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82690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97KB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了这两个字,争论了整整6年。
最后确定下来的官方说法是“请帮手带学徒”,而且帮手学徒的人数不能超过8个,后来将员工超过8个的叫做私营企业,起因就是从这儿来的。
尽管如此,到了1986年,国家对超过8个员工的私营企业的态度,还是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
1988年第二次修宪,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当时全国的私营企业已达8万多家。
1989年到1992年,就在小平南巡讲话之前,中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这一时期处在曲折徘徊的阶段。
当时的民营经济还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对它就能产生致命的影响。
1992年到1997年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直到十五大之后,民营经济才与中国经济真正融为一体,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从体制外放进了体制内,不再是异己,现在成了自家人。
从2000年到今天,是一个对民营经济承认与肯定的过程。
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说法。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讲话中,第一次把民营企业家,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民营企业家加入中国共产党铺平了道路。
在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中特别讲到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由此可以看到国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肯定与支持。
二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国家对于民营经济的支持和肯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民营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在多方面的促进与发展: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济补偿”,支付了一定的改革成本。
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兴起了。
它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不要国家一分钱而为国家提供了可观的财税收入,从而分散了国家的征税对象,减少了国有企业的税赋。
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经济补偿”,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我们不依靠任何外援,而完全依靠自己经济中新成长起来的经济成份所提供的新增国民收入,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避免社会动荡,实现旧体制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
第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稳定了社会环境。
当前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为7000多万,从事个体经营的有5000多万,三资、私营企业4000多万,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已超过国有企业。
199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5万人,其中民营企业就业的近300万人,超过了国有经济新增就业人数。
第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市场环境,强化了市场竞争。
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依靠自身的高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强化了市场竞争,有力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全面提高,从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同时也正是多元化经济主体的出现,形成了多种经济互相竞争的局面,迫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深化改革,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第四,盘活了存量资产,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民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既具有资金实力,又具备管理知识的新型企业与企业家,使得产权交易主体增多、水平提高,为盘活国有集体的存量资产增加了一个有效通道。
民营企业购买、兼并亏损和破产的国有中小企业,使国有集体资产变现,减少了国有集体资产在闲置状态下的流失。
二、民营经济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促进:
第一、民营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主要支柱。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存量有限,国有资本对西部的投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并且国有经济也无法涵盖所有的经济领域和新兴产业,必须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协调发展,才能较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许多生产领域、服务行业和新兴行业适合民营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持,因此民营经济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
第二、民营经济能充分、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西部开发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西部的经济潜力。
由于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主体明确,自担风险,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致力于采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民营企业组织简单、机制灵活,使它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资本增值能力。
民营经济分布广泛,遍布各城乡、各产业、各地区,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
第三、民营经济可吸纳西部大量的新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
在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约占50%以上,而第三产业是容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再加上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它可消化吸引大批下岗人员和新就业人口。
在1997—1999年间新就业的2200万人口中几乎完全是由民营经济吸收的。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可以提高西部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
另一方面亦可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给予倾斜;
优先在西部地区创新融资工具包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
第四、民营经济是西部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投资的重要依托。
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而全”造成的低效率,国有企业破除“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需要依托各类专业化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要依赖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追加国有资本投资要依托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专业化、低成本、高质量、可灵活应变的生产组织体制,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实现互盈。
第五、民营经济是西部地区技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运用新技术、发展新技术的载体是掌握了技术的人。
一方面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创业者与高回报和高风险的紧密关联,能最充分地调动新技术创业者的热情和聪明才智。
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必然不断推进新技术西移,优化新技术企业者投资的环境。
由此可见,发展民营经济是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久的将来,民营经济必然成为西部地区技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第六、民营经济是培育西部企业家队伍的基本途径。
民营经济是企业家成长的肥田沃土,从民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来看,许多优秀企业家都是在民营经济中成长起来的。
民营经济既是企业家成长的摇篮,也是企业家施展才能的舞台。
产品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竞争,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除了缺乏资金、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缺乏。
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培育出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企业家,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民营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个体私营经济到农村和农业领域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低效是与农业结构的低效性联系在一起的。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一批有头脑、有才干、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来实施,需要一批龙头企业来带动。
第二、民营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产业的界限,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对优化城乡结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并没有获得国家的任何财政投资,而是完全依靠民间的力量得以飞速发展,不但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出口创汇的38%,工业增加值的47%,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民营企业。
第三、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当前农村一些地方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主要经济项目还没有跳出“稻谷+稻草”的圈。
经营项目比较单一,非农经济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民营经济参与农业开发,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入世后的安全:
尽管经济安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一般认为,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主权、经济发展、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外国或国际等外在力量损害或侵犯的一种状态。
它包括以下层次:
第一,一国可以自己选择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因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改变;
第二,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供给获得有效保障;
第三,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有免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等。
经济安全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主体,其外延不一致,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安全的内容还包括一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市场和投资等商业利益不受威胁或损害,因而经济安全与其外交密不可分;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维护经济安全,归根到底是通过一国政府保护国家对经济关键和中枢部门的控制力,通过使本国经济能够获得一定发展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体现出来的,因而其经济安全更多的是内政问题,而不是外交问题。
那么,内政问题就得用处理内政的手段来解决。
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维护经济安全的核心是制定和实施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目标和建立起灵敏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防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综合国力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这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
对于发展中转轨型国家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往往涉及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这两方面结构调整的很大任务可以归结为对国有经济的改造,因为对国有经济的改造其实就是关于国有经济从一些产业退出,而进驻更高级别产业的过程。
由此,在发展中转轨型国家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而为国有经济改革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是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目标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从国内来看,中国加入WTO后,将全面地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处于全球生产链条上的某个特定位置。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也将由于各地比较优势的客观现实,而必然存在一个产业的梯度配置问题。
由于入世后,需要优势产业的竞争力的发挥,同时也需要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以便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多的利益,东部沿海地区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产业结构,而其原来的产业结构必然面临转移;
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落后产业时,中西部地区必须按本身的实际情况尽快接转来自东部的淘汰产业。
这条规律,已是许多人的共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转移与接收,从我国过去一段历史,习惯于由政府出面计划国企安排来完成,现在则是行不通了的。
如今的转移与接收必须极大发挥民营经济的力量和作用。
其原因是:
一、国企现状普遍不支;
二、民营企业已有长足发展;
三、许多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后已不再是构成国民经济命脉的了,不需要保持国企特点,民营的方式非常灵活,足以胜任。
民营经济在多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如何使民营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成了急需解决得问题。
三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
民营企业自神发展的制约:
第一、体制上的制约。
一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
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由于多种因素难以界定(如有的出钱、有的出力、有的出技术等),家庭成员或合伙人之间一般很难以正式书面的形式对企业产权进行划分界定。
如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明确的产权界定,一旦兄弟(父子)不和导致分家,就可能使企业走向解体的道路。
二是利益分配机制失灵。
民营经济的股东或出资者往往把自己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作为投资受益和进行利益分配的唯一手段,不善于运用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正式的契约关系来约束或协调企业的利益分配,内讧、反目成仇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往往把一个好端端的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弄得四分五裂,毁于一旦。
第二、管理模式上的制约。
管理是关系企业兴衰的内在根本,是一切行动的总指挥。
因此,管理被誉为企业机体的“中枢”。
民营经济的管理模式大都采用家族式,这一模式的合理性表现在:
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使家庭成员能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地勤奋工作。
这在创业阶段发挥着重大作用;
传统家族制度中的等级制度和“遵上”、“忠信”、“服从”观念,以及家庭成员彼此高度的认同感和一体感,自然地在民营企业中形成家长制权威,这就有利于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减少企业内耗,增强企业凝聚力,降低管理控制难度和成本。
但是,一旦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仍然过分依赖于传统家族制度来整合企业将会导致企业对于市场的反映不灵敏,凝聚力下降等问题。
第三、经营者自身素质上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首先依靠市场来维持自身生存,再求得发展壮大。
这样,企业经营者因自身作为企业的领导的特殊地位,便与企业在市场中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民营经济的创始者在创业初期主要是依靠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入WTO后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的。
从整体上看,目前民营经济业主具备高素质的还只是少数,大多数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质、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这与民营经济发展所要求经营者的素质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加以提高。
第四、人才意识上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国家间的竞争还是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
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
但目前民营企业在对待人才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是没有一个长远的人才战略;
二是人才机制没有市场;
三是人才结构单一;
四是人才选拔不畅;
五是不能团结人才;
六是没有真正用好企业的人才。
另外,外来人才在企业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处处要看老板及其亲戚的眼色行事,这些显然不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
第五、产品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民营企业大多是以经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其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投入以及生产技术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长期偏低,这是影响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以简单劳动为主的粗放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工序都靠手工操作,生产效率较低。
在产品上,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质量低劣且存在污染严重的问题。
在员工素质上,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也较少正规的岗位培训。
在企业更新产品或上新项目时,员工的流动性较大,经常是换一个产品便新招一批员工。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
第六、多数民营企业存在信用危机亟待解决。
许多民营企业法人代表变更频繁,“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比较突出,不按规定办事。
对于资产抵押,他们往往不愿办理土地抵押、房屋过户等担保抵押手续,结果造成纠纷。
部分民营企业家经营思想不端正,经营作风不踏实,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往往抢注别人商标,假冒别人商品,制造伪劣产品,以次充好;
信用观念不强,重视抢贷款上项目却忽视按时还款付息,往往贷款到期后长期拖欠不还,有的甚至根本不打算还款,造成非国有经济中不良贷款较高。
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限制:
第一、缺乏平等的竞争环境。
在财税、信贷、投资、市场进入等方面,民营经济与国营经济之间无论是在项目审批还是在其他配套服务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别,形成了事实上的市场主体间的不平等。
民营经济不仅没有取得和国营经济平等竞争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和外资企业同等的竞争条件。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经营领域里,允许国营经济进入的领域有80多个,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有60多个,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只有40多个。
由此导致民营企业很难通过投资将企业资源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调整,大量民营企业挤在少数行业内恶性竞争。
第二、缺乏通畅的融资环境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中,贷给国营企业的比重一般仍占80%以上,贷给民营经济的比重很低,同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占2/3很不相称。
银行在强化贷款风险约束机制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贷款利益激励机制。
只注意强调回避风险,使民营企业难以靠兼并、重组实现规模扩张,从而难以摆脱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初级发展阶段。
第三、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
现行法律对民营经济的有效覆盖不足。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为各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产权保护不仅对抑制现实中存在的过度消费具有积极作用,而且是确立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基石。
我国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基本上否定了民营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法性。
今天虽然在法律制度保障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上较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制定了《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专门适用于民营企业的法律,但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法制建设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新生力量的民营企业,在现有法制环境下,民营投资的制度环境并不宽松。
如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固定资产投资法》,制约着投资体制的改革,现实中过多过严的前置审批体制严重影响了民营投资的启动和促进发展。
而对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也没有一部《反垄断法》去约束,致使民营投资常常被“排挤”而投诉无门。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和外部环境限制的原因,不仅造成了对于单个民营企业的发展的限制,而且对于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瓶颈”,因而必须对症下药,及时解决。
四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针对于民营企业自身:
第一、创业者,即企业的领导者要自动地补充知识,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
要想使企业成为很大的集团,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掌握这个企业命运的人必须是真正的企业家。
其最起码要具有三种素质:
1、创新素质。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前进的发动机。
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克服弱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创新停止了,企业的生命也就将结束。
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具有非凡的创新意识,有着超乎寻常的设想、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对经济生活有非常灵敏的反映,善于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机遇;
3、持续地追求企业资本扩张,对企业资本扩张有永不满足的追求。
这并不是“贪婪”,而要把企业的扩张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要小富而安。
第二、引进职业经理。
企业要发展,就要有新陈代谢,就要吐故纳新。
企业做大以后,企业家的管理跨度有限,不可能事事亲为。
同时,为了确保公司的科学管理,与要有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个人来运作。
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企业应建立切实可行,即能条件留人,又能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应与建立健全公司的法人制理结构相结合,是职业经理人在制度上、利益上最大程度的与公司董事会形成“战友”关系,职业经纪人的个人利益应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相关。
第三、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指适应当前的市场特点,对企业本身发展最有效的一系列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民营企业向纵深发展的必备条件,它可以使企业由以往的粗放型经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借鉴国内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精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以规范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保证整体有序的发展,使民营企业由传统的“家长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第四、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如何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远景以及如何做到“文化”在企业中的传播是建立企业文化的重点。
搞企业文化千万不要故作高深,但也不要对企业文化理解的过于肤浅,以为企业文化就是唱唱歌、跳跳舞。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科龙集团就提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相对论公式(E=MC)、重庆力帆的企业文化和足球息息相关。
企业文化的建立不仅增强了企业内的凝聚力,并且还增强了外部的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包括四种力:
人力、物力、财力和形象力,吃快餐就吃麦当劳,喝饮料就喝可口可乐,这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形象力。
第五、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以公司经济效益和股东权益最优化和持续化为目标,对公司的法人财产进行有效经营和管理的组织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分别行使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这是一套权责明确、科学决策、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服务系统,以及高效的办公网络,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了更为理想的软件环境,使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协调统一。
民营企业还可以以资金为纽带,促使相关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组建集团公司。
在面向市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合作、参股等方式增强企业的实力。
可以通过销售网络的建立和自身产品的创新,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使企业焕发生机。
民营企业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经营理念,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到先机,不断发展和壮大。
民营经济发展所需外部环境:
一、政策上要不断调整完善
首先要从长远考虑出发,所有出台的政策不能心存偏见,更不能有歧视性待遇,保护民营企业的正当权益,在市场准入、许可证发放等方面逐步向民营企业打开大门。
在政策取向上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应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其他领域,应改变上市规定,加快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速度。
另外还要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发展信息、科技创新、政策咨询等,这些都必须通过政策确定下来。
其次,设立统一的机构对全国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实现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
再次,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比如说政府在政策上指导企业加强自身的结构调整,指导民营企业进入新的产业,指导企业在新的产业中推出新产品,不断开拓新市场。
二、改善投资环境,大力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在我国,开放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近几年对我国GDP增加额的贡献率达60%以上,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民营经济的弱势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给予民营经济同等的国民待遇已成为经济界最强烈的呼声。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企业将逐步取得国民待遇,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面临日益艰巨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给予民营企业同等国民待遇甚至还予以歧视的话,将大大抑制民营经济的发展。
截止2001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83%。
据最新统计,我国民间拥有的金融资本(包括居民的储蓄、国债、股票、企业的各种债券、个人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11万亿元,个人拥有的金融资源已经超过了政府所有,所以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潜力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将迎来民营经济一轮新的发展高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营 经济发展 问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