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上海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21942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84.65KB
笔记上海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笔记上海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上海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限制性选修课程是指在规定的范围内选秀的课程,有“套餐式”和“拼盘式”两种。
套餐式是指规定学生必须从所提供的凡组选修课程中选择其中一组课程。
拼盘式是指让学生从指定的社会、自然、人文等类课程中选择一二门课程拼成一组课程。
从设立选修课的目的来看,套餐式着眼于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拼盘式侧重于扩大知识面。
非限制性选修课程指不限制范围,III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自III选读的课程。
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教师必须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给予指导,防止因放任自流而造成学生盲目选课或者片面地选择“易学”的课程,进而导致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
1.理论性课程
理论性课程是指以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以课堂讲授为主,它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用学时较多,是大学课程的主要部分。
理论性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和作用:
(1)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理论性课程的内容属于间接经验。
通常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抽象和
概括。
(2)从内容的结构方面看,理论性课程的系统性较强。
(3)理论性课程有利于培养理论研究能力。
2,实践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与理论性课程相比较,实践性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实践性课程的内容属于直接经验。
(2)有利于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3)有利于培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一、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也称为培养计划或教学计划,它是巾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
它是为了保证某一种专门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集中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课程计划是学校安排教育内容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专业培养目标、修业年限、总学时或总学分、课程设置(教学科目、课程类别、学分学时比例等)、教学形式(讲授、讨论、习题课、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考试和考查等)、教学进程安排(课程顺序、开课时间、时间分配、学年学期学周的编制、假期等)、必要说明(主干课程、各类课程的分量、课程要求等)等等。
(二)编制课程计划的原则
1.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社会需要指定的。
课程计划是围绕专业培养目
标编制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在制定课程计划的实施方案上,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课程计划应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
第一,必须在重视学生业务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第二,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
笫三,必须在切实加强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使实验
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査与实践、生产劳动等在课程计划中有一定的位置。
第四,必须在教学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2.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指其整体性和有序性。
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有纵横两方面。
即作为教育内容具体表现形式的课程计划,应保证具体专业的教育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的系统性。
所谓横向的系统性是指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及完整性。
所谓纵向的系统性,即课程的安排要有合理顺序。
一般来说,基础课程先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先于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在排列课程顺序时,要注意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以防倒置和脱节。
3.合理地分配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
每门课程教学时数的合理分配,须视课程特点和学生年级而定。
对于同一门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要求不同,往往学时也不一样。
目前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总学时一般为2000多学时。
对于大学本科,一门课程一周最好不要超过6个学时,每学期的课程门数,一般以5、7门为宜;
其中需要同一学期上的难度大的课程,不宜超过4门。
4.前瞻性
要求组织和安排教育内容应当有“超前”意识:
一是必须及时引进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观点、新成果;
二是必须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学生就业是的社会需要做好预测工作,及时调整专业目录或课程体系。
5.统一性和灵活性
制定课程计划要从两个方面岀发,处理好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一是从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出发。
二是从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一)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
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指定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对教学法的要求等。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学工作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指
兩。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是对一门课程教学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是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
它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法的特点,安排该课程教学内容,并以篇、章、节、U的数编制成严密的授课内容体系。
大纲正文的具体项目为:
1.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时间分配和进度。
2.规定实验、实习或其他作业的主题。
3.介绍各章节的教科书、参考书及其他参考资料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等。
说明部分叙述了本课程的意义、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指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对教材重点与难点部分的教学建议。
教科书乂称课本活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法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它以简洁准确的文字,明晰而系统的阐述一门课程的知识。
一般有U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材料。
(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制的原则
1.教学大纲要符合课程计划的要求
课程计划是关于某专业的全部课程的整体规划,教学大纲则是关于某一门具体课程的实施方案。
因此,教学大纲要符合课程计划得要求。
首先,教学大纲要符合培养I」标的要求,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C其次,作为以一门课程的科学体系为基础的教学大纲,在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保持该课程科学体系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第三,编制教学大纲时还要注意与课程计划中有关课程的配合。
2.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
在编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时,一方面要注意有关具体结论和方法必须是科学的和可靠地,一方面要注意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教学内容应当以成熟的知识为主。
在思想方法方面,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3.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应当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科学体系与教学法要求相统一
5.少而精的原则
6.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科书形式要符合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的要求,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三、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运用
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课程计划是一个专业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教科书则是提供一门课程的系统的知识和结构。
课程计划是制定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纲领。
反过来说,一门课的教学大纲是本专业的课程计划某个局部的细化,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
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学。
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学大纲。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使用教科书时,要处理好教科书与其他参考资料的关系。
第三节教科书的编写
一、高校教科书的特点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一般有如下特点:
1.高校教科书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法要求编写的,编写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取
舍。
2.高校每本教科书都是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需要统筹考虑其在使用层次、体例选择、内容
范围等。
二、作者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编写教科书时,要注意如下凡点技术问题:
一是使用图片时,图片必须能突出事物的关键特征,且文字与图片要搭配。
需
要注意的是,雨中小学教材相比,大学教课书使用图片一般比较少。
二是要突出关键内容。
三是如果需要利用向学生提岀问题的形式来促进学习,一般把问题放在教学内容之后。
三、教科书编写的流程
教科书的编写可以分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
确定教科书的书名。
第二步:
编写书的目录框架
第三步:
搜集、处理资料
第四步:
教科书的编写
第五步:
教科书的完善
第四节大学教育的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常用的组织形式有:
讲授、讨论、习题课、实验、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
其中,讲授、讨论、习题课属于课堂理论教育;
实验、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毕业设计则是实践性教育。
课堂理论教育帮助学生获得本专业所需的理论和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专业科学体系,也有利于高校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指教师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
讲授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除博士研究生阶段外其他各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这是因为:
第一,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因此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实现的。
第二,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
第三,通过讲授,教师可以讲科学知识系统而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第四,由于讲授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可以以快捷的方式和途径来理解、记忆有关内容。
讲授还可以细分为讲述、讲解两类。
讲述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作系统的叙述或描绘,在文科教学中运用较多。
讲解是对某一概念、结论或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在理科教学中应用较多。
对于课堂讲授,一般有如下要求:
1.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
2.注意逻辑和结构。
讲授要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3.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4.语言要有艺术性。
教师平时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以获得良好的讲授效果。
二、讨论课
讨论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就指定的论题共同进行思考、分析或者争论的教育组织形式。
讨论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教育组织形式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上好讨论课的基本要求是:
1.讨论前要准备。
选好论题是有效讨论的前提。
在选择讨论题时,一般应选择本课程的重点问题;
论题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且是有意义的;
论题的难度要适当。
2.讨论中要指导。
3.讨论后要总结。
三、习题课
习题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现这定的问题来培养能力的教育组织形式。
习题课一般需要配合讲授内容的进度进行。
为了上好习题课,一般要做好如下环节:
1.编写或选择习题。
习题要具有典型性。
2.要使学生做好准备。
3.正确指导学生。
注意因材施教。
4.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四、实验
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仪器设备和材料,对基于教学目的而人为预设或选择的现象及环境进行观察、研究,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教育组织形式。
实验可分感知性实验、验证性试验和设计性试验。
感知性实验在讲新课之前做,为学习新知识做好感性认识的准备;
验证性实验在讲完课后做,用以验证性理论和巩固知识;
设计性实验往往是为概括某同类现象而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为了上好实验课,一般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准备实验。
育先要制定好学期或学年的实验计划,并且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任务;
准备和检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设备;
编写实验教案;
准备或设计与学生预习、复习有关的知识材料或实验方案。
2.指导实验。
实验开始前,教师应当交代实验廿的、实验要求与做法,提示安全操作规程。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试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但不应当进行过多的具体帮助,而应当多从方法上知道,以便让学生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
3.总结实验。
五、实习
(一)概述
实习是组织学生到社会活动现场参与一定的实际工作,已获得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组织形式。
大学的实习可分为教育实习和生产实习两大类。
教育实习乂称课程实习,是指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到现场从事实际操作的学习组织形式。
它的内容局限于所学课程要求的实习任务,与课程的课堂教学紧密配合。
它有别于综合性的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到现场参加实践活动的实习。
它的内容涵盖整个专业的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理论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以获得相关实际知识和技能。
组织实习的基本环节为:
1.准备。
在进行实习之前,需要制定实习计划,联系实习单位或场所,准备必要的材料与设备。
同时,由于实习是时间较长的较大规模的教育活动,为了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一般还需要进行实习动员。
2.指导。
知道有两个方面:
一是业务指导,二是思想指导。
业务指导一般主要有接受实习的单位的指导人员负责,教师起辅导配合作用。
3.总结。
(二)实习模式
实习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式、311式、预就业定向培养模式等。
1.“集中式”实习
“集中式”实习是指m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院统一组织排到实习单位的一种实习教学模式。
LI前,大部分高校的实习教学仍然在沿用“集中式”实习教学的模式。
“集中式”实习的优点是易于对实习生进行管理,便于贯彻落实实习任务目标,缺点是较难充分考虑学生
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就业方向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
2.“分散式”实习
“分散式”实习是指按照实习教学计划要求,有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场所,自己确定实习内容和制订实习计划,自己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或其他问题,以及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完成实习教学内容的一种实习教学模式。
“分散式”实习的实施步骤:
(1)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2)确定学生实习单位;
(3)成立实习小组,一般3飞人为一组;
⑷召开实现动员大会;
(5)实习监控;
(6)实习考核
“分散式”实习能充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处理个方面事情的能力,但不利于学校对
实习生的管理,实习任务目标较难贯彻落实。
3.“311式”实习
“311式”实习指的是本科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到生产単位培养,然后再回校学习一年的一种新学制。
可以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并可以未毕业后的L作打基础。
4.预就业定向培养模式
预就业定向培养模式指的是这样一种实习教育模式,即在毕业的前一年,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专业课授课计划,本科生现在学校进行半年的专业理论课学习,接着在后半年到用人単位去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和设计条件,配置固定师傅指导实训,顶岗实习、定期轮换岗位;
学院为实习生配置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六、参观
参观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现场进行观察以补充课程所学知识的教育组织形式。
参观一般是配合某一门课程进行的,其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求知欲或接收生动的思想教育。
参观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准备性参观是学习新知之前组织的参观,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感性知识。
并行性参观是与讲授相结合的参观,帮助学生理解所讲授的知识。
总结性参观是在学完新知后进行的参观,目的在于验证巩固新知。
组织参观的基本环节是:
1.准备;
2.指导;
3.总结
七、指导论文或设计
指导论文是指指导学生进行理论性研究与写作;
指导设计是指指导学生进行工程技术型设计。
论文或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门课程或凡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综合性问题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某一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后进行的。
实际上,它是在日常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要求的大作业,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全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后进行的,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学期。
论文或设计过程的基本环节为:
1.选题。
一般要求每个学生的选题各不相同;
2.
指导;
3.总结或考核。
一般来说,选择教育组织形式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
三是
学生的情况,四是学校的教育条件。
第四节教育信息形式的优化
教育信息的形式主要有三类:
语言、符号、模型(或音像、实物)。
教育信息形式的优化是指在教育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适当的选择或改进教育信息的形式,是受教育者能够以较少的时间和最小的精力掌握这些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
在教育信息的传递中,之所以有优化现象,即之所以存在着某种信息形式比其他信息形式传递效果更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育内容本身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由受教育者本身(主要是大脑内部)对信息接收和加工的激励所决定的。
一、语言
语言是主要的教育信息形式,它在教育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特别适合描述认得心理感受、理论和观点等。
在教育过程中,对语言有如下要求:
1.规范。
2.简明。
即言简意明。
首先要做到用语简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和重点内容有清晰的印象。
其次,要做到意义清楚明白,通俗易憧,用浅显的语句讲授知识,不用深奥冷僻的词语,少用缺乏亲切感的书面化表达。
3.语音清楚。
4.语调节奏优美。
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有高低起伏的变化;
节奏是指语速快慢、声音长短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用语调变化来表现内容是重点还是一般。
5.生动。
生动是指在表达教育内容时,尽可能选择有表达力、有感染力及与众不同的语句。
二、符号
严格的说,符号就是人们在意识交流时所釆用的信息的抽象形式,因此文字、数字、口语等实际上都是符号。
但这里所说的符号仅仅指视觉符号,而且不包括文字,主要是数学符号,物理符号、化学符号、音乐符号、图形表格等等。
在使用符号时,要精心设计,并且要注意如下凡点要求:
1.规范;
使用符号的主要LI的是使信息
4.清晰。
形式简单化。
因此,使用的符号要少而精;
3.系统;
三、模型、音像和实物
模型是对客观事物的信息模拟,音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复制’实物是客观事物的原型本身。
教学中常用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图示等。
模型突出反映原形的主要特征,提出非主要特征。
教师运用模拟、音像和实物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凡个方面:
1.简洁
2.与讲授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讲授不应当过多地讲解细枝末节,而应当抓住关键问题,作精要的讲解、指点,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等方式,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想,促使学生从事物的直接感知上升到本质的认识。
3(把握展示的方法。
展示时间应恰当把握。
模型、音像和实物的外观要大小适当,形状美观,色彩鲜明,突出或放大需要认真观察的部分。
展示物数量不宜太多,展示物用完后要移开。
四、信息形式的选择
信息形式的选择是指为了提高教育效果而有选择的釆用某种信息形式的问题。
对信息形式类型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教育内容的特点。
对于人物事件的描述或对人的主观感受的说明,语言讲述比较合适;
而对于抽象的内容,数学符号、逻辑符号就比较适用;
但如果让学生了解机器构造,则用语言描述就远远不及模型、音像或实物展示的效果好。
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必须坚持根据教育内容来选择信息类型的原则,而不能脱离教育内容而一味的侧重某种单一的信息形式。
第五节教育模式
一、与教育模式有关的概念
1.接受与发现
接受与发现是两种形式。
接受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发现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有教姉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得出的。
不要用教育信息的形式来判断学习方式是接受还是发现。
接受学习不仅能通过语言讲述实现,也能通过展示模型、试验演示等其他信息形式实现。
而在教师用语言讲述的情况下,如果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学习就是发现式的。
接受与发现的关系应当是互补的,不应偏废哪-个。
2.学与思
学是指读、看、听等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活动,思是指运用大脑进行思維。
“学”处于初级阶段,“思”则处于较高级的阶段。
学与思有着互相补充的关系:
其一,互相依存;
其二,互相促进。
3.主动信息与被动信息
被动信息是指由环境自发的提供的信息,即不是由学生作用于环境后引发的信
主动信息是首先有学生先作用于环境后引发岀来的信息。
主动信息和被动信息的分类只是相对的。
二、国外凡种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某种教育思想和具体方法、步骤和程序等有机结合,当这种结合体现出某些较稳定的特点时,就构成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可按其指导思想的侧重点的不同分成许多具体类型,但总体上可分为如下两个大的类别。
(一)过程控制教育模式
过程控制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行为状态的变化过程。
教师需要努力控制学生状态的变化过程和步骤,使
其合理化。
1.夸美纽斯的教育过程模式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学生在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笔记 上海 教师资格 考试 高等教育 方法 概论 复习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