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85381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2.88KB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
观察边有什么特点?
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举例:
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
(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
三边有什么特点?
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
(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
怎么变才能围成?
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
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
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
讨论一下。
交流: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
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
用一个词来说:
细细的、尖尖的。
。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
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
(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
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4、总结。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一)
知识与技能:
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
25=100(人)
25×
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
a×
b=b×
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
5)×
225×
(5×
2)
=125×
2=10×
25
=250(桶)=250(桶)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
b)×
c=a×
(b×
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
c+b×
c
(b+c)=a×
b+a×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
85×
17=78×
(_____×
______)
81×
(43×
32)=(_____×
______)×
32
(28+25)×
4=×
4+×
4
15×
24+12×
15=×
(+)
6×
47+6×
53=×
(13+)×
10=×
10+7×
2.判断对错。
(1)39×
22-39×
2=39×
22-2()
(2)39×
(22-2)()
(3)39×
28+39×
72=39×
28+72()
(4)39×
(28+72)()
(5)39×
12=39×
(12-2)()
(6)39×
(10+2)()
板书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二)
知识目标:
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
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
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
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
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另外一种方法呢?
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
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
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
为什么?
(50+60)×
3=50×
3+60×
3
(75+68)×
5=75×
5+68×
5
(80+65)×
6=80×
6+65×
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
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
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
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
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
☆+○×
☆
(甲+乙)×
丙=甲×
丙+乙×
丙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
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
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
441×
(3+27)
3×
(21+6)7×
5+8
41×
3+41×
273×
21+3×
7×
(5+8)8×
4+13×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
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
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
3=□×
□○□×
□
10×
25+4×
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
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
(3)小结:
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
“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
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
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树林医生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森林中谁是大树的医生吗?
2.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想:
在这个问题里,是谁和谁在比多少?
喜鹊和黄鹂究竟谁捉的虫子多?
谁捉的虫子少?
多的比少的多了多少?
这三个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2.操作:
先把一张纸条贴在黑板上,说明这是黄鹂的只数146只,再问:
喜鹊的纸条要比着黄鹂的怎么样?
说明还要长,因为多38只虫子。
146只
黄鹂
多38只
喜鹊
┞有?
只
3.在纸条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列式:
146+38=184(只)
汇报算法。
多的=少的.+相差的。
4.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引导学生用纸条摆一摆。
少12只
啄木鸟
┟有?
只┨
问:
在这里为什么要少一块呢?
从而发现:
求啄木鸟的只数就是从146里面去掉12,列式:
14612=134(只)
少的=多的相差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
做这道题时,可以让学生借助纸条图摆一摆,弄清题目数量关系,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正确解答。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问并解答,若有困难,就建议学生使用纸条图来帮助。
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认识分数》教案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
在那册教材里,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计算。
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
二是应用对分数的理解,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
这两个内容,前者是重点、是基础,后者为前者服务。
全单元内容分成四段安排,编写了四道例题、三次“想一想”(“试一试”)、四次“想想做做”和一个练习,还有两道思考题和一篇“你知道吗”。
1.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
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就不那么容易了。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猴,每只猴分得其中的一份,例题从情境图到集合图,始终把4个桃显示成一个整体,其中的一份是这盘桃的1/4。
“想一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猴,在集合图的帮助下,让学生说出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2。
通过例题和“想一想”的教学,学生能初步体会到这一盘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一。
在教学例题的时候,语言要准确、精炼、富有节奏,让学生结合图听明白这些话。
要讲清“这盘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分得这样的一份”,“一份是这盘桃的1/4”。
“想想做做”围绕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设计,内容分成两部分。
第1、2题是一部分,看图写出几分之一。
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有层次的,从实物组成的整体到几何体组成的整体是一次发展,从一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到若干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又是一次发展。
第3、4题是另一部分,用图或实物表达自己认识的几分之一。
如8个萝卜的1/2是把这8个萝卜平均分成2份,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又如12根小棒的1/3应该把这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一份。
在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时,都要让学生认真地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涂、这样拿。
2.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这部分内容是应用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教材的.主要意图。
例题是盘里有4个桃,一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4,可以分到几个桃?
从“这盘桃的1/4”可以想到就是把这盘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通过分实物能得到结果,通过4divide;
4也能算出得数。
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充分说说“什么是这盘桃的1/4”,只要把分数的意义激活了,问题就容易解决。
教材希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除法计算。
“试一试”让学生求这盘桃的1/2是多少个,仍然要求学生通过操作和计算解决问题。
通过例题和试一试,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求4个桃的1/4或1/2是几个桃,都是平均分,所以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想想做做”的前四题也可分成两部分。
第1、2题先动手分一分,体会平均分,再列式计算。
第3、4题利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还应该注意到,第1、3题各有两小题,组成整体的物体与个数都是相同的,12个草莓的1/3与1/4的个数是不同的,16个大字的1/2与1/4的个数也是不同的,教材在这两题里设计了可以比较的内容。
第2、4题都是求整体的1/2或1/3是几个,由于整体里物体的个数不同,相应的几分之一的个数就不相同,这些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
3.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
在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基础上,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就容易了。
例题仍然用教学几分之一时的情境,突出“3个1/4就是3/4”,既清楚地展示了3/4的内涵,又体现了渗透分数单位及分数组成的意图。
“想一想”里,先根据题意在集合图中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并在其中的3份上加了红色,学生看图说出涂红色的萝卜是萝卜总数的3/5并不难。
为了促使学生再次体会分数的意义,要让他们说一说: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3只兔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想想做做”中的前半部分和教学几分之一时有相似的安排。
第7题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小段,其中的一小段或几小段都可以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
这道题为下面第8~10题的教学以及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的知识提供了比较简捷形象的操作方法。
第8~10题教学把几厘米写成十分之几分米、几分米写成十分之几米、几角写成十分之几元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以后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
教学这些题的关键是突破1厘米=1/10分米、1分米=1/10米、1角=1/10元这三个难点。
可以利用直尺和钱币实物,也可以利用第7题那样的线段图,抓住分米与厘米、米与分米、元与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如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元或1米,把这条线段分成10等份之后,其中的一份是1角或1分米,也是1/10元或1/10米,难点就被解决了。
从第8、9题到第10题是一步提高,第10题将直接为教学小数服务。
4.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已经会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基础上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关键在于突出对分数几分之几的理解。
12个蘑菇的3/4是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后其中的3份,无论是操作实物还是列式计算都要先把12平均分成4份(即12divide;
4=3),再求这样的3份是多少(即3times;
3=9)。
教学时,不能只注重列式计算,要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体会算法。
也不能过分追求抽象的理性分析,要联系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算法。
“想想做做”第1、2题都要求先“分”再“算”,分的时候思考比较具体形象,算的思路比较抽象。
先“分”后“算”能突出思考过程,再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第3、4题虽然只要求算,仍应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题中的数量关系,从分析分数的具体含义入手,组织推理,并给学生充分交流思考的机会。
练习七整理了本单元教学的内容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1、2题把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全面体会分数的意义。
第5题学生对折后可以说说能知道哪些分数,并发现规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角形三边关系 小学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三角形 三边 关系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