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高年级段语文要素解读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139058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34KB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高年级段语文要素解读Word格式.docx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高年级段语文要素解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高年级段语文要素解读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上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继续学会阅读的方法,主要是默读的速度,学习浏览;
二是读懂、理解文章,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是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以及文章的表达顺序,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是继续学习常用的阅读策略,如根据需要收集信息和资料,以及掌握各种文体的读法,包括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等等。
下面对照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统编教材五、六年级四册教材中的阅读要素进行分类解说。
一、加快阅读速度,熟练阅读技能
熟练默读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生默读的速度上。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默读的量化指标,“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所谓一般读物,指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通俗读物,不是成人读物,更不是专业文章或书籍。
一分钟300字是什么概念?
如果是读课文,篇幅短的如700字左右的《桂花雨》,大约2分钟读完;
长的如1800字左右的《开国大典》,大约要6分钟读完。
在统编教材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对应的就是课程标准中的这个目标。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要真正掌握快速默读的技能,仅了解这些概念性的方法当然不行,关键还是要靠平时大量快速默读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时养成速度意识。
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文章,不仅要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深入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思想感情也称作文章中心或中心思想。
阅读文章,要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揣摩其思想感情,这样可以获得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层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升其思维质量。
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思想教育、道德启示或情感熏陶,提升人文素养。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对体会思想感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学段的有关表述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第二、三两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体会思想感情”这一教学目标。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对生活的认识比较肤浅,加之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认识事物有局限性,因此,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放在了第二学段的四年级和第三学段的五、六年级进行训练,而重点则应该放在第三学段。
统编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出现“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语文要素,具体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抓住关键字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教材第一次在语文要素中出现“思想感情”的概念,从理解主要内容到体会思想感情,这是对学生读懂、理解文章的进一步要求。
学生应该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指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深入体会。
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的区别并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所在。
从五年级开始,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关的语文要素在教材中集中出现。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等。
可以将这些语文要素大致归并为:
抓住关键字句、场景和细节描写,结合资料和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归并为:
查阅并借助相关资料,借助语言文字了解思维过程,展开联想,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还要回过头来再读课文,深入研究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领悟表达方法。
这才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最能体现语文阅读质量的一步,却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步。
按照写作学的划分,文章的表达方法可以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法、修辞手法等,分类很是复杂,每一类还可以细分出各种具体方法。
比如,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
表现手法可以细分为渲染、烘托、映衬、反衬、正侧面相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幽默、象征、联想、想象等;
常见的篇章结构方法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以小见大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等。
这些写作方法的教学从小学一直延伸到大学,而小学生应该理解的是最基本的表达方法。
可是,要在种类繁复的表达方法中厘清哪些是基本的表达方法,实属不易。
梳理了统编教材四、五、六三个年级的语文要素,发现与文章表达方式有关的语文要素大致有十几项。
按照教师的教学习惯,把这十几项语文要素划分为“人物描写方式”“其他描写方式”和描写方法之外的“其他表达方法”,下面分类列出教材语文要素中的表达方法。
第一类:
人物描写方式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质量。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3.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4.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5.读小说,关注主要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6.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质量。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二类:
其他描写方式
1.细节描写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3.点面结合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场面描写
5.环境描写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第三类:
其他表达方法
1.借物抒情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风趣的语言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3.围绕中心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如何详写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5.真情实感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从写作学角度分析,“描写”只是五种表达方式之一。
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等。
小学语文教材对人物描写情有独钟,与人物描写有关的语文要素居然有6处(包括四年级2处);
而其他诸如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有详有略等常用的写作方法在整套教材中都只有一处。
这可能与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记事、写人的记叙文,且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习惯于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理解人物形象有关。
认识这些写作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但学习这些写作知识的目的如果仅仅落实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未免可惜,其实最终应该落实到这些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上。
比如,阅读“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时,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接受的只是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
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是怎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把人物的内心表现具体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上,这样学生才能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匠心,才有可能在习作时主动迁移运用。
中、高年段语文课指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基本的表达方法,目的不仅仅是使其认识一些写作方面的概念和术语,更在于让学生以后在习作中主动地去运用这些方法。
把体会课文中基本写作方法的目标定位在迁移运用上,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些写作方法的价值,从而在阅读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更多有用的写作方法,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从而获得双赢。
四、增强文体意识,掌握各类文体阅读方法
从五年级开始,阅读开始向深处发展,课程标准提出了分类阅读,也就是说,阅读要有文体意识。
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对各类文体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这个目标中没有将课文分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没有进一步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状物、写景四大类,而是笼统地将课文分成两类:
一类叫“说明性文章”,一类叫“叙事性作品”。
按照语文教师的习惯,把课本中那些常识性课文(它们大多属于科学知识说明文),归人说明性文章;
把童话、寓言这些有情节或有人物的课文归入叙事性作品。
诗歌作为一个特别的文体则单列出来。
这样的划分与大学专业课里写作学的文体分类很不一致,从科学性角度看,似乎并不严密,但是简单明了,比较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说明性文章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能抓住要点,掌握介绍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
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其表达方法。
教学叙事性作品也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基本读懂文章,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二是得到情感体验,能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学诗歌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领会诗歌的意境;
二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
统编教材中与文体阅读有关的语文要素大致有以下五条,主要针对叙事文和说明文这两类文体的阅读提出。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侧重对说明方法的了解。
小学生阅读说明文,第一步应该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文章介绍的是什么科学知识或生活常识;
第二步才是认识说明方法。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认识说明文上,了解说明文的内容及其与记叙文的主要区别。
按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小学生习作主要是写记事作文和想象作文,写简单的说明文是第四学段提出的目标。
因此,对于说明方法应该重在了解,而且应该限于常用的说明方法,无须求全,更不要拔高要求。
与叙事性文章阅读有关的语文要素有两条:
一是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二是阅读名著,了解梗概,把握内容,交流感受。
这两条语文要素完全是紧扣年段目标提出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要素中还提出了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教材中选择的《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改写的,属叙事性文章,另外三篇《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则直接节选自古典名著,学生阅读时在语言和内容的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教材对阅读古典名著的要求不高,只提供了一些扫清阅读障碍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遇到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还有借助资料理解等,只要求知道个大概。
古典名著阅读与叙事性文章阅读在目标要求上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教师要正确把握,不应盲目拔高。
温儒敏曾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分文体,程序化教学的乱象给予严厉批评:
“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
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
老是那一套……”因此,语文教师要增强文体意识,要针对课文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五、其他能力培养
统编教材高年段安排的语文学习策略主要有三项: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收集整理资料”。
前两项出现在阅读策略单元,后一项渗透在五、六年级部分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中。
提高阅读速度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阐述,这里主要分析后两项学习策略。
1.收集、整理资料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中提出“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在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中提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管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研读中、高年段语文教材,发现与收集、查找资料有关的方法,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下册,“要求收集与节日有关的资料”;
第二次出现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结合《轻叩诗歌大门》这个综合性学习内容,“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中年段的两次收集资料,都是初步学习,并且指向明确。
高年段教材中有关查找、收集和运用信息的单元语文要素共有五个。
可见收集、整理资料的重点应该落实在高年段。
高年段教材中具体安排如下。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重在背景资料的收集。
这一单元中的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都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篇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也须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对文章思想感情有正确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结合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总结了收集资料的三种方法“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结合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提出了“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方法,收集到的资料先要筛选,接着要根据需要进行分类,最后还要根据主题进行修改。
五次收集整理资料的练习,从怎样收集资料到怎样整理资料,都明确提示了具体的方法。
中、高年段学生学习的阅读方法策略,比如“预测”“质疑提问”“写批注”“加快阅读速度”等,在语文要素中大多出现一次,而“收集、整理资料”这个语文要素却前后出现多次,是统编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法,可见统编教材对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
从小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
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
2.学习浏览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了“学习浏览”的要求,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
拿起一本书,看看有无阅读的兴趣或价值,可以先快速地浏览一下再作判断;
要收集有关信息,粗粗浏览文献、资料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考试时,有些文章并不需要全文仔细阅读,可以先浏览一下,找到关键部分再细细阅读。
浏览需要根据目的选择性地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就暗含着“学习浏览”这个目标的训练。
一般而言,阅读目的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为休闲娱乐而进行的阅读。
平时人们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多属于这一类。
第二,为了解信息,收集资料进行的阅读。
这类阅读往往采用扫读、略读、跳读、浏览等方法。
第三,以学习语文为目的而进行的阅读。
这类阅读不仅要理解文章内容,更要体会、吸收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表达方式,因此须要采用细读、研读等方法。
不同的阅读目的往往须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达到阅读目的。
这一单元根据“不同目的,不同读法”这个要素,在《竹节人》这篇课文中设置了三个不同的任务。
任务一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如何制作这个玩具。
阅读时可以用浏览的方法筛选出与玩具制作有关的关键信息,然后再细细阅读。
任务二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需要欣赏性阅读,抓住文章的细节,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任务三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主要是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可以跳过课文的前半部分,抓住后半部分,细细分析课文是怎样写清楚这个有趣的故事的,抓住了哪些场景,写出了哪些细节。
由此可见,不同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读法,这是不错的,但在平时的阅读中,各种读法往往要交替使用,并不绝对。
高年段教材中的阅读要素共计32个,以上分类整理的语文要素没有覆盖全部。
因为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教材中的这些语文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教师无须平均用力。
语文要素的指导不应该盲目追求数量,特别是一些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关系密切的方法策略,学习的目的应该落实在学生阅读实践中的操作运用上,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绝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或者几篇课文的实践就能达成的,比如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质疑提问、批注、有目的地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等等,学生必须在阅读中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最终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无论是中年段还是高年段,语文要素指导要突出重点,反复实践,指向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教材 小学语文 高年级 语文 要素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