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新导则评价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104467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18KB
地下水新导则评价Word格式.docx
《地下水新导则评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新导则评价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拟建项目运营期,项目区供水方式全部采用市政自来水管网,不建设自备井,不开采地下水,同时也无注入地下水。
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也不会导致因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因此不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
综上,本项目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不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因此确定为I类建设项目。
5.1.1.4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五项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1。
表5-1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
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
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
K≤l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
注:
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
目前,拟建项目场地区域据调查,地层为花岗岩,全分化裂隙发育带厚约
-5-4
0.66m,强风化带厚2~4m。
强分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一般在8.10×
10-5~4.5×
10-4cm/s,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中级。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
5-2。
表5-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分级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
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
不利于地下水易
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
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
中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
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
不易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
本区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
地下水埋藏较深,无多层含水层,项目区地下水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为不易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3。
表5-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分级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己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
敏感准保护区;
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较敏感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
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不敏感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
感区。
经现场调查,拟建项目区域周围无地下水的敏感区域,项目污水进入xx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深海排放,不直接进入地表水,且地下水富水性差,确定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级。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5-4。
表5-4污水排放量分级
分级
污水排放总量(m3/d)
大
≥10000
中
1000~10000
小
≤1000
拟建项目产生废水经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进入xx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后深海排放。
废水排放量约为2560t/d,因此污水排放量分级确定为中级。
(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5。
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表5-5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分级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污染物类型
污水水质指标(个)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
≥2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
≥6
<
6
中等
=1
简单
拟建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废水,排放量约为2560t/d。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CODCr、NH3-N、SS。
污染类型为1,预测的水质指标为CODCr及NH3-N共2种,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
(6)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5-6。
表5-6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评价等级
建设项目场地
建设项目污
建设项目水
包气带防污性
的含水层易污
的地下水环境
水排放量
质复杂程度
能
染特性
敏感程度
弱-强
易-不易
敏感
大-小
复杂-简单
一级
弱
易
不敏感
复杂-中等
大-中
较敏感
不易
强
二级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
中等-简单
三级
中-小
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污水排放量级别为中,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5.1.1.5评价范围
由于拟建项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一般,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弱,调查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确定为项目场地外扩半径1.5km的圆形区域。
5.1.2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2.1地形、地貌
本区属于低缓丘陵区,属胶辽隆起断陷地块,地形、地貌复杂。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5m。
山脉大都呈东西走向,主要有伟德山、槎山、龙庙山,呈南北走向的山脉有斥山和朝阳洞山。
伟德山主峰老闫坟海拔553.5m,为
境内最高峰。
5.1.2.2地层、构造
xx市位于xx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
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坐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
早元古代地层在不同时代的侵入岩中呈大小不等的包体出现,据其岩性特征归属荆山群。
中生代地层主要为莱阳群和青山群,分别发育于胶莱盆地(三级构造单元)和埋岛盆地(四级构造单元),受断裂控制比较明显。
新生代地层主要沿现代河床及一级阶地和沿海一带发育,主要为松散堆积
物(区域地质图见图5-1)。
xx地处xx半岛地区东北部,属胶东古陆的组成部分,基底岩石为下元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石,后期有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侵入,自上元古代到新生代晚第三纪地壳一直处于隆起上升状态,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没有接受沉积,缺失古、中生代地层,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有残坡积、冲洪积、海积等堆积层,它们分布与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条件的控制。
图5-1区域地质图
图5-2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
5.1.2.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区域上广泛分布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和中生代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局部发育中生代碎屑岩,仅滨海及山间谷地分布着一般小于20m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断裂构造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和北西向,各地发育程度不一,大都是晚第三纪以来未见活动的断裂,但也有部分断裂在第四纪期间有活动。
从测年资料看,其主活动期大都在10~30万年,10万年以来无明显活动。
因此总的看来,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一、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坚硬块状侵入岩中生代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等。
块状构造,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致密,抗水性强,透水性弱,裂隙不发育。
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风化带厚度在山区一般小于3m,丘陵及准平原区一般20~30m。
fc=130~170MPa,fr=90~130MPa。
(二)坚硬片麻状变质岩
晚元古代经受区域变质的花岗岩,早元古代荆山群变粒岩、石英岩等。
片麻岩和变粒岩具叶理构造,岩性不均匀,力学性质不均一,岩石致密坚硬,抗水性强,透水性弱。
石英岩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
风化带厚30~40m。
片麻岩fc=160~180MPa,fr=120~140MPa。
(三)坚硬较坚硬片状层状变质岩
早元古代荆山群片岩夹大理岩。
大理岩未发育岩溶孔隙的,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比较大,但抗水性差;
发育岩溶孔隙的,透水性强。
片岩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
风化带一般厚30~40m,在片岩和发育岩溶的大理岩区,不利于水工建筑。
大理岩fc=50~130MPa,fr<
90MPa。
(四)较坚硬层状碎屑岩
中生代莱阳群砂岩、砾岩夹泥岩。
岩性多为钙质胶结,结构疏松,裂隙发育,岩性不均一,力学性质不均一,力学强度较低。
砂岩、砾岩fc=30~80MPa,
fr=20~50MPa。
(五)坚硬似层状喷出岩中生代青山群中的安山岩、玄武岩。
岩石气孔杏仁状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强,岩石力学性质强度高。
安山岩fc=100~140MPa;
玄武岩fc=140~160MPa,fr=100~130MPa。
二、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冲积层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多沿山间谷地分布。
双层结构,上层粘性土,下层砂性土。
粘性土为粉质粘土、粘土,结构紧密,中等压缩性,厚2~5m。
砂性土为
中粗砂、砾石,中密状态。
抗压、抗剪强度较高,厚3~6m,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粘性土fk=120~180kPa,砂性土fk=140~200kPa。
(二)海积层
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沿海岸带展布,土体以上层砂性土双层或多层结构为主,部分地区为上层粘性土双层或多层结构。
砂性上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
粘性土岩性上部为淤泥类土,其下为粉质粘土、粘土、粉土,总厚度一般为5~10m。
粘性土fk=80~130kPa,砂性土fk=80~140kPa。
(三)特殊类土工程地质特征第四纪淤泥类上。
岩性为淤泥、淤泥质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
灰黑色,埋深一般小于2m,夹于粘性土中,灰黑色,含有机质和贝壳碎片。
软塑~可塑,淤泥流塑。
高压缩性。
为工程地质软弱层。
fk=50~100kPa。
区域工程地质简图见图5-3。
5.1.2.4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本区自太古一元古代以来,地壳以较稳定的上升运动为主,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地壳处在间歇性的上升运动中,致使本区第四系沉积面积小、厚度簿、结构简单,基岩风化带及裂隙发育深度均较浅,因而工作区内各类型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但蓄存条件差,调蓄能力低,可供开采的资源贫乏,富水性弱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本区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气象等因素所控制。
区内陆地广泛分布着新太古代、新元古代变质岩类和中生代花岗岩类。
它们组成了高低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并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大气降水后,少部分沿风化裂隙下渗形成浅潜水外,绝大部分沿地形坡度呈地表径流流失。
赋存于裂隙中的地下水的富水性,严格受地形、地貌及裂隙发育程度所控制。
当地形起伏变化大,高程在80m以上,基岩裸露,风化带的发育深度不大时,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
当地形起伏不大,高程在80m以下,地形平坦、冲沟及基岩裂隙发育,且地表有较薄的第四系松散岩类覆盖时,赋存条件相对较好,地下水多呈连续的自由水面,富水性较好。
在山间河谷及滨海地带,分布着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由于本区地壳处于上升阶段,第四系呈狭窄带状分布,且厚度较薄,在河谷地带主要为冲积层,而在滨海一带则发育宽窄不一的海积层。
岩性结构松散,孔隙发育,给地下水创造了良好的赋存条件,蓄存着较丰富的孔隙水。
由于松散岩类成因的不同,组成颗粒的大小及所处地形、地貌的差异,导致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也有所不同。
河流冲积层孔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的补给,枯水期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渗补给。
堆积于滨海地带的松散岩类,主要为海积层,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夹有一层或数层淤泥,主要靠大气降水的补给。
在河流入海口处,海积层多与冲积迭置,尚有一定的冲积层径流补给,但因其面积分布较小,赋存地下水的条件较差,富水性弱。
局部地段受海水的影响,而赋存有咸水,无供水意义。
二、地下水类型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坡积、洪积、冲积、海积层中,分布于山间、山前、河谷及滨海堆积区。
坡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低山丘陵坡麓及沟谷边缘,岩性以粉上、粉质粘土为主,含水层厚度1~7m。
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
100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
Na,Cl·
HCO3~Ca·
Na;
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两侧及山前冲洪积扇中,岩性以砾砂、中粗砂、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2~13m,含水层结构较松散,赋存有较丰富的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单井涌水量可分为大于1000、500~1000、100~500m3/d三级,水化学类型为HCO3~Ca·
Na、Cl·
Na型;
海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沿海各河流入海口处,海积层多被冲积层所覆盖,含水层厚度10~20m,水位埋深浅,水质差,无较大供水意义。
(二)基岩裂隙水
1、层状岩类裂隙水
区内大面积出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
风化层深度一般在10~30m之间,一般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在汇水面积较大或受断裂构造影响处,局部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100~500m3/d,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
Mg或HCO3·
Cl~Ca·
Na型。
2、块状岩类裂隙水在本区出露面积不大,岩性以安山岩、玄武凝灰岩为主,岩石原生孔洞、裂隙不甚发育,仅有1~10m深的风化裂隙,且裂隙多被泥砂充填,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
Cl~CaN·
a和Cl·
Na为主(区域水文地质图见图5-4)。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受地形地貌及岩性构造因素控制明显,表现为典型山地丘陵及滨海平原区的特点。
(一)山地丘陵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的特点区内广布花岗岩、变质岩及火山岩,主要组成了中低山丘陵其中低山丘陵区及准平原区。
大面积赋存基岩裂隙水,松散层分布零星、狭窄且薄层,故本区地下水主要表现为基岩裂隙水的特点。
基岩出露处地势较高,基岩裂隙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面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其次,在低处受松散层孔隙水和地表水的补给。
其补给程度主要与地形地貌、裂隙发育程度关系密切。
上述基岩裂隙一般发育细微,地形坡度较大,大部分降水以片流形式流失,仅部分大气降水直接沿裂隙发育方向渗入地下形成径流。
在准平原区沟谷处,同时接受高处基岩裂隙水径流补给,随地形多呈散状径流。
受沟谷切割,在沟底及构造破碎带发育处,常呈泉水方式排泄,至沟底下游多以潜流排泄于松散层,但排泄量一般较小。
本区地下水一般表现当地补给,径流较快,当地排泄。
地下水位埋深随地形由高到底呈起伏不平的统一地下水自由水面。
地下水径流方向与本区地形趋势基本一致,地下水多以泉水排泄于地表水流。
(二)谷地平原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特点
在本区山间河谷、山间盆地及山前等冲洪积平原区和滨海海积平原区,主要分布为松散孔隙水,基岩多被覆盖,而且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和松散层孔隙水富水性相比较弱,故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主要表现为松散孔隙水之特点。
孔隙水以大气降水为主,同时受地表水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
此外,地表蓄水工程及农灌水的渗漏也是孔隙水补给来源之一。
再者,近海岸、河口地带,海潮上涨时,海咸水沿河口向陆地海积粉细砂层侧向补给地下水,在近海岸地带,局部由于超采地下水,使其附近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负值区,由此引起的海咸水入侵,进而促进海咸水补给地下水。
在上述平原区中,河流两岸松散层发育,岩性多以中粗砂夹砾石为主,向上游地形坡度较陡,河流源短源短流急,其颗粒变粗,松散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砾石,但其含水层变薄,一般厚度为5~10m,透水性强。
向下游地势开阔平坦,延伸于近海地带,颗粒变细,岩性多为中细砂及粉细砂,含水层厚度增厚,一般为20~30m。
地下水向下游径流速度变缓,以径流或表流形式排泄于下游,并径流于海积层之中,最终排泄入海。
其中松散层孔隙水对覆盖在下部岩溶发育的大理岩和灰岩,局部地段的渗入是孔隙水重要的排泄方式,也是在局部地段岩溶裂隙水重要补给来源。
此外,在谷地低洼处及近海平坦地带,松散层地下水埋藏浅,也以蒸发形式排泄。
图5-4区域水文地质图
5.1.3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88)环建字第117号文件精神和有关技术导则,本次环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本着尽量利用已有监测资料、节约评价经费、缩短工作时间的原则,采取引用《xx市项目报告书》、《xx市迁工程报告书》中xx村、xx村和xxx村监测点位数据对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分析,该监测资料能够满足标准中地下水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且监测点位于拟建项目评价范围内及附近区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1、监测布点
以了解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水质现状为目的,在拟建项目周围选取三个已监
测点位,分别为xxx、xxx和xxx。
具体监测点位置见图5-6和表5-7
表5-7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一览表
序号
点位
位置、距离
监测时间
使用功能
设置意义
1#
xxx村
NW、1800m
2011.4.27
灌溉
了解工程周围地
2#
xx村
N、910m
2010.8.31
洗涮
下水水质情况
3#
NE、1410m
2011.3.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水 新导则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