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教案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9093218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99
- 大小:124.73KB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教案学案.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教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教案学案.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教案学案
七年级下册
《当我死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
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 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三、 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
关于作者:
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
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
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
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 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
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2、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
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
死 在祖国 大括号 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安葬——安眠——安魂
黄河颂说课稿说教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课标建议: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一方面“情感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按文学史的观点,它还是一首“思想大于艺术,情感多于形象”的“广场诗歌”,所以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内容结构的条分缕析。
此外,它篇幅适中,语言铿锵有力,很适合朗读,又不至于一个课时只能读两、三遍。
在细致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决定选用“朗读课型”。
反观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不会读、不能读的现象十分普遍。
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直接要求之外,还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朗读”的闪光,朗读已经作为基础内化到语文的教与学之中,正如韩军老师所呼吁:
“美读吟诵,语文要回归‘诵读’之本。
”所以从学情出发,选择“朗读课型”也十分必要。
朗读课型是“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奠定了“反复朗读”的基础,也会提高学生朗读、品读的能力和水平。
确定课型之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
实现这个主要目标,建构在朗读基础上的三个小目标:
“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品析诗歌语言”就自然实现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教学难点:
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
说教法: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物激情,以情带读。
朗读指导法——小步轻迈,步步推进。
互动激趣法——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总之,是以物激情,进入情境,“小步轻迈,层层推进”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朗读训练,让同学们感受声韵,领会情感,理清思路,品味词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
说学法:
我会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预习,知识积累;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多种形式,训练朗读;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读《黄河颂》——文学中的黄河。
在课前我会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展示黄河景观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预先创设情境,上课后,以“文学中的黄河”为主题诗情导读: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
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深情朗读《黄河颂》——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
1、读得正确流利——积累生字生词
让我们一起迈出感受《黄河颂》的第一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老师的要求有两点:
第一,要求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第二,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不漏字,不加字。
在同学们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字生词、易读错的字词。
然后巡视课堂,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以后,我将以“读得正确流利”为要求,指导学生齐读一遍。
2、读得情感充沛——体会诗歌情感
齐读之后,我会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纠正个别读音,评价齐读效果,并顺势指出还没有很好地读出诗歌的情感。
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我会建议同学们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待同学们“情感体会”交流汇报结束之后,我简要而精当地进行点评。
并建议男女分读,女生优先,为什么要女生优先呢?
因为女生多婉约呀!
让她们先读容易暴露问题。
我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引读:
同学们,一会儿,你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脑海里想象老师描绘的情景,等老师说“开始”了,你们再睁开眼睛齐读。
我会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引读:
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晴想,你就是诗人光未然,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你正行军在黄河岸边,黄河呀,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岸边行军的八路军战士啊,他们唱着《太行山上》奔赴抗日的战场。
亲见了河山的雄奇壮丽,目睹了壮士的英勇抗敌,你豪情满怀、无限感慨,于是,你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开始……(语速需要放缓)
我先请男生来客观评价女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实现男生“主动请缨、群情激昂”的场面。
我再请女生来客观评价男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表达爱国情怀、风格豪迈的诗歌,要用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语调来读。
通过讨论交流、男女分读,相信能够达成了“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进行朗读”这个教学重点。
3、读得层次清晰——理清诗歌思路
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我将指导学生静心聆听名家朗诵《黄河颂》,这次不仅要求同学们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还要求他们听清诗歌的停顿。
在同学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时,我提出问题:
你听到了几次停顿?
请分析一下作这样停顿的理由,并建议可以从诗歌层次划分方面去考虑。
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才引进名家朗诵,一是为了巩固情感体会的成果;二是为了在教学重难点之间巧妙过渡,并相应降低“理清诗歌思路”的坡度和难度。
如果学生聆听之后感悟实在不多,我就只能引导学生思考:
“诗人有没有一上来就‘啊,黄河’,诗人是怎么写的?
怎么抒情的?
”在讨论结束“理清诗歌思路”的小目标达成之后,全班齐读第二遍,这次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
三、激情品读《黄河颂》——师生合作互动,品析诗歌语言
学生齐读以后,我巧卖关子,激发学生期待:
同学们读得很好,进步很大,看到你们的点滴进步,老师很高兴,也想朗读《黄河颂》,同学们看好不好?
据我的了解,学生肯定都会说好,但我还是不急,我要吊足他们的胃口,我会继续往下说:
不过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没有掌声或者掌声不热烈我都读不好?
我为什么这么做呢?
因为本班学生性格较安静,这样做也是因人制宜,从学情出发。
掌声一停,我就随着音乐深情朗读《黄河颂》,在朗读过程中,我将巧妙地错读、误读,把关键性雅词佳句交由学生发掘,把学生品析诗歌语言的过程转化成师生辩论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朗诵结束之后,我还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同学们,老师读得不错吧,那是字正腔圆,一字没错?
肯定会有学生举手质疑:
老师,你读错了,你把‘我站在高山之巅’读成‘我站在高山之上’了。
我就故意这样说:
这两个字差不多呀?
那你得让我明白我是怎么错的?
这样就能顺势引导学生注意“山巅”和“山上”的不同。
明确“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感受黄河的气势”。
如果想更深入一点,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
如果碰到学生这样说:
“老师,书上就这样写的?
”那我就只能踢皮球了: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上写的那也不一定都对呀!
你再考虑考虑?
”这样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
又例如:
我把“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句顺序颠倒来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黄河”时视角的变换,先读再评,品后再读,品出黄河的雄浑,读出黄河的气势。
此外,在《黄河颂》一诗中还有比喻的妙用,反复的抒情,我将做重点进行品读。
如果在我错读误读的过程中,学生炸锅了,起哄了。
我会随机应变,或学生指出一处我们就品读一处;或交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
但依我对学生的了解,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但“有备无患”最好!
在总结环节我会指出:
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生动、传神,所以千百年诗人们都很讲究“炼字”、“炼句”。
对这样的雅词佳句,我们要仔细品,用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品词后的感悟,伴随着音乐,我们师生一起,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第三次齐读《黄河颂》。
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小目标达成以后,我的整个教学目标就全部实现了。
四、闲情联读《黄河颂》——丰富知识积累,提升朗读能力
我会这样激发学生:
如前所述,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
老师甚至认为不颂黄河非好汉。
请大家将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篇朗读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看谁读得好,读得多。
(这是纵向拓展)在作业布置时,建议学生自主朗读课外读本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并和课文进行比较。
(这是横向拓展)设计这个环节,我考虑有两点:
文艺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中国古代文人就有“饮酒作诗对对子”的传统。
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闲适的,愉悦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对精短诗文来说,联读也能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说板书设计和效果评价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这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以线带面,层层推进,首尾呼应,互动充分,思考深入,但需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品读《黄河颂》环节,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如果预设不够,学生急于讲错误,而思考不多,品读不够,就会流于形式,过于肤浅,表面热闹而已!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关键处处理:
1.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师:
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
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
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播放《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
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
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
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
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4.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流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
附:
在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
“敌人”就是长江。
怎么“母亲河”是“敌人”?
你或许要问。
她曾安静地流淌着。
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
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
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
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
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北师大版《一条大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过程与方法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
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
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
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
主要作品:
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字、词学习。
1、生字:
铆(mào) 偌(ruò )大 蓦(mò )地
简陋(lòu ) 浸淫(jìn )(yín )
2、生词:
缠绵:
婉转动人。
惬意:
满意;称心;舒服。
戛然: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荡气回肠: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潸然:
流泪的样子。
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
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
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文章怎样划分层次?
(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
)
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
1、概括段意:
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
2、理解、讨论:
①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
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②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
(言之成理即可)。
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
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
④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
⑤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
(对比。
如:
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
“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
七、学习第二部分。
1、段意:
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
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
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
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
(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
八、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
1、技法应用:
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
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
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径 观众 我的感受
初听——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醉 太美、太有韵致
再听——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 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我的祖国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我的祖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懂得独唱与合唱的区别。
重点:
在于欣赏好《我的祖国》熟记旋律,回简要地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B两段的对比。
难点:
学唱歌曲的A部分,(注意:
情绪,力度,速度)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听《我的祖国》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
二、教材分析《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是一首合唱曲。
由教师介绍“抗美援朝”。
三、欣赏歌曲3、听歌曲的录音,想“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讨论:
歌曲可以分几部分?
5、两部分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
6、第一部分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部分为什么和第一部分有所不同?
7、试着让学生唱一唱,以加以体会。
8、讨论:
这首歌曲你听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处理成独唱加合唱,独唱表达了什么?
合唱又起什么作用?
9、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速度、情绪、不同的力度演唱。
10、让学生仔细辩味各段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在里面?
11、边唱边想“歌词和旋律的结合,如果把第一部分的旋律的情绪结合第二部分的歌词行吗?
12、第一部分是在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部分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自豪感。
四、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根据用赞美的情感和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
分领唱和合唱。
五、你欣赏了这首《我的祖国》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板书设计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第一部分:
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 热爱
第二部分:
赞美祖国的强大 自豪
课后小结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
女。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
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
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
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
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
”)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
故事的结局。
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
揭示寓意:
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年级 语文 下册 说课稿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