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13637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234.70KB
惠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惠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博罗县22
7、龙门县24
五、园区发展的主要任务25
(一)实施“互联网+”工程,推动园区智能化发展25
(二)实施绿色循环工程,推动园区美丽化发展25
(三)实施扩能增效工程,推动园区内涵式发展26
(四)实施项目配套工程,推动园区产业链形成26
(五)实施平台支撑工程,推动园区集成性发展27
(六)实施产城融合工程,推动园区城市化发展27
(七)实施对口帮扶工程,推动园区联动性发展28
(八)实施区域合作工程,推动区域产业化发展29
六、保障措施29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29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保持园区发展后劲30
(三)落实土地优惠政策,推动土地集约利用30
(四)加强招商选资,发挥重点引领31
(五)拓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32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园区人才支撑33
(七)规范园区管理,完善服务体系33
(八)加强督查督办,完善考核机制34
附图1:
惠州产业总体布局图35
附表1:
惠州市产业园区“十三五”规划主要园区表36
附表2:
惠州市产业园区“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40
(2016年-2020年)
前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互联网+”国家大数据战略。
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惠州市形成了以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国家级开发区,惠阳经济开发区、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省级工业园,以及各县(区)自行设立工业发展集中区的多层次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产业园区在聚集企业、高效发展的平台上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了根本的支撑。
一、发展环境与趋势
“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产业园区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必将呈现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和趋势。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产业园区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型的高科技产业相继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孕育和发展。
园区产业结构逐步实现高端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化;
产业园区分工出现了内容多层次化,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等一系列新变化;
国际产业园区的组织形式也更加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产业园区建立迄今已经过30余年的历史,各级产业园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城市化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并已成为各地政府承载聚集式发展产业的重要载体。
原有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政策、行政化、硬基础”三要素的驱动力正在逐渐减弱,“制度、融合化、软环境”为核心驱动要素的园区发展模式成为中国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产业园区将在地域经济与产业经济之间形成一个产业联动的桥梁,承载地域产业的系统整合,以及支柱产业的配套整合功能,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为实现“国民收入倍增”提供充要条件。
此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产业园区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带来发展机遇。
同时,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把我国与亚欧大陆上的各个国家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推动相互之间经贸、投资、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促进跨国产业链合作,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区域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
从广东省环境看,产业园区一直是推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2008年以来,为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运用财政扶持、产业规划、土地供应等经济手段加强引导,深化推进实施“双转移”战略,重点扶持产业转移园区等平台载体的开发建设,加快促进产业项目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落地,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缩小与“珠三角”之间的差距。
“十二五”以来,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将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作为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3大抓手之一,明确粤东西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方向。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也为广东省产业园区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伴随互联互通、交通便利化而来的必然是各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继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之后,广东在全国率先发布《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成为全国首个上报实施方案、完成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衔接并印发实施方案的省份。
从惠州市环境看,目前惠州正加快速度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加快推进“一基地、双平台”建设,突出“五大抓手”,力争到2017年成为广东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到2020年成为全国创新型城市。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下,惠州在实施“双转移”战略过程中凭借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待开发资源丰富、主导产业基础深厚等优势,获得新一轮发展机遇,在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谋划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惠州重点发展的两个新支柱产业。
同时,作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广东陆海统筹综合发展试验区的环大亚湾新区有望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获得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到2020年,基本形成现代化生态湾区,成为惠州市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二)发展趋势
1、智能信息化趋势。
在园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争夺高端产业发展要素、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打造园区独特品牌中具有关键意义。
随着信息化走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智慧,信息化如何支撑园区发展战略,如何应对园区核心业务的需求、如何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等方面正日益成为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2、高度集成化趋势。
园区产业链的上下游工作衔接高度集成化,形成集团化竞争优势,从而将园区内的资源充分整合,凝聚各方力量,在产业园区内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共创多赢,提高园区产业的整体附加值和业务量。
3、产业集聚化趋势。
不少园区还停留在单纯的园区化阶段,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和专业化分工,企业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未来的园区要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化的进程,必然走向高级化,形成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平台和载体。
4、技术高端化趋势。
近年来,高端制造、综合集成等前沿科技领域呈交叉融合和群体突破态势,表现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拉动力强、土地集约效应高的企业大量涌现,产业结构高端化、技术高端化和产品功能高端化,推动园区产业从产业链条低端向高端飞跃,从传统制造向自主创造转变。
5、绿色低碳化趋势。
世界各国普遍把绿色能源研发作为复兴与再投资计划的重点,以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循环利用为导向的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推动产品生产消费全过程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再利用。
环保与招商引资、环保与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共进共退、相互依存的阶段。
这是园区未来发展必须接受的事实。
产业园区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通过现代技术与企业合作,通过拓展和优化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产品链和废物链,纵向延伸成链,横向耦合成网,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多层循环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共生体系,在绿色低碳竞争中抢占先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民生服务化趋势。
随着人们对环境、健康和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中国已经开始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变,未来园区必须实现战略转型,将产业园区发展与民生服务紧密结合。
一方面,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必将成为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的未来方向。
另一方面,对产业园区自身而言,要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单纯强调“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配套还远远不够,完善生产配套、创业环境和生活条件配套对吸引高水平的投资者、促进园区升级将更为重要。
7、产城融合化趋势。
产业园区的要素和城市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产业园区,借力“产城融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途径之一。
未来产业园区会向产业社区发展,将会与城市在资金、市场、技术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产业积聚、企业家交流、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的模式。
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产业园区发展对城市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压力减轻,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增加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实现区域的融合发展、链式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
8、区域一体化趋势。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快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区域产业一体化趋势。
根据《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惠州市处于“A”字型产业布局中的珠江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和三大经济圈之一的深莞惠经济圈。
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惠州市产业园区实现特色发展、互补发展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年均增长12%,2015年达3140亿元,增长9%,增速居全省第2位。
五年来,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大力实施“产业培育计划”,推动产业向高端集聚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5.9∶58.6∶35.5调整为4.8∶55∶40.2。
2015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59.2%和43.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
中海油乐金ABS、TCL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中海油惠炼二期、信利AMOLED一期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2015年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2.1%。
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
东风本田汽车一体化项目(一期)、比亚迪锂电池项目建成投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列入省重点支持对象。
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启动,风力、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稳步推进。
现代服务业优质发展。
罗浮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南昆山入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新增4A级景区2家。
2015年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4401.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4%,工业增加值882.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5.5%。
近年来,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富市”的战略举措,惠州园区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推动我市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目前,惠州市产业园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园区扩园发展。
以大亚湾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向惠东沿海、惠阳纵深延伸,拓宽发展空间,着力打造环大亚湾新区经济产业带;
仲恺高新区将潼湖智慧城与科技新城商务区连成一片,全面提升仲恺高新区提质创新水平;
惠东产业园和惠州产业园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置换扩园,向周边乡镇延伸和拓展,同时博罗县博东、博西片纳入依托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区。
2、产业集群化格局形成。
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辐射带动与电子信息配套的产业链发展,吸引了近3000家中外企业在区内投资设厂,形成了以LED、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新能源和云计算、智能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4+2”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和中海壳牌95万吨乙烯两大龙头项目,目前己落户项目共计75宗,总投资额达1602.9亿元,石化上中下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加上比亚迪、东风本田等一批电子、汽车零部件企业带动,大亚湾区已发展成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珠江东岸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
惠城区着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及电子商务业;
惠阳区整合伯恩光学产业园、惠阳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推进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
惠东县在推动传统制鞋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推进机械装配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
博罗县整合园区资源,重点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生物制药产业;
龙门县推动新型建材、农特产品和竹木加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应急救援设备装配产业和五金加工装配等产业。
。
3、园区帮扶合作机制建立。
建立了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分别对口帮扶惠东县、龙门县的工作机制,按照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原则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资金扶助、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帮扶,增强造血功能,全面助推惠东、龙门产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4、园区产城融合互促共进。
产业园区坚持实施产业化和城镇化整合互进战略,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建设支撑产业发展,产城融合互动,实现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大亚湾区联手惠阳、惠东,集中各自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环大亚湾新区,形成“产城联动”,建设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
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高新制造与高新创造的互动,一区四园五镇(街道)的联动,打造成为惠州重要经济增长极;
各县区在工业发展集中区的建设中也纷纷布局,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共进,力图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通过产业聚集创造就业岗位,推进城镇化的合理分布。
(二)面临挑战
同时,在我市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与投入参差不齐。
总体上,我市各产业园区在基础设施与投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省级以下园区中,很多由于配套资金及招商引资不到位,园区开发多年发展缓慢,普遍存在“有名无实”、“有园无业”、“有业无链”的发展困境,空壳化现象非常突出;
一些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园区内路网、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周边商贸、物流、学校、医院、餐饮等居住、生活功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落地和推进难以进行。
2、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产业用地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各产业园区发展的一大难题。
转型升级过程中,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首先,产业用地需求总量大,土地增量供给数量少。
其次,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盘活困难。
再次,土地低效利用和闲置现象进一步加剧。
3、产业布局分散,区域分工不清晰。
工业园区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但目前不少园区“集而不群”。
总体上来看,我市产业园区缺乏统一的区域功能定位和布局规划中,除却“2+5”之外,大多数产业园区属自发形成,这些园区大多布局分散、各自为政,规模小,产业分工不明显,同质化严重。
目前惠州全市69个乡镇(街),拥有58个工业集中区,重复建设、环境保护压力等问题突出。
4、管理机构不健全。
多数园区管理机构不健全,除惠州市级层面成立了产业园区专门管理机构,各县(区)设立的50多个工业集中区均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处于自发集中状态,园区管理机构与所在乡镇(办)职责界定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部分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人事方面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此外,产业用地呈现出多头管理的弊端,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5、整体效益偏低。
许多地方工业园区开发数量多,建设标准低,园区之间为争项目,不计成本,压价招商、无序竞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工业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有的甚至变为“垃圾”园区、“空壳”园区;
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开发模式,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成本过高,大量的政府投资、补贴及政府担保使政府承担过多的投资风险,工业园区流动开发缺乏动力;
在企业入园标准上,许多工业园区缺乏管理与控制,盲目引入企业,有的企业甚至只征地不建设。
6、企业缺乏创新。
各工业园区由于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极不平衡。
相当部分园区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知识密集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与此同时,园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园区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集中度不够,企业规模偏小。
园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克隆、引进多,研发创新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工业“退城进园”、集中发展的思路,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产业集聚为抓手,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为着力点,坚持创新引领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高端化智能化与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相结合、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主抓手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以七大产业园区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园区扩能增效,促进园区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充分衔接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循环经济理念,综合配套、系统推进、统筹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我市各级各类园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汽车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四大重要产业,全面整合各地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寻求错位发展,加快形成优胜劣汰、“腾笼换鸟”的转型发展机制。
2、坚持统筹协调,示范带动。
在统筹设计、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规范准入门槛,建立园区分级管理体制,设立市级产业园区,并参照设立县(区)级产业园区,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管理体系。
3、坚持创新驱动,人才支撑。
产业园区的发展应整合创新要素资源,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及为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创新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4、坚持绿色环保,低碳发展。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
要实现产业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低碳技术、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作为新兴战略型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坚持低碳发展,守住环保底线。
5、坚持项目带动,聚集发展。
各产业园区发展中,应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骨干项目集聚效应,发展以优势产业(产品)链为主导、关联性强、集约度高的产业集群。
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6、坚持集约发展,优化配置。
产业园区的发展要注重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提高产业园区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对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控制能力与集成控制能力,推进园区用地的提效、减量、优化。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7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8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0%以上。
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以上;
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20亿/平方公里。
推进重大平台、重大产业、重点企业提质增效,整合各地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调整规划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建立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成为我市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强大引擎和主要力量。
四、园区布局
惠州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是:
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等七大基地,构建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有惠州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总体布局:
着力构建“一基地、双平台、多节点”的创新驱动支撑格局。
加快推进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打造惠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地。
大力推进仲恺高新区、环大亚湾新区“两大平台”建设。
形成以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惠阳经济开发区、大亚湾石化产业园、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5个省级园区为第二方阵,以及各县区自行设立工业发展集中区的“2+5+N”多层次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定位为惠州市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环大亚湾经济带定位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性沿海重要港口和石化基地。
中部传统优势产业带定位为东江流域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带和区域品牌发展示范区。
西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定位为以汽车零部件加工、电子、钢铁、仓储物流为主导的工业区。
北部生态产业带定位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业、医药健康产业、低碳环保产业、山区资源型绿色生态工业。
1、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包括潼湖生态智慧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省级)、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
产业方面重点发展以‘4+2’,即平板显示、LED、移动互联网、新能源和云计算、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国内重要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打造以金融、总部经济、科技咨询及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生态化水平。
建设生态农业。
产业总体布局如下:
(1)潼湖生态智慧区:
潼湖生态智慧区位于仲恺高新区南部,以潼湖湿地地区为依托,占地包括潼湖湿地在内的潼湖镇、潼侨镇、沥林镇和陈江街道办事处沿湖周边部分用地,约128平方公里。
项目核心以生态智慧、和谐共生、体制机制创新为目标,建设符合湿地文化特质、客家文化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创新发展、产教城融合发展、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发展示范区。
规划中潼湖生态智慧区以湿地为核心,围绕湿地公园形成“一环、双核、多园”的城市空间结构,并通过复合交通环衔接。
其中一环:
环湿地产业走廊;
双核:
生态核、科技金融服务核;
多园:
国际合作产业园、科教园、深莞惠合作示范园、大数据产业园、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园。
包括科技金融服务核起步区5.0平方公里、国际合作产业园起步区4.3平方公里,共约9.3平方公里。
二期将向南发展,依托目前正在规划之中的深惠城际轨道,建设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园和大数据产业园;
远期将向西发展,建设深莞惠合作示范园、科教园等。
(2)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省级):
位于惠大高速公路东侧,处于惠州数码信息、科教文化、石化重工业三条战略经济产业带中心区域,以数码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建设园林式的现代工业园区。
(3)东江科技产业园:
位于惠城城区四环线以东区域,包括创业板块、新城中心板块、制造板块、航空物流板块、生态休闲板块等功能组团。
结合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以及区位核心要素分布,东江科技城形成“1+2”(一主两副)发展轴线引导,串联六大功能板块,全面沿江、跨江拓展的整体空间结构。
——全面提升平板显示、移动通信、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等产业,全力推动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推进仲恺高新区“一区四园”整合和“仲恺高新区”建设,抓好重点产业园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引进周边地区产业高端环节和配套项目,推动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惠州市 产业园 发展 十三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