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选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31059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86KB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选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选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选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
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了内容。
你用含泪的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呜咽,辗转于历史的莽莽余音。
你在永恒中相思、相望,你在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地流泪。
泪水缓慢地坠于地上,忧伤难诉。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
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
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
曾经,我以为,在我们的小小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
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
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
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
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
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
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
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3
《最后一课》透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小说先写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
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述,生动地刻画了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而后写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
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搞笑多了”。
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
那里一方面突出了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弗郎士的意志力,他最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之后作者描述了弗郎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当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
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
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
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
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这部分,在直接描述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老师的严厉,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的作用。
此外,作者独运匠心,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的背景,而且对刻画性格、情节发展,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一课”。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按情节发展,又能够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弗郎士看到教室里用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喧闹”,他走进教室,平日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和蔼地说在等待他来上课,当弗郎士“稍微平静”之后,注意到韩麦尔老师这天却穿着只有“督学来校视察”或是“发奖的日子”时才穿的服饰;
最使他“吃惊”的是课室里坐着许多本村的人,他们“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这一切透过弗郎士不一样心境,由粗到细的观察,一步紧一步地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再一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在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点明了主题。
正当弗郎士对这一切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道: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期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我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国人民。
韩麦尔老师在这种状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对学生说来都是“最后一课”。
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在杯具命运的打击下,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
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作者让它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老师的话,在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听了老师的话,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表此刻他对这“最后一课”的珍惜,为“再也不能学法语”而无限惋惜,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而悔恨。
其次他对于感到“厌恶”的书和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
书,“像是我的老友
”;
老师“责罚”自我的事,全都忘了;
再就是,他刚才还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
韩麦尔老师穿上节日盛装,村里的老人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是为了上这“最后一课”。
这一段心理活动,证明了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透过弗郎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证明了孩子的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最后一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
这一层,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我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弗郎士和全体学生、村里的老人们的悲愤和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
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并且把学好自我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所以,当韩麦尔老师让他背书时,心里想的是“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
当他一句话也拼不出时,心里想的不再是害怕挨老师的“训斥”,而是“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他有了羞耻感。
弗郎士在学习文法时,他自信“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过去一个字也记不住的文法,此刻觉得很容易懂。
这使他自我都感到“奇怪”。
当他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他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联想,表现出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和尽职精神,在“最后一课”中是极其感人的。
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当弗郎士背诵不出分词规则时,他不再“训斥”他,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同时指出自我也有就应“自责”之处。
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
他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阴谋,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好处: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用它作为武器,为法兰西祖国的自由统一而斗争。
韩麦尔老师的高度职责感,使弗郎士感到他“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感到他“好像恨不得把自我明白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韩麦尔老师为了学生们上好习字课,还别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圆体字写:
“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齐。
使弗郎士感到”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韩麦尔老师忍受着离开服务了四十年的本乡的痛苦,认真地教好“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4
《最后一课》的作者阿尔封斯·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
他一生中,除一部诗集和一些戏剧外,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8月份普鲁士军队深入法国境内,在色当大败法军,法国皇帝路易·
波拿巴投降并当了俘虏。
战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将法国东北部的亚尔萨斯和格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主要反映了在普鲁土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亚尔萨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敌汽同仇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时,既没有正面描述普鲁士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没有写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而是写了沦陷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面:
已经被普鲁士侵略者统治两年的亚尔萨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准在学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
小说透过一个小学生的自述,描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接到这项命令后,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弗朗茨是一个贪玩的顽皮孩子。
他法文学习成绩差,怕考问,怕挨老师的训斥,经常逃学。
在这天的法文课上,哈墨尔先生情绪沉重地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
”“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
”老师的话给小弗朗茨极大的震动,使他意识到,他们将要同祖国的语言告别了,此刻他们将要丧失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了。
于是,他开始变得懂事起来,刚才还使他头疼、厌恶的法文课,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
他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对祖国的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情。
“要是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
”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飞跃,多么深沉的感情变化呀!
是啊,连一个爱逃学的顽童都如此地留恋祖国的语言,都如此地憎恶普鲁士侵略者,那么,热爱祖国、不愿做奴隶的成年人的感情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作者采取这样精巧的艺术构思,比直陈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和谴责,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这“最后一课”上,安排了一些校外的村里人到课堂里来。
他们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像霍瑟老头那样的老年人。
这些群众在敌人的残酷统治下,饱尝了沦为异国奴隶的苦痛,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十分真挚而强烈的。
他们到学校来听课,不仅仅表现出对哈墨尔先生在本乡任教四十年的感谢,而更重要的是证明他们对失去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抗争。
小说曾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在哈墨尔先生教小班学生练习拼音时,课堂内所有的人都“一齐颂唱”的情景。
那个霍瑟老头,“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齐拼字母。
看得出他也很用心;
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深受敌人蹂躏之苦的群众,因为从明天起就听不到朗读祖国语言的声音了,于是他们不顾自我的年迈口拙,也同小学生一齐读起来。
这种场面怎能不扣动人的心扉,使人心酸落泪,悲愤填胸呢?
作者在情节上大胆设计群众听课的.场景,与小弗朗茨的悔恨、醒悟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
它们从两个生活侧面表现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使小说对揭露和鞭挞普鲁士侵略获得了感人至深,无可辩驳的力量。
《最后一课》在表现其重大主题时,从沦陷区的现实生活中攫取并概括出典型化的生活场景,并从这些场景中挖掘出生活的本质特征,从而收到“以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这篇小说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熔铸于小学校的一堂法文课上,从而使这堂法文课的好处得到了升华,使我们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而是一次声讨普鲁士侵略者的集会,是亚尔萨斯人民向祖国语言告别的仪式。
这样,就给小小的场景和平平常常的情节赋予了深刻的资料。
《最后一课》中的哈墨尔先生的形象,是凝聚着作者感情的一个形象。
他是在亚尔萨斯省农村小学服务40年的小学教师。
作者在刻划这个人物时,没有介绍他的全部历史,而是把他放在“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中,集中刻划,虽用笔墨不多,却能把他的声音容貌展此刻读者面前。
在这“最后一课”上,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如认真地完成自我的教学任务。
从服装上,他穿上了“只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给学生们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
讲课的语言也变得“温和而严肃”。
对于小弗朗茨背但是书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诉诸于戒尺,而是由此责备起自我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没有尽职的事情。
这时,他当众自我谴责的感情同小弗朗茨的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是一脉相通的,同样是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留恋。
哈墨尔先生的自谴,为我们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他在民族命运生息攸关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还巧妙地透过小弗朗茨的观察,进一步刻划了哈墨尔先生离开本乡前痛心疾首的情绪。
他“站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盯着周围的东西”。
40年来,他所在的这个学校,桌橙因长期使用变得光滑了;
院子里那棵核桃树长高了;
他亲手栽的啤酒花已经跳上窗子碰到屋檐了。
这是他多么熟悉的地方啊!
然而,此刻他却要离开那里了,这该是多么让人悲哀惨目的事情!
这种描述决不是单纯地对故地的留恋,它却凝结着多少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强烈的恨啊!
不是吗,当外面传来普鲁士军队的军号声时,他再也不能自制了,感情的波涛冲决了堤岸咆哮而来。
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
”几个大字。
这几个大字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也是《最后一课》主题思想的升华和结晶。
作者匠心独运,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龙点晴的结尾,对于揭示哈墨尔先生的思想境界,对于表现亚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不妥协精神,收到了“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以前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正是这样,它以独特巧妙的艺术构思、高度凝炼的艺术概括、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质朴而富于感情的语言,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题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是短篇小说创作的优秀范例。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5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
”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
相信很多人读完这篇课文之后都会想这样大声呼吁。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厌学的孩子。
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操练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看着他的结果吧——那些普鲁士人会有理由地说:
“怎么?
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虽然小弗朗士内心无比懊悔,然而,时光匆匆,不会倒流,阿尔萨斯人沦为了亡国奴,不懂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联系现实生活,在我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学生吗?
他们讨厌学语文课,不愿学习语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写字马马虎虎;
有的人竟然还将这样的作文作为“得意”大作展览呢;
我也有这种习惯。
一些学生学社会上那种流里流气的模样,经常口出脏话,造出荒谬的词汇、句子骂人。
这是什么行为?
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是多么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
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够学习,懂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正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站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说:
“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比任何国家的都要科学。
韩麦尔先生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
“我们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且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要明白,都要精确!
”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努力学好我们自己的语言,把祖国的语言看作是最宝贵和最值得热爱的语言,而不要象小弗朗士那样留下遗憾。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
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
“我爱我的祖国,我属于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6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出来,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我们八年级语文课本也选进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于是我能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文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令我佩服。
然而文中的小弗郎士使我感慨更深。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
“我几乎不会作文呢!
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小弗郎士为什么如此呢?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
原来小弗郎士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才导致这样的后果。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迷上了电脑游戏,每天放学,中午休息,我都会一头钻进游戏室,直到上课时间快到时,才匆匆忙忙赶回教室。
人坐在教室,可头脑里仍旧想着游戏,课堂上的我真是分分秒秒地一节课,一节课地盼望着放学的铃声响起。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成绩也在一步步下滑,多少次我萌发了不上学的念头,也因此迟到、旷课,老师察觉到我的异常,多次找我到办公室谈心,批评教育。
又找来我的爸妈,让他们配合共同教育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爸妈苦口婆心助说中,我翻然醒悟,这才把精力慢慢地投入到学习中。
拥有时间不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宝贵。
最后的一堂课上小弗郎士学得很认真,以至于他觉得老师讲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师讲的,他也全都听懂了。
读到这里,我很替小弗郎士惋惜,小弗郎士啊,以前你连一个分词也说不上来,啊不是因为你头脑笨,而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学习,如果当初你能够好好学习,今天的你就不至于如此懊恼了。
可世界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读到这里,我也感到很后怕,如果我一直沉迷在游戏里,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下去。
我们周围还有这样的同学,总是认为时间有的是,整天不愿学习,上课不专心,下课三无成群,满校园乱窜,作业一拖再拖,明日复明日,知道快要考试的时候才手忙脚乱,着急起来。
这最后一课的法语课,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行为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他变得懂事,变得爱课本,爱学习了,可最后一课却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来学习法语了。
今天的我们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么幸运啊!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身边有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了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
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
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7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
第二次大战的时候,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
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
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
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
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
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
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
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
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
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
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 读书笔记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