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039279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82.66KB
全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实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持维持在70%?
80%,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
尽管教育部门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科学性依然遭到社会、学生和学者的质疑。
因为,当前政府部门关于就业率的测算方式既不同于理论界的算法,也不能和国际接轨。
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前政府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实际上是安置率(落实率)。
即:
安置率(落实率)=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毕业生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
而根据我国大学生毕业时的状况,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如表1
所示。
根据理论界对失业者的界定,“凡是统计时被确定有工作能力,但没有工作,并且在此之前的4周内曾做过寻找工作的专门努力,却未能找到工作的人”。
这一统计标准和国际基本接轨。
因此,毕业生就业人数应该只包括第一、二类。
根据岳昌君2005年的调查,截至2005年6月毕业生已签约的只有33.7%,而2003年这个数据是31.9%。
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5月,毕业生签约率为45%。
显然,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是政府把升学出国的毕业生都视为就业。
因此,如果用新的就业率统计标准,不包括升学出国者,那么就业率就没有那么高。
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因为供给和需求往往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
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解决。
主要体现在:
1.地域:
“孔雀”依旧“东南飞”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将继续吸纳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依然不高。
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将依然存在。
今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毕业生就业率将和往年基本持平,甚至有个别地方可能比往年好。
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毕业生近年来一次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85%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沈阳、西安、武汉、成都等大城市是高校密集的区域。
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到所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这些地区吸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这种高校密集往往会带来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对于贵州、安徽、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尽管高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不如高校密集地区多,但是由于连年扩招,毕业生总数也相当可观,加之这些地区的高校普遍档次不高,优质就业岗位遭受外地区高档次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使得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
2.行业差异:
部分行业供小于求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所有的专业就业都难,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某些行业毕业生需求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人才供小于求的现象,比如电子信息类、汽车类、物流类、建筑类和新材料类的人才需求旺盛,而人才培养速度较慢。
另外,由于这几年的宏观调控,毕业生需求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如一些服务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如房地产业,随着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人才需求量走低,薪酬水平回落,并趋于较为合理的水平。
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的就业今年也普遍不理想。
3.专业矛盾:
“时髦”的并非最好的
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较好的就业态势,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难以打破。
专业趋同现象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进一步显现。
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文秘、电子商务、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就业市场。
4.学历矛盾:
最难要数高职大专生
从学历结构看,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与本科生、硕士、博士相比,高职大专生就业空间日益逼仄,就业率将大为不如。
近年来,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一路跌降。
以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大省广东省为例,2002年,大专生就业率仅47.08%;
2003年,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5%;
2004年6月份时,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到9月份也只有61%。
即使如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还有水分。
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专业性不如本科生,另一方面技能方面往往不如中专生,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特别尴尬。
当然也有个别技能性较强的高职专业就业不错,甚至超过本科生。
与大专高职生相比,本科生就业较为稳定,也可以说是本科生稳定的就业率托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个大盘。
与低学历相比,硕士和博士就业率较高,一般可保持在90%以上,有些高校、某些专业基本可以达到100%。
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硕士、博士扩招速度过快,社会需求量增长相对较慢,用人单位选才逐渐务实,加之硕博毕业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等问题,近年来,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个别高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难就业的现象。
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平均签约时间点后移
如果按毕业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找工作算起,截止毕业当年6月份,毕业生就业搜寻时间为9个月。
根据前几年6月份统计的一次就业率来看,约有近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达成就业协议。
也就是说至少有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
有30%的毕业生经过12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
至少有30%的毕业生,经过15个月的就业搜寻还是不能就业。
不能再低的薪酬水平
期望薪酬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晴雨表,也是毕业生从贵为天之骄子的自豪到面对现实的艰难抉择和消极反应。
前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普遍在2500?
3000元,而到了2005年,毕业生主动将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甚至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资就业”。
从人才市场获取的各类信息表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非常务实,把期望薪酬定在1000?
2000元左右。
同时,近年来,毕业生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与早些年相比也大为不如。
据调查,2006年的平均签约月薪酬低于2005年的200?
300元左右。
与期望薪酬一路走低相比,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相对较高,根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北京市毕业生期望薪酬平均为1000多元,而签约薪酬平均为2300元。
但是平均签约薪酬高,并不能掩盖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薪酬水平低的现象。
据统计,北京高校毕业生近2/3的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1/4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
考虑到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实际签约薪酬和实际就业初年薪酬将明显缩水。
就业重心下移:
与农民工们抢饭碗
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主要体现在:
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
以前,大学主要设在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能很轻易在学校当地就业。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了。
据2005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一年毕业生人数5万人,最后在武汉就业的只有2万人。
另外,就业重心下移还表现在从用人单位总部向分支机构转移,从重要岗位向辅助岗位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早在2004年,到普通中学当老师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占当年毕业生研究生数的12.04%,到高校从事学生工作或行政管理的占26.74%。
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并非顺利。
实际上,这一过程正在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的竞争也很激烈。
高昂的就业成本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体现在就业成本逐年攀升。
毕业生就业成本包括制作简历、赶场路费、考证培训、美容包装、手机通讯、食宿、上网等开销。
据统计,2003年毕业生就业平均成本为800元,2005年上升为1100元。
而不同性别之间的就业成本也会有差别,一般来说女生就业成本高于男生,有关统计表明,这个差距约为113元。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
如果求职路上的花销算是当期成本的话,那么因为就业环境日益严峻,毕业生可供选择的岗位少了,一有机会,很多毕业生惟恐机会错失,仓促签约,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人岗不匹配,或者其它各种不理想因素而跳槽,这对本人以及用人单位带来的预期就业成本就更大了。
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退出就业市场
根据一项调查1000元月薪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
根据保留工资理论,劳动者根据个人人力资本和个人偏好,对就业薪酬有个基本底线,当他在劳动力市场上找不到这样的薪酬时,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工作。
考虑到国家、社会、家庭和毕业生本人二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当就业薪酬低于一定值时,毕业生退出就业市场,寻找其它出路可以理解。
退出就业市场会增多,主要去向有考研、考博、就业观望,其他如考证书、回高校或职业学校回炉、出国等等。
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选择
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工作场地、收入报酬、劳动关系、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固定的各种就业形式,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钟点工等。
从事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以辽宁省为例,截至2006年12月份,在已就业的139508名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有35815人,占25.67%。
创业环境艰辛,自主创业成为奢望
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另外,由于这几年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了创业风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好的举措,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如果经营不错,还可以解决其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但是,目前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
比如,在税收方面,企业要缴17%的增值税、33%的所得税,还要缴纳营业、教育、城建等税和附加税;
可能还会遭到城管、卫生、交通、居委会等罚款;
要参加诸如质检、验收、达标、文明建设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这些都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并且越是不发达偏远的地区,这种费用越高。
对于如此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刚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很难对付。
虽然国家有多项优惠政策,但是要落实到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创业者身上,太困难了。
对于创业环境的艰辛,官方的资料显示:
由于不堪重负,加之工商、城管、交通部门的乱罚款、乱收费,我国自1999?
2004年的5年间,个体户净减少770多万个,每年平均破产154万个;
2005年,法人企业净关闭30万家。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不足1%,而自主创业成功率更低。
经济高增长,为何不能带来高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本质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满足不了毕业生的供给,而造成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增长优先,还是就业优先?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
“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
“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
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
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
“十一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继续走低的态势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高校毕业生只是求职人群的一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走低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一样很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模式,屏蔽了社会就业问题的紧迫性。
根据蔡昉的统计:
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
而曾经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其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有关;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但即使如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
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毕业生的吸纳。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与市场严重脱节的毕业生供给
除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以外,高校毕业生供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高等教育行政化过浓,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
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已经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老化等。
以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为例,高校设置专业需要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从对就业市场的敏感性而言,高校比高校管理部门更有优势。
尽管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到2007年自主招生名单增加到59所,但在全国1794所普通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并且自主招生的比例仅占所在学校招生的总数的3%?
5%,而其中只有6所高校拥有自设专业的权利。
2.毕业生及其家庭期望值过高
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大学生很稀缺,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报酬。
但是现实社会,留给毕业生的机会远远低于他们的想象,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夕才发现生活的艰难和理想的遥不可及,但是思想的转变却需要较长的时间。
家庭寄希望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光宗耀祖,对大学生的期望超越了实际上社会所能给予的水平。
这种压力转嫁给毕业生,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轻易不能接受层次较低、待遇不高的工作,不愿意面向基层就业。
另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因为通过高等教育这一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可以增加个人的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比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更高的报酬。
家庭和毕业生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理所当然希望通过获取一份优质的工作,回收前期的投资。
但现实社会能提供的工作和报酬,与他们前期人力本投资价值的差距较大,从而造成毕业生拒绝低端工作,寻找能获取高收益的工作。
3.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高大而空泛的理想目标,很少去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据对中日小学生的一项关于理想的调查,很多日本学生的理想是做名公交司机等非常具体的岗位,而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想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
由于长期精英教育在学生心理留下过于不切实际的理想,在遭遇现实挑战时,很多毕业生出现了迷茫,不愿就业,而选择攻读高一级的学位,继续编织当初的梦想。
由于精英教育思想作怪,很多高校不愿意教授操作性强的课程,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掌握谋生的本领。
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很多毕业生理论掌握不牢,而动手能力更差的原因之一。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挤压效应
由于就业的压力,一些毕业生开始被动进入保姆、家政等传统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领域。
但是,近3年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政策以及配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变少了,在某些就业领域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优势在不断增强,客观上对毕业生就业造成挤压效应。
5.入世5年保护期已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承诺的5年之后开放除新闻媒体等领域之外的大部分行业。
到2006年12月31日,5年期已届满。
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资金、产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高校毕业生 目前 就业 现状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