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归纳精品整理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102020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87.20KB
《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归纳精品整理Word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归纳精品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归纳精品整理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感觉的分类:
①从承受刺激的角度分类:
a、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等。
b、内部感觉:
饥、渴、头痛等。
c、本体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
②从距离与非距离的角度分类:
a、距离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
b、非距离感觉:
味觉、触觉、内部感觉、本体感觉。
③根据生物界进化的时间分类:
a、古老的感觉:
味觉、触觉、痛觉。
b、新生的感觉:
④根据临床的要求分类:
a、特殊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前庭感觉等。
b、体表感觉:
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等。
c、深部感觉:
肌肉、肌腱、关节、深部痛觉、深部压觉、
d、内脏感觉:
心脏、肝脏、肾脏感觉。
14、韦伯定律:
为了引起差别,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即韦伯定律,其公式为:
K=△I/I
(K为常数;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I为标准刺激)
韦伯定律只有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才有用,接近绝对感受阈限或刺激过强都不适用。
15、费西纳对数定律:
费西纳对数定律可用于表示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
P=KlgI
(P为感觉量;
I为刺激量)
16、费西纳对数定律的注意事项:
费西纳对数定律以韦伯定律为基础,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因此,费西纳对数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刺激时才适用。
17、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形式,但不会引起感觉性的变化,最常见的联觉是颜色引起的感觉,如暖色现象,又如甜美的歌声等。
18、视觉:
视觉是指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引起视觉的适宜刺激电磁波波长范围是380nm-780nm。
19、视觉感受野:
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20、两种视觉细胞:
①椎体细胞:
对颜色及事物的细节敏感,约有600万。
②棒状细胞:
在暗光中的敏感性较高,约有1.2亿。
21、色觉理论:
①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
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②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提出了四色说,也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
黑-白视素、黄-蓝视素、红-绿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过程与异化过程。
22、马赫带:
马赫带是指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于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23、视觉适应:
①暗适应:
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暗适应较明适应用时较长。
②明适应:
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提下降的时间过程,明适应进行很快。
24、后像:
后像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
能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即后像。
后像分为正后像与负后像:
1正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2负后像:
后相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25、听觉:
人耳能接收到的振动频率(即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为16Hz-20000Hz,低于16Hz的振动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振动为超声波。
其中,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声波刺激范围。
26、听觉的基本现象: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征:
1音调:
由振动的频率决定,成正比。
2音响:
由振动的振幅决定,成正比。
3音色:
由基音和陪音的比例关系决定。
27、人耳对声波频率的分析理论:
①频率理论:
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
费尔德提出。
他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②共鸣理论:
由霍尔姆霍茨(也译作“赫尔姆霍茨”)提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长度的基底膜横纤维振动。
③行波理论:
20世纪40年代,生理学家冯·
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入人耳后,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振幅也随之逐渐提高。
当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幅越接近蜗顶;
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幅越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④神经齐射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由韦弗尔提出。
他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适应的。
28、肤觉:
肤觉是由外界物体的机械和温度的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引起的感觉。
头面部和手指的肤觉感受性较高。
29、温度觉:
①生理零度:
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他产生温觉,低于他产生冷觉。
②当外界温度超过45℃时,就产生热觉,而不是温觉,面部温度感受性大,
下肢温度感受性小。
30、嗅觉:
①嗅觉是指散布于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嗅觉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②适宜刺激:
挥发性的、可溶性的化学物。
31、味觉:
①味觉是由溶于水或流体中有味道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受器的结果。
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③最基本的四种味觉:
酸、甜、苦、咸。
④对不同味觉的感受性:
舌根----苦;
舌尖----甜;
舌尖边----酸。
32、知觉:
知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对事物各个部分的属性及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33、知觉和感觉的异同:
①同:
都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②异:
a、在反映内容方面,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包括事物各个属性和各个方面的整体。
b、在产生过程方面,感觉是通过感觉的特殊传导通路把信息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投射区,由整个分析器分析;
知觉是依赖于大脑皮层联合区的机能来实现的,是大脑对不同信息加工整合得来的。
c、感觉的产生依赖于事物的性质,而知觉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主观经验。
34、知觉与感觉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有机结合,感觉越多
样,知觉越丰富完整,并且二者一般同时产生。
35、知觉的特性:
①知觉的选择性:
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脑在众多事物中,有选择地将少数事物清晰地知觉出来,凡是在某一瞬间被最清晰地感知到的事物称之为知觉对象;
与此同时,只被模糊感知到的事物,称之为知觉对象的背景。
a、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如看黑板和写字。
b、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把对象从背景中明显地分辨出来,而是受制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
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和背景差别越大,越易分辨,反之则越困难。
b)对象的运动变化: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中,运动变化的对象易分辨。
c)刺激物本身的组织特点,如接近组合。
②知觉的理解性:
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同时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
a、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是用以前的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语来标志它的。
b、受影响因素:
a)知识经验;
b)实践活动的任务;
c)言
语指导;
c)对知觉对象的兴趣、爱好、态度,取决于对象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③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时,总是把组成事物的各个属性和各个部分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还表现在感知事物的各个属性时,也会受整体性影响。
如:
表现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后,只感知某个别属性,就会有对该事物整体映像复合刺激物各部分的关系。
④知觉的恒常性:
a、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不变。
b、知觉恒常性的表现:
a)视觉恒常性:
形状、大小、明暗、颜色恒常性。
b)味觉、嗅觉也有恒常性。
36、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都是多种分析器参与的结果。
主要线索:
①肌肉线索:
眼睛的调节,人在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球的曲率发生变化。
②单眼线索:
a、对象的重叠:
被遮住的物体看上去远。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近物清晰,细节分明,模糊者远。
d、纹理梯度:
也称结构级差,近处稀疏,远处稠密。
e、运动视差与空气透视:
如坐火车时,最近的物体反向运动最快,远处的物体几乎同向运动。
f、明暗和阴影:
光亮的物体近。
g、颜色:
在生活经验中,远处是蓝,近物是
黄、红,利用这种道理,画家在纸
上表现出远近。
h、相对高度。
③双眼视差:
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主要依赖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做双眼视差。
37、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38、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
①对时间的分辨。
②对时间的确认。
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④对时间的预测。
39、时间知觉的特点:
①时间知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时间进行之后才做出反应的。
②由于时间具有不可逆的性质,因此,我们不能知觉已经过去的时间。
40、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①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
天气、衣着等。
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如:
心跳、呼吸等。
③借助计时工具。
41、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①感觉通道的性质:
味觉是持续性的。
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③人的情绪和兴趣:
对不同科目的喜爱程度不同,则觉得时间的长短不同。
42、似动: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运动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3、似动的主要形式:
①动景运动:
指当两个刺激物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由一个刺激物到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②诱发运动:
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与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③自主运动:
指看到并不存在的运动。
④运动后效:
指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就会看到原本静止的物体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44、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和知
觉。
45、对意识的理解: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如:
从无意识到
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
性变化,如:
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46、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指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47、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①无意识行为:
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并未察觉到那些已经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③盲视:
指某类因脑损伤而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
④内隐学习:
指无意识地学会某种方法和技能。
48、睡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
每个人、每个动物都需要睡眠。
特殊性:
每个人睡眠的时间不同,每个人睡眠的时长也不同。
49、睡眠的必要性和功能:
必要性:
休息的必要。
功能:
在加工整理信息和生理发育。
50、睡眠的脑电波研究及其阶段:
清醒状态时:
大脑呈现β波(β波频率高,振幅小)。
安静状态时:
大脑呈现α波(α波频率低,振幅大)。
第一阶段:
[浅睡阶段]约持续10分钟,是由完全清醒到睡眠的过渡,这时
人脑产生不规则的脑电波,肌肉放松,呼吸平缓。
第二阶段:
[入睡阶段]约持续20分钟,脑电波幅度变大并伴有间歇性的突
发性生物放电活动,出现“睡眠锭”,较难被唤醒。
第三、四阶段:
约持续90分钟,脑部产生更为缓慢的、振幅更大的电波,医学上称之为△波或慢波睡眠,简称NREM睡眠。
快波睡眠:
大脑进入一个更积极的阶段,其特征是:
快速眼动睡眠(简称
REM睡眠),脑电波活动与人体在清醒时很相似。
51、失眠:
①入睡困难、中途醒来、早醒,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失眠。
②操作性定义:
失眠是指半小时内不能入睡,中途醒来半小时内不能重新入睡,或早醒,总睡眠时间不超过6.5小时。
52、失眠的种类:
①情景性失眠:
因不适应新环境或因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失眠。
②假性失眠:
总与其他人对比或用现在与以前进行对比而自觉有失眠症状。
③失律性失眠:
因生活规律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失眠。
④药物性失眠:
因兴奋类神经性药物导致的失眠。
[附:
任何的失眠都无法依靠安眠药来治愈。
]
53、催眠:
催眠是指一种类似于睡眠而实际并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54、催眠下的心理特征:
①主动性反应降低。
②注意范围缩小。
③旧记忆的还原现象。
④催眠中的经验失忆。
⑤知觉扭曲。
⑥暗示接受性提高。
⑦催眠中的角色扮演。
55、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非是单独的心理过程。
56、注意的两大特征:
①指向性:
指心理或意识选择某一些事物而离开另一些事物。
②集中性:
指心理或意识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意识离开一切与当前无关的事物。
57、注意的功能:
①注意的基本作用是对信息进行基本选择。
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③注意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条件。
58、不随意注意:
①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原因:
a、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强度、新颖性、对比关系、运动变化。
b、人本身的状态:
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情绪、机体状态。
59、随意注意:
①定义:
随意注意也称有意注意,是指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a、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b、活动的组织。
c、知识经验。
d、兴趣的支持。
e、个性特点。
60、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也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是注意的
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随意后注意是
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1、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①有意注意可以持久,无意注意不可以持久。
②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
62、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63、持续性注意(即注意的稳定性):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认知的客体和活动上。
②影响因素:
a、刺激物的强度与时间。
b、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
c、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d、了解活动的结果。
e、与身心健康有关。
③注意的稳定性不是指注意长期稳定在一个对象上,而是有波动起伏,注意的动摇并不是种不好的现象。
64、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有限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对象的数量。
65、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有限时间内,将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②条件:
a、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有关。
b、与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性质有关。
③特点:
a、把注意分配到几种动作技能上容易,分配到几种智力活动上难。
b、注意的分配严格来讲不是发生在同一时间,两耳同时听清两种
不同声音是不可能的。
c、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转移有关,只不过这种转移非常快。
66、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②特征:
a、注意的转移可以发生在同一活动的各种对象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活动对象之间。
b、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分散是受干扰、无意识地离开了注意的对象。
c、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取决于原注意的紧张程度及引起转移的事物的性质。
d、正常转移与变态转移不同。
e、注意的转移是有目的的,注意的分散是没有目的的。
67、记忆的定义:
①信息论说法:
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提取的心理过程。
②传统说法: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68、三种记忆:
①瞬时记忆:
a、别名:
感觉注意、感觉登记。
b、储存时间:
0.25s-2s。
c、储存内容:
许多潜在内容。
d、转化方式:
受注意时转化为短时记忆。
e、编码方式:
依据刺激物的物理性质进行编码,有直感性。
f、遗忘原因:
痕迹消失。
②短时记忆:
操作记忆、工作记忆。
1分钟以内,一般为0.5s-18s。
7±
2(单位组块)。
经复述后转化为长时记忆。
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消失或被取代。
③长时记忆:
无。
1分钟以上。
无限制。
经复习后转化为经验。
大部分按语义编码,或按照语言的特点、主观组织进行编码
检索困难。
69、识记的定义:
①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②识记是指反复感知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是整个记忆过程
的开始,又是以后保持、回忆的前提。
③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识记是信息输入、编码的过程。
④识记可以是一次性或多次性的。
识记就是复习,复习不是编码的简单重复,而是编码不断改进的过程。
70、保持量的测定:
①回忆法:
②再认法:
③节省法:
71、遗忘的定义: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有错误。
72、遗忘的种类:
①永久性遗忘。
②暂时性遗忘。
7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停止以后,遗忘马上开始。
20分钟后,遗忘了48%的所学内容,1天以后遗忘了66.3%的所学内容。
实际表明,在识记后,最初的时间段内遗忘得快,逐渐就不遗忘了。
这表明了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和发展是先快后慢的。
74、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
遗忘是由大脑产生的暂时性联系的痕迹得不到强化,而产生消退现象所导致的。
②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新旧经验彼此发生干扰而产生抑制导致遗忘的。
主要包括:
a、前摄抑制:
指先前所学习的材料对以后识记、回忆材
料的干扰而产生的抑制。
b、倒摄抑制:
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抑制。
[注:
①学习两种不同而又类似的材料,易产生两种抑制。
②两种材料相差太远时,两种抑制较难产生。
③学习某种较长的材料时,两种抑制易产生。
③压抑说:
遗忘是个人对于记忆材料的一种主动的压抑所致。
所谓压抑,是指不愿回忆或故意掩盖所记忆的材料。
④检索困难:
遗忘是由于找不到恰当的线索而不能回忆。
75、再认的定义:
再认是指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是能够认得出来。
再认是记忆的
初级表现,再认比回忆简单得多。
76、回忆的定义:
回忆是指过去识记过但不在当前的事物在头脑中呈现其映像的过程。
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是比再认更为复杂的过程。
77、联想的定义:
联想是指由当前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些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回忆起另一件事。
78、再认和回忆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在保持和巩固程度上有区别,能够回忆一定能够再认,但能够再认不一定能够回忆。
79、记忆的品质:
①记忆的敏捷性:
即记忆的速度问题,指能否迅速地识记和回忆问题。
②记忆的持久性:
即持久地保持事物的问题。
③记忆的正确性:
即正确地回忆和再认所识记的材料。
④记忆的准备性:
即能够迅速地、及时地回忆和再认所识记的材料。
80、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相对,是指无意识地获得了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也无意识去提取它,但它却在特定的作业中表现出来了。
8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①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因素不同,内隐记忆的加工较浅。
②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
③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的负荷量较大。
④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外界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82、内隐学习的特点:
①自动性:
即将接触到的信息自动录入脑中。
②抽象性:
即掌握了识记对象的某些内在含义。
③理解性:
即可理解识记材料。
④抗干扰性:
即可抗拒外界干扰。
⑤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
即无需消耗过多精力。
83、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指人脑主要借助于语言实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的和
概括的反映过程。
84、思维的主要特征:
①概括性:
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②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85、思维的主要种类:
①辐合思维:
指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②发散思维:
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以探求不同的答案
的思维。
86、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视觉、听觉、味觉均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归纳精品整理 普通 心理学 重点 总结 归纳 精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