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我看中国文化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111914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11KB
高考作文指导我看中国文化文档格式.docx
《高考作文指导我看中国文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指导我看中国文化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她不像流行音乐,绻缱轻靡;
她不像西方歌剧,夸张十足;
她不像交响乐团,庄严肃穆。
她是九霄佩环,她是太古遗韵,她是无可代替的华夏正音。
撑起长篙,向那浓雾更浓处漫溯。
一招一式,浅唱低吟,即使是繁文缛节,也透着奢华的气势与泱泱大国的风范。
青阳的腔调之中,道不尽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和壮士忠臣的慷慨激昂。
旦角细碎的步子如行云流水,武生马前鞍后,舞刀弄枪赢得满堂喝彩。
尤其是那青衣一袭宽袖挡住了眉心一点朱砂痣,折扇轻握,慢慢现出一双顾盼明目,吊起的凤尾,直飘到心里去,仿佛置身垓下,可怜的虞姬舞起手中的长剑……
一张戏,一座台,唱遍的是天下苍生,言不尽的,是千年艺术传承。
停舟泊船,载着文化的一叶轻舟,在薄雾下越发清晰。
古人曾语: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迁客骚人,多愁善感。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之靡靡,中心摇摇"
,面对旧都荒凉破败之景象,东周大夫哀悯感谓,伤痛煎怀,发出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
的仰天长叹。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初掌天下,汉高祖意气风发,却又心怀忧虑,道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愁情……
滴水藏海,芥子须臾。
中华文化就如同那沙漠中最具生命力的胡杨,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它穿过唐宫汉雨,久经鏖战厮杀,忍下冲击欺辱,昭示了文化的永恒。
也许此去的长路上仍会雨骤浓稠,但我们绝不会是在世俗的大海中竞渡甚至沉没的方舟!
2.只如惊鸿照影来
——我看中国文化
诗哲泰戈尔说过: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更值得珍贵?
”他这份赞誉里,包含着对中国文化极深的认识,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中国文化何以获得如此赞誉?
是情致,是文明,是积淀,让中国文化如水中照影的惊鸿,羽翼轻轻一掠,也能激起层层涟漪。
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从清雅脱俗的诗词到柔美飘逸的散文,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扣人心弦的小说,文字灵动的美穿过千年的光阴,传递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和灵动的才智。
汩罗江畔,江风习习,屈子悲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赤子情怀寄于滔滔江水;
赤鼻矶下,惊涛拍岸,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满腔悲愤倾诉于如画河山……
文字,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读来令人口舌生津。
这般文化,怎能不爱?
山娉婷,水婀娜,岩沉静,树葱翠。
那一幅幅国画宛如灵韵绣致的少女,她青山为衣,秀水为裳,即使不算国色天香,也算清丽婉约。
这是中国画独有的特点,它不像西方画派,喜欢将画的每个角落都涂上厚厚的油彩。
它只用一种墨色,在纸上点染,洇开的墨迹所形成的寸草片石,都能让人在平喘凝视间,将奇峰异景收入眼中。
润,墨色滋润;
浮,不浮不躁;
和,相互融合。
这是中国画传承千年的智慧,亦是处事为人之道。
这样的文化,怎能不赞?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类冰、类玉天下第一”,精巧的瓷器沉淀了深厚的底蕴。
看那白玉瓷,它色凝如脂,洁白细腻,小巧精致的仿佛江南女子;
那翡翠瓷,则青翠欲滴,纹样经典繁复,釉色纯净瑰丽;
还有那青花瓷,波澜不惊,却流露出盛世风华,淡雅宁静,却蕴含无限韵味……细细观赏,一种古朴宁然的芳香满溢,带着唐宋的高雅,携着元明的底蕴,伴着一份缭绕不散的情愫。
精工出巧艺,匠心铸辉煌。
一件件莹润的瓷器,融入了多少陶瓷师傅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多少匠人的聪明和才智?
这样的文化,怎能不惜?
传之久者在厚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水中照影的惊鸿,轻盈却有力。
中国文化应何如?
只如惊鸿照影来。
3.夭夭中华,灼灼文化
——我看中国文化
落花雨,你飘摇的美丽,晚风急,吹皱芳华太无情。
窗外细雨,屋内微凉。
我端坐于书桌旁,捧一雅致之书,览夭夭中华之灼灼文化。
磅礴书法,不思量,自难忘。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的书法将山高岭险,林密竹长的雄伟气场诠释得淋漓尽致。
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圣之名名副其实。
当然,我国的书法艺术并非一枝独秀如此单调,颜真卿,柳公权,文征明等书法家,其书法无一不力透纸背。
中国书法,自有百花齐放之姿。
中国之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无限风华。
书画齐称,既谈书法,自谈绘画。
神秘绘画,如陌上公子,世之无双。
汴京城内,店铺林立,商贩叫卖,行人驻足,河中船缓缓而行,岸边老者端坐垂钓,只一清明上河图,就已囊括了千姿景,百态人。
如何令人不惊叹!
在遥遥大漠,黄沙滚滚,寂寞的敦煌,石壁上满刻极富吸引力的壁画。
那是怎样勤劳的人啊,又有着怎样精湛的技艺?
他们终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艺术佳作。
由此可见,中国的绘画文化也是内蕴深厚且魅力非凡的。
但是,相比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文化,我更喜爱那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
灵性诗词,腹有之而气自华。
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往诗词的国度,感受别样的中国文化。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的梅园中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独自走在长安古街,轻嗅雨后清新的尘土气息;
悠然漫步于南山,仿佛望见了陶潜采菊东篱的影子……如席慕蓉所言“诗也简单,心也简单”,我们在诗词中感受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中国的文化自是不止于书画诗词,它如夭夭之桃树,盛开了缤纷灿烂的“桃花”。
愿有一天,我意气风发,执笔挥袖,泼洒出一幅水墨丹青山水画;
亦或煮茶烧酒,吟诗诵词,观棋赏花。
总而言之,吾欲以吾心乐吾国文化,以吾言美吾国文化,以吾行扬吾国文化!
4.中华文化,璀璨生辉
———我看中华文化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迷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
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记忆的标杆,皎皎的月光见证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
中华文化,落英缤纷,精彩纷呈。
品诗词之雅
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建一庐温馨的茅屋,从此远离车马的喧嚣,内心由此归于沉静,屋后栽树种地,屋前种菊养花。
闲时独步登山,看树木繁茂,葛藤飞挂,听新树抽芽,逗紫燕呢喃。
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和轻柔而缓慢飘升在村落的炊烟,约约听到狗在深巷中吠着,鸡飞到桑树顶端鸣叫,屋前的菊花怒放着,采撷时一抬头就望见青幽幽的南山,看夕阳慢慢落下山,飞鸟结伴而归巢......这是陶渊明的旧居,环境清幽秀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淡雅的山水画,这就是诗词的典雅之处,字数有限,内容高度凝练,却不失淡雅意境之美。
赏散文之美
春冬之际,潭水清澈碧绿,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绿树,陡峭的石壁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树,高高瀑布飞泻而下,溅起片片水花。
这清新又壮丽的意境,出于《三峡》。
郦道元写道: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语言简洁明丽,轻快欢畅,无多少华丽辞藻,几笔白描,便呈现了唯美的意境。
散文浑然天成,寓情于景,言辞优美,让人不禁为之流连,这便是中国散文之美。
鉴绘画之灵
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最早的画是《鹳鱼石斧图》,表达了下层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为中华文化的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也有很多画作闻名中外,如徐悲鸿的《骏马》、齐白石的《虾》,线条清晰,画像栩栩如生,透着生物灵动的气息,甚是精妙。
以清水涤心,用文字取暖,独坐于岁月一隅,读着那些锦瑟年华的句子,将点滴感悟融入水墨情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用心感悟,方晓其精彩。
5.繁复之美
—我看中国文化
从一抔瓷土开始。
修坯刀上下翻飞,织就其华丽的外衣:
富贵牡丹纹,如意宽条纹,翻腾云龙纹......躺在匠人掌心中,感受那温柔目光的爱抚,以近乎虔诚的姿态,一笔笔描绘,一刀刀雕琢。
由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到光彩照人、风华绝代,究竟经历了什么。
雕琢之苦不可免,炙烤之刑躲不过。
于温度,一丝一毫不敢升降;
对时间,一分一秒不能增减。
方成就精品与废品天壤之别。
蜕变,即掌握在这一差一念中。
梅子青釉层层铺陈外表,细腻白胎从容撑起内在。
釉色温润绿江南,夺得千峰翠色来;
光泽淡雅碧翡翠,雨过天青云过处。
地气山泉默默滋润,山川秀林予以呵护,一出土,便绽放光华。
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龙泉青瓷,百年孤寂,文化遗产,实至名归。
这便是中国的匠人精神。
从一页桃花纸开始。
函璞斋,集锦墨,烟香自有龙麝气;
馆阁体,正楷书,笔笔不苟如一人。
召集学士,历时十年,御批监制,建阁深藏。
浩如虑其迷五色,挈领提纲分四季。
经史子集四库成,南北七阁秘宝藏。
这是文化人的心血和命,纸墨灿然,臻于极盛。
寻书,删改,求证,增补,誊抄,汇编……每一步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翻遍群书,却毫无任何记载他们的只言片语。
天灾人祸,战火频仍。
都道读书难,谁知藏书难,藏之久不散,难上难矣。
可是,中华文化人的命,就是为了文化而存在的。
南北七阁倒的倒,烧的烧,仅余文渊、文源两阁书籍完好无缺。
但若没有他们,也许这些也早已成了灰烬。
四库全书,文化结晶,嘉惠学林,功在千秋。
这便是中国的学者精神。
不论何时,他们总是坚守着文化的根。
即使是抗战时期,也有故宫人护文物成功南迁的奇迹。
因为国家灭亡以后还有复国之日;
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华文化从容得面对兵荒马乱,改朝换代。
只因一代代中国人前仆后继,用不变的初心与坚定的信念铺陈渲染,成就中华文化的繁复之美。
简约有简约之美,繁复有繁复之美。
如果说简约之美是用一朵花代表整个春天,那么繁复之美就是用整个春天铺陈一朵花的渴望。
繁复之美要一唱三叹,要起承转合,要铺陈渲染。
正如瓷器的花纹,书卷的修缮……不经细致繁复的工艺程序,何来摄人心魄的极端之美?
中华文化,便在这繁复中成就极致精细,造就极端之美。
6.中华之文化,映出中国情
——我看中国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2》中讲述道: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漫步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每一条、每一处、每一角都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一条大河养育了华夏民族。
她是一位东方美人,一颦一笑,意味无穷;
一举一足,令世界一见钟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时光的长河中流光溢彩。
中国文化渗透的是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对生活的哲思。
到中国街上走一走,你会发现中国文化无处不在。
不知是谁家飘来的香味,勾起你对美食的渴望,一饱口福。
你是否想起北京的糖葫芦儿、东北的大板、广州的肠粉、新疆的馕……这些颇具地方特色又淳朴的名吃,实是人间的美味。
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小吃更是千千万万。
美食来源于生活,其中必然包含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味。
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
李白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苏轼有“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中国美食的“味”是酸甜苦辣,“道”是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中国的味道不仅在舌尖上,还在人们的心头。
中国人在饮食中展现着率真的性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体察。
不知是谁吟诵的诗词,令你心头一震,驻足聆听。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朗朗上口的诗词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
《诗经》、《离骚》、唐诗、宋词……诗词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
一字一句传达了诗人、词人们的喜怒哀乐;
诗风的婉约与豪放蕴含着中国人内敛与奔放的性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对家乡的思念;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是稼轩对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对生活的感悟。
五言七律,绝句小令,在短短的几十字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古时的生活,感受到古人真挚情感。
不知是谁家朴实的民居,令你流连忘返,细细观赏。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一梁、一廊坊、一楼阁、一园林是中国人的严谨,是中国人的情调,是中国人的追求。
北京四合院的方方正正、对称分布传达出一家人以和为贵的观念;
苏州园林的一山一水、一竹一亭寄托着中国文人的高雅情操;
安徽皖南民居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渗透着江南水乡的细腻淡雅。
之久者在精神。
中国人的性情,是皎洁的圆月,是美丽的茉莉,是雄伟的长城,是神秘的飞天,这些,都蔵在中国文化里。
7.初心未改,经年留香
记得富尔格姆在《信条》中写道:
“我们最终实现的愿望不过是最初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
”时光一天天地走,你以为什么都变了,可那些你认为在时光沙漏里走失了的,却一直都存活在你的血液里,充斥在你周身的空气里,丝丝缭绕,如影随形。
提起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只会想到两个字——风雅。
何为风雅?
王羲之友聚兰亭,曲水流觞,斗酒赋诗;
李白花间独酌,举杯邀月,对影三人;
陶渊明榆柳桃李,狗吠鸡鸣,守拙归园田;
苏轼左牵黄,右擎苍,聊发少年狂。
他们把风雅活成了一种文化,那是一种肆意的洒脱,一种诗意的栖居。
现代的人,家、公司、休闲娱乐场所,三点一线;
无线、微博、朋友圈,缺一不可。
他们用网络聊天替代了高山流水会知音的情趣,把十几平米的小公寓或地下室当作自己“北京瘫”的保护罩,再未体会过“采菊东篱下”的意韵。
这是当下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有人说,这是一种颓丧的蜗居。
他们说,年轻人走着与先人中的风雅之士完全不同的路,心中不曾保有传统的精神信念,这个时代变了。
这是何意?
风雅的对立面为何?
粗俗。
粗俗何意?
一切虚伪狠戾的形象和一切损人利己的勾当。
没有传统精神信念又是何意?
断裂,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
果真如此吗?
有人嘲讽,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装。
他们高校毕业,孤身在城市打拼,住的是十来平米的地下室,却要买最高端的手机戴最体面的表,月入三四千却总在朋友圈晒出入豪华游轮的照片,他们给自己的外表铺设了一层“高大上”的苍白假象。
这似乎违背了“人无信不立”的道义。
但若换一种角度来看,用经济思维武装自己、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姿态又何尝不是一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乐观与勇气?
默默打理自己,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只等梦想照亮现实的那一天,这般自我砥砺的孤勇从古到今又有何不同?
这不是附庸风雅,更谈不上粗俗,他们只是渴望风雅。
这不是中华文化的断裂面,而是中华传统精神文明以另一种方式燃起的火花。
长发轻垂,温润柔雅的武亦姝在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浸读苏东坡、阮籍,还常至拥有灯光、布景的摄影馆拍摄汉服照。
当古典的诗意中添入现代元素,就如同以软毫于古色古香的宣纸上晕染水彩,改变了传统绘画方式,却仍具那份风雅的气韵。
暴风雨夜缩在家中借网络游戏消遣,难道不是“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另一种体现?
被上司训斥奖金无望而加班加点时,心中难道不会响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高歌?
向前的社会,向上的个人。
文化经年不改初心,更添了丝丝香馨。
8.悠悠驼铃震苍穹
---我讲中国故事
群山巍峨,黄沙漫漫,森林葱郁,河流奔涌。
在这片土地上,一代文明古国正悄然诞生。
中国这地方,东部是辽阔无际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大漠,从西到西南,则是绵延的高原。
可以说,这是一片被严严实实封住了的土地。
于是,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
与世无争,倒也安然自得。
或许是商品流通的诱惑太大了,或许是旅行者口中的描述太吸引人了,黄沙已阻挡不住文明交融的冲动。
张骞的骏马迎着朔风嘶鸣而过,班超的笔下记录着旅途的艰辛。
风沙过身,唯有驼铃才可安抚内心,唯有脚步才可通向远方。
终于,在天山、昆仑山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茫茫大漠成了各大文明的巨大平台。
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变成了最热闹的文化集市。
旷野大风,霜雪千里,消除了每种文明身上原有的杀伐气、暴戾气;
驼铃沙海,枯枝夕阳,增添了每个旅行者对人性的渴望。
因此,一场场古代的世博会、交易会,不断地在西域开幕又闭幕,闭幕又开幕。
于是,西方的奇珍异宝运至中国,而中国的丝绸、茶文化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向世界。
古丝绸之路,为古代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政治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近代,国家斗争与地区冲突不断,丝绸之路的发展一度受到阻碍,驼铃声声,似乎被湮没在了历史风尘中。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
相比于英国脱欧,美国修墙,中国反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球化浪潮中,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注入缕缕甘泉,为燥热的空气汇入丝丝清凉。
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相起清脆的驼铃。
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中国用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和”文化为核心思想,撘筑了新的互利互容的经济交流平台,开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包容互鉴的新思路,不仅惠及中国,更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
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才是大文明的大气象。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丝路漫漫,延向和平未来;
驼铃悠悠,奏响时代华章。
9.
书锦绣中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中华文化更值得珍贵的?
它使人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
”回看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文人骚客总轻抚琴弦,挥洒笔墨,书写着锦绣篇章。
雨总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让南方人民酿酒水纺丝绸。
那一双双女子的慧手飞针走线,在方寸之间的绸布上绣成了流传至今的文化——刺绣。
南方女子总是温婉的,苏绣蜀绣令人感叹,那寓意百年好合的鸳鸯,品行高洁的岁寒三友,无不传递着古人含蓄的情意。
古人以“绣”传情,远比今人天天脱口而出的喜欢更纯粹、真挚。
若说刺绣是只是闺阁女子的必修,那古琴可以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其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伯牙于蓬莱仙境听海浪汹涌、群鸟悲鸣心弦触动之际弹唱古琴,终到达琴曲中所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高超境界;
黛玉抚琴必整衣盥水焚香,只因“琴者,禁也。
”;
陶渊明桌上的无弦琴恰恰体现道家“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因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
现代生活节奏迅速,如同架子鼓曲中的鼓点连贯不停。
很少有人会再整理衣冠、盥手焚香只为弹琴一曲,流行音乐装满播放列表,却很少再有人静静赏一曲高山流水。
古琴文化正不断衰落,有的人连琴为何样都不甚了解,这情景任一个爱琴之人看到都会感慨喟叹,唏嘘不已。
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的书写千变万化也逐渐简化,这也是为什么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后人追捧,却未有人再与之并肩。
简体汉字自问世以来,就代替了繁复的旧体,予人方便的同时也使那笔走龙蛇的行书、飘逸潇洒的草书、行云流水的楷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书法自古就是华夏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在“解放”双手的同时提笔忘字,签名体书写普遍,完全不见当初力透纸背的筋骨之美。
纵观古今,中国文化数不胜数,现在还能完美展现出来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生存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虽然忙于生存,但也可偷闲赏一曲题一词,续写这“绣丽”江山。
10.书墨幽香传千年
一一我看中国文化
一个人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犹如不能脱离自己的皮肤。
这是黑格尔的俏皮话。
最伟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们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
所谓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约定既成的。
它是气势磅礴的礼乐,是浪漫的风雅颂,是羊毫宣纸,是铁画银钩.....
在世殊时异的年代里,它凝成先贤们笔下的墨迹,在千年的文化长河里仍不减光辉,现如今,古贴尘封,书斋的墨香依旧。
五月的生命在奋力地生长,如一季复一季永不结束的盛夏。
绿色水汽弥漫,菖蒲与江离摇摆,汨罗江水却是毫不知情地兀自澹澹。
“长太息以掩涕兮”是极致的苦痛与凄凉。
“思公子兮未敢言”那是对楚颠覆的无能为力,是对战火纷起民不聊生的无言之哀。
田间小路狭长,沾满夕露的草叶打湿长衫,远处村庄依依飘起炊烟,谁家的狗低低在吠。
“但使愿无违”那是对自然心性的渴求。
“久在樊笼里”那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
王国维说: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也,而后世莫能及焉者也。
’
“从洛阳到咸阳,从开元到天宝,冠盖满途的车骑喧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剩下七分酿成月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酒当歌,诗意人生,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诗千首,酒一杯,“斗酒十千恣欢谑”是盛唐之下诗仙的豪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是叫人哑口无言的犀利与傲气。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偌大的宋竟容不下一个文人,“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那是一番苦难后的大彻大悟。
他,他们,它们,在历经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文化实在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却因此有了载体,变的具象,变得令人感同身受,变得令人读之怆然泪下或喜不自禁。
读赵佶李玉知亡国之痛,读柳永秦观感情真意切,汉赋华丽,楚辞清秀。
一段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故事,一个时代,更是一种文化。
启蒙时的《三字经》,摇晃着脑袋死记的《论语》,课本上的李杜诗篇,不知不觉中,中国文化早已化为一个个蝌蚪般的字符,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诗文,铭刻在人们心中。
它们奔腾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11.青花古韵
时光不待,草木有序,数千年的明与灭,亡与火,那漫漫窑烟,似清幽玄妙的风景,落在静谧的人间。
相逢
你来自泥土。
世人,从那段美丽的传说中与你相逢。
当美丽的青花姑娘听说自己心爱的人想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却苦于找不到颜料时,她找到开矿的舅舅,要求进山。
几个月后,找到石料之时,窑倒舅舅亡,青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青花以生命为代价寻找到的石料,真的可以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她的恋人画后用高温焙烧,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成就了别样的美丽。
自此,一种代表这个小镇,甚至可以代表中国的陶瓷出现了。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正如昙花一现,你的出现吸引了多少眼球,你体内蕴含的千年的古风,静静传达进人的心底。
相知
“陶冶、做坯、印坯、利坯……烧制、打磨”,历经这步步惊心、处处谨慎的72道工序,你从其貌不扬的泥土,变为美丽得令人惊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指导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