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38692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8.73KB
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Word文件下载.docx
《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国家教育的目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以文化知识灌输为核心,长期存在的僵化的德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学生片面、畸形发展,整体素质明显下降,而心理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而且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智力发展、情感意志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缩小差生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由于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亦有学校课程负担过重及教不得法的因素,当然究其根源源由于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造成了学生弃学、厌学现象大量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变和提高差生不能靠高压手段,不能用加重课业负担的方法,也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心理动因,用科学的心理分析的方法找出原因所在,才是治本的最好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21世纪被人们称之为“焦虑的世纪”。
据专家所作调查,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依赖、任性、退缩、孤独、懒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现象,如果不及时很好地矫治,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还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导致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压力的不良诱因,起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们会以各种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但由于他们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形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常感到茫然、困惑和烦恼,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和疾病,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新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
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
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
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办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值、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等教育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
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
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疏导与适应能力。
正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和工作压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关注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益,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的现实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日常的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都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因此不断提高我们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理念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学校全面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这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家庭具有其特殊的教育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小单元,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而学校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知识的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学校这块育人的沃土的奋斗目标是:
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最大的民心工程,良心工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排在第一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形成都是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因此,本人热切的希望把培养健康、快乐、幸福、文明、对社会无害的人作为神圣的使命,为这项平凡、伟大、光荣而又神圣的事业不懈努力和奋斗。
二、充满热情、饱含爱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
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
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
有些教师虽然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紧张的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
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上述种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
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高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社会大气候带来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竞争压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
一些暴力、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悄悄地侵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正是处在这个大气候中,孕育了两种主要思维模式:
一是奋发读书,追求科学知识型;
二是摒弃知识,读书无用型。
在这两型之间,或过激的思维倾向中,心理问题便随之产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重视社会大气候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和正面引导。
二、家长的责任。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的榜样。
中学时期是孩子的叛逆期,家长如何走进自己孩子的心灵深处,这并非易事。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往往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谈心沟通,如果我们的家长在给孩子学费、生活费等的时候,能够细心地、热心地关心孩子一下,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自己的孩子谈谈心,说说话,及时为在心理上处在疑惑、孤独、饥渴、痛苦之中的脆弱的心田降下绵绵细雨来滋润他们,他们还会出现心理上的盲区吗?
三、学校的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精神物质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当前奇缺的是什么呢?
是心理辅导这一课。
而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员何时才能走进学校,尤其是真正走进中学生的心里,这是至关重要的。
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里档案应该是当务之急。
在我们这样的学校班主任应走在心理辅导的最前列,认真为每一位学生号“心理脉”,耐心细致地洞察每个学生的心理世界,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努力做到及时发现,诊断明确,治疗得当,对症下药,做到胸有成竹,各个击破。
那么如何解开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呢?
首先,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想办法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成为朋友,让他们放下身上的包袱。
通过和他们谈心聊天,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顾虑,能够主动找老师、找同学、找家人交流沟通,说出在他们心底的秘密,学会自我调节,以求得内心平衡。
老师一定要不断的努力和研究。
遵循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放下心理的种种包袱,心理问题才能早日得到缓解和消除。
其次,老师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一些细微变化。
做到有问题了及时发现和觖决,让学生早日的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而且我们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辅导,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及时抓住教育契机。
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让学生主动分析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自己为自己开药诊治。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表扬。
学会表扬学生,不能一味的批评,过多的批评会让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出现厌学的情绪。
要常说“你真棒”、“你能行”之类的话。
特别是要多表扬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但有进步的人,哪怕他的进步非常的小,例如:
今天他在劳动中很出色,上课积极发言,主动和老师问好,这时你可以夸大一下他进步的程度,当然不是过份的夸大,只是让学生心里得到满足,使他对学习有动力产生兴趣。
第四,我们还创造条件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不会遇到困难就逃避,学会自我调控、敢于面对现实,这些能力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养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他们的毅力,如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上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样他们会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中学生心理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我深信只要积极行动起来,去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就一定会克服种种困难,健康成长的。
在教学过程中,用爱心去教育感化学生,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真正做到榜样的示范作用。
每个人在遇到重大事件和挫折时,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这是很正常的。
就像我们偶尔也会感冒发烧一样,自然会去医院就诊,这是对待疾病的科学态度。
但如果你不去治疗,依靠自身的抵抗力也会痊愈,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没能恢复,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病症。
心理疾病也是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与特别,它的出现与每个人的抗压能力是有着很大关系的,不同的人遇到同样的负性事件,也许有人只难过几天就没事了,但有些人却要经过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这样的人就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三、热心、细心、耐心,因人视情进行教育、疏导
先请看一篇有关心理健康的短文: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
快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心态,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因而便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三句看似很简单的话,曾经帮助很多人找到并体验了人生的快乐。
只要经常使用它,你便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这三句话就是:
“太好了!
”“我能行!
”“我帮你!
”
乐观的人常说“太好了!
”这句看似不起眼的话反映的是一个人遭遇挫折还能带着微笑的心理品质。
一起做同样作业的两个同学,开始时进度、质量都差不多,做了近一半的时候,一个说:
“哇,太好了,作业已完成一半了。
”而另一个同学则说:
“太糟了,做了这么久,才做了一半。
”结果一个带着愉快心情完成作业,不但速度快,而且还轻松地记住了作业中需要巩固的内容。
另一个则在烦躁心情的影响下,思路不开,计算出错,越慢越急,越急越慢,最终作业的质量大受影响。
自信的人爱说:
“我能行!
”“不能行”和“我不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而“我不行”则正是失败者的主要原因———失却了自信。
快乐的人常说:
“我帮你”。
烦恼的人爱说:
“你帮我”。
助人为乐,不只是个词语,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为人的原则。
如果你能真心、无私地帮助别人,你就能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有一种成功感。
心理健康决定着人们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工作绩效和他们的事业空间,影响着组织的整体工作效率。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压力时代,二十一世纪是心理健康的世纪。
因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类已由躯体疾病进入到心理疾病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更加繁重,竞争压力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而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特别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充分吸取外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昭潭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
积极开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开展心理保健和良好行为训练。
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帮助信箱,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
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班会内容更加充实,便于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第四,在各科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如在语文、政治、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有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掘并恰当运用。
第五,对家庭教育进行心理保健知识的指导,如向家长介绍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日,定期向家长开放,帮助家长有效地教育和指导子女。
第六,利用学校宣传条件进行多种方式的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如专题讲座、广播、墙报、黑板报等,要充分运用这些教育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
为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团结协作,共同来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分班级召开家长会,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家长会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主动的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的途径,它比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对家长的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家长会可以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
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
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
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心理规律。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关注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学业负担
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他们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努力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要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六十年)负责。
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终身学习。
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精神”与“原创能力”。
追求“原创性”,不仅表现为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我们积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尽力减少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我们学校开展了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学生,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教师是中学进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
每个教师都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要拥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1、广开渠道,扩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一是数量不够、二是质量不高,多为兼职人员,且大多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等,他们大多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我们要尽快建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项工作高质有效的需要。
结合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当前的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这样一方面既可以扩充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提高师资质量。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心理健康教师作为教改前沿的生力军,我们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提供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3、心理健康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
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
我们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4、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方法
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谈心、咨询、讲座、测验这种辅导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要为学生系统讲解有关情感知识、理论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情感问题,以使每个学生都懂得情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意义;
充分认识情感的重要职能;
了解情感的生理机制及与认识的关系;
学会正确表情达意,善于控制情感;
既要节制情绪的宣泄,又要合理地宣泄情绪;
既要借用情感的动力作用,又不为情绪所左右,既不压抑情绪,又不使情绪奔放不羁。
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大脑,挖掘其潜在力量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通过各类实际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感知觉,培养其良好的记忆品质,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其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幻想,紧紧抓住激发创造思维这根主线,使学生学会学习,增强智慧,敢于创新。
根据人的可暗示性,利用心理素质教育环境的情感宣染,以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
其主要功效是使学生在自由、平等、互爱等温馨气氛中,在“自由表达”、“自由参与”、“自觉接受”的前提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通过激发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意识倾向的激励法,鼓励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等自创精神,调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激励者不仅通晓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而且要懂得管理科学知识,并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伏隆的期望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颇具盛名的激励理论,认真研究和灵活运用于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定能收到应有的绩效。
此外,还可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
榜样没有时空界限,古今中外凡是心理素质水平高,为人类作出贡献者,都可树为榜样激励学生效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创设困难情境,让学生适当遭受磨难,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方法。
如给学生压“担子”,出“难题”,强化纪律,严格要求,启发自觉,陶冶情操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强调自觉、自信、自强、自制、自我调适为主的心理训练方法。
但这种方法并不意味一切悉听学生尊便,教师只当旁观者。
恰恰相反,它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理智情操。
因为学生自制力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 先进工作者 主要 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