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骨科解剖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血管及神经.docx
- 文档编号:19080291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9.84KB
2骨科解剖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血管及神经.docx
《2骨科解剖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血管及神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骨科解剖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血管及神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骨科解剖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血管及神经
2骨科解剖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血管及神经
2.骨科解剖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血管及神经骨的构造一、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近腹者为前,又称腹侧;近背者为后,又称背侧。
以身体正中面为准,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
在四肢,前臂的内侧也叫尺侧,外侧叫桡侧;小腿的内侧叫胫侧,外侧叫腓侧。
凡有空腔的器官,在腔里者为内,在腔外者为外。
以体表为准,近表面为浅,距表面远者为深。
在四肢根据距肢体根部的距离而有远侧和近侧之分。
二、骨的总论:
成人骨一般有206块,约占体重的1/5,按骨在体内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1.骨的表面形态:
每一块骨均为一活的器官,它的形态与功能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便于描述,我们了解一下骨的表面形态。
1.1骨面的突起:
明显突起------称为突或棘基底较文广------称隆起粗糙的隆起------粗隆长形隆起------嵴小隆起------结节1.2骨面的凹陷:
大的------窝小的------凹长的------沟浅的------压迹三、骨的整体形态与分类骨的形态和功能是相互制约的,由于各骨功能不同,骨形态各异,基本上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籽骨五类。
1.长骨呈长管状,由中间的骨干和两端的骨骺构成,分布于四只肢,在运动中的起杠杆的作用。
长骨包括一体两端。
体又称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
在骨干的一定部位有血管出入的小孔,称滋养孔。
两端膨大部称骺,具有光滑的关节面,在活体有关节软骨覆盖,干和骺之间的部分,在幼年时有骺软骨,可使骨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
干和骺融为一体遗留有线形的痕迹,称骺线。
2.短骨近似立方体,长成群聚集,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部位。
(如腕骨)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的壁以保护腔内器官,(如胸骨、肋骨)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
(如椎骨)。
5.籽骨形如豆状分布于手足的肌腱内,并位于着力点处。
(如髌骨)四.骨的构造和功能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构成,并有血管、神经分布。
1.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由骨组织构成,有密质和松质两种。
密质,质地致密,内压性大,构成长骨的骨干及长骨骺和其他骨的表层,如颅盖骨,骨密质构成较厚的外板和较薄的内板。
松质,呈海绵体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
存在于长骨的骺和其它骨的内部,骨小梁排列是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的,因而也有较大的耐压性。
2.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有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黄骨髓无造血功能,含大量脂肪组织。
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5-6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但在长骨的骺、短骨和扁骨的松质红骨髓终身保留,继续造血。
3.骨膜覆盖于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内有一些细胞能分化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对骨有营养,再生和感觉功能。
骨膜分内、外两层。
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产生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
成年后,骨膜的生长功能处于静止状态,发生损害时生长功能可重新恢复。
参与损害处的再生修复。
故骨科手术时,要尽量保护骨膜。
五、全身骨骼正常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一)、颅骨(略)
(二)、躯干骨:
1.包括:
椎骨、肋骨和胸骨三部分。
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1.1椎骨形成:
椎骨在幼儿时期总数为32-34块,依所在部位由上而下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3-5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为1块骶骨,所有尾椎融合为1块尾骨,所以成人椎骨总数为26块。
24块椎骨依靠椎间盘、关节和韧带连接成脊柱。
1.2椎骨的一般形态:
典型的椎骨可分为椎体、椎弓和突起的三部分。
1.2.1椎体:
指椎骨前部的短圆柱状结构,是承受体重的主要部分,表面为一层薄的骨密质,骨部为骨松质,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1.2.2椎弓;是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包括:
后方较宽的椎弓板和与维体相连而较细的椎弓根两部分。
椎体和椎弓围成的孔称椎孔,各椎骨的椎孔相重叠形成一条长管称椎管。
管中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结构。
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
相邻椎骨重叠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2.3突起:
每块椎骨7个突起,均由椎弓发出,即向两侧伸出的1对横突,分别向上、下伸出的各1对上、下关节突和向后正中伸出的一个棘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1颈椎:
有7块,其椎体较小,呈椭圆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棘突较短小且尖端多有分叉。
第一,二颈椎分别称为寰椎,枢椎,第七颈椎又称大椎,它的棘突特别长,很容易摸到,临床上经常通过它来确定下位椎骨。
2.2胸椎:
共12块,椎体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椎体侧面后部有半圆行小关节面,成肋凹。
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都与肋骨相关节,胸椎棘突较长且向后下倾斜,相临棘突依次重叠呈复瓦状。
2.3腰椎:
共5快,由于承受体重压力大,故椎体肥厚,椎孔大,呈三角形,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地伸向后方,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且水平,临床多在腰椎棘突间隙施行腰椎穿刺。
2.4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成的三角形骨。
2.5尾骨:
由3-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下端为尾骨尖,可作为骨性体表标志。
3.脊柱:
3.1脊柱的组成:
成人长约70cm,位于躯干脊面正中,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依靠椎间盘、关节和韧带连结而成。
3.2脊柱的功能:
脊柱是躯干的中轴和支柱,脊柱具有支持体重、传递压力、缓冲震动、保护内脏和脊髓和运动功能等。
3.3脊柱的运动:
虽然脊柱相邻椎骨之间连结很紧密,运动范围很小,但这些微小的运动总和起来使脊柱的运动幅度很大。
脊柱可以作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垂直旋转的运动。
3.4脊柱的生理弯曲:
从侧面观察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即向前凸的颈曲和腰曲、向后凸的胸曲和骶曲,生理性弯曲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脊柱的弹性,减轻了行走、跑、跳时的震荡,对脑和胸、腹腔器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4.肋骨共12对。
1-10肋骨参与构成胸阔,11-12肋骨前端游离。
5.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组成,胸骨柄与胸骨体交接处为胸骨角,体表可触及。
(三)、四肢骨骼1.上肢骨:
由上肢带骨、自由上肢骨组成1.1上肢带骨:
锁骨和肩胛骨。
1.1.1锁骨:
锁骨:
呈~形,上面平滑,下面粗糙,分两端一体。
内侧端称胸骨端,与胸骨形成胸锁关节,外侧端称肩峰端与肩峰形成肩锁关节。
锁骨体中外1/3交界处较细,易发生骨折。
锁骨是上肢骨中唯一与躯干骨构成关节的骨,对固定上肢,支持肩胛骨,便于上肢灵活运动起重要作用。
1.1.2肩胛骨:
为三角形扁骨,上角在内上方与第2肋对应,下角与第7肋对应,是确定肋骨序数的体表标志,外侧角膨大,有一梨形关节面称关节盂,与肱骨头形成肩关节。
1.2自由上肢骨:
1.2.1肱骨:
是上臂长骨,分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由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的周围稍缩窄,称解剖颈。
肱骨头的外侧有一大的隆起称大结节;肱骨头的前下方有一小的隆起称小结节。
上端与骨体交界处较细,称外科颈,是骨折易发生的部位。
肱骨体中部称肱骨干,上段呈圆柱形,下段呈三棱柱形,其后下方有一条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浅沟,称桡神经沟。
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行于沟内,肱骨中段骨折时易损伤此神经和血管。
下端膨大,前后较扁,其内外两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下端前外侧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分有与尺骨相关节的肱骨滑车,在肱骨后面滑车的上方有较深的鹰嘴窝。
1.2.2尺骨:
位于前臂的内侧,上端大下端小,中部为尺骨体。
上方大者称鹰嘴,与肱骨的鹰嘴窝相关连。
1.2.3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上端小下端大,中部为桡骨体。
下端略向前弯曲,左右较宽。
1.2.4手骨:
8块腕骨、5块掌骨、14块指骨。
腕骨包括:
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掌骨与指骨:
自外向内排列依次为1-5掌骨(指骨)。
指骨由上至下称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
2.下肢骨:
由髋骨、自由下肢骨组成2.1髋骨:
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一般在16岁前三骨之间由软骨结合,16岁后软骨逐渐骨化才融合为一骨。
三骨的体融合处为一大而深的窝,称髋臼。
髋臼内有一半月形关节面,与股骨头相关节,髋臼下缘缺损处称髋臼切迹。
左右髋骨与骶骨连结成骨盆。
2.2自由下肢骨:
2.2.1股骨:
位于大腿部,使人体最大最粗壮的长骨,分一体两端。
上端包括头、颈、大、小转子(又称大、小粗隆)。
球状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关节面中央有小的股骨头凹,是股骨头韧带附着处。
头下外侧狭细部为股骨颈,体与颈相交成称颈干角,约130角,交接处有内、外两个明显的隆起,外上方隆起粗大,称股骨大转子(大粗隆),内下方隆起粗大,称股骨小转子。
股骨体又称股骨干,呈圆柱形稍向后突,前面光滑。
后侧有纵行的骨嵴称粗线,是切开复位的重要标志。
下端有2个向后突的膨大,分别称内侧髁和外侧髁。
内、外侧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2.2.2髌骨:
位于膝关节前方,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包于股四头肌内。
略成三角形,上宽下窄。
前面粗糙,后面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参与构成膝关节。
2.2.3胫骨:
居小腿内侧部,是小腿主要的承重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向两侧突起,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上端前面的粗糙隆起,称胫骨粗隆,是股四头肌腱附着处。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锐利,称胫骨前嵴,骨体中、下1/3交界处较细,为骨折多发部位。
下端内侧面凸隆,向下突出,称内踝。
2.2.4腓骨:
位于小腿的后外侧,不参与支持体重。
上端膨大称腓骨头,其下端膨大部位称外踝。
2.2.5足骨:
由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组成。
跗骨包括3块楔骨、骰骨、足舟骨、距骨、跟骨。
跖骨和趾骨与掌指骨相似。
跖骨和趾骨与掌指骨相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骨科 解剖 基础知识 培训 包括 血管 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