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必总结史重点作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041319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8.94KB
现代文学必总结史重点作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现代文学必总结史重点作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必总结史重点作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成就:
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民众戏剧社:
成立于1921年,上海。
湖畔诗社:
1922年三月,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
沉沦社: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前身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浅草社,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大多为北大学生。
郭沫若(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
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
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
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
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
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
《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
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
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
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思想内容上。
《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
《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
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
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不足之处:
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
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
《女神》中的现代自我形象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
他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形象。
他无限地张扬自我,充分肯定自我本质,具有超凡的力量,大胆地破坏与创造,热爱祖国,视野开阔,胸怀世界,是一位泛神论者。
《女神》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1、《女神》浪漫主义是主调。
2、象征是其精义。
3、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等,其中自由体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
4、最能代表《女神》风格的是惠特曼式的豪放诗歌,它们“雄而不丽”;
但《女神》中也有泰戈尔式的“丽而不雄”的清新、婉约之作。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基本思想是:
1、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民族罪人。
《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
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
《屈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国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
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斗争。
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鞭挞了暴君的黑暗暴政。
《虎符》写的是姬夫人舍身窃符,窃符后为不辱信陵君名声而自戕身亡。
整个剧本贯穿着“把人当成人”的主题思想。
《高渐离》歌颂义士高渐离为刺暴君秦王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雄气概,宣扬了“除掉暴君”的思想。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以正义力量对垂死力量的对比悬殊的勇敢抗争及其过程中身历的磨难与痛苦。
如屈原经常使人物处于两难处境,来创造浓郁的悲剧情境,从中展示正义人物人格与道义的美。
如聂嫈在扬弟英名与自取灭亡上的现实矛盾等。
这些历史剧充满着悲壮的情绪,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
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
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
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
他愤怒痛斥张仪。
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
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
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
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
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如剧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浓缩在一天里展开,创造了婵娟形象,以“淫乱宫廷”向屈原问罪等等,都参合着作家的大胆的艺术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从而将人物理想化。
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
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大开大阖的戏剧冲突的结合,如《雷电颂》。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
因此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这表现在:
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
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名词解释)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
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主要成员有:
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
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帅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英国“湖畔派诗人”19世纪初,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
强调想象,讴歌自然,逃避现实,——消极浪漫主义。
)
与文学研究会关系密切的四个年轻诗人:
冯雪峰、汪静之、潘谟华(训)、应修人
1、情感的体验性:
大胆讴歌爱情,诗意浪漫,情调热烈,时代感强。
2、情绪的自然化:
触景生情,以景喻情,富于想象,自由奔放。
小诗
冰心是主将,宗白华是殿军
1921~1924年间,以冰心、宗白华等人为代表,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所谓小诗,就其与域外文学的关系而言,它既有西方(欧洲文学)背景,也有东方背景(亚洲文学:
印度、日本)在西方,“小诗”是一种极其精练,简短的散文诗。
闻一多(简答题)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身在美国,他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
表现在《太阳吟》、《忆菊》中、《孤雁》中他以流落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
他眷念的家不仅仅是小家,抒发的情也不是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正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态。
反帝反种族歧视。
一些诗篇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
如《洗衣歌》中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中国人的正气以及民族自豪感。
在平易的诉说中,包含着对同胞的深厚同情与尊敬。
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一面为祖国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
另一面《一句话》中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者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这就是一直浅埋在心底的“一句话”:
“咱们的祖国”。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爱国主义诗篇。
闻一多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惟一的爱国诗人”。
他的爱国主义诗篇具有反帝反封建憎恶黑暗现实、期盼祖国新生的丰富内容。
对新诗格律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
他提出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
《死水》《忆菊》《洗衣歌》等,既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又有“三美”的艺术形式。
这对于纠正白话新诗创作中态度不够严肃、过于散文化的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
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关于新诗“三美”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
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
全诗五节二十行。
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如《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等。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死水》《洗衣歌》等都称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李金发(填空选择)
其是最早接受象征诗派的中国诗人,被人称之为“诗怪”,而且形成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象征派
鲁迅(各种)
1918年5月,《新青年》中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乃至整个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
鲁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写成回忆性散文十篇,初名定为“旧事重提”,后为朝花夕拾。
1930年2月参加左翼作家联盟。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了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共同点:
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
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
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
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农民问题。
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
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
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
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
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
“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
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
人人“吃人”也“被人吃”。
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
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
也有青年和小孩。
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
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
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
运用日记体形式;
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
简练的白话语言。
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
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
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
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
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
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
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
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
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
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
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
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
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
如阿Q瞪着眼睛说: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
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
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
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
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
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
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
启示人们:
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
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
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
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
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
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一: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
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
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
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
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艺术特色二:
艺术多姿多彩。
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
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
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艺术特色三:
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艺术特色四:
结构形式丰富多样。
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
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
顺序为主,也有倒叙;
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
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艺术特色五:
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
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
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
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
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学 总结 重点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