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归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67221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705.21KB
技术归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技术归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归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V、20mA
的电气负载进行测试,5-7
号触点在低温-40℃下依然不导通。
在试验和整个故障排查过程中,1-7、2-7、3-7、4-7
和
6-7
触点在高低温环境下均一直
导通,表明
7
号触点相关线路导通正常。
传感器结构图见图
1。
图
1
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第
页
共
13
页
(2)问题定位
对
环位置传感器
5
号触点低温-40℃不导通问题进行
FTA
分析,建立如下
故障树如图
2
所示。
CGQ-37环位置传感器5号触点低温-40℃不导通
X1
导线与插座插
针虚焊
X2
导线与弹簧片
虚焊
X3
弹簧片接触压
力不足
X4
导线断裂
2VGH-44
号触点低温-40℃不导通故障树
下面对
号触点低温-40℃不导通故障树所有底事件逐一排
查。
1、X1
导线与插座插针虚焊
对环位置传感器故障件进行
X
光拍摄和开盖检查,插座
号插针焊点焊锡饱满,
外观光滑。
同时将
号导线从靠近插座焊点根部剪断,进行低温-40℃故障件插座插针
和插针引出导线段导通检查,结果导通正常,因此可排除底事件
X1。
2、X2
导线与弹簧片虚焊
光拍摄和开盖检查,5
号弹簧片与导线焊点焊锡饱
满,外观光滑。
号弹簧片根部引出一根新导线(导线导通经检查均导通),在
低温-40℃检查
5-7
的导通情况,仍不导通。
因此可排除底事件
X2。
3、X3
接触压力不足
故障件返回
128
厂后,按照原测试方法复测了接触压力(见表
1),发现
号触点
点号
1
2
3
5
6
8
9
装配记录
34g
33g
33g
20g
32g
30g
复测结果
2~3g
压力仅为
2~3g,其余均在
30g
以上,并无变化。
因此不可排除底事件
X3。
号导线无折痕、无断丝,导
线绝缘层完整光滑,无破损。
号弹簧片根部引出一根新导线(导线导通经检
查均导通),在低温-40℃检查
X4。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5
号点低温-40℃不导通问题由
号点接触压力不足所致。
为了进一步细化
分析工作,针对接触压力不足这一问题建立故障树如图
3
所
示。
CGQ-37环位置传感器5号弹簧片接触压力不足
弹簧片接触压力下降
零件不合格
接触压力设计
不足
弹簧片弹性下降弹簧片安装状态变化
过大至弹簧片
塑性变形
力学或温度环
境所致
X5
螺钉徒手拧紧
(手感较松)
X6
渗入安装部位
的环氧胶固化
引起
3VGH-44
号触点接触压力不足的故障树
下面针对接触压力不足底事件
X1~X6
进行逐一排查。
复查故障件产品零件出库记录,装配时均有合格证;
环位置传感器故障件开盖后,
号弹簧片、芯轴和安装底座等关键零件的相关尺寸进行复测,零件均合格。
因此
可排除底事件
接触压力设计不足
设计文件要求最终的接触压力为
0.2N~0.4N,可以满足产品使用要求,由于簧片的
根部已固接在底座上,簧片可活动的质量约
0.01g,最大冲击加速度为
500g(鉴定级)
故最大拉力为
0.05N,因此对最小的接触压力
0.2N
无影响;
另外通过试验获得温度环
境±
50℃对接触压力的最大影响为
0.02~0.03N;
0.02~0.03N
为簧片材料可承受的弹性
变形,不会引起塑性变形,因此对于接触压力
0.2N~0.4N
的设计要求,满足使用要求,
接触压力设计过大至弹簧片塑性变形
接触片的材料为铍青铜
QBe1.9,该材料经过热处理后的屈服强度为
750MPa,能够
承受的最大负荷为
P
=
bh2
6L
σ=
1.5⨯10-3
(0.2
⨯10-3)
6
⨯
9.5⨯10-3
750
⨯106
=
0.79N
,大于设计规定的接触
压力上限值
0.4N。
因此,可排除底事件
4、X4
力学或温度环境所致
进行振动试验时,由于簧片的根部已固接在底座上,簧片可活动的质量约
0.01g,
最大冲击加速度为
500g(鉴定级),故最大拉力为
0.2N
另外通过试验获得温度环境±
0.02~0.03N,为
簧片材料可承受的弹性变形,不会引起塑性变形,因此对于接触压力大于
以上的
簧片,在力学、温度环境中不会导致压力下降。
徒手拧紧后(手感较松)
接触压力
第一次点胶(小胶)
后接触压力
第二次点胶(大胶)
1.
9g
2.
21g
20
g
3.
15g
12
4.
12g
5.
2g
6.
10g
10
7.
11
8.
3g
9.
4g
测试时间
4
2010.12.20
31g
29g
28g
27g
2011.04.26
另外,对环位置传感器鉴定件(1011005Z)1~9
号触点弹簧片接触压力进行复测
(见表
2)。
从表
可以看出,环位置传感器鉴定件在经历鉴定级冲击、振动和热循环
试验并时隔
个月后弹簧片接触压力没有明显变化,可见力学和温度环境对产品的弹
簧片接触压力无影响。
如果固定弹簧片的螺钉徒手拧紧较松的情况下,流淌性较好的
E-44
环氧胶会流入
弹簧片和垫片(安装于底座上)之间,而胶液固化后会增大弹簧片和垫片的间隙并抬
高弹簧片使接触压力下降。
针对以上可能性,新装配一台
环位置传感器验证
件,并测量点胶前后的接触压力(见表
3)。
%。
而
环位置传感器装配时,操作工人凭手感拧紧。
因此,底事件
X5
不能排
除。
6、X6
渗入安装部位的环氧胶固化引起。
在螺钉徒手拧紧较松的情况下,胶液对接触压力的变化情
况见表
3。
因此底事件
X6
不能排除。
综上所述,VGH-44
环位置传感器低温-40℃不导通的故障原因定位为弹簧片接触
压力不足,而引起弹簧片接触压力不足的原因为弹簧片固定螺钉徒手拧紧较松,胶液
流入弹簧片和垫片之间,胶液固化后使弹簧片的安装面抬高,从而使弹簧片接触压力
降低,引起弹簧片接触压力不足(胶最后固化未再测试接触压力)。
(3)机理分析
一、低温下不导通的机理分析
通过问题定位,5
号点接触压力不足所致,接触压
力只有
2~3g,低温-40℃~-50℃,底座材料为聚醚酰亚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较其他
与之配合的零件件线膨胀系数大,底座会成扇形收缩,此时接触压力会减小,在接触
压力较小情况下,甚至完全脱落芯轴接触片,出现不导通现象。
通过计算,弹簧片变
形
0.03mm
时会产生
2g
的接触压力。
低温下零部件间的相对位置会出现变化,当芯轴
与底座之间安装弹簧片高度出现约
以上变形量时,就会出现不导通现象(见
4)。
低温下不导通示意图
编号为
1101003Z
的环位置传感器是通过验收检验合格的产品,其中验收检验包括
热循环试验,在
厂低温(-50℃)试验没有出现不导通现象,而在
厂随差动组
合进行热循环试验时反复出现不导通现象。
通过分析及验证,原因主要与环位置传感
器的安装状态相关。
产品从差动组合拆下来后,在
厂按不同状态摆放进行低温验证,在接触弹簧
片垂直地面时(图
5),故障现象消失。
当接触弹簧片平行地面且在芯轴上方时(图
6),故障现象复现。
因此,产品所处状态会影响故障现象的出现。
由于传感器验收试
验时安装位置的随机性,未发现该故障;
而装差动组合后,安装情况同图
6,故出现故
障。
弹簧片垂直地面安装时(无故障)
弹簧片平行地面安装时(有故障)
二、接触压力下降的机理分析
通过问题定位,引起弹簧片接触压力不足的原因为在弹簧片固定螺钉徒手拧紧较
松,胶液流入弹簧片和垫片之间,胶液固化后使弹簧片的安装面抬高从而使弹簧片接
触压力降低(图
7)。
接触压力下降示意图
当点完小胶后,测量接触压力,由于螺钉仅在两侧受到胶液的固紧及螺钉面压紧,
螺钉徒手拧紧较松时,点大胶时胶液将沿着接触弹簧片、垫片或螺钉的缝隙渗透,烘
干后将接触弹簧片完全固紧,此时接触压力将固定在力平衡状态。
将故障件的
号触
8
点拆下后观察,肉眼清晰可见接触弹簧片下有透明的胶层,通过在
50
倍显微镜下测量,
胶层厚度为
0.2mm(见图
8)。
证明胶液进入接触弹簧片底部固化后,将簧片抬起导致
接触压力下降,经计算,0.2mm
的高度对接触压力的减小约为
18g
左右,因此,点大
胶后使原来的接触压力由
20g
减小到
2~3g
左右。
8故障件
号触点分解后胶层情况
因此,导致
号点低温下不导通的机理为:
胶液固化后使弹簧片的安装面抬高从
而使弹簧片接触压力降低,引起接触压力不足。
在低温试验中,由于零件的收缩致使
弹簧片的接触压力进一步下降至最后脱开。
(4)问题复现
一、低温-40℃不导通现象的复现
对于接触压力不足,仅为
的
号接触点,在
厂的低温箱中-40℃多次出
现不导通,故障现象多次复现。
二、接触压力下降的复现
的试验件(技术状态与正样件一致),装配
9
个触点,徒手拧紧(手感
较松),然后测试接触压力,第一次点胶和第二次点胶后分别记录接触压力,记录见下
表
4。
接触点好
徒手拧紧(手感较松)螺钉的接触压力
第一次点胶后的接触压力
第二次点胶后的接触压力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很紧的情况下,涂
环氧胶后,胶液会对接触压力有影响。
第一次点胶后
个接触
点有
个接触点压力减小了一半以上。
第二次点胶后测试有两个点接触压力下降,5
号
点从
13g
变为
2g。
由于徒手拧紧手感较松,E-44
环氧胶的流淌性好,胶液进入簧片底
部(见图
9),将簧片抬起,导致接触压力下降,因此该现象复现。
进入簧片下方垫片上的胶液层
(5)采取的措施及验证
工艺出更改单(更改单号为
装配改-018)明确接触压力测试时机为最后一道
点
环氧胶,即封盖前,并记录实测数据。
鉴定件(编号
1011005Z)产品的接触压
产品编号
接触压力测试时机
装机产品
备注
1011004Z
点大胶后,封盖前
XX-8
本次定位对该产品无影响
1011003Z
XX-9
1101002Z
差动组合可靠性件
拧紧后,最后点大胶前
故障件
按照新要求返修
1102001Z
XX-10
为螺钉完全拧紧状态,胶液不
会进入簧片底部,对接触压力无
影响。
可以继续装机使用。
力根据原始记录是最后一道
环氧胶后测试的,复测鉴定试验后的接触压力稳定无
变化(见表
1)。
因此,簧片的安装被胶液紧固后,接触压力不会再受到影响,措施明
确有效,无需再验证。
(6)举一反三
一、VGH-44
传感器的举一反三
复查装配原始记录,编号为
1011002Z、1011003Z、1011004Z
的产品接触压力数据
为点第二次固化胶后,即封盖前的结果(该三台产品为
2010
环位置
传感器
号触点不导通技术问题归零后装配,接触压力的测试时机为
厂杨登志制
定,过程中沈晓鹏跟产,操作刘小皿徒手记录(记录另见附页);
并且经
厂杨登志、
805
所沈晓鹏、128
厂操作刘小皿一起进行了再次对原始记录进行了再回想确认),因
此接触压力为封盖前的最终状态,无类似故障件的情况,本次定位对这三台产品无影
响,见表
5。
证簧片安装到位后,螺钉完全拧紧,接触压力一般为
左右,通过复测故障件其余
(除
号触点外)各点的接触压力,与胶固化后的数据(表
1)对比无变化,另外通过
安装新簧片测试发现,30g
左右为螺钉完全拧紧状态后的接触压力。
螺钉完全拧紧后,
胶液不会进入簧片底部(图
和图
),因此对接触压力无影响。
因此装
xx-10
的
1102001Z
产品可以继续装机使用。
故障件
4、7#(均大于
30g)触点拆后垫片正视图
30g)触点拆后垫片侧视图
二、其他传感器的举一反三
经复查工艺文件,其余
CGQ-35
B
型环失衡传感器、CGQ-34
A
型环失衡传感器、
CGQ-38
捕获锁电动传感器和
AK-37
系列行程开关,接触压力的测试时机均在最后一
道点
环氧胶后,封盖前进行接触压力的测试,无类似本次
的工艺问题。
(7)结
论
号点-40℃不导通问题定位明确,机理分析清楚,采取措
施可行。
(8)质量部门意见;
签名:
日期:
(9)质量监督代表意见:
(10)承制单位负责人意见:
(11)
所意见:
(12)
备注:
14
名称:
环位置传感器
号触点低温-40℃不导通问题技术归零报告
编
写:
校
对:
审
核:
定:
会
签:
批
准:
同
意:
XXXXXXXX
厂
27
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技术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