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08864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9.48KB
土壤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土壤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粉(砂)粒
0.2-0.002
粘粒
<
0.002
土壤质地:
根据粗细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的不同的比例,这种大小不同土粒的比例组合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叫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壤土粘土
砂质土肥力特征:
(从水肥气热根系来回答)
(1)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2)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3)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4)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5)松散易耕
粘质土肥力特征:
(1)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2)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
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3)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4)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5)耕性差,粘着难耕
壤质土类肥力特征: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不同质地土壤的改良方法:
1客土法2.施有机肥,种绿肥3.耕翻法4.引洪放淤,引洪漫砂。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绿色植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根系等;
(2)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
(3)人为施用的有机肥料。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此处为总体内容,注意黑体字)
(1)矿质化过程
就是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H2O、NH3),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A.含碳有机物质的转化
(a)(C6H10O5)n+nH2O→nC6H12O6
nC6H12O6+6O2___6CO2+6H20+热量
(b)通气不好的情况下
C6H12O6——CH3CH2CH2COOH+2H2+2CO2+热量
4H2+CO2______CH4+2H2O
B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转化
(a)水解作用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b)氨化作用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
(c)硝化作用 2NH2+3O22HNO2+2H2O+热量
2HNO2+O22HNO3+热量
(d)反硝化作用C6H12O6+24KNO3—反硝化细菌作用——24KHCO3+6CO2+12N2↑+18H2O
C含鳞硫有机物质的转化
核蛋白质——磷酸—— 磷酸盐
蛋白质——硫氨基酸—— H2S
(2)腐殖化过程
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第一阶段:
有机残体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其中一部分彻底矿化,最终生成CO2、H2O、NH3、H2S等无机化合物。
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
第二阶段:
上述土壤腐殖质的组成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缩合形成腐殖质的基本单元。
先是多元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原始腐殖质。
3腐殖质的性质
A腐殖质分子结构和分子量
B腐殖质的元素成分
主要是C、H、O、N、P、S、Ca等。
腐殖质含碳量约为56%—60%,平均为58%。
C电性
腐殖质带有电荷,并且是两性胶体,在通常情况下,它所带的电荷是负的.
D腐殖质的凝聚
E溶解性
F吸水性G稳定性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如何调节提高土壤的有机质(简答或者问答)
A直接作用
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改善土壤物理状况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刺激植物生理活动,促进其生长
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B间接作用
减少或延缓土壤污染
加速土壤物质转化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的有益作用
调节:
1、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
2、保留树木凋落物
3秸秆还田
名词解释:
1、土壤孔性:
包括空隙的数量、大小及其比例,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
2、土壤孔隙度:
在自然状况下,单位容积的土壤中空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的孔隙度。
3、土壤的空隙比:
土壤空隙的数量也可以用空隙比来表示,即土壤中空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其值大于一或稍大于1为好。
空隙比=空隙容积/土壤容积。
4、总孔度:
所有空隙体积总和占整个土壤空隙的比例。
土壤总孔度(%)=孔隙体积/土壤体积×
100
5、
6、土壤容重:
指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重量,单位以克/平方厘米或吨/平方米表示。
7、当量孔径:
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直径称为当量孔径。
茹林公式:
d=3/T,式中d为空隙的当量空隙,mm;
T为土壤水吸力,kpa或mbar。
8、土壤的结构性:
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9、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当土壤收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显示出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称为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包括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等。
10、
11、土壤的黏结性:
土壤间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也是耕作时产生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土壤黏着性:
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13、土壤可塑性:
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造行,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存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14、土壤耕性:
指土壤在耕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能的综合表现。
15、土壤孔度分级
16、土壤宜耕期:
是指土壤含水量适宜进行耕作的时段范围,在宜耕期内,耕作消耗的能量最少,团粒化效果最好。
填空题:
1.、土壤空隙的数量用孔隙度或空隙比表示。
2.、土壤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粒密度)×
100%,一般土壤孔隙度在30%——60%之间,多数植物生长适宜的土壤孔隙度为50%——60%。
3、土壤的空隙比=孔隙度/﹙1-孔隙度﹚。
根据多数植物生长表现来看,土壤空隙比为1或稍大于1为好。
4、土壤比重是土壤密度和水的密度﹙4℃时﹚之比。
5、土粒密度是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烘干质量,单位为g/cm²
或t/cm²
。
6、影响土壤密度的因素是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7、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是土壤质地、结构、松紧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有关。
⒏质地黏重土壤容重土壤容重小,矿质营养大。
9、同一质地的土壤,愈疏松孔隙度愈高,而容重小。
⒑当量孔径与水吸力的关系为:
d=3∕T,从公式可以看出,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呈反比,空隙越小,土壤水吸力越大。
⒒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构。
⒓通常土壤的孔隙度为50﹪—60﹪,壤土为45%—52﹪,中砂土和细沙土为40﹪—45﹪,粗砂土为33﹪—35﹪。
⒔土壤结构性主要通过土壤结构体的空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两方面来评价,其核心问题是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⒕团粒结构体是改进土壤固、液、气三相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团粒结构体的土壤中水、肥、气比较相互协调,称为土壤肥力调节器。
⒖土壤黏结性与黏着性的强弱;
分别用单位面积上的粘结力(g∕cm²
﹚和黏着力﹙g/cm²
﹚表示。
⒗影响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土壤活性表面和土壤含水量。
土壤质地越细,黏粒含量越多,可塑性越强。
问答题
一、土壤孔度分级:
1、当量孔径:
与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隙直径称为当量孔径。
d=3/h,d为孔隙直径(毫米)。
h为水吸力,可理解为土壤对水的吸力。
2、孔度分级:
按照当量孔径大小及其作用可分三类:
(1)非活性孔隙,又称无效孔隙,孔径<
0.002mm,水分水吸力h=3/0.002=1500kPa,土壤对水的吸力很强,水分对植物基本无效。
(2)毛管孔隙:
孔径:
0.02—0.002mm。
水分水吸力在h=3/0.01=150kPa至h=3/0.002=1500kPa之间,对植物是有效的,而且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都可在其中生长和活动。
3)通气孔隙:
孔径>0.02mm,水吸力<
150kPa,透水通气,供水时间短,通常有空气存在其中,同时植物根毛、根系和微生物均可在通气孔隙中活动。
二、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一)内因
土壤有机质
土壤结构性
土粒的排列方式
(二)外因
降雨、施肥、灌溉、耕作
三、土壤结构体的发生
第一阶段是土粒在自身的粘结、凝聚或和外物胶结作用下粘聚形成致密土体或次生复粒
第二阶段是团聚体(aggregate)进一步粘结形成结构体或致密土体。
1、土粒粘聚
(1)阳离子凝聚作用
土壤胶粒通常带有负电荷,带负电荷的土壤胶粒在阳离子作用下,发生相互凝聚。
a、高价离子凝聚能力大于低价离子;
b、水化半径大的离子凝聚能力弱,反之则较强。
(2)水膜(waterfilm)的粘结作用
土粒在水膜的作用下,在土粒接触处形成弯月面,由于弯月面内侧的负压,把相邻的土粒团聚在一起,形成土团。
(3)胶结作用
a、简单的无机胶体b、粘粒c、有机质(4)土壤动物
2、土壤结构的成型
(1)生物作用土壤中的蚯蚓、昆虫、蚁类等,对土壤结构形成均有一定作用。
(2)干湿交替作用蒙脱石类的膨胀收缩性强,而水云母
类和高岭石类的膨胀收缩性则较弱。
(3)冻融交替作用(水分结冰时体积膨胀增大约9%,对周围的土体产生压力而使土壤崩裂。
4)土壤耕作通过合理耕作,在机械压力作用下,土体破碎形成结构。
同时耕作使土肥相融、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
六、、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七、团粒的多级孔性
1、大小孔隙兼备,保水、透水、透气性好
2、协调解决水气矛盾;
3、保肥、供肥协调;
4、温度调节功能;
5、良好的耕层构造,宜于耕作;
八、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培育
1、大量施用有机肥、生物肥;
2、种植绿肥牧草、实行合理轮作;
3、科学合理地农田管理;
4、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九、土壤结构性的改善
(1)合理耕作与灌溉
(2)改良土壤质地和增施有机肥料
(3)种植绿肥和牧草,合理轮作
(4)改良土壤酸碱土
(5)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例如:
石灰、石膏、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十、土壤耕性的影响因素
(一)直接因素: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能是影响土壤耕作的直接因素
(二)间接因素:
1.、土壤质地:
黏质土的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都强,因此耕作阻力大,宜耕期短,耕作质量差,砂性土则相反,壤质土的情况要比黏土好得多。
2、壤土结构:
团粒结构多的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都较低,可塑性也减弱,故疏松易耕,耕作质量好,易耕期长。
3、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特别是土壤腐殖质可以降低土壤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同时提高土壤的上塑性和下塑性,从而扩大土壤宜耕含水范围。
4、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通过影响土壤黏结性、黏着性而影响土壤耕性。
十一、判断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
1、耕作难易:
即土壤在耕作时产生的阻力大小
2、耕作质量好坏:
即土壤在耕作后表现的状况
3、宜耕期的长短:
即土壤适于耕作的时间长短,也可以说是耕作对土壤水分状况要求的严格程度
十二、土壤耕性的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
2、客土
3、合理灌排,适时耕作
4、土壤少耕法或免耕法
十三、实行少耕法和免耕法的优点
1保持土壤水分
2、改善表土的结构状况
3防治土壤侵蚀
4防止土壤板结
1,节约燃料和时间土壤水分的类型:
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2,萎蔫系数:
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3,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4,土面蒸发:
土壤中的水分以水汽的形式扩散到大气的现象
5,质量含水量(水重)=土壤水质量(g)
干土质量(g)
=湿土质量(g)—干土质量(g)×
100%
6,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
100%
田间持水量
6,土壤水来源:
降水,灌水,上行水
7,土壤水损失:
土面蒸发,叶面蒸腾,管层截留,地表径流,下渗水
8,如何调节土壤水分?
(水的调控措施)
耕作措施:
深耕,中耕,镇压等
地面覆盖,薄膜覆盖,秸秆覆盖
灌溉措施:
喷灌,滴灌,渗灌
生物节水
化学保墒增温剂
土壤空气的组成及特点:
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通常比大气高数倍至数十倍。
原因:
(1)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2)植物根系呼吸(3)土壤中的碳酸盐与无机盐或有机酸作用。
2、土壤空气中的02浓度低于大气。
(1)土壤微生物消耗氧气
(2)植物根系呼吸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
4、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浓度高于大气。
原因;
通气不良时,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CH4.H2S.NH3.H2等还原性气体。
5、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土壤空气如何进行更新?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换机制对流和扩散
1、对流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驱动气体的整体流动。
如气体、温度、降水、灌溉、耕作、镇压及土壤表面的风力等,都可引起土壤空气与大气产生对流,促使土壤空气的整体更新。
(1)当大气压去升高时,大气可进入土壤孔隙。
大气压下降时,通气空气进入大气。
(2)土温升高时,通气空气受热膨胀进入近地面大气,反之大气则下层,通过土壤孔隙进入土壤,形成冷热对流,使土壤空气得以更新。
(3)降水或灌溉时,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空气排出土体。
反之,土壤水渗漏和蒸发,大气乘虚而进入土壤孔隙,导土壤空气与大气对流。
2、扩散指气体分子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移动。
土壤空气中CO2的浓度高于大气,O2浓度低于大气,在分压梯度的驱动下,使CO2不断从土壤中向大气扩散,O2不断从向大气扩散。
使得土壤空气不断进行更新。
土壤空气对植物的影响:
(1)影响种子萌发
(2)影响根系发育
(3)影响根系吸收功能
(4)影响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状况
(5)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如何调节土壤通气?
土壤通气性主要取决于通气孔隙数量的多少,因此,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是调节土壤通气性的基本措施。
(1)从调节土壤质地入手改善土壤孔隙状况。
对旱作土壤,正常的通气孔隙度保持在10%以上,砂土、砂壤土、轻壤土容易保证这一要求,但中壤土、重壤土、粘土同学孔隙往往偏低,因此,对这类土壤应在控制其土壤水的前提下进行质地调节。
(2)土壤中的团粒结构表现孔隙良好,因此,合理施用有机肥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也是改良土壤透气性的基本途径。
此外,如中耕松土、深耙勤锄、打破土表结壳等也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性。
土壤热容量:
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1。
C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热量的基本来源:
太阳辐射能,生物热,地球内热
1、第六章
1有机胶体的种类
(1)无机胶体
(2)有机胶体
(3)有机无机复合体
2、土壤胶体的性质:
(1)吸附性
(2)带电性
(3)凝聚性和分散性
3、永久电荷:
同晶置换发生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的影响(名词解释)
可变电荷:
从介质中吸附离子或向介质中释放质子产生的电荷,会随介质和电解质浓度变化而变化(名词解释)
4、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进行了相互交换(名词解释)
5、影响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因素:
(6)胶体类型
(7)质地
(8)土壤酸碱度
6、盐基饱和度:
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类型:
(1)致酸离子
(2)盐基离子
盐基饱和度>
80%为肥沃土壤;
盐基饱和度50%-80%土壤为肥力中等土壤;
盐基饱和度<
50%土壤肥力较低
7、活性酸:
指与土壤固相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潜性酸:
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这些离子呈吸附态时不显示酸性,只有当它们转移到溶液中,变成溶液中的H+时,才会是酸性。
8、碱化度(ESP):
指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对土壤养分:
影响土壤养分的释放、固定和迁移等
(2)对植物:
不同植物适宜生长的pH值不同,大多数以pH6.0-7.5为宜
(3)对微生物:
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机质的分解和矿物质的溶解与沉淀有重要的影响
10、土壤的还原电位Eh
第七章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一、土壤的形成
1、土壤的形成因素:
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母质因素、人为因素
2、盐化、脱盐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的过程。
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盐化层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渍土中可溶性盐在降水、人为因素等作用下降低或排出土体或迁移到下层的过程。
3、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结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4、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铝化过程。
如红壤形成中具有此成土过程。
二、土壤分类
1、土壤分类原则:
发生学原则、统一性原则、规程化原则
2、我国土壤分类体系
1)土纲: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反映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的差异,是土壤重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的共性的归纳和概括。
2)亚纲:
是在同一土纲中,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和岩性及盐碱的重大差异来划分。
3)土类:
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
它是在一定的自然或人为条件下独特的成土过程及其相适应的土壤属性的一群土壤。
每一类土壤均要求:
1.具有一定的特征土层或其组合2.具有一定的生态条件和地理分布区域3.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物质迁移的地球化学规律4.具有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
4)亚类:
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细分,反映主导成土过程以外其他附加的成土过程。
5)土属:
为中级分类单元。
主要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岩性及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
6)土种:
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
它处于一定的景观部位,是具有相似土体构型的一群土壤。
同一土种要求:
1.景观特征、地形部位、水热条件相同;
2.母质类型相同;
3.土体构型一致;
4.生产性和生产潜力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7)变种:
是土种的辅助分类单元,是根据土种范围内由于耕层或表层性状的差异进行划分,如根据表层耕性、质地、有机质质量分数和耕层厚度等进行划分。
3、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1)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如我国东部沿海区由北向南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砖红壤。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在广域土壤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受中小地形、水文地质、母质、人类活动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在广域土壤基础上分布着中域土壤和微域土壤,表现出土壤分布的中域规律和微域规律。
3、福建土地的特点:
酸、瘦、粘
第八章
肥沃土壤的特征:
1.深厚的耕作层
2.良好的土体构造:
团粒结构体,易耕作,疏松,质好
3.保肥供肥性能好
4.协调的水、气、热状态
5.耕作性好
6.矿质养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含量高
7.植物根系呼吸作用强,吸收养分多
如何培育而产生肥沃土壤?
1.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如水利工程)
2.利用生物改土(如植被造林)
(种植绿肥)
3.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4.增肥改土
5.耕作改土
6.客土改土
土壤退化的原因:
7.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等
8.水土流失
9.重金属污染、土地富营养化
10.土地盐碱化,泥石流
11.土地不合理开发、沙漠化
12.农药化肥施用过多(影响大量有益微生物)
13.工业占地城镇化建设
第九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6、1、根部对养分的吸收部位:
土壤——根表——根内——地上部
2、土壤中养分的迁移:
1)截获:
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2)质流:
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
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导致土壤溶液中的溶质(养分)
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3)扩散:
引起土体养分通过自由热运动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
迁移而到达根表,这种养分的迁移方式叫养分的扩散
作用。
10、共质体途径:
靠胞间连丝把养分从一个细胞转运到相邻的细胞中,借助细胞原生质的流动看,带动养分的运输,最后向中柱转运。
11、质外体途径:
是指水或某些小分子在植物根部横向传导至木质部的过程中,通过细胞之间的空隙或者细胞壁而传递。
5、主动吸收: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可以跨浓度梯度运输。
被动吸收:
有滤过、渗透、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除易化扩散外都不需要载体,但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即靠渗透压来运输,但都不消耗能量。
二、1、叶片对养分的吸收:
对气态养分的吸收(角质膜细胞间隙或气孔);
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2、叶部营养吸收的特点:
1)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效率,2)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3)叶部喷施可以防止在土壤中固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