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047146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110.60KB
创新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创新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土壤”和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教育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过程性、社会性、实践性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开展教育创新,它是对教育全局性、整体性、功能性的根本变革,学校创新管理是创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学校管理在思想、方式、资源上都相对滞后,必须革新鼎故。
(一)由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
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时、空、信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
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于人仅用制度、计划、监督来管理,尽管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却忽视了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个性、人的需要及人的发展,甚至容易窒息人的创造性,使人退化为制度的奴隶,即仅知道服从。
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向探究型、学者型、开放型、专家型转变。
转变的基础是教师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追求价值取向:
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物质利益。
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下的新理念:
1、信任就是力量。
第一,在学校掀起“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将骨干教师的素养内核框定在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师德修养三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
第二,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
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的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
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
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隐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学校对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
2.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
叶澜教授说过: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职业生活,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鼓励教师追求精益求精向自我挑战。
在人事安排上,应遵循机会均等的原则,冲破任人上的“晕轮”效应。
首先摸清管理对象在性格、经验、工作实际、生活状况、社会关系诸方面的特征,并倾注于积极的期待,鼓励教师尝试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对象,然后对工作岗位进行招标并公示,最后将教师的分担安排、目标及研究任务同时下达。
目标分层,体现弹性;
研究任务要有针对性,指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研究考核的方式是提高分减去过去的基础分,重在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3、活动融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这些管理手段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
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人与人的相互理解贵在沟通、接触。
活动能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味学校的关心与温暖,浓化干群之间的人情味,强化学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学校文化建设沉淀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的沃土,特色学校是众多校长毕其一生于一役的追求目标。
教师活动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学校的学生特色活动就不会稳定长久,因此,我认为教师活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纽带。
(二)由权力经验管理向学术管理转变
调查表明: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事务型校长和“约定俗成,平稳常规”的经验型校长占校长群体中的大多数。
前者,倚重权力行政,后者倚重经验行政。
都缺乏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与崇高创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
学术型管理倚重的是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力量。
学术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
1、实施科研究兴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
校长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校长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
其次,建立校长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校长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校长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
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2、创办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项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现出来的亮点,它是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校长学术管理上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扬学校特色。
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
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
其次,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含金量,增强学校的亲和力。
(三)由校内资源管理向校外资源管理转变
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
传统的学校管理重校内的资源管理,忽视了对校外的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对校外资源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信息、社区、校外实体的资源。
1、开发利用教育信息
科研成果是别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利用开发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借脑”的过程。
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繁多,且方便快捷,一个有抱负的校长,是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的。
关键是校长要有这种管理意识。
尤其是要注重对信息发展态势的管理。
因为,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有理论都不是具体的方法,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必须融入学校的校本思想,结合学校的特点,有选择地“拿来”。
重视发展态势的管理,是校长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学习管理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
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对成果的报道、呈现都经过了编著者“个人价值”的过滤,校长要深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要有自己的学术观。
2、与社区形成活力
社区蕴藏着重要的物质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既是“借脑”也是“借物”。
创新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传统教育条件下社区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却储而藏之;
社区有重多的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却闲而处之;
社区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却流而逝之,这些都是创新教育求之不得的重要资源。
我们何不开展一些类似于“走近名流,走进社会,融入自然”的活动,让名流健康的主旋律思想催发学生奋发向上;
让真实可感的自主探究历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的能力;
让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再有能力的校长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条件再好的学校也是有缺陷的,“自用而不用人(用物)”既是封闭的观念,也是落后的行为,与创新教育的开放性相悖。
3、与教育实体联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识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也是一个关于管理视角的问题。
学校管理、科研的方向、层次、潜力需要专家的指导、参与、评价。
与科研机构联姻,就是借科研的舞台,实践、展示、反思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便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科研人员能够结合学校的研究能力,指导制定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通过中期管理及时解决教研教改中的实际问题。
另外与教科研单位联姻还可以创造许多与教育大师对话的机会,便于教师醒脑、换脑,学习专家的思维方式。
与学校联姻,意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伙伴,是“借竞争力”。
古训云:
“鸟兽尽,良弓藏”,成就感是人的本能需要,失去了竞争对手,没有优患意识和危机感的群体终究会被时代淘汰。
联姻主要是在以下几方面产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办学层次相近,教育哲学互融,教育质量互进,教师互访、互学,教育资源共享等。
联姻的目的不是搞质量竞赛,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并激励学校永创新高。
二、关于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的目标因子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其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愿望激发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树立创新目标。
所以说,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原点。
2.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再造性的心理反应;
是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有二:
一是批判性,二是发散性。
所谓批判性就是拒绝盲目从众,拒绝复制型思维,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独立思考。
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的思考问题的特性。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无限沉浸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它以敏锐的观察为基础、以创造性的想象为路径、以活跃的灵感为表象、以独特的认知结构为特征,所以它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各种创造方法和题解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它是多角度求异、求新图解的集成,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在技能层次的外化。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即创新思维的物化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表现能力。
(二)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手段因子
创新教育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全社会宏观看,它涉及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筹;
从学校微观看,课程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先导,而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中介,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手段。
它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课程计划》,这是由国家《课程计划》的指令性决定的。
新的国家《课程计划》具有越来越大的弹性,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
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原则上应作到“三个开放”。
(1)向学科前沿开放——使教学内容表现出现代科学的精神和风采。
教师通过科学家创新过程的复演,让学生去实际感受或体验。
学生可以系统接受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现模式的培训,也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内趋力,进而转化创造欲望。
(2)向课堂外开放——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参加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社会服务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广泛占有形象素材,激活联想,从而使创造性保持正确方向,形成创造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
(3)向学生开放——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创造精神,真正体现学习主体的需求。
与现实生活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教材建设总有内容的滞后性,经验的间接性、标准的一统性。
所以应利用弹性教学时间实施开放教学,不断改造与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满足创造教育的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方法
研究服务于创造教育的任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开创,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提倡教学民主,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互动的民主的学习环境。
原则上应作到“三个放开”:
(1)放开讨论——改变过去由老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相”。
通过诸多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
(2)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
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
学生的质疑往往不拘限于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成论到自愿去探索;
由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权威、书本、老师挑战,这必是一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
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破除“师道尊严”束缚,是学生孕育质疑的教育环境,这当是着力营造之事。
(3)放开进程——依照中国的国情,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仍将富有生命力,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忽视学生个体需求差异、能力差异的“大一统”的教学要求势必废除。
“一刀切”、“齐步走”的课堂教学是最大的教育不公。
允许差异存在,正视差异存在,实施异步教学,满足个体差异发展需求,有利于培育每个独立个体不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过去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教师教学进程服务,为教师完成讲授内容服务,为重复验证书本知识服务;
说到底是服务于“教”,而不是服务于“学”。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统”的惯性,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这是观念的革命,首先是教师观念革命。
“放”与“不放”,“放一”与“放开”都取决于教师。
所以要向教师去要课堂教学的民主。
创新学习是一种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其特点是推陈出新,而非墨守成规。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般来说,创新学习可在学校的各个课程领域中予以实施,任何课程活动均可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地。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1)体验学习教学法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教师要学生们去亲身经历;
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
该法的实施要点是:
①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合适地进行体验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即生活中的环境。
②在展开体验的环境中,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性,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较成功地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消除环境中的某些不相关因素,促使学习者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的体验上。
③教师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
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潜科学教学法
潜科学指的是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科学幼芽”的科学。
借用潜科学一词的潜科学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一技法,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像活动的实际过程。
基本做法是:
教师边讲、边想和边写,写错了就擦,擦了再写写不下去的时候,就改变思路,重想,重讲,有时还可以把学生吸收到创造过程中来,教师和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既看到教师的创造,又自己参与创造。
潜科学教学法的基本构想是:
敬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改动,正是教师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真实写照。
于是,学生便可以了解到教师如何思考问题,组合各类知识,并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有益的启发。
实施潜科学教学法的主要要求是:
①教师应对自己所要探讨的内容作必要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要把有准备的思路和即兴发挥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会导致教学的极端盲目性,也不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切不可认为潜科学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在课堂上作毫无准备的表演。
②所探讨的内容不能完全超出学生当前所学的内容,应当与现有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的探讨过程。
否则,内容上的脱节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不断地引发出自己头脑中的思想火花、瞬时灵感和科学想像,使学生目睹到自己纯熟的筛选、雕琢。
组合知识的能力,把学生不自觉地引向探讨问题的真实情境中。
④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应告诉学生这样做的意图,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不至于把教师不确定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成是由于教师在毫无准备地上课,浪费他们的时间。
同时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所要探讨的内容在头脑中和教师一道加以酝酿、孕育和发展。
(3)挫折演示教学法
挫折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
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模仿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制造”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并藉此向学生演示在若干次挫折后,如何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取得成功。
该法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教学中如果教师从不向学生演示解题的挫折和失败,以及如何从有限次的挫折后得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问题的水平上,而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运用挫折演示法时,教师要注意:
第一,演示要尽可能地自然真实,创造出一种能诱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气氛。
第二,所经受的“挫折”要预先准备好,做到心中有数,受挫折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二至三次较为合适。
第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错误。
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解题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变能力。
(4)发展问题教学法
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发展问题,并加以解答。
教师不要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而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发展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一当学生解出这些共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和找出在解答原问题和发展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什么,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及要点如下:
第一阶段:
解答原题。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去寻求答案。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他们能有多种解题的设想;
同时,还要让学生回顾解题的具体过程,搞清楚自己是循着什么思路解出问题的。
第二阶段:
编发展题。
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下,编出与原题相似的问题,教师不必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发展题,教师对这些问题分别加以评价。
一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编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掌握编发展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
解答发展题。
教师在学生所编的发展题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为共同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
或者让学生从所编出的问题中选择问题作为个别问题来解答。
选择共同问题的主要标准是当前教学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等学生解出这些共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和找出在解原题和所编问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了什么。
(5)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所谓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何能的结论。
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
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完全之处。
因此,实施此法时,教师首先是要把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中的相当一部分告知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中的主要线索,然后再让学生去进行或多或少的推测和联想。
第二,要认真把握好所留空白地带在该知识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中最关键和核心的部分不宜作为教学中的空白地带来处理,内容中难度特别大的部分也不宜作为空白地带来处理,以避免教学要求超出学生现有心理发展水平的现象。
第三,在学生填补空白地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当学生的填补活动过于偏离正确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地做出纠正,使他们少走弯路。
当学生填补的内容虽与教科书不符,但显得很有道理时,教师不能予以否定,而是要作出肯定的表示并视其创造性程度加以鼓励和表扬。
第四,简单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补,复杂的内容则要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填补。
一般说来,空白地带既有教学内容中的细节,也有教学内容中的精要,所以独立思考与集体研究总是并举的。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对于中小学各科教学来说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联想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此外,教学理论研究中经常提到的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社会探究法、智力激励法,等等,也是一些非常有效的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
教师对上述教学方法应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实际有选择地予以使用,使之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新的教学体系。
3.课堂教学评价
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丰富性,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统一死板的评价手段,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总要对学生的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教育 国内外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