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读后感5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120898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3.24KB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5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5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劝学篇》读后感5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专一的态度,就如鱼得水了。
先天条件好固然是一种优势,但也需要后天努力。
人的品德、智慧等都是后天造就的。
我认为个人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自己努力是在态度上的正确认识和毅力。
有些人是很努力,但是如果他的态度没有放正确,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同时还有毅力的坚持。
就像书中所说的“锲而不舍”。
不仅做事要方法,学习是做事的基础,更要讲究方法。
只要方法正确,做事情必然会事半功倍。
而且无论做什么都要由信心,要对自己抱有希望,这就要由探索、尝试的态度。
尝试是最重要的,无论做什么只有尝试了才知道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你能够适应方能活得更好,否则将会被淘汰。
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拥有自己的舞台,
令自己保持自信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憧憬地面对生活,懂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我有比蚯蚓优越得多的条件,再加上我的恒心,加上我的一心一意,加上我的锲而不舍。
我相信我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
篇二: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全文虽长但意义丰富,其较系统的介绍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想学习、爱学习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篇绝佳的勉励性和指导性的文章。
以前在高中时,就感觉其意义重大,但由于当时学习的特色和考上大学的目标,那时并没有深入的去品味这篇文章,去运用这篇文章。
到了大学,由于生活的阅历、学习的见长,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确立,再读这篇文章时,感觉其意蕴无穷、力量无限。
细细品味这篇文章,他对我的学习、做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劝学》所揭示的道理并非只有一两点,但我只想就我在大学所认识的问题和我在跑步时所想的最多的问题,结合《劝学》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第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荀子开篇就讲“学不可以已”,即学无止尽。
虽然在文中荀子的“学”不仅仅指看书,但是如果不看书,没有一定的理论和认识做基础,再多的实践也仅仅是实践,并不能有实质性的飞跃。
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何一个失败而一个胜利了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
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更具有直接现实性。
打开中国社会百叶窗,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在整体上被金钱给腐蚀着,“金钱至上”已经成为一种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大脑,腐化着人们的精神,人学习很大程度都带有功利性质,而社会上真正静下心来学习、做学问、提高内修的人却少之又少,所以说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上的大家。
我身边的同学有的跟我说“你考研吧!
反正我不考了,我学不动了。
”还有的跟我说:
“考研吧!
不为别的,就为以后找个好工作,再累也就三年。
“每每听到这些话,我都处在矛盾中,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些所谓的”大学生“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了,我们离”学海无涯“相去甚远,对于我们来说,步入社会,找个好工作,然后在忙碌中度过,书本将不知被我们置身何地。
但反过来一想,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读书不功利,我们将如何生存?
或许真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吧!
如果那样,我想,他已经不能被俗世所困扰了。
第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荀子说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
的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培根说:
”知识就是力量“,但就我而言,我觉得这句话是错的,我认为知识不是力量,只有得到运用的知识才是力量。
作为现代的我们,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获取知识,但却不知道从中蒸煮、液化、升华,提炼出智慧的精髓,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学了也仅仅是学了,但真正学了什么,却并非个个都清楚。
第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文中第六段用整个一段揭示了量变质变这一哲学规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多次出现在试卷上,同时也为许多演讲家所青睐,更应该成为我们学习与做事的座右铭。
我记得去年西哲老师让我们写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我写到:
理想+坚持=现实。
当时写这句话,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我每晚在跑步中真正的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体会到人只要做到坚持,就可以无极限。
人只有从一开始通过一点一滴的坚持,才能合成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第四,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荀子在文章中说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这句话恰好与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遥相呼应。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
当我们看见为教育培养人才而建立的大批种类繁多的学校和为数众多的学者教师时,也许以为人类极其重视真理和智慧。
然而这一切都是骗人的假象。
教师教授学生是为了挣钱,他们所寻求的不是真理,而是自我炫耀与声誉名望;
学者们进行研究,不是为了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捂力,而是为了装腔作势、夸夸其谈。
他虽然说的偏激了点,但联系实际想想,他所说的也不是不无道理。
从我们自身来讲,因为我们是在世界上存在,总得和他人、他物打交道,也就是说,我们必然会处在一种入世状态中。
而在这种状态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按照一个外在的标准和并非我们所想的意志行事。
换句话说,我们总是放弃自己,为他人而存在,也因此我们成了大多数的普通人、成了全国占多数的平凡人。
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篇三:
荀子劝学篇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
姓名:
任海洋学号2010401437班级:
20104014
摘要: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
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
态度,思想,儒家。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主旨: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
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特色:
1、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
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
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3、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
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
“学不可以已。
”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
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
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
“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
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
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
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
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
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
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
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
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
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
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至此,第二段结束。
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
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
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
“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
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
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
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
第三段至此结束。
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
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
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
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
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
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
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
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
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
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
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
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
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参考文献:
《劝学》,《荀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荀子劝学篇 荀子 劝学篇 读后感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