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1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108026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52KB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1Word格式.docx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1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及其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条件性和可变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其次,时间和空间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
有限反映着具体事物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无限反映着客观实在的永恒性和绝对性。
所以整体看来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割裂二者关系是形而上学。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
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
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
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确立积极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
②意识观: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基本内容: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基本方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主义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矛盾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总之,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这就是矛盾的辩证法。
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两者是对立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一般,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个别,是相对的。
◆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独立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另一方面,个别、特殊又同一般、普遍联系着,都包含着共性的东西。
◆共性与个性相互连接,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第一,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及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主要矛盾是指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或者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要在诸多矛盾中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及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是: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的时间重要坚持分清主次、分清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
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重点论——在事物和现象的诸多矛盾中的找到决定局势和发展方向的矛盾来,以便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去解决,不能眉毛胡子一块抓;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两点论,即在特定的一对矛盾中(矛盾内部),分清哪一方面是处在支配地位,哪一方面处在被支配地位,如改革开放的成绩与失误,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评价伟人的功过等。
在解决我国发展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重点论又要坚持两点论:
首先,在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中,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种矛盾中,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市人民日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即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矛盾中的关键,所以在制定国策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而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的这个矛盾中,要看到发展生产力的过程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
正面作用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也大量的消耗了资源、污染了环境,造成很多的环境问题。
这就是坚持两点论。
总之,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既要坚持重点论也要坚持两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1)主、次矛盾定义: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注:
这里“支配地位”是指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主、次矛盾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方法论指导意义:
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1)矛盾主、次方面含义: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由于矛盾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次要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
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如: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国两制”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
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些都确保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4)方法论指导意义: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分清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特定的外貌。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
✓联系具有系统性。
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反对用主管臆想代替现实的联系。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就必须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
✓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其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一要扎实苦干,勤于积累,反对左倾冒险主义。
二要要坚持革命,适时变革,反对右倾保守主义。
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要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
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自我否定,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即事物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来实现的,只有经过否定,新事物才能产生。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即新事物是由旧事物演变而来,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克服体现了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体现了发展中的连续性。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对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错误。
◆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外国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区别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从真理的客观性上看,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从世界的可知性上看,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来面目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第一,相互联结。
任何客观真理本身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第二,相互渗透。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的成分、颗粒,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合构成绝对真理。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第三,相互转化。
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第一,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第二,有助于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在坚持中发展,只有坚持,才能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只有发展,才能坚持。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的符合、一致;
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错误的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的脱离、分裂。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之间有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真理和谬误相互联系:
其一,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
其二,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是真理,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丧失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反过来也是一样。
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既要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斗争,又要勇于修正错误,跟错误作斗争,这是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④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⑤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
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
〖反对〗:
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
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坚持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第一,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即感性认识过程中有理论的指导。
第二,理性认识中又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即理性认识过程中有感性形象的再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既要重视经验积累,也要重视理论指导,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
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
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基本原理 以及 方法论 意义 总结 必须 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