌染色玻片标本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目尺与台尺,掌握测微尺使用原理,学习并掌握显微镜测微尺的使用、校正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方法。
实验八微生物数目的测定(XX学时)
通过采用镜检直接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法,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菌液中微生物数目的测定,学习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要求学生了解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原理,熟练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细胞的细胞数目,并依据公式准确计算酵母菌液浓度。
实验九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藻类的分离观察(XX学时)
利用已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分离观察活性污泥或堆肥中的原生动物、藻类,学习并掌握活性污泥中常见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特征以及常用观察方法。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实验态度综合等评定,给出成绩。
总成绩20分。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微生物实验指导》,微生物教研室,内部教材
[2]《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黄文芳、张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微生物学实验》,赵斌、何绍江,科学出版社,2002
[4]《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黄秀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微生物学实验手册》,周德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1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验证性
必修
1~3
细菌的形态观察
3
细菌革兰氏染色观察
4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5
真菌的形态观察
6
不同环境中各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8
综合性
6~10
7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微生物数目的测定
9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藻类的分离观察
合计
28
注: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实验中认真操作,做好原始记录。
附件4:
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与范例
一、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编写要求
(一)前置部分:
1.实践课程名称
名称可为“×
教学实习”或者“×
课程设计”等,小四号、黑体字。
2.实践课程英文名称
实践环节课程名称要写全称。
1.实践性质及目的
阐述本实践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标。
2.组织方式
明确人员组织和时间安排集中还是分散,以及具体时间要求。
3.实践地点
校内、校外具体地点名称或实习点名称。
4.实践要求
5.实践内容
6.配套的教材或指导书
7.考核方式及办法
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范例
页面设置: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AgriculturalPlantsPathologyPractice
xx周学分数:
xx讨论参加人:
xx,xx,xx等
一、实践性质及目的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课程,是在学习和掌握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结合于农作物病害的实践认识中,使学生了解、认识农作物病害的类别、分布及其重要性,据此一并学习病害诊断的基本技术,掌握田间重要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类别,以及主要病害的发生条件和流行规律,并由此了解病害防治的策略等。
实习中要求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方式
第六学期第18周,计1周时间,停课分组进行。
由各相关课程组指导教师等有关人员组成实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三、实践地点
学校实验基地,校外各实习基地。
根据农时季节,实习内容分别安排在田间和实验室进行。
同时结合学习内容到植保相关单位、基地考察学习。
四、实践要求
1.纪律要求:
对于一门必选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实习纪律;
有事请假,因事或因病不能参加实习活动者,必须向指导教师请假;
未经请假无故缺席者,以旷课论处。
田间实践活动,应爱护农作物,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必须的标本采集外,不得随意采摘作物叶、果等。
2.安全要求:
严格遵守安全活动的纪律要求,田间实习、尤其是在校外基地实习,必须注意安全,互相照应,避免事故发生;
要求各级学生组织协同实习指导教师搞好安全防范工作。
3.业务要求:
农病生产实习课程是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该学期理论教学环节的补充,如各种作物的不同病害种类的识别和调查,田间病情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病害田间药剂防治等,均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补充和完善。
故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作好记录,对于所观察、调查的各种作物、各种病害,均应详细记载,认真观察,分析领会。
五、实践内容
1.小麦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2.水稻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3.保护地蔬菜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4.露地蔬菜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5.果树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6.大田作物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7.参观省植保站、园林植物病害调查;
8.参观沈阳化工研究院生测中心和安评中心;
9.实习基地大田、蔬菜、花卉及园林等植物病害调查。
六、配套的教材或指导书
[1]《农业植物病理学生产实习大纲》,刘志恒等,沈阳农业大学,2004
[2]《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书》,李红连、刘志恒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007
[3]《植物病原真菌学》,陆家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植物病害诊断》,陆家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七、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习成绩组成:
实习表现30%+实习报告20%+实习考试50%。
实习考试:
主要就实习中所观察到和调查到的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诊断中的实际症状特点等实践性问题进行考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生产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