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095618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6.58KB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根
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
同时^巴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
体会手的感觉。
摘卜手套,观察手(尤具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
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
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
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
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
用手按住锣面,不使其振动,锣声也就停止。
3、在鼓面上放两粒豆子,敲鼓,听到鼓声,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鼓面上跳动,说明鼓皮在振动。
停止敲鼓,鼓皮停止振动,豆子停止振动,鼓声也就停止。
4、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
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动。
这时如果把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
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
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做小鼓实验人
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鼓,并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应具
备的特点。
圆形的容器(碗、罐头瓶等)、塑料袋、气球、棉布、牛皮纸、报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1、用圆形的容器(碗)做鼓身,分别选择一种材料(如:
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棉布、报纸)做鼓面,用橡皮筋(或胶带、胶水)将它绷紧在鼓身上。
鼓就做成了。
2、敲击鼓面,比较用/、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
弹性好、韧性大的材料做
鼓面材料好。
水传声实验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周围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水槽水砂纸石块
1、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
2、将两个石块或两块砂纸在水中摩擦,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到水槽边上听。
可以听到摩擦声,说明液体能传声。
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制作小乐器(用瓶子做风琴)
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水、钢笔(或铅笔)
1、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2、第一个瓶装满水,第二个瓶比第一个瓶稍微少装一点水,第三瓶比第二瓶少装一点,以此类推,最后一个瓶子装的水最少。
3、用铅笔或钢笔轻敲每个瓶子,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4、找出每个瓶子最合适的装水量。
瓶内的装水量、敲击瓶子的力度使得声音的高低、大小都不同。
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简单的乐器。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口归纳推理能力。
每组三块厚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实验器材
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方法一:
1、用厚纸板做成大小、形状一样的纸屏,将其编成1、2、3号。
在1号、2号屏的中心打一直径为4~5毫米的小孔。
2、将蜡烛和1号屏、3号屏按序排成一条直线。
调整蜡烛高度,使其与1号屏上的透光孔高度一致。
观察。
可看到通过小孔的光束投射到屏3上,形成一个光斑。
用直尺测量可发现光源、小孔、光斑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
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蜡烛与屏1之间或屏1与屏3之间插入屏2。
调整屏2的位置,可发现只有当屏2上的小孔与屏1和光源在同一直线上时,屏3才能看见光斑。
这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二:
1、点燃蜡烛或让电灯通电,蜡烛和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像蜡烛、电灯等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将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蜡纸封口(或装一主玻璃片)。
再用硬纸做一个稍小的圆筒,筒的一端用硬纸板封口,在硬纸板的中央用针钻一小孔。
3、将两筒套在一起,使大筒的蜡纸面向外,小筒的针孔面向外。
4、将小孔对准作为物体的蜡烛,眼睛挨着蜡纸,前后调节两筒间的距离。
可看到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而蜡烛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
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
这一现象叫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三:
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点燃的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
不到光。
实验结论: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注意事项:
1、每块硬纸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2、点燃蜡烛,划火柴时、硬纸板上打孔时都要注意安全
3、要保护眼睛,不要直视光源。
光在同种媒介中沿直线传播。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验,即同一束光在直线通道中能通过,在弯曲通道中不能通过的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本、卡纸、矿泉水等。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第三位同学分别将桌上的各种物体放在手电筒与白纸之间。
观察白纸上的情况并做记录。
玻璃能让光全部通过;
毛玻璃、矿泉水能让光部分通过;
书本、卡纸不能让光通过。
透明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
半透明物体能让部分光通过;
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同物
体的透光程度/、同,据此可以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类。
科目科学
影子的形成(影子产生的条件)实验人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光、有挡光的物体。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手电筒、铅笔、白纸。
1、拿手电筒对着铅笔,观察影子是否存在。
2、使手电筒发光,在手电筒和白纸之间不放置铅笔,观察影子是否存在。
3、让手电筒照射铅笔,观察在铅笔后的白纸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手电筒不打对着铅笔,没有影子;
打开手电筒,没有铅笔,没有影子;
打开手电筒,对着铅笔,白纸上才会有影子。
有光,没有挡光的物体,没有影子;
没有光,有能挡光的物体,也没有影子;
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才有影子。
因此,有光,有挡光(不透明)的物体,是产生影子的两个基本条件。
此外,还要有一能显影的地方,如屏幕、白墙等。
实验注意:
此实验最好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实验效果才更明显。
光的反射实验人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缝隙大约1mm、手电筒、白纸、直尺、铅
笔、橡皮泥。
1、一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也可以在镜子卜面粘上橡皮泥,固定在桌子上);
2、另一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带有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使光通过缝隙照在镜子上;
3、在硬纸板与镜子之间垫一张白纸,可以观察到呈现在白纸上的一条直线光束。
这时请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用尺子比着画出镜子反光的路线。
4、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反复实验,让学生动态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单缝板照到平间镜上之后改变了原来的传播路线。
光遇到镜子等强反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被反射后的光线仍沿直线传播。
镜子反射光实验人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
两块大小相同的平闻镜、一支铅笔、胶布。
1、用胶布黏贴在两面镜子的背面,把它们连接起来。
2、把两面镜子立在桌面上,使它们构成大于900的夹角,将铅笔放在镜子前面。
数一数镜子里有几个像。
3、将两镜面慢慢合靠,使夹角减小,观察镜子里的所成像的数目。
(发现夹角减小,经两平
面镜所成的像越来越多。
)
4、将两平面镜相对,从两个镜子中可以看到无数个铅笔的像。
将两镜面连接起来,构成一定的角度。
在两面镜子的夹角中立一个物体,由于光的多次反射,可以看到镜中出现很多的像;
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制造彩虹
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棱镜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口实验能力。
三棱镜、平向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材料:
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步骤:
自制三棱镜的方法:
用无色透明有机玻璃片或玻璃片粘成三棱柱体,在它的一侧开一小孔。
用注射器往小孔里灌满清水,塞上塞子,就能当三棱镜使用。
1、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三棱镜上。
2、将三棱镜绕它的轴转动,当调到一个适当位置时,在屏幕或白墙上会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
3、观察这条彩色的光带,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单色光。
水盆、平面镜
1、在盆里倒入三分之二容积的水,将平面镜斜放在水中,把水盆放在向阳处。
2、调整镜面的斜度,使照在镜子上的太阳光经水反射到白墙上。
3、观察反射到墙上的光,是一条彩色的光带,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
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色光。
喷雾器、水实验步骤:
在室外、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让太阳光照射到雾状的水珠上。
观察、可以看到它会像三棱镜一样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直视阳光,以免灼伤眼睛。
色散是指复色光(例如白光)通过透明介质以后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要做成光的色散实验,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复色光,一般都用日光。
因为日光是多种单色光的混合体,光线强烈,色散后形成的光谱明显。
其次,要选用对一切单色光都具有较高折射率的透明介质,一般都用三棱镜。
入射的白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折射,由于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度,这样,一束白光便分解成为带状的七色光谱。
三色光混合实验
观察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的色彩,使学生知道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
实验目的,
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
1、分别往3支手电筒上用胶带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
2、将白纸放在地上,两个同学任意分取两只手电筒,将三种色光在白纸上两两混合,观察混合后的色彩并记录。
3、将3支手电筒同时照射白纸,即让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观察并记录。
红绿
红蓝
蓝绿
红绿蓝
混合后的色彩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
红光与绿光混合出现黄光;
红光与蓝
光混合出现品红色光;
绿光与蓝光混合出现深蓝色光。
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会出现新的色光。
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人
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小灯泡、电池、电线。
2、指导学生能用一个灯泡、T电池、一根或两根电线组成电路。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灯泡(1.5v)、电池、导线、胶带、开关等。
方『:
认识干电池、电池盒的正负极、小灯泡、灯座、开关。
将电池放入电池盒,先将电池的负极与电池盒的簧片接触,再将电池的正极压入电池盒内。
然后,将小灯泡插入电池盒,即使电珠的尾部和灯座卜的金属片接触。
用两根导线,一根连接电池盒的正极与灯座的一端,另一根连接电池盒的负极与灯座的另一端。
小灯泡发光。
先把开关的闸刀扳起,将开关接入电路。
发现小灯泡没亮。
放下闸刀,合上开关,可看到小灯泡亮了。
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以流动的,只有当电路闭合时,电才从电池流出,通过小灯泡,开关,使小灯泡发光。
断开开关,电路断开,电流不能从电池流出,小灯泡不能发光。
材料:
一根导线、小灯泡、电池
用胶带把导线的一端跟小灯泡的螺纹连在导线的另一端跟电池的一头连上,然后将小
灯泡底下的锡点接触电池的另一头。
可看到小灯泡发光。
两根导线、小灯泡、电池
用胶带把两根导线分别跟小灯泡的螺纹和小灯泡底下的小圆点粘在一起,两根电线的另两端
分别跟电池相连,组成电的通路。
小灯泡发出亮光。
1、只要将小灯泡的螺纹跟电池的一头连上,将小灯泡底下的黑色锡点跟电池的另一头连上,小灯泡就能发光。
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开关可以接通或切断电流,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合上开关,电路闭合,形成完整的电流通路,小灯泡发光;
断开开关,电路断开,小灯泡不能发光。
制作开关
1.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
路。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灯座、小电珠、开关、电池盒、电池一节、导线、软木块(约10cm
X6cmx1cm)、图钉、回形针。
1.制作小开关。
(扣式开关或按压式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成S形,用图钉把回形针的一端与导线T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固定另一个图钉,就做成了一个扣式开关。
如需接通电路,回形针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图钉相接触即可。
(2)将回形针的一头翘起,另一头用图钉固定在软木块上,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如需接通电路,将翘起的一头按下与图钉接触即可。
2.连接简单电路:
用导线、小电珠、开关、电池连接成一个电路。
合上开关,小电珠发光,说明有电通过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包括通过开关。
3.取掉开关,在开关处接入自制的小开关,先后闭合、断开开关,观察自制小开关能否控制小电珠的发光。
【注意事项】
教材中制作开关的连接零件是裸线型的回形针。
虽然教材中用到了T电池,其电压很低,人触摸根本没有感觉,但对一个尚未接触过有关电知识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一种错觉,对他们来说电器的开关就可以照着书中的方法去做。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开关外部(手触
摸的部分)是绝缘材料制作的。
因此要提醒学生绝对不能用220伏做电源进行该实验。
提醒学生:
不能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
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常识,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磁极的指向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口归纳概括能力。
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1、辨别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在水槽里倒入多半槽水,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塑料上,轻轻放入水中。
静止后观察。
磁铁一端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
一端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条形磁铁、牛皮纸条(宽3厘米、长8厘米)、棉线
1、将牛皮纸条对折成一纸套,用棉线把纸套吊起。
2、将条形磁铁插入纸套中,待磁铁稳定下来时,可以看到它指南北方向。
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指南北的性质。
磁铁N级指向北方,S级指向南方
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制作指南针实验人
1、通过制作指南针,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练习制作指南针。
大号或2号缝衣针、图钉、磁铁、泡沫塑料块、大瓷碗、水等。
1、用强磁铁的一个极,对着缝衣针沿同一方向摩擦二十多次。
2、用缝衣针接近大头针,观察能否吸引。
(能吸大头针,证明缝衣针有磁性。
3、利用小磁针可以指南北的性质通过悬吊法、顶针法、悬浮法等方法找出它的N极和S极。
(1)在一小张硬纸片的中心扎一孔,用打结的线穿过孔,再将纸片对折,从纸片的侧面插入磁化了的缝衣针,把纸片挂起来,调节缝衣针的位置,使它保持平衡,就成了悬吊指南针。
它静止后指南北方向。
(悬吊法)然后利用磁铁N极指北,S极指南的性质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2)在新的图钉尖上周心块泡沫塑料,在塑料泡沫上横向插入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调
节缝衣针保持平衡,将图钉倒放在一块玻璃上,缝衣端1止后指南北方向。
(顶针法)
(3)将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穿在一小块泡沫塑料上,放在有水的瓷碗里,缝衣针漂浮在水
面上,也是一个指南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
(悬浮法)
磁化了的缝衣针能吸铁,能指南北。
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还可以确定小磁针的
N极和S极。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学生实验报告单(演示)
磁极的相互作用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的两级同级相斥、异级相吸。
条形磁铁两块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条形磁铁两块,圆铅笔两支。
将条形磁铁甲架在两支铅笔上,用条形磁铁乙的两极分别接近条形磁铁甲的两极。
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当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N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2、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3、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N极(或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吸,条形磁铁甲向前进。
条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1、把两块蹄形磁铁平放在桌面上,使他们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相互接近,观察。
可发现:
当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就不容易使它们继续接近。
如果用力把这相同的两极推在一起,只要手一松,它们就会互相推开,这时两手可以明显的感到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力量。
2、把两块磁铁拉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将其中一块磁铁翻过来,使他们的N极与S极相对,
相距5~10厘米。
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互相接近,观察。
可以发现:
当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不用手推,它们的N极与S极便相互吸在一起。
当把他们分开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而且只要手一松,他们就又互相吸引在一起。
影子游戏
1.功过玩L玩、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引发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的热]
情,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口逻辑思维能力等。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弓I。
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手电筒、小玩具、白纸。
我们用手遮住等的光线,做出各种形状的手势投影在墙上,可以玩许多有趣的手影游戏。
影子的方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科学 三年级 下册 实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