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声区训练方法doc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9560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96KB
换声区训练方法docWord格式.docx
《换声区训练方法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声区训练方法doc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个声区的分法是将人声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
声区。
在此,我以三声区的划分为例。
我认为对声乐的学习就像是在堆金字塔,必须要把基础打好才可能达到顶点。
声乐的学习以发声训练为基础。
换声区训练属于发声训练的内容,发声训练又可分三个阶段:
①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气息、呼吸与中低声区的训练;
②中级阶段,能将中低声区的良好感受带到高声区;
③终极阶段,能够使声音从低声区至高声区都保持在流畅中的完美统一。
这是最终目标。
换声区的训练是处在中级阶段,也就是中低声区与高声区的过渡阶段。
因此,要想过好换声区这一关,首先就是要强调对中低声区的训练。
因此,可以看出三者是承接关系,即有了前者才会有后者,所以,千万不可盲目追求音高而放松对基础的训练。
2、端正心态
我认为学习者应该端正心态,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一问题。
我发现许多初学者由于难以解决换声区所出现的问题,就心浮气躁,不能沉下心来解决问题,甚至越学越糟。
初学者应当认识到这一难点是每个声乐学习者都会遇到的,并且通过认真的学习、科学的训练是能够解决好的。
二、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由于中低声区的训练是换声区训练的基础,因此,我打算先从中低声区的训练讲起。
中低声区上高音以前,必须有个正确的音型,如中低声区有问题就不要上高音,练坏了改起来就会很困难。
1、中低声区的训练
在中低声区的训练中,男声多用真声,女声中低声区就是真假混合声。
因此,女声高声区的区别不像男的那么大。
在进行中低声区训练时胸腔共鸣是用得比较多的,老师一般要求学生“放下来”唱。
“放下来”是指气息的松驰,喉头保持低位置充分发挥胸腔共鸣。
但切记胸腔共鸣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无论男女生在使用胸声共鸣时最好不要超过f2,如若不然将会给声音入头腔,发出高位置的声音制造障碍,会出现音高不准;
声音粗糙;
高音发不出;
高音失声;
声音沙哑;
声音抖而不稳。
中低声区要求达到声音浑厚、深沉、自然,给人以宽广的感觉。
2、进入换声区的训练
中低声区训练好之后,加入头腔共鸣也就进入高声区了。
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但做起来却是十分困难。
在此我用男声为例进行说明。
沈湘教授曾经在教学时讲过:
“男声问题不是到高音突然变假声,也不是用唱中声区的方法来唱高声区,而是到高音后在保持中声区音色的基础上又加上头腔共鸣,以头声为主,又不扔掉中声区音色才能作到声音的统一,这是男声遇到的问题。
”那么,要达到这一要求又该怎么办呢?
这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与自己的刻苦训练,练到能使发声器官在各种适当的位置上,都能均匀运动使声区能互相融洽配合。
男高音唱高音时,应以头腔、蝶腔共鸣为佳,而唱中声时,以用胸腔共鸣为佳。
我认为男声在唱到由中声区转入高声区时,以换声点开始加进假声,成为混声进入头腔,并且音越高假声的成份就越多,那么唱到b2、c3就会比较容易,因为是用混声唱的高音。
音越高越要少用真声,越要减少中声区的色彩,要甩掉胸
腔,甩掉胸腔是逐渐的甩,而不突然甩,全部用头腔共鸣。
在换声时切记不可用力或过于勉强,我们决不可将胸声区越界限而进入中声区,亦不可将中声区越界进入头声区,头声区向下移不要紧,而胸声区向上移则必须避免,否则,将引起不良后果。
要想使换声区转换得容易,就要保证用好呼吸,用深呼吸打开共鸣腔体,这是先决条件。
如果你卡着喉咙唱,该有几个“坎儿”就有几个,如果把需用的腔体都打开了,也就通了。
从上到下是通的就没有什么变化,但前提是把呼吸搞好,舒展开腔体,就是在吸气的状态上,打开腔体把喉器放稳,周围不需要用的肌肉千万不要用,越解放声门附近的肌肉,嗓子的肌肉越放松,越能运动自如。
嗓子是很灵的,嗓子的控制和调整更多来自耳朵,耳朵接受声音,反射到大脑,大脑发出指令进入各发声器官的调节,我们不妨在练声时,边练边活动肩部与颈部,这样有助于肌肉的放松。
什么是正确的发声方法呢?
发声与共鸣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是吻合的,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声门状态符合你的音高需要就能得到充分的共鸣声音。
唱上行音阶时,声音应该是稍微变暗一些。
实际是声音进入头腔,得到了头腔共鸣,反而从口中出来的声音,又尖又亮,自己容易听见,但这种声音往往是错误的。
声音进头腔振起的共鸣是由头的后上部反射到前面的声音,听似更明亮、靠前。
靠前的同时,嗓子是放松的而不是加劲的或挤的。
这种明亮、靠前是对的,如果光追求明亮、靠前,唱完后嗓子吊起来了,说不出话或声音嘶哑了,这种方法就不一定正确了。
我们在练声时,最好的方法是用轻微的声音练唱下行音阶,在进入换声区时,开始会感觉声音软弱,但只要坚持这样练下去,等机能成熟以后声音自会逐渐变强。
如何使声音进入头腔呢?
从中声区到高音换声时,如果男声不会唱高音,要进头腔有一个办法,就是加“U”音,这个“U”音不是发在嘴唇上,而是发在脸的后半部,这个后半部就是张开口发“U”音。
在一般的情况下张开口是发不出“U”音的,但如果你去感受张开口发“U”音的感觉,你会感觉到小舌附近有振动的感觉。
在说“U”时,小舌的后上方是有空间的,发声时吸着点唱把声音唱到这个空间里,并有呼吸的支持,这是进高声区头腔的办法,就会得到关闭。
这种声音比中声区的声音更立、音量更大。
有人用“U”音带进头腔,有人用“e”带进头腔,只要能得到好的高音,用什么元音都行。
进头腔应做到心理有数了解自己的嗓音特点,一般是在换声点前四个半音就做准备,如果在#f2换声,进高声区就要在d2、be2、e2、f2这四个半音有所准备,有准备进头声的倾向性。
有所准备就是让声音立起来,贴住后咽壁唱;
因为有所准备,到#f2自然就进头腔了,进头腔后的几个音(#f2、g2、ba2、a2)要特别注意,因为这几个音的双重性很强,切记一定要坚持用头声、切不可用胸声唱。
这样坚持对初学者是极好的,为以后唱b2、highc甚至是bd3、d3、be3都打下了好的基础。
不然顶多偶尔唱到a2就再也别想往上唱了。
男中音以be2为换声点,抒情男中音以e2为换声点,“大号”男中音和低的男中音以d2为换声点。
一般男低音以#c2为换声点。
如歌剧《魔笛》中的萨拉斯特洛和《后宫诱逃》中的奥斯密下边要唱到低的e、d,这么低的男低音也是从#c2前四个半音开始,在c2、bl、bb1、a1把声音立起准备进头腔,进了头腔后坚持三个音,然后就可以自如了。
其他的各声部都一样,只是换声点不同。
三、与换声训练密切相关的二种唱法
1、“关闭”唱法
男声在变换声区时,有几个音常常会变得“暗淡”,这时可用“关闭”唱法。
这是一种特殊、微妙而重要的“高位置”发声技术。
这一方法是解决换声区在过渡上的具体手段,它一直被国内外的声乐专家广泛采用,特别是在解决男高音的问题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英文称“关闭唱法”为“关闭位置”(closedposition)与“开朗位置”相对有时亦称“掩仰唱法”。
1836年,一位法国男高音吉尔伯?
都披雷首先学会这种唱法。
“关闭唱法”诞生于“阉人唱法”之后,因为比“阉人唱法”更为科学,更具男性的辉煌,也更加人道而被广泛采用,从而淘汰了“阉人唱法”。
它的诞生解决了正常男性的高音问题。
另外,它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男高音假声唱法的改良起到关键作用,使男性在声乐舞台上有了新的格局。
“关闭”被普遍认为是男声歌唱中向高声区音域发展的一个转换技术,因此,对于换声区的转换是极为关键的。
歌唱者不能在他所有的音域中,统统用一种唱法唱,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不管什么音全都打开来唱。
男高音可能在中低声区能够做到,但一旦到了中声区的边缘音进入高声区时,声音就会开始脱离气息,并且出现“吊”的感觉,如果继续用开放的声音往上唱将出现与声区脱轨,并因此而失去声音平衡能力。
歌唱者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弄得声嘶力竭。
这时若能正确利用“关闭”技巧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关闭唱法”主要是涉及头部各腔的掩抑微妙的关系,即是说如何能善于引导气息进入头部的共鸣腔,并借强力气压的支持而发出一种整体的铿锵有如钟鸣且兼具有魄力的,充满生气的动力音色。
“关闭”的位置可以按照寻找声区的方式去做。
但是,由于各人生理上的不同,这又是不能以硬性规定的,这要在良师的引导下,由歌者自己去体会发声与生理上的自我鉴别,而最终确定其位置。
我认为“关闭唱法”讲究两点:
一、讲究喉头的安放。
1840年,迪代和佩特雷在一篇关于声乐研究的报告中提醒了大家,只有下降的喉头,才能得到良好的关闭高音。
至此“关闭”这项技术有了较为正确的论释。
二、“关闭”也要讲究自然。
自然的“关闭”是生理机能(主要是发声器官)在受到指令后的主动调节。
有些初学者往往做不到自然的“关闭”总是人为的进行调节,这样感觉就会很不自然,给人感觉腔体不统一。
人为的“关闭”一般情况下是由于演唱者自己的心理障碍所造成的,好像到了某个音就非要去做那么一下,不然就上不去,这样反而使自己的声带在进入换声区后就产生紧、顶的不良反映。
这样的“关闭”不但对于换声区的解决无利,反而会人为造成换声障碍。
“关闭唱法”之所以可以解决换声问题,并确立高音状态,主要是遵循了科学的发声原则。
我的老师张兆南教授认为,当演唱者演唱高音时他的共鸣腔体是缩短了的,集中所有能力射入一点。
其主要技术要领是应用了一种拉紧、缩短、变薄、闭合声带的方法,并与声道直接关联的喉咽、口咽、鼻咽、会厌等器官积极地配合,采取近似憋住呼吸的感觉发声,由于声带缩短、变薄增强了呼吸的抗压力,音束焦点在共鸣腔变得尤为透亮,至此,产生出一种充满头声色彩的优质音响。
根据老师的关于“关闭”时
的发声生理现象,我总结为如下几种情况:
①喉结坚实地稳定在较低的位置。
②各咽腔充分扩展打开。
③会厌呈兴奋挺立状。
④声带被假声带紧紧包围,小舌与软腭提起。
⑤声带闭合度增强。
⑥声音延伸到喉头、咽壁并扰处,集中射入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共鸣通道。
歌唱家们对于“关闭唱法”向来都是十分重视的,今日的德国歌唱家尤为重视这一点。
我们可以注意到许多德国的艺术歌曲在表现作品的内容时特别讲究“关闭”的作用。
昔日的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他就能奇妙无比的运用“关闭唱法”,俄国优秀的男低音苏石林教授说:
“俄国歌唱家有一句话说如果我们不懂得高音运用关闭唱法,那无异于拿一把刀来割自己的喉咙”。
由此我们可认识到“关闭”唱法的重要。
2、关于“面罩唱法”
“面罩”理论最早起源于法国,随着歌唱技巧的不断发展,“面罩”唱法得到一些改进,特别是意大利声乐学派观念的介入,使这种唱法逐渐完善并立足歌坛,从此,学术圈里亦把“面罩”唱法列为建立“高位置”发声的一个典型唱技。
“面罩”在集中的前提下强调空间的作用,进入“面罩”感觉后,高频泛音增加,声音穿透力变强,声音色彩感强,由于讲究提笑肌状态,声音往往不会撑得很大。
“面罩唱法”我认为不应将它拿作方法来对待,而应看作我们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
如果将“面罩”作为方法看待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肌肉紧张。
有的人为了追求理想中的“面罩”感觉,有意识的把声音往前靠,但不知道哪儿吃劲得到了一些共鸣,像这样的共鸣是不正确的。
我认为要得到“面罩”应先把原有因素都调动起来,有了好的音色,必然有好的共鸣。
我感觉共鸣不只是面罩、眉心这点共鸣,而是整个头腔的后部,上部都有共鸣。
我认为好的声音都是“面罩”的,但“面罩”是结果不是手段,不能跟学生要“面罩”,而是要给他方法得到面罩。
如果不从整体去考虑,单要“面罩”的话,面罩出来有危险性,使你某些肌肉紧张,代替了以放松来得到共鸣。
凡是机械的、人为的、憋的、挤的都不对。
喉器稳定得到的共鸣其结果自然也是靠前的。
综上所述,换声训练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只要能达到声区统一的目的,那就是适合你的好方法。
声乐教学无固定方法都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熟话说得好“管它是黑猫、白猫,只要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有的老师只提呼吸,就训练出了很好的歌唱家,有的只谈位置,谈共鸣状态,也培养出了好的歌唱家。
他们都是从一点听全部,只是方法上的不同。
换声区的训练也是如此,像我前面讲到的几种方法,如“呼吸”换声的预备、“关闭”等这些都是一些帮助你达到目标的技巧。
至于如何应用,就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良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了。
毕竟是“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作者单位:
___)
责任编辑:
李佳?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区 训练 方法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