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124106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12.32KB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
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
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
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
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
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1、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
面对入世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与握有先进技术和设备、成熟管理模式的国外企业竞争,必须尽快提高我省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区域创新资源,在全球一体化中形成特色突出的区域经济格局。
2、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要完成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改革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技术的跨越带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我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
地区实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凸显优势,是解决我省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根本途径。
4.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需要
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因此,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就成为我省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突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5、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建立起要素集成、网络互动、系统开放、良性发展的创新体系,才能真正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河北省全社会科技投入逐渐增长,科技活动人员逐年增加,科技进步基础条件逐步改善,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比较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地理位置独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吸纳京津的科技资源,也可使京津科技成果较容易地在河北省进行转化,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京津科技创新资源雄厚,北京是全国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是全国高新技术的中心,也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集聚地,它的聚集扩散效应将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京津又都是特大型城市,按照现代城市理论,京津的生产制造中心和高新技术试验中心功能将优先转移到环京津区域。
河北省与京津有割不断的亲情与乡情,通过地缘优势和联系,可以充分利用京津的各种发展资源,加强同京津的科技合作,建立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2、较强的总体实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河北国民经济持续保持稳步增长,近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总体实力较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76亿元,自1997年以来一直居全国第6位;
2002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47元,自1997年以来一直居全国居第11位。
河北是一个经济大省,这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3、较好的产业基础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搭建了基础平台
我省是自然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农业设施水平较高,在生物技术、优质种子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蔬、果、畜、禽、鱼等生产基地。
工业基础较好,2001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在全国均居第四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被国家列为示范省。
同时拥有石家庄、保定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家民营科技产业园区。
这些为我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搭建了基础平台。
4、企业已初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河北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
2000年,全社会R&
D资源清查显示: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70%,R&
D人员占全省的58%,科技经费投入占全省的70%,R&
D经费投入占全省的68%,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技术开发机构824家,在全国居第6位,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452家,在全国居第4位;
专利产出占全省的80%以上。
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地位比较明显。
5、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
五十四所、十三所、四十五所、718所和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科研力量强,有较强的优势。
河北省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6、农业科技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河北省农业科研机构占全省科研院所的近一半,拥有中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河北农科院、国家半干旱工程技术中心、石家庄农科院等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校中较强;
全省共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25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科技园区16家,并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廊坊国际农业高科技园区。
这些是河北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河北在育种、山区开发技术方面在全国具有优势。
(二)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突出问题
1、科技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
自1995年我省将“科教兴冀”作为主体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但是,科技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主要表现为:
思想认识不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得不牢,政策的制定还未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战略实施不到位,各级各部门支持科技、倾斜科技,形成合力,搞大合唱、打总体战的局面还未形成;
功能作用不到位,与建设经济强省的要求很不适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依靠科技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还没成为各级领导的自觉行为。
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滞后于全省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2、科技投入与我省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但我省的科技投入与我省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000年我省全社会R&
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52%在全国居20位,不仅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也低于西部一些省份。
地方科技财政拨款占财政的比重为1.7%,低于全国2.1%平均水平。
河北省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8%,远低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
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以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环境不良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区域的竞争实际已经演变成为的环境竞争。
科技创新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河北省的环境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体制改革落后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为:
政府服务意识不强,职能转变缓慢,政府职权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并存;
政策难以实施,环境缺乏监督,各个部门都从自己的角度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策衔接性差,执行中经常出现层层设障、相互掣肘的现象,好政策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法制环境缺少执行约束,有法不依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存在,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偷税漏税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都影响着创新;
人文环境急需改善,诚信观念淡漠、公众意识较差;
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全国居于落后水平,对创新的支持能力较弱。
4、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位,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一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高素质的中介队伍。
全省远未实现“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2002年全国共有86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我省只有20家,在全国居第13位。
全国有各类企业孵化器369家,河北只有12家,在全国居第12位。
市场化的科技经纪、技术服务等中介机构发展缓慢。
全省远未实现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5.科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科技队伍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培育和拥有一大批水平高、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
然而,近年来,由于我省与其他地区尤其是邻近的北京、天津两市在人才待遇、创业条件、相关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我省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出现大量流失。
这种情况如得不到彻底改变,势必会影响我省科技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严重降低我省长期科技创新能力。
6、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缓慢,形成规模和较高档次的企业少
河北省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
据省科技厅对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2002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为6096家,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形成规模效益的企业较少,超亿元的企业为71家,占1.17%,超5亿元的企业为6家,不足0.1%。
民营科技企业多数产品科技含量差,技术储备不足,产品单一,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技工贸收入422亿元,技术性收入仅占技工贸收入的11.59%。
研发投入18.37亿元,仅占全年总收入的4.35%,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
7、没有充分借助京津以及国内外科技资源来增强创新能力
河北省知识创造能力不强,缺乏国家着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重要因素。
尽管有环京津的地缘优势,然而没有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借助香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浙借助上海那样,建立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主动接受京津强力辐射,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快速发展。
同时,河北省的知识流动能力弱,2001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在全国仅居24位,技术合同引进在全国居21位,全国流向河北的技术合同金额在全国居18位,明显反映出我省技术扩散与吸收能力不强。
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念保守与封闭,缺乏开放的良好心态。
三、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河北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冀”战略,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与京津的协作创新为途径,大力推进具有河北特色的、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创新源,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和纽带,政府宏观调控的官、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为实现河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由科技创新主体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科技创新环境系统、科技创新投入支撑系统构成的层次清晰、网络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由目前的全国第19位进入前15位。
科技进步水平由现在的全国第21位提高到15位。
——知识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全社会R&
D投入占GDP比重,由目前的0.52%提高到1.5%。
知识创造能力为区域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形成与京津密切协作、流动互补的新格局。
知识流动加快,科技合作广泛开展,科研院所和高校来自企业资金在总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达到20%。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
——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末期水平。
——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3%提高到8%以上。
到2020年,我省知识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知识流动能力显着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技术创新环境有突破性改善,创新绩效大幅度提高,形成系统开放、功能完善、内外协调、运作有效、特色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步入全国中等水平前列。
科技基础条件显着改善,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产出明显增加,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充分发掘内部科技资源与广泛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
通过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科技资源潜力,进一步凸显我省的科技资源优势。
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利用国内外,尤其是京津的科技资源,提高全方位吸纳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建立开放的、内外互补的、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2、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按照市场规则,采取灵活的方式整合科技资源;
同时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以及宏观调控作用,使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3、坚持增加新的投入与优化配置现有资源相结合
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成为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
同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形成快速发展的合力。
4、坚持区域特色与国家创新体系相协调的原则
根据我省的现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科技资源的特点,建设突出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
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快速发展,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和区域,形成特色突出、结构优化、技术支撑的区域特色经济。
同时要将区域创新体系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之中,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双向流动的机制。
四、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框架和运行机制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我省要建立由科技创新主体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科技创新投入支撑系统和科技创新环境系统构成的有河北特色的、开放的、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主体系统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
科技创新服务系统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科技信息、技术市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技术经纪、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科技创新投入支撑系统包括全社会资金投入(政府、企业、金融、风险和民间资金)、人才队伍、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培训设施、科技园区、信息资源建设等;
科技创新环境系统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硬环境包括技术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总体框架见下图。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是其内部结构与相互联系方式。
我省区域创新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创新投入支撑系统为基础,以创新主体系统为核心,以创新服务系统为纽带,以创新环境系统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的网络互动机制。
既有各系统内部的自运行,又有系统间的协调与互动。
1、各系统内部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主体系统是在市场机制的框架下,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互动过程。
在创新主体系统中,大学和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重点,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企业以技术创新为重点,是创新的主体和核心;
政府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为重点,是创新的助推器。
各创新主体按照市场规则,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科技创新的协作与分工机制。
科技创新服务系统是各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是区域创新体系健康运行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信息传递、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功能,保证创新主体间知识与信息的通畅流动,实现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投入支撑体系是各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
资金投入是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运作,保证创新活动的运行。
人才队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要素,要形成培养、开发、引进、流动、集成的新机制。
基础设施是创新的平台,建设和完善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培训设施、信息资源建设、技术标准等为主的创新基础子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环境系统是区域创新体系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
通过政策的推动,体制的改革,法制的完善、市场的规范,人文环境的优化,硬件的完备,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在我省广泛的积聚与扩散,形成区域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2、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
我省区域创新运行机制要以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主体之间有效合作,服务体系、投入支撑体系、环境体系与创新主体融合互动,形成一种整合性的集成创新能力;
主动融入京津冀区域协作创新体系,形成区域创新联盟,积极接受京津辐射,加速与京津知识、技术间的流动,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大力提高我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运行机制详见下图。
五、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任务
(一)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内容
1、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
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在优势学科和领域为我省的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源。
(1)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增量投入激活科技存量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围绕我省优势学科和医药、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纺织等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建设60个装备先进、高效运行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成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河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中心,健全和完善河北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加快建设河北科技信息保障平台,加大对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好“一网两库”(河北科技信息网,河北科技资源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数据库),改善环境,提高信息服务技术设施的装备水平,为河北省区域创新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建设我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围绕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好骨干大学和100个学科专业,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和20个重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同时,加强与京津重点高校和中科院的科技联盟,建设我省优势和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
优先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生命科学领域、以工业信息化为主的信息领域、以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为主的材料工程领域、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的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等重点学科,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3)充分发挥中央驻冀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
中央驻冀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国家科技投入较多,科技产出多且水平高,创新资源优势明显,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我省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充分发挥其国家队的作用,为我省的发展建功立业。
2、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线,大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技术创新
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行传统产业为重点,以京津科技资源、国外科技创新资源、我省科技资源三种资源为创新源头,尽快形成与我省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冶金、化工(医药)、机械、建材、食品为支柱产业、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
涌现出一批以华北制药、邯郸钢铁、乐凯胶片、冀东水泥、三鹿乳业、保定天鹅等为代表的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
平板玻璃、纱、布、原煤、生铁、钢、水泥、发电量、化学原料药等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环渤海区域分工中以制造业为突出特色。
2000年全社会R&
我省制造工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54%,在全国居第13位,其中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医药等行业居我省前列。
R&
D人员占全省的41%,在全国居第13位,其中医药、机械、化工、建材、冶金居全省前列。
科技经费投入,我省制造业占全省的55%,在全国居第14位,其中冶金、化工、医药、建材、机械居全省前列。
D经费投入制造业占全省49%,在全国居第12位,其中冶金、医药、化工、建材、机械居全省前5位。
专利产出,我省制造业占居优势,专利申请占到全省的79%,拥有发明专利占全省的77%,在全国分别居12和10位,其中,食品制造业专利产出能力较强,在全国分别居第3位和第1位,其次是机械、电子通讯、医药、冶金。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拥有发明专利在全国进入前10位。
新产品开发,冶金、化工、医药、机械、建材居全省前列。
其中医药制造业不仅在省内有优势,而且在全国也居于前列。
(1)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加快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综合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
巩固提高医药、纺织服装、食品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
冶金工业。
推广炉外精炼等关键技术和短流程、清洁生产工艺,采用高效连铸等先进技术,支持重点企业实现装备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
重点发展优质薄板、带材、中厚板、优质专用钢材及高等级建筑用材。
建材工业。
采用窑外分解、优质浮法、在线控制等技术,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区域 科技 创新 体系 建设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