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表格教案第一二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11544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93
- 大小:90.82KB
九年级上册表格教案第一二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九年级上册表格教案第一二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表格教案第一二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yì
n
磅礴胤
5、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6、结合预习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45年发表背景,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
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
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
雪》。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
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
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升华,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7、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8、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
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9、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10、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
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
“内外”“上下”
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
“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
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
“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11、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12、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13、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14、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习下阕
板书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冰:
封(静态)千里
(总写)雪:
飘(动态)万里
长城:
惟余莽莽
静态实景
登高远望大河:
顿失滔滔
上阕(具体写)群山:
银蛇舞
动态
高原:
蜡象弛
红装素裹:
交相辉映想象
晴日景象之景
分外妖娆:
艳丽多姿
教学后记:
第1课第2课时课型:
阅读赏析总序号:
2010年9月日执行时间: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知识与技能:
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过程与方法:
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1、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1、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
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2、复习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习
3、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4、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
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5、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6、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
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
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
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
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
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
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
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7、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8、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9、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10、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
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11、作业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习题
(4)预习下一课
板书
毛泽东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汉武帝
评古唐太宗封建帝王
阕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无产阶级
颂今(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革命英雄
雨说
第2课第1课时课型: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
步展现。
(过程与方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解题、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三、研习课文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田圃(pǔ)
禁锢(jì
n’gù
)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
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
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
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
(雨说: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请学生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三)研讨与探究
1.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雨的到来b.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
(六至八节)雨的来意d.第四部分:
(九节)雨的祝福
2.提问:
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3.提问: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4.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
牧场枯黄,牛羊绝迹;
鱼塘低浅,游鱼缺水;
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5.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
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6、齐读第1-5节
提问:
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
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
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
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2课第2课时课型:
一、研讨与探究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
字音要读准;
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
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
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
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
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二、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
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三、练习讲解
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诗中有两节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
“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第3课第1课时课型:
阅读赏析总序号: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知识与技能)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过程与方法)
4、让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开创朦胧诗派。
这些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
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
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外国诗两首
第4课第1—2课时课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了解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学习《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
“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上册 表格 教案 第一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