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报告生物学水生生物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24589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57MB
总结报告生物学水生生物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
《总结报告生物学水生生物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报告生物学水生生物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硅藻可分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中心硅藻纲花纹呈同心的放射状排列,不具壳缝或假壳缝,羽纹硅藻纲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状排列,具有壳缝或假壳缝。
无壳缝:
圆筛藻属、盒形藻属、直链藻属、骨条藻属、卵形藻、根管藻
有壳缝:
羽纹藻属、桥弯(新月)藻属、卵形藻属、舟形藻属、异极藻
针杆藻属有假壳缝(羽纹硅藻纲);
双菱藻属有管壳缝
金藻门:
多数没有细胞壁,有些细胞裸露:
单鞭金藻属大多数鞭毛2条。
鞭毛1条:
单鞭金藻属、硅鞭金藻属、鱼鳞藻;
2条:
棕鞭金藻、锥囊藻、黄群藻、等鞭金藻;
3条:
小三毛金藻
黄藻门:
黄丝藻细胞壁由二个H形节片套合成
隐藻门:
有2条等长鞭毛。
主要特征:
1、多为单细胞运动个体,有2条鞭毛,顶生或侧生。
少数形成不定形群体。
2、细胞有背(隆)腹(平)之分,前端钝圆或斜截形。
3、大部分种类细胞不具纤维素细胞壁,细胞外有一层周质体,柔软或坚固。
4、除叶绿素a、c外,β-胡萝卜素,还具藻胆素;
色素体1-2个,叶状;
贮藏物质为淀粉和油滴。
5、繁殖:
游动的种类主要为纵分裂,群体或不具鞭毛种类产生游动孢子。
甲藻门:
有2条鞭毛。
细胞壁构造:
纵裂甲藻:
细胞壁由左右二片组成,无纵沟和横沟。
横裂甲藻:
细胞裸露或具纤维素细胞壁或细胞壁由许多小板片组成。
板片有时具角、刺或乳头状突起
夜光藻属:
单细胞,球形,直径可达1-2mm,肉眼可见。
纵沟与口沟相通,末端生出1条触手,鞭毛均退化。
细胞中央有1大液泡。
细胞核1个。
原生质浓集于口沟附近,呈黄色,原生质丝呈放射状。
裸甲藻属:
细胞裸露或具薄壁,细胞卵圆形或椭圆形,具纵横沟。
横沟通常环绕细胞一周,纵沟长度不等,有的仅位于下锥部,多数略向上锥部延伸。
色素体多个,盘状或棒状。
多甲藻属:
细胞呈球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多呈双锥形。
前端常呈细而短的圆顶状,或突出成角状;
后端钝圆,或分叉成角状,或有2-3个刺。
细胞内有液泡,色素体多个,颗粒状,周生,呈黄绿色、黄褐色或褐红色。
细胞核大,位于细胞中部。
角藻属:
单细胞或连接成群体,细胞壁由大小不等的多角形板片组成。
细胞具一个顶角、2-3个底角。
横沟位于细胞中央,呈环状。
细胞腹面中央为斜方形的透明区,纵沟位于此区的左方。
壳面有孔纹,色素体多个,呈小颗粒状,顶角和底角内也有色素体。
细胞核一个,位于细胞中央。
裸藻门
大多数具有一根鞭毛,在前端。
1.多为单细胞运动个体,少数营固着生活。
2.细胞裸露,表质柔软或坚硬,光滑或具纹饰。
有的种类细胞外具胶质囊壳。
3.色素:
叶绿素a、b、β-胡萝卜素,特含裸藻红素。
色素体:
盘状、片状或星状。
同化产物:
副淀粉+油滴4.无色的种类具杆状器,不具眼点,营腐生或动物性摄食生活。
5.繁殖为纵分裂,环境不适可形成休眠孢囊。
裸藻属:
多为具1根鞭毛的绿色纺缍形细胞,后端延伸成尾状。
细胞裸露。
(眼虫)
绿藻门(衣藻)
1.细胞壁内层:
纤维素外层:
果胶质。
表面平滑或具颗粒、孔纹、瘤、刺毛等
2.色素:
叶绿素a、b,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
杯、盘、星、带、板等。
每个色素体具一至数个蛋白核。
3.贮存物质:
淀粉,颗粒状
3.鞭毛:
2条,顶生,等长;
1,4,6,8(少数)。
伸缩泡:
2个。
眼点:
1个,橘红色,细胞前侧面
营养细胞或生殖细胞具鞭毛,能运动,有性生殖不为接合生殖。
-------------绿藻纲
营养细胞或生殖细胞不具鞭毛,不能运动,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接合藻纲
衣藻属:
单细胞,鞭毛2条,乳状突起;
球形、卵形、椭圆形;
杯,片状,星状。
每个色素体具1蛋白核。
H形;
橘红色
无性繁殖为主,环境不良可形成胶群体,环境适宜时又恢复游动状态;
有机质丰富的小水体或潮湿土壤表面;
蛋白含量52-58%(高)
团藻属或蓝藻:
有胶被。
扁藻属有4个等长的鞭毛。
小球藻属:
细胞蛋白质含量丰富。
单细胞;
群体;
似亲孢子繁殖;
多淡水,少数海洋。
实球藻属:
运动群体;
球形或椭圆形;
细胞间常无空隙;
群体内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繁殖,形成似亲群体;
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浅水湖泊和鱼池等水体。
空球藻属:
细胞彼此分离,排列在胶群体周边;
群体胶被平滑或具胶质小刺,个体胶被彼此融;
群体细胞分裂--似亲群体;
有机质较丰富的小水体和湖泊中较为常见。
栅列藻属:
真性定形群体,细胞形状,排列方式,细胞壁,似亲孢子,淡水中常见-静水小水体
鞘藻有帽状环纹。
水绵接合生殖。
新月藻属:
单细胞,新月形,中间不凹入。
细胞壁平滑,具纵向的线纹或纵向的颗粒,无色或因铁盐沉积而呈淡红褐色或褐色。
每个半细胞具一个色素体,由一个或数个纵向脊片组成。
蛋白核多个。
细胞两端各具一个液泡,含一个多个石膏结晶。
鼓藻属:
单细胞,细胞变化很大,侧扁,缢缝常深凹。
每个半细胞呈近圆形、卵形、椭圆形、梯形等。
细胞壁平滑或具花纹或具颗粒、微瘤状突起。
半细胞具1、2或4个轴生色素体,每个色素体具一至数个蛋白核。
盘星藻属:
扁藻属:
轮藻门:
雌雄性生殖器官分别为藏卵器和藏精器。
水生维管束植物:
①营养繁殖②有性繁殖(苦草借助水来传粉,称为水媒花;
借助风传粉的称为风媒花。
)
根据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形态、构造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分为4个生态类群:
挺水植物(芦苇、莲),浮叶植物(睡莲),沉水植物(菹草、金鱼藻),漂浮植物(萍)
冬芽:
具有茎叶,但节间短,叶密集在一起,贮存有丰富营养物质的茎,常在秋末冬初形成,越过低温的季节,故称冬芽。
金鱼藻、黑藻等在冬季形成冬芽,而菹草则在夏季形成冬芽。
浮游动物:
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
(枝角类、桡足类等)
原生动物:
运动胞器:
鞭毛(草履虫)、纤毛、伪足(变形虫)。
营养方式:
全植营养、全动营养、腐生营养、混合营养。
原生动物三种运动方式:
1、伪足运动;
2、鞭毛运动;
3、纤毛运动。
1、全植营养;
2、全动营养;
3、腐生营养;
4、混合营养。
表壳虫属:
壳由细胞本身分泌的薄膜硬化而成。
砂壳虫属:
壳由外界环境中的泥沙微粒或硅藻空壳粘合而成。
变形虫属形状多变,伪足叶状无轴丝。
细胞核通常1个。
内外质分明,内质有许多球形的颗粒,通常有一个伸缩泡。
嗽叭虫属:
口缘区呈圆形,具普通纤毛,体呈嗽叭形,伸缩性很强,体形会变化,常游动或附着在他物上生活,体前端有1个伸缩泡,大核呈念珠状。
钟虫属:
单生,形以倒钟,后端接柄,柄内有肌丝,受刺激时肌丝以弹簧式收缩。
柄的下端固着在基质上。
大核带状。
伸缩泡1-2个。
单缩虫属:
体形与钟虫相似,群体生活,群体柄有分枝,个体着生在柄的末端。
柄内有肌丝,肌丝在柄的分枝处各不相连。
因此受刺激时,只有受到刺激的个体才收缩。
聚缩虫属:
体形同单缩虫。
但群体柄内肌丝在分枝处是相连的,因此受到刺激时所有个体都能同时收缩。
累枝虫属:
群体生活。
形态与聚缩虫相似。
但柄较直而粗,柄透明无肌丝。
当虫体受到刺激,只有虫体收缩,柄不收缩。
轮虫有足的能运动(裂足轮属),没有的不能运动。
1.有头冠2.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3.有具焰茎球的原肾管
生活史:
孤雌(单性)生殖:
非混交雌体,非需精卵(夏卵)
有(两)性生殖:
混交雌体,需精卵,休眠卵(冬卵)
夏卵和冬卵的区别:
非混交雌体性成熟后所产的卵为夏卵。
夏卵卵壳很薄,不需经过受精,发育也不经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非混交雌体。
混交雌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需精卵,经过受精形成冬卵。
冬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不良环境条件。
孤雌生殖,指由未受精的卵单独发育成个体的特殊生殖方式。
无足:
龟甲轮属、晶囊轮属、多肢轮属、巨腕轮属。
有附肢跳跃运动:
多肢轮属、巨腕轮属、三肢轮属
有背甲:
裂足轮属、龟甲轮属、同尾轮属、异尾轮属。
无背甲:
巨腕轮属、三肢轮属。
胶鞘轮属绝大多数固着生活。
枝角类:
主要特点1、躯体包被于两壳瓣中,体不分节(薄皮溞例外)。
2、头部具一个大复眼。
3、A1小,A2发达双肢型,为主要的游泳器官4、胸肢4-6对兼具 滤食、呼吸功能。
5、后腹部结构、功能复杂。
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
夏卵:
卵膜薄,卵黄少,卵形小,数目多;
在孵卵囊发育孵出,长成后再营孤雌生殖。
冬卵:
经交配受精后产生,卵膜厚,卵黄多,卵量少(1-2个),外包一部分的壳瓣形成卵鞍,能抵抗寒冷、干旱等不良的环境条件,脱离母体后,要经过一段滞育期待环境好转才孵出幼溞。
刚毛式是指表示枝角类第二触角内外肢的节数和刚毛数的式子。
如溞属的刚毛式为0-0-1-3/1-1-3。
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
内肢3节,分别具1、1、3根刚毛。
后腹部最后一个肛刺分叉的枝角类为裸腹溞颈沟深,无壳刺。
后腹部裸露于壳瓣之外。
头大,喜生长于富营养型水体中,特别在间歇水域中最为常见,多周期性生殖。
遇缺氧等不良环境条件时常体带红色,在大量繁殖时使水体呈红色。
故叫红虫。
象鼻溞属:
无颈沟。
壳瓣后腹角向后延伸成一壳刺,其前方具一毛,羽状。
在复眼与吻端间具1额毛。
A1基部不合并,A1中部具一簇嗅毛。
壳腹缘平直,后腹角延伸成棘壮壳刺。
A1长,与吻愈合。
盘肠溞科:
复眼小,A1、A2均较小,无腹突。
肠管盘曲一圈以上。
体近圆形,壳瓣短,长度与高度略等,腹缘浑圆,其后半大多内褶。
溞属:
壳瓣背面有脊棱,后端延伸而成长壳刺,壳面有菱形的网纹。
吻明显。
头与躯干的界限不清。
本属种类多,分布广,喜栖于水草繁茂的小型水体中。
季节变异:
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内,同一种枝角类的成长个体,具有不同的外形,这种现象称季节变异。
此外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群密度随季节而发生变动,也使用这个术语。
种类主要有溞、船卵溞、网纹溞、象鼻溞和盘肠溞等属的一些浮游性种类,主要表现在头顶的形状,壳刺的长短、壳突及壳纹等。
桡足类:
第一触角(A1)单肢型,细长,由25节组成,末2~3节具羽状刚毛,是运动和执握的器官,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常特化成执握器,哲水蚤目为一侧,剑、猛水蚤则两侧均弯曲。
A2:
双肢型,游泳器官。
基肢:
2节(基节+底节),内肢2节,外肢7节;
内外肢各有许多强状的刚毛;
内外肢的结构及长短比例-分类;
大颚:
双肢型,基肢2节;
基节-几丁质板,面向口的一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内肢2节,外肢5节,皆为羽状刚毛。
第五胸足雌雄有别,雌:
左右对称,雄左右不对称。
1.体呈圆筒形,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的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
2.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狭的腹部,即前体部和后体部。
3.附肢:
头部5对(A1,A2,M,M1,M2);
躯干肢6对(颚足,第1-5步足(P1~P5)),腹部:
无腹肢。
4.P5两性有异,常是分类重要依据。
5.第一触角比较发达常为运动和执握器官。
6.幼体发育:
经过变态,要经过无节幼体、桡足幼体阶段。
无节幼体:
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但高等甲壳类在更高的发育阶段才开始出现(十足目、糠虾目)甲壳纲之幼体中,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
桡足幼体:
第一龄:
体共6节,第3胸足的原基出现。
尾叉5对刚毛。
第二龄:
7节,腹部1节。
胸足4对。
第三龄:
8节,腹部2节。
第四龄:
9节,腹部3节。
第五龄:
10节,雄4节,雌3节。
哲水蚤目
剑水蚤目
猛水蚤目
第一触角
很长,超过前体部,最长可到尾刚毛末端,雄性一侧变为执握器
长度适中,1/3头节不超过体长的一半,雄性两侧变为执握器
短,1/5头节~头节末端雄性两侧为执握器
体形
前部宽于后体部
前体部与后体部略等宽
活动关节
末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
第四、五胸节之间
无,若有,在第四、五胸节之间
雌性卵囊
一个(许水蚤除外)
两个,在腹部两侧
一个
生活方式
浮游
底栖
尾叉刚毛数
5根
4根
2根
心脏
有
无
毛颚动物(箭虫属于毛颚动物)
海蛇是棘皮动物,
腔肠动物:
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是桃花水母
比较水螅水母和真水母的异同点。
水螅型
水母型
体型
筒型
伞形
口
向上
向下
触手
口周围
外伞的边缘
消循腔
盲管状或分出小室
辐管、环管
水母型扁平,中胶层厚,神经系统在伞边缘集中,形成神经环,并有感觉器如平衡囊
有刺胞的腔肠动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只有水螅型而决不出现水母型的是属于珊瑚虫纲;
两类均出现的是水螅虫纲和钟水母纲,但后者的水螅型世代比较退化,而水母世代则更为发达。
底栖动物:
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水生动物。
环节动物门发育过程一般具担轮幼虫时期。
简述沙蚕头部的形态特征。
答:
沙蚕头部由口前叶,围口节,吻三大部分组成。
口前叶是口前的一个体节,具附肢,包括触手和触角,触手位于口前叶的背部或前缘,主司感觉。
触角的位置从腹到背,从前端到头后,具有感觉和摄食两种功能。
沙蚕头部的口前叶卵圆形、梯形或多边形,具四个眼,前端有口前触手和两个卵形分节的口前触角,眼后具有两个横裂隙称项器,有嗅觉功能。
围口节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环节,围口节腹面具口,两侧多具围口触手,在沙蚕科,触须一般恒定在3~4对。
吻由消化道的口腔和富肌肉的咽外翻形成。
吻由颚环和口环两部分组成,为了分类上的方便,将吻可分为八个区。
吻具有几丁质的颚片和各种形状的小齿以咀嚼磨碎食物。
吻是否平滑,是否具软乳突和许多小的黑色或黄色齿,以及齿的排列和形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分类依据。
疣足:
1.背须2.背叶3.刚毛4.舌状叶5.腹叶6.腹须
沙蚕头部
1.口前叶
2.触须
3.触手
4.颚环
5.大颚
6.口环
7.触角
8.眼点
9.围口
生殖态:
多数典型的海洋多毛类特有的生殖现象,它们于生殖前形态上多发生变异,是由无性或非生殖个体有性或生殖个体转变的过程。
群浮:
当沙蚕性成熟时,由于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月光等),大量的雄、雌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起浮于海面排精放卵的生殖现象。
污染区的优势种:
颤蚓科、水丝蚓
软体动物:
齿舌:
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
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状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
软体动物摄食时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锉碎并刮取食物。
齿舌上小齿(角质齿)的形状和数目,为软体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大多数海产种类间接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
淡水蚌类,发育经过一个具双壳的钩介幼虫期。
少数软体动物(头足类和部分腹足类)直接发育。
腹足纲贝壳的测量壳高:
从壳口底部到壳顶的距离。
壳宽:
壳口的左右两侧最大距离
螺旋部高度:
壳口上方至壳顶距离。
壳口高度:
壳口底部至上部的距离
钉螺属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鲍科属前鳃亚纲石决明源于鲍的贝壳。
如何确定瓣鳃纲贝壳的方位。
(1)有壳顶的一端为背方,相对的一面为腹面。
(2)壳顶尖端所向的一面为前面。
壳顶到两端的距离,长者为后端。
有1个闭壳肌痕的,则所在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痕的,则较大一个所大端为后端。
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有水管肌痕一端为后端。
(3)前后端确定后,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为左壳,右侧为右壳。
双壳类贝壳的测量:
壳高:
由壳顶到腹缘的距离。
壳长: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绞合齿是双壳类动物壳上的重要结构,通常位于壳顶正下方的齿称主齿,在它的前方的齿叫前侧齿,后方的叫后侧齿,淡水蚌类的绞合齿都没有主齿,因其位置总是移向偏于壳顶的前方,通常称这种齿为拟主齿。
生殖腕或.茎化腕: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二鳃亚纲雄性个体中的8或10只腕中,有1只或1对腕茎化成为生殖腕,或叫茎化腕,是用来输送精子的。
腕:
基部粗大,顶端尖细,内侧生有吸盘。
内壳:
石灰质,如海螵蛸(金乌贼)
角质,如枪乌贼、耳乌贼。
退化:
八腕目没有真正的内壳
外套膜:
又称胴部:
锥形、袋形、球形。
甲壳动物:
形态特征1.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小型种类用表皮呼吸。
2.体表被一层比较坚硬的甲壳,故称甲壳动物;
有蜕皮现象。
3.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头部和胸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体节常愈合成头胸部,胸部和腹部有的愈合成躯干部。
4.发育经过变态,要经过无节幼体(六肢幼体期)。
5.浮游(枝角类、桡足类、磷虾、糠虾等)、底栖、游泳(对虾类)、附着(蔓足类)
6.头部有5对附肢:
2对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
7.胸肢:
低等种类-形状相似,用于游泳或呼吸,数目变化大;
高等种类-8对,前3对颚足,辅助捕食;
后5对,步足,行走。
8、腹肢:
低等种类缺失,高等种类每节都有1对腹肢,扁平如浆,用作游泳,雌性兼有抱卵的功能,雄性第1、2对腹肢内常特化成交配器官。
无甲目:
1.无头胸甲,具成对有柄的复眼。
2.A2退化很小,雄性变为执握器。
3.躯干部延长,躯干肢11对,少数为17和19对,都位于生殖孔的前方。
常见有:
卤虫科,丰年虫科,枝额虫科
卤虫:
第二触角雌性呈一小突起,雄性变成执握器
贝甲目:
头胸甲两片,形如蚌壳,包被头及躯干两部。
眼成对,无柄,A2发达,双肢型,有游泳功能。
躯干肢共10-32对。
有蚌虫属。
背甲目:
头胸甲背盾形,覆盖头部及胸部的前半部分。
眼成对,无柄。
A1短,丝状,有2-3根触鞭;
A2仅留痕迹,躯干肢40-63对,且部分位于生殖孔后方。
尾叉柱状,由小节组成。
等足类一、主要特征:
1体背腹平扁,无头胸甲。
2头部常和胸部第一节愈合成头胸部。
3尾节与第六腹节合成腹尾节。
4胸肢单肢,第一对为颚足,后7对为步足
形态特征1.头:
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
2.胸:
7节,第1对颚足,后7对步足,形状相似,单肢型。
用作爬行,故称等足类。
3.腹:
6节,6对,双肢型。
前2-3对用作游泳。
后3-2对用作呼吸4.雄第二对或前二对腹肢的内肢常变成交接器。
5.胸部还有育卵囊,常由5对抱卵片构成。
糠虾形态特征1.头胸甲不能覆盖头胸部的所有体节,末1-2个胸甲常露于甲外。
2.头胸甲前端具一较短的额角。
3.胸肢发达,全为双肢型。
前1-2对为颚足。
4.腹部共6节,第六节狭长。
腹肢常退化。
5.尾肢片状,在内肢的基部常有平衡囊。
尾节末端的形状是分类重要依据之一。
6.发育无变态,卵产于育卵囊中。
糠虾亚目尾节内肢多具平衡囊;
糠虾游泳器官为胸肢,发育无变态。
钩虾没有头胸甲。
磷虾主要特征1.头胸甲覆盖整个头胸部。
2.胸肢全为双肢型,没有分化为颚足的。
雄第1-2对内肢变为交接器。
3.胸肢基部外侧具一列指状足鳃,裸于头胸甲外。
4.腹部7节,侧面形成明显的侧甲板。
5.尾节末端前方具一对片状刺。
6.多具发光器。
虾姑主要特征1.体扁平而延长。
头胸甲短小,胸末4节露于甲外
2.头胸甲前缘中央有一片状能动的额角
3.胸肢前5对单肢,称颚足。
后3对双肢,称步足
4.发育有变态,初孵幼体叫假水蚤幼体
十足目主要特征:
1.头胸甲发达,完全包被头胸部的所有体节。
2.第二小颚的外肢特别宽大,有助于呼吸。
3.胸肢8对,前3对为颚足,后5对为步足。
4.发育有变态。
枝鳃亚目:
体侧扁,略呈圆筒形。
腹部发达。
第二腹节侧甲前部不覆盖第一腹节。
第三对颚足分7节,前3对步足成螯状。
腹肢发达,6对,用作游泳,故亦称游泳足。
鳃枝状。
雄性第一腹肢变为交接器。
雌性生殖孔开口在第三步足的底节,雄性生殖孔位于第五步足底节或体壁的关节膜上。
全为海产。
卵直接产于水中。
甲壳动物游泳亚目头胸甲根据外部附肢及内部器官的位置通常可以分以下八个区:
额区,眼区,触角区,胃区,肝区,心区,鳃区,颊区。
沟:
中央沟,额侧沟,眼后沟、额胃沟、眼眶触角沟、肝沟、颈沟、鳃心沟。
对虾19对附肢:
头部附肢(5对):
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
颚足(3对):
第一颚足、第二颚足、第三颚足
步足(5对):
由7节构成,基肢2节、内肢5节。
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
腹部附肢(6对):
5对腹肢、1对尾肢
鳃:
着生在胸肢基部或附近体壁的鳃腔中,按着生部位分:
侧鳃、关节鳃、足鳃、肢鳃
体略呈卵圆形,不分节,有3对腹肢和一个红色的眼点,末端有一对刺毛,无口无肛门,也未出现消化道,不摄食,完全靠卵黄来维持生活,多活动于水的中上层,具强的趋光性。
溞状幼体:
具明显的头胸甲,腹部也已分化,复眼已开始出现,单眼仍见存在,附肢已具7对,即除头部5对外,另出现第一、二对颚足。
口位于腹面,肛门位于尾部末端腹面中央,消化道也已出现,并开始摄食。
糠虾幼体:
形似小虾,头胸甲增大,覆盖整个头胸部,胸肢出现并且为双肢型,为主要的游泳器官。
腹肢出现雏形,游泳时腹面向上,和糠虾的生活方式相似。
头胸甲有肝刺………..……………….沼虾属。
青蟹属:
头胸甲表面光滑。
前侧缘具9齿,大小相等。
螯足光滑,掌部肿胀。
腕节内侧1齿,外侧2刺,长节前缘3齿,后缘2齿。
昆虫纲呼吸器官:
气管鳃、血鳃、呼吸管。
不完全变态:
卵-幼虫-成虫。
1)渐变态:
幼虫和成虫-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一样,不同-个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翅(翅芽)此幼体称为若虫。
(2)半变态:
幼虫和成虫-形态上不同,生活习性也不完全一样,如幼虫具气管鳃或直肠鳃,到成虫期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总结报告 生物学 水生 生物 知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