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结业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最新.docx
- 文档编号:1906369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70
- 大小:2.38MB
地理结业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最新.docx
《地理结业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结业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最新.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结业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最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证据:
“站得高,看得远”;“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月食”;“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旅行。
二、地球仪
(1)经纬线和经纬度
经线与经度: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经线有无数条,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最高度数为180°。
纬线与纬度:
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纬线也有无数条,到两极等距离的纬线叫0°纬线(又叫赤道),纬度的最高度数为90°。
(2)经纬线的特点:
名称
长度
形状
指示方向
备注
纬线
不等
圆
东西
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极点为特殊纬线
经线
相等
半圆
南北
地球仪上赤道长为经线长的2倍
(3)特殊经纬线:
名称
分界线
(1)东半球范围:
20°W以东到160°E以西
(2)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极圈以内为寒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
(3)纬度在30°内为低纬度地区,在60°以上为高纬度地区,在30°到60°之间为中纬度地区
南北半球
赤道(0°纬线)
东西半球
20°W和160°E经线
五带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高中低纬地区
30°、60°纬线
(4)经纬网及其判读方法
经纬网判断方法: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W);以赤道为起点,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S),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②注意:
(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东经,从左往右减少为西经,纬度向上增加为北纬,向下增加为南纬)
③东西半球判断方法:
经度少于20度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在西半球;经度大于20度少于160度看字母,E为东半球,W为西半球。
④注意:
分界线上的点不归入任何一个“区”,如赤道上的点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南半球。
三、识图:
(1)特殊纬线:
①赤道、②北回归线、
③南回归线、④北极圈、⑤南极圈。
(2)地球五带:
⑥热带、⑦北寒带、
⑧南寒带、⑨南温带、⑩北温带。
(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⑥、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⑦、⑧、四季分明的是⑨、⑩。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及概况:
运动形式
运动中心
周期
方向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一天
自西向东
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
太阳
一年
自西向东
四季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示意图及两分两至(以北半球为例)
比较项
时间
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夏至日A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长于夜
秋分日B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C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昼短于夜
春分日D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
一年中离夏至日最近白昼时间最长;同一时间:
夏季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冬季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
(3)影子长短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
夏至日影子最短,冬至日影子最长;同一时间:
离直射点越近影子越短,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三、四季划分与五带特征:
(1)四季划分:
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一次年2月),南半球季节相反。
(2)五带特征:
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温带四季分明,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二、方向: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1)有指向标的地图:
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
(2)有经纬网的地图:
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正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三、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如1:
100000。
线段式:
如。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3)比例尺的大小:
可将比例尺化为数字式,当分子都为1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4)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内容详略程度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三、图例和注记:
(1)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特定的地图符号就叫图例,如
(2)用来说明山脉、河流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陆高海深的数字叫注记,如“8844.43米”
四、地图分类:
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集中反映一两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人口分布图、气候类型图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
一、海拔与相对高度:
(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
珠穆朗玛峰(中尼边境线上),海拔最低点是:
死海;中国海拔最高点是:
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
吐鲁番盆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2)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三、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共5种。
(1)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判读方法如下:
(五种基本地形的区别可以从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进行区别)
名称
海拔
形态
山地D
500米以上
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
高原E
500米以上
外围较陡,内部(顶
部)起伏和缓
丘陵B
500米以下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
平原A
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盆地C
无要求
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区
(2)六种地形部位(山顶或山峰、陡崖或断崖、山脊、山谷、鞍部、盆地或洼地)
山顶A和B:
等高线闭合,内大外小
盆地F:
等高线闭合,内小外大(洼地)
山脊E:
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指向低处(成分水岭)
山谷D:
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指向高处(有河流发源)
鞍部C:
两山顶的连接部位
陡崖G:
等高线重叠的部位
四、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基础上用颜色和色调表示地形地势,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其优点是醒目,有立体感。
海洋和陆地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海陆面积对比与分布:
(1)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通常所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面积占1.49亿平方公里)。
(2)海陆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
二、基本概念:
(1)岛屿与半岛的区别;大洲与大陆的区别(前者包含后者)。
(2)六大大陆: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注意名称:
没大洋洲大陆,六大大陆和七大洲名称有相关的地方)。
(3)世界之最:
最大的岛屿:
格陵兰岛(北美洲);
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的群岛:
马来群岛。
三、七大洲与四大洋的位置:
(1)七大洲与四大洋的面积排序: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分界线:
①亚欧之间: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之间:
苏伊士运河③亚洲和北美洲之间:
白令海峡
④南北美洲之间:
巴拿马运河⑤欧非之间: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⑥南极洲和南美洲之间:
德雷克海峡
(3)七大洲与四大洋的位置
A纬度位置:
北极圈穿过的洲:
欧、亚、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洲:
非、亚、大洋、北美洲
赤道穿过的洲:
非、亚、大洋、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洲:
非、大洋、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洲:
南极洲
(注意:
热带面积最大的洲:
非洲;温带面积最大的洲:
亚洲;寒带面积最大的洲:
南极洲)
B半球位置:
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
大洋洲、亚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洋:
南极洲和北冰洋;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亚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洲:
亚洲、北美洲
C相对位置:
三大洲包围的洋:
北冰洋;三大洋包围的洲:
南极洲
四大洲包围的洋:
印度洋,五洲包围的洋:
大西洋、太平洋
(注意:
该点要掌握到哪个洲的四周是什么洋,哪个洋的四周是什么洲)
六大板块
七大洲
四大洋
全在北半球
------
欧洲、北美洲
北冰洋
全在南半球
------
南极洲
------
全在东半球
------
非洲
印度洋
全在西半球
------
南美洲
------
跨南北半球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跨东西半球
欧洲、北美洲、亚洲、
大洋洲、南极洲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1)
四、七大洲与四大洋的特点
(1)太平洋—面积最大、水最深(世界最深处:
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岛屿最多,火山地震最多。
大西洋—轮廓略呈“S”形。
印度洋—全部在东半球。
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最浅,水温最低,跨经度最广。
海洋和陆地第二节海陆变迁
五、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最主要原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海→陆)。
(2)海平面的升降(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陆→海)。
(3)人类活动(荷兰人填海造陆:
海→陆)。
六、大陆漂移假说: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2)证据:
①南美洲、非洲陆地轮廓相吻合;
②南美洲、非洲的古生物相似;
③南美洲、非洲的古地层相似。
七、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2)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运动的两种形式:
碰撞挤压、张裂拉伸)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意:
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太平洋板块;
②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地中海面积的缩小—亚欧、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亚欧、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⑥落基山脉的形成—太平洋、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⑦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印度洋、非洲板块张裂拉伸
⑧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一、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影响因素:
纬度)(最高气温并非在赤道上,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所以不能说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降低)
(2)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一样。
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则相反(影响因素:
海陆)
(3)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结业 考试 复习 知识点 总结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