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军火库《高考兵法》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12859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115.77KB
高考军火库《高考兵法》Word格式.docx
《高考军火库《高考兵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军火库《高考兵法》Word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⑷找关键词。
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⑸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干肢关系,然后排除错误题肢,去掉离题远的题肢,选择离题最近的题肢。
2、主观性试题的解法:
⑴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是答题的关键;
⑵能熟练组织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
⑶学会分析材料、利用材料是答题的重要环节。
三、要克服解题过程中的错误
1、答题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⑴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⑵不使用政治术语答题;
⑶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2、学生答题出错、不规范的原因
⑴对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导致读不懂题;
⑵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⑶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而导致对知识提取上的障碍。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方法
1、善于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解读材料和设问的有效信息,提高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大多包含“结合上述材料”“上述材料体现了”“联系上述材料”“阅读下面材料”等字眼。
阅读材料,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意味着明确了解题的方向,大方向对了,再注重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
2、善于结合材料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知识储备,提高构建知识的能力;
3、善于找准设问的有限角度,提高分析、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⑴高考试卷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觗对材料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整合,实现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统一。
⑵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种: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①带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与……有关”等字眼的属于“是什么”角度。
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带有“理由”“原因”“意义”等属于为什么“角度,要回答出原因和意义即必要性和重要性。
考查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
③带有“如何“怎样”“启示”“建议”等字眼的属于“怎么办”角度,要回答出具体的措施,方法或途径,考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解释和评价问题,以及进行必要的论证和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要……”;
④带有“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字眼的则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共同回答,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明确设问有形主体,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相同的材料,相同的知识范围,相同的角度,如果设问的主体不同,则答案相差甚远。
如对于“为什么要重视就业这一热点问题“,如果知识范围是政治常识,设问的角度是为什么;
设问的行为主体若是政府,那么运用的知识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关组织活动原则等知识;
设问主体如果是中国共产党,那则需要运用党的性质、党的领导方式、党的执政方式等知识回答。
在设问中,常见的行为主体有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经营者、劳动者、企业、社会或具体某机关、某人等。
5、明确设问中的有关行为对象,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考生在分析设问上,把握以上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明确对象的界定,要看“对谁”而为,即行为对象。
五、高考主观题六类题型及答题策略
【题型1】现象题
【设问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或行径政治现象。
【答题策略】
⑴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整体把握。
⑵在文字材料中找出所包含的全部经济、政治问题。
⑶把图表、数据转换为书面文字,答案中不得有数据。
⑷浓缩材料、直接概括、不必引入观点,不进行分析。
【题型2】启示题
【设问形式】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⑴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
⑵不答原理,只答方法,启示就是方法。
⑶答案最好是方法论和材料的统一。
【题型3】体现题
【设问形式】材料体现了×
×
原理。
⑴一个材料体现多个原理要从多角度回答。
⑵多个材料体现一个原理,找共同点。
⑶答题格式:
原理+材料中作用(即如何体现)。
【题型4】意义题
【设问形式】分析经济或政治意义。
◇多答为好,面要广,点要多。
⑴根据不同主体定要点:
从对国家、企业、居民等。
⑵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和不同环节定要点:
①根本性质:
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生产: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
③分配: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兼顾效率与公平等。
④交换:
繁荣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⑤消费: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扩大内需,树立科学消费观等。
【题型5】措施题
【设问形式】我们应该怎样做,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⑴从材料中找方法:
①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面就是正确方法。
(如材料呈现水土流失、赤潮等,其反面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
②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⑵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
⑶从当前政策中找方法。
【题型6】认识评价题(分析说明题)
【设问形式】谈谈对×
观点或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联系材料,分解设问,化大为小,把问题分解成四个小问题:
“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产生原因)、“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影响)、“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
【注意事项】
⑴审题时先审设问,后审材料。
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
①知识范围限定:
是经济还是哲学,要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
②方向限定:
应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辨明该题属于何种题型。
③材料限定:
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些材料。
④对象限定:
要求我们对什么分析。
⑤主体限定:
是从党的角度,还是从国家、政府、企业、个人角度回答。
◇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先找出核心思想,再围绕这具核心找出相关信息;
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表头、数据、尾注,不可遗漏。
⑵回忆、联想曾学过的与该题设问、材料相关的概念、观点、原理和其他基础知识,越多越好。
⑶整理答题思路时,一定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要根据试题的分值确定答案的详略程度,猜测答案要点可能有几个;
同时要确定采用演绎式还是采用归纳式,在书写答案前要做到胸有成竹。
⑷书写答案时,文字要整齐,句子要完整,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晰,要使用政治术语,要标清序号,不可一段到头。
原理和方法论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
①二者的内涵不同;
②地位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
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联系:
①二者不可分割:
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方法论】承认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③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视情况而定恰当选用其中的观点)
6、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
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要重视量的积累。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
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表现在: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
它们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懂得利用)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做工作时要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
6、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找中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认识论部分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
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含义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程度和水平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③作用不同:
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5、认识总是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因为: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历史唯物论部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原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发展规律,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错误的价值观则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4、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兵法 高考 军火库 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