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研究30年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79821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62.94KB
方言研究30年文档格式.docx
《方言研究30年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言研究30年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三是发展期,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到今天。
这个时期以1979年2月汉语方言研究的专门学术刊物《方言》杂志创刊为标志,上承前两个时期老一辈学者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优良传统,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走上了汉语方言研究的快速发展之路。
下面,对1978年至2008年30年的汉语方言研究情况做个简述。
一、研究状况:
(一)成果显著
根据《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聂建民、李琦,1994)、《国际汉语语言学文献索引》(潘海华、徐烈炯,2007)及有关材料统计,1978年至2008年共出版汉语方言著作一千余种,学术论文七千余篇。
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
1、区点方言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随着方言调查的点面逐渐铺开,对方言区点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大大增多,各个方言大区及代表区点都有成果问世。
比如,由贺巍、张振兴主持的“汉语方言重点调查”,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研究成果,选择洛阳、武汉、博山、嘉定、舟山、黎川、福清、漳平、江永等12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出版《漳平方言研究》(张振兴,1992)、《武汉方言研究》(朱建颂,1992)、《洛阳方言研究》(贺巍,1993)、《江永方言研究》(黄雪贞,1993)、《嘉定方言研究》(汤珍珠、陈忠敏,1993)、《博山方言研究》(钱曾怡,1993)、《福清方言研究》(冯爱珍,1993)、《舟山方言研究》(方松熹,1993)、《黎川方言研究》(颜森,1993),调查细致,内容丰富,考察深入,体例一致,又各具特色,是区点方言研究的优秀代表。
由吴启主为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出版湖南东安、邵阳、祁阳、常宁、益阳、浏阳(1998)、溆浦、长沙、衡山、涟源、宜章、宁远、沅陵、常德(1999)等地方言研究,既反映了湖南方言的面貌,又着重突出了湘语研究特色。
其它还有:
官话区:
《浠水方言纪要》(詹伯慧,1981)、《烟台方言报告》(钱曾怡,1982)、《河南方言资料》(卢甲文,198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984)、《北京话初探》(胡明扬,1987)、《获嘉方言研究》(贺巍,1989)、《天门方言研究》(邵则遂,1991)、《荆楚方言研究》(刘海章,1992)、《河南方言研究》(张启焕,1993)、《偃师方言研究撷萃》(马克章,1993)、《宜昌方言研究》(刘兴策,1994)、《焉耆汉语方言研究》(刘俐李,1994)、《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李行健、贺巍、张振兴,1996)、《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钱曾怡、李行杰,2000)、《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2001)、《户县方言研究》(孙立新,2001)、《宁夏方言研究论集》(李树俨、李倩,2001)、《鄂东方言研究》(汪化云,2004)、《同心方言研究》(张安生,2006)等。
晋语区:
《山西方言研究》(侯精一、温端政,1989)、《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侯精一、温端政,1993)、《洪洞方言研究》(乔全生,1999)、《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1999)、《山西方言与普通话》(史秀菊,2005)等。
吴语区:
《当代吴语研究》(钱乃荣,1992)承继和发展了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吴方言在音系、词汇、语法范畴、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吴语论丛》(1988)、《吴语概说》(颜逸明,1992)、《义乌方言研究》(方松熹,2000)、《绍兴方言》(杨葳、杨乃浚,2000)、《天台方言初探》(戴昭铭,2002)、《北部吴语研究》(钱乃荣,2003)、《绍兴方言研究》(寿永明,2005)、《上海方言》(钱乃荣,2007)等。
赣语区:
《赣方言概要》(陈昌仪,1991)、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2007)等。
湘语区:
《四川境内的湘方言》(崔荣昌,1996)、《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罗昕如,2001)、《湘方言概要》(鲍厚星,2006)等。
徽语区:
《严州方言研究》(曹志耘,1996)、《徽州方言》(孟庆惠,2005)、《徽州方言探秘》(江声皖,2006)等。
闽语话:
《台湾闽南方言记略》(张振兴,1983)、《闽语研究》(陈章太、李如龙,1991)、《澄海方言研究》(林伦伦,1996)、《福建方言》(李如龙,1997)、《福州方言研究》(陈泽平,1998)、《闽语新探索》(陈泽平,2003)、《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林伦伦,2006)等。
客家话:
1993年饶长溶等发起召开了首届客家方言研讨会,2007年已是第七届,出版了多部会议论文集。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张双庆,1992)、《梅县客方言研究》(陈修,1993)、《客家方言》(罗美珍、邓晓华,1995)、《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1999)、《闽西客家方言》(蓝小玲,1999)、《江西客家方言概况》(刘纶鑫,2001)、《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陈立中,2003)、《中山客家话研究》(甘甲才,2003)、《广西玉林市客家方言调查研究》(陈晓锦,2004)、《客家方言》(温昌衍,2006)、《泰兴客家方言研究》(兰玉英,2007)等。
粤语区:
《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张日升,1987)、《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1998)、《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张日升,1994)、《广东粤方言概要》(詹伯慧,2002)、《广州方言研究》(高华年,1980)、《广东的方言》(李新魁,1994)、《广州方言研究》(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1995)、《广东海丰方言研究》(杨必胜1996)、《广西北海市粤方言调查研究》(陈晓锦、陈滔,2005)、《新时空粤语》(詹伯慧、丘学强,2006)等。
自1987年始,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两年举办一届,并出版《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到十届)。
平话区:
郑作广、林亦主编的《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丛书,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五”的重点课题,包括全州文桥土话、兴安高尚软士话、资源延东直话、灌阳观音阁土话、临桂义宁话、临桂两江平话、永福塘堡平话、阳朔葡萄平声话、钟山方言、贺州九都声、富川秀水九都话研究,重在揭示方言的面貌,并指导当地人学习普通话。
其它还有李连进《平话音韵研究》(2000)等。
另外,全国各地新修的地方志大多包括有方言志,专门的方言志也大量出现。
比如:
温端政主编的“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共出版38种山西县市方言志,总字数约350万字。
钱曾怡主编的“山东方言志丛书”,共出版山东境内潍坊、利津、即墨、德州、牟平、新泰、诸城、金乡、临沂等十几种县市方言志。
这些具有统一体例、统一要求的方言志丛书,集中反映了某一区域方言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也为进一步汉语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其它还有李申的《徐州方言志》(1985)、张成材、朱世奎的《西宁方言志》(1987)、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志》(1988)、许宝华、汤珍珠的《上海市区方言志》(1988)、刘伶的《敦煌方言志》(1988)、胡双宝的《文水方言志》(1990)、周日建的《新丰方言志》(1990)、张建民的《泰县方言志》(1991)、刘若云的《惠州方言志》(1991)、胡明扬的《海盐方言志》(1992)、卢甲文的《郑州方言志》(1992)、王李英、罗兆荣的《增城方言志》(1993)、蔡叶青的《海康方言志》(1993)、高葆泰、林涛的《银川方言志》(1993)、黄群建的《通山方言志》(1994)、谢永昌的《梅县客家方言志》(1994)、林立芳、庄初升的《南雄珠玑方言志》(1995)、谭邦君的《厦门方言志》(1996)、马国凡的《内蒙古汉语方言志》(1997)、李永明主编的《湖南省方言志》(2000)、刘传贤的《赣榆方言志》(2001)、《黔东南方言志——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汉语方言调查研究》(2007),等等。
2、方言语音研究。
有汉语方音汇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撰的《汉语方音字汇》(1989),收集整理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以上官话),苏州、温州(以上吴语),长沙、双峰(以上湘语),南昌(赣语),梅县(客家话),广州、阳江(以上粤语),厦门、潮州、福州、建瓯(以上闽语)等20个汉语方言点的字音材料。
共收入3000个字目,按普通话音序排列,注中古音切,用国际音标标写方言读音。
本书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为汉语语音比较研究、了解方音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以及古今语音的演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其它还有《湖南汉语方音字汇》(1993)、《中古音与青海方音字汇》(张成材,2006)、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2.3)、张盛裕、汪平、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8.4)、熊正辉《南昌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9.3)、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0.4)、叶祥苓、郭宗俊《宜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1.2)、
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1.3)、温端政、陈子明《太原方言同音字汇》(语文研究,1992.3)、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3.3)、梁金荣《临桂两江平话同音字汇》(方言,1996.3)、孙宜志《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2.4)、王临惠《山西临猗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3.3)、谢奇勇《湖南新田南乡土话同音字汇》(方言,2004.2)、王福堂《绍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8.1)等。
有方言区点语音系统的调查研究。
比如专著有:
《兰州方言音系》(高葆泰,1985)、《丹阳方言语音编》(吕叔湘,1993)、《苏州方言语音研究》(汪平,1996)、《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林伦伦,1996)、《南部吴语语音研究》(曹志耘,2002)、《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流变》(王临惠,2003)、《客家方言语音研究》(谢留文,2003)、《粤北土话音韵研究》(庄初升,2004)、《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刘新中,2006)、《湘方言语音研究》(陈晖,2006)、《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孙宜志,2006)、《江西赣方言语音研究》(孙宜志,2007)、《浙北杭嘉湖方言语音研究》(徐越,2007)等。
论文有:
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语音系统》(方言,1981.1)、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方言,1981.2)、钱曾怡、曹志赟、罗福腾《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方言,1987.3)、周日健《广东惠阳客家话音系》(方言,1987.3)、鲍厚星《湖南邵阳方言音系》(方言,1989.3)、刘纶鑫《江西大余(南安)方言音系》(方言,1995.1)、周磊《吐鲁番汉语方言音系》(方言,1998.2)、钱曾怡《长乐话音系》(方言,2003.4)、曹延杰《浙江金华珊瑚客家话音系》(方言,2004.3)、《山东临邑方言音系》(方言,2005.1)、林伦伦、林春雨《粤东的一个福建闽南方言点:
云澳方言语音研究》(方言,2006.1)、黄群《广西昭平方言音系》(方言,2006.2)、黄晓东《浙江临海方言音系》(方言,2007.1)、刘泽民《浙江泰顺司前畲话音系》(方言,2007.4)、麦耘《广西八步鹅塘“八都话”音系》(方言,2008.1)等。
有方言语音特点或问题的研究。
《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林茂灿、颜景助,1980)、《浙北吴语声韵调研究》(俞允海、苏向红,2001)、《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游汝杰,2001)、《上海声调实验录》(朱晓农,2005)、《上海话发声类型和塞辅音的区别特征》(任念麒,2006)、《晋语五台片入声调的演变》(沈明,2007)、《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和折度分析》(刘俐李,2007)、《大连方言声调研究》(高玉娟,2007)等。
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声调及其演变》(方言,1979.4)、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方言,1980.2)、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单字调》(方言,1982.4)、张盛裕《银川方言的声调》(方言,1984.1)、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方言,1988.4)、《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方言,1989.2)、钱曾怡、曹志耘、罗福腾《山东肥城方言的语音特点》(方言,1991.3)、《梅县客家话语音特点》(方言,1992.4)、汪平《苏州方言的声调系统》(语言研究,1994.2)、王福堂《闽北方言弱化声母和“第九调”之我见》(中国语文,1994.6)、曹志耘《严州方言语音特点》(语言研究,1997.1)、邵宜、詹伯慧、伍巍《粤西十县(市)粤方言的语音特点》(方言,1997.1)、麦耘《广州话介音问题商榷》(中山大学学报,1999.4)、陈晓锦《广东粤语的鼻音韵尾和入声》(方言,2001.2)、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的语音特点》(语文研究,2001.3)、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的语音特点》(方言,2002.3)、覃远雄《桂南平话的声调及其演变》(方言,2004.3)、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人声字读音研究》(中国语文,2006.5)等。
有复杂语音问题的探讨。
例如对变调问题的揭示,在《方言》上连续发表了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1980.2)、叶祥苓《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再论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
(二)》(1980.2)、《太平(仙源)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3.3)、贺巍《获嘉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张家茂的《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张惠英《崇明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4)、《崇明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0.1)、侯精一《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1980.1)、《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1)、《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2)、许宝华、汤珍珠、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
(二)》(1982.2)、《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三)》(1983.3)、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
(二)》(1982.2)、谢自立的《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连读变调》(1983.3)、梁玉璋《福州方言连读音变与语义分别》(1983.3)、汪平《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1983.4)、《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88.3)、钱乃荣、石汝杰《苏州方言连读变调讨论之二关于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意见》(1983.4)、傅国通《武义方言的连读变调》(1984.2)、张洪年《镇江方言的连读变调》(1985.3)、董绍克《山东阳谷方言的变调》(1993.1)等。
另外还有熊正辉《怎样求出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1984.2)、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2004.1)等,对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此外还有对方言轻重音、小称变音、情意变调、儿化音变、语法音变等复杂语音问题的讨论。
如:
白宛如《广州话中的省略性变音》(方言,1989.2)、
钱惠英《屯溪方言的小称音变及其功能》(方言,1991.3)、汪国胜《湖北大冶话的情意变调》(中国语文,1996.5)、《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中国语文,2003.6)、黄群建《湖北阳新方言的小称音变》(方言,1993.1)、邢向东《神木方言的儿化变调》(1996.1)、赵日新《徽语的小称音变和儿化音变》(方言,1999.2)、庄初升、林立芳《曲江县白沙镇大村土话的小称变音》(方言,2000.3)、蒋平、谢留文《南昌县(蒋巷)方言的轻重音与变调》(方言,2001.2)、蒋平、沈明《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2002.4)、温昌衍《江西石城(高田)方言的完成变调》(中国语文,2006.1)、辛永芬《河南浚县方言的动词变韵》(中国语文,2006.1)、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轻声变化》(方言,2007.2)等。
有历史方言语音研究。
《三百五十年前苏州一带吴语一斑》(胡明扬,1981)、《明代末年福州话的声母系统》(邵荣芬,1985)、《六朝金陵吴语辨》(鲍明炜,1988)、《明清官话音系》(叶宝奎,2001)、《上海话语音简史》(刘民钢,2004)、《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张树铮,2005)、《明清皖南方音研究》(高永安,2007)等。
李新魁《论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音》(语文研究,1980.1)、《二百年前的潮州音》(汕头大学学报,1993.1)、鲁国尧《宋元江西诗人用韵的研究》(近代汉语研究,1992)、施其生《一百年前广州话的阴平调》(方言,2004.1)、林伦伦《从<
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
看120年前的潮州方言音系》(语言科学,2005.2)、陈泽平《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中国语文,2002.5)、沈钟伟《辽代北方汉语方言的语音特征》(中国语文,2006.6)、李军《<
乡音字类>
所反映的十九世纪中叶苏州话读书音》(方言,2008.2)等。
有共时、历时的语音对比研究。
《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詹伯慧、张日升、甘于恩等,1987)、《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刘淑学,2000)、《广州音北京音对应手册》(施仲谋,2001)、《演化与竞争:
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张维佳,2002)、《广西粤方言比较音韵研究》(黎曙光,2003)、《东南方言声调比较研究》(辛世彪,2004)、《湘语与吴语音韵比较研究》(陈立中,2004)、《粤北土话音韵研究》(庄初升,2004)、《南宁市周边地区平话与白话音韵比较研究》(黎曙光,2006)等。
贺巍《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方言,1985.2)、邓晓华《闽西客话的韵元音韵特征及其演变》(语言研究,1988.1)、李荣《南昌、温岭、娄底三处梗摄字的韵母》(中国语文,1989.6)、李新魁《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的发展》(学术研究,1990.4)、谢留文《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中国语文,1995.1)、贺巍《汉语官话方言入声消失的成因》(中国语文,1995.3)、张双庆、万波《赣语南城方言古全浊上声字今读的考察》(中国语文,1996.5)、李小凡《新派苏州方言声母系统的演变》(方言,1997.3)、黄雪贞《客家方言古入声字的分化条件》(方言,1997.4)、王福堂《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中国语文,2004.2)、刘俐李《同源异境三方言声调比较》(语言研究,2003.2)、钱曾怡《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中国语文,2004.6)、徐越《杭州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方言,2007.1)、刘镇发《从方言比较看广州话梗摄开口三四等韵字文白异读的由来》(方言,2007.4)等。
有语音特点在汉语分区、方言之间关系研究上的应用研究。
比如有:
鲍厚星《常德十县市方言声调的特点——兼论常德地区方言的系属》(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5)、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人声字读音研究》(中国语文,2006.5)、陈小枫《中山隆都闽语的分区类属》(方言,2007.1)、李冬香《湖南赣语的分片》(方言,2007.3),详细调查了常德方言、陕北甘泉、延长方言、中山隆都闽语、湖南赣语的语音状况,根据其语音特点,对常德方言的系属、陕北甘泉、延长方言的归属、闽语的分区类属、湖南赣语的分片进行了讨论。
3、方言语汇研究。
有方言词汇汇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撰的《汉语方言词汇》(1995),收集了18个方言点的905条词语,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排列,用国际音标标音,为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陈章太、李行健主编的《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1996),调查、记录了官话方言93个调查点的2645条词语,反映了官话方言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动态。
此外还有《现代汉语方言核心词·
特征词集》(刘俐李、王洪钟、柏莹,2007)等。
有汉语语汇面貌与特点研究。
比如专著:
《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李如龙,2002)、《方言与俗语研究》(温端政,2003)等。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语文研究,1982.2)、许宝华《加强汉语方言的词汇研究》(方言,1999.1)、陈泽平《方言词汇的同源分化》(中国语文,2002.2)、游汝杰《汉语方言同源词的判别原则》(方言,2004.1)、温端政《“语词分立”和方言语汇研究——重温吕叔湘先生<
中国俗语大辞典·
序>
》(语文研究,2005.2)、邢向东《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2)等。
有区点方言词汇研究。
《鄂东方言词汇》(1989)、《潮汕方言词考释》(李新魁、林伦伦,1992)、《关中方言词语考释》(任克,1995)、《湘南土话词汇研究》(罗昕如,2004)、《关中方言古词论稿》(朱正义,2004)、《黑龙江方言词汇研究》(聂志平,2005)、《北京话儿化词研究》(彭宗平,2005)、《湘方言词汇研究》(罗昕如,2006)、《成都方言词汇》(黄尚军,2006)、《宁波方言词语考释》(崔山佳,2007)、《长汀客家方言熟语歌谣》(陈泽平、彭怡玢,2007)、《宁德方言熟语歌谣》(钟逢帮,2007)、《广东南澳岛方言语音词汇研究》(林伦伦、林春雨,2007)等。
朱建颂、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
(一)
(二)(三)》(方言,1981.1、2、3)、许宝华、汤珍珠《上海方言词汇略说》(复旦学报,1981.1)、温端政《太原方言词汇》(方言,1981.4)、许宝华、汤珍珠、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
(一)
(二)》(方言,1985.2、3)、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的词法特点》(语言研究,1987.3)、张惠英《广州方言词考释》(方言,1990.2)、吴继光、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
(一)
(二)》(方言,1991.3)、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诃汇
(一)
(二)》(方言,1993.1、2)、林立芳《马坝方言词汇》(韶关大学学报,1994.1)、陈章太《北方话词汇的初步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言 研究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