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讲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911046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867.11KB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讲课教案.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讲课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讲课教案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地理1》
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⑴宇宙环境:
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
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⑵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液态水;
②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和洋流能。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
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
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4.太阳的大气分层:
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5.太阳活动的形式:
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
太阳活动周期性:
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6.地球自转:
①方向:
自西向东
②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③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线速度,除两极点外,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
7.地球公转:
①方向:
自西向东
②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速度:
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8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8.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
9.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地方的地方时间。
10.区时计算:
⑴地方时:
东早西迟。
⑵区时划分:
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东西十二区。
⑶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⑷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东加西减。
⑸国际日期变更线:
理论上与180度经线重合,实际上并不重合。
当由西向东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将日期减一天:
反之,由东向西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就必须加一天。
*补充:
①地方时换算原理:
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4分钟/度。
②计算经度差的方法:
同减异加。
③时区的计算方法:
所在时区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教。
若余数小于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
若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
④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号*15°。
⑤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11.地转偏向力:
南左北右。
例如:
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在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
洋流的流向也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大气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如风带风向;气旋、反气旋的流向等。
1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先从赤道向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再向下移至南回归线、再回到赤道。
13.昼长夜短的变化:
①夏半年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②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③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④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4.四季更替原因:
黄赤交角存在。
15.地球的圈层结构:
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①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②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16.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专题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三大类岩石:
类型
形成过程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石灰岩、页岩、
砂岩、砾岩
特征:
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
2.三大类岩石与岩浆间相互转化关系(图略):
3.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能量来自地球内能。
②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能量来自太阳能。
4.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
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5.六大板块:
①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②印度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美洲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6.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v型)、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
特别注意: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7.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具有选择性,如: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
(云和固体尘埃)无选择性。
散射:
(空气质点和固体杂质)具有选择性,如:
可见光中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8.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①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在近地面上受热处形成低气压、冷却处形成高气压;在高空上受热处形成了高气压、冷却处形成了低气压),进而使得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产生了水平运动(方向是从高压向低压),从而形成了环流。
②实例: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9.三圈环流:
(1)名称与成因:
①低纬环流(0°~30°,热力环流)②中纬环流(30°~60°,动力环流)③高纬环流(60°~90°,热力环流)
(2)方向:
低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方向相同,与中纬环流的方向相反;
(3)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成因:
①赤道的上升气流和两极的下沉气流——热力原因形成;
②30°的下沉气流和60°的上升气流——动力力原因形成;
(4)地表与高空的气压、风向相反。
(5)表现:
在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6)意义:
①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水热平衡。
②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10.气压带与风带:
气压带的成因:
一是由于冷热不均的热力原因引起的,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一是由于气流被迫上升或堆积下沉的动力原因引起的,如: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移动5~10个纬度,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
但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要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1.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形成的气候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之间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12.季风的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重要原因):
例如:
东亚季风(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区,原因是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
)东亚的冬季风是因为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形成的西北季风,夏季风是因为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和夏威夷高压之间形成的东南季风。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例如:
南亚季风的夏季风——西南季风(注意:
南亚的季风形成原因包括上述季风形成的两个原因。
)南亚的冬季风是东北季风,夏季风是西南季风,它是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改为向右偏转而成的。
一般而言,冬季风是从高纬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寒冷(温暖)干燥的;而夏季风则是从低纬海洋吹向陆地,性质是高温(温暖)湿润的。
13.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I.冷锋与天气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天气:
过境时,暖气团被迫上升,会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
典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II.暖锋与天气
概念: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
天气:
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
典例:
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III.静止锋与天气
概念: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天气:
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典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气压状况分为:
低气压和高气压。
气流状况分为:
气旋和反气旋。
⑴气旋:
是低气压,气流运动方向是呈逆时针辐合上升(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上升)。
天气:
由于其中心气流是上升的,所以出现阴雨天气。
实例:
台风。
⑵反气旋:
是高气压,气流运动方向是呈顺时针辐散下沉(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下沉)。
天气:
因为中心气流下沉,所以天气晴朗。
实例: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和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14.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学业 水平 考试 知识点 讲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