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007415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70KB
四川省宜宾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四川省宜宾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个岛处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间。
据说岛上的居民最初还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
于是岛上的居民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活方式,用航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掠夺、战争。
在这种环境下,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得以产生。
这时他们没有什么集体和权威可以依赖,每个个体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
在对外的交流和冲突中,克里特人找到了感觉,再加上航行便利的因素,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
这样就完成了他们的文化启蒙。
虽然西方文明的孕育中间也孕育了一些平等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主要是一种机会平等的观念;
在西方早期的世俗社会中始终没有权威,当他们发现他们也需要一个权威诞生时,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因此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
基督教除了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原罪论。
原罪论使他们更加坚信人本身是贪婪的,人的欲望如果不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话是永无止境的。
这也就为法治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1.下列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早期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平等和自由都追求对物质财富的占有。
但二者又有所区别,平等侧重占有的公平性,自由侧重占有的合理性。
B.现代的法治社会,市民生活中的基本原则由平等和自由二者组成,分别出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C.在公共领域处理公共事务时,透过平等才能制定出符合市民利益的规则。
在私人领域处理私人事务时,市民在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的自由也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
D.在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中,平等和自由的重视程度不同,东方重视平等,西方则不重视平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大陆农业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个体力量渺小,集体力量强大,因此在集体中平等就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
B.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据说当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时,人们为了生存,便逐渐开始以航海为主的生活。
C.因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形式。
而东西方文明在发展时,平等和自由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同等重要的。
D.西方文明中也需要权威,但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于是他们便创造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宗族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形成,受处在大陆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因此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B.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认为中国儒教占统治地位,“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
尊崇权威,轻视变革”,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C.岛屿文化带来航行的发展,也促进了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的形成,于是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
D.崇尚个人自由、虚幻的权威、原罪论,这些都是西方文明中人们希望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因素,也为法治找到了思想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
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
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
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
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
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陋其貌,不纳。
明日复至,仙芝谢曰:
"
傔已足,何庸复来?
常清怒曰:
“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
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
公其念之!
‛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诸部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
仙芝以二千骑追蹑。
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
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
即用之,遂知名。
以功授叠州城戍主。
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
常清有才学,果决。
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
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
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
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状上仙芝。
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
常清亦不之谢。
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
常清性勤俭,耐劳苦,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分明。
天宝末入朝,时禄山反,帝引见,何方诛讨?
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
太平斯久,人不知战。
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玄宗壮其言。
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
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
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
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拓羯数十百人。
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
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
退守宣仁门,又败。
乃语仙芝曰:
贼锐甚。
难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
仙芝从之。
败书闻,帝令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
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今死乃甘心。
又表言:
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
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
人多哀之。
(取材于《新唐书·
封常清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牒”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牒。
“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B.“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
“阙下”即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
文中借指皇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常清孤苦贫寒,三十多岁仍默默无闻,为了投靠名将高仙芝门下,主动呈上文书自荐,最终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
B.封常清才华出众。
虽未参加围剿达奚部落的作战,却能将敌我双方如何安营扎寨、谋略运用、布阵交战等战争的细微末节,全面记述。
C.封常清执事严明,果敢决断。
郎将郑德诠倚仗与高仙芝非同寻常的关系,故意纵马从封常清身旁冲撞过去,封常清依照军法处死了他。
D.面对叛乱,封常清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平贼的战略,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东京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
(5分)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山行
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
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
②蒸茗:
炒茶。
缲丝:
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8.试赏析二、三联在写景上的妙处。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在诗歌中常用比喻手法委婉地表情达意。
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自己仕途坎坷的一句是:
,。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渺小的一句是: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
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的一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犁的情结
高维生
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
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
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
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
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
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
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
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
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
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
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
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
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
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
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
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
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
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斑斑锈迹。
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
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
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
套绳搭在肩头,弯弓腰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
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
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
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
一个学期要有多少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
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
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
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
他们还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
板障子、柈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
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
‚前进!
‛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
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
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那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
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
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
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
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
B.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C.第六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第七段的“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文
章的主题相呼应。
D.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
‘前进!
’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这里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
E.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
(3)文章说:
“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犁”尊重、敬畏的理由有哪些?
(4)作者说:
“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
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萧红:
一个漂泊的灵魂
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它是那么自由。
’
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
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狂风骤雨般的爱情和烽火漫天的故国都蒙上了一层怀想的轻雾,而漂泊了那么久,她奉为宗教的写作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日益自由,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
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
仅仅是在笼子里的平安,她也是又爱又怕的。
写信的一个月前,鲁迅逝世了,震惊和悲恸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
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
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
文学与人生,是萧红的两条交叉线。
这两重世界曾经合二为一,但最终渐行渐远、无法弥合:
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而在人生际遇上则颠沛流离。
在她身后,作为一个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而被长期忽略的;
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为人长久窥视。
漂泊将近百年过后,萧红才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
除了好像小说般戏剧性的爱情,还不可忽视她身处的大时代背景。
动荡的时代,匮乏的物质反而造就了那个时代精神的亢奋和对信仰的执著,也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上的‚黄金时代‛,而萧红作为其中一个女性个体,她追寻的是不同寻常的道路。
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
如果从她1933年逃婚出走故乡呼兰算起,到她1942年客死香港为止,短短几年间,她走遍各地,从北国到粵港,从西北到日本。
她原本可以停下来,但她依然选择了漂泊。
我们辗转走访这些站点,不禁感佩萧红在短短几年的颠沛流离中的高产,她留下1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况是战乱年代了。
萧红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死于抗战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作为女性,萧红自己也说:
‚这是一个盛产娜拉的时代。
‛在‚五四‛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也因此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
如果说一开始的娜拉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后来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并与之南下香港,则是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放在大时代背景下去观察萧红,她在当时的女性群体,甚至是女作家群体中也是触目的。
她的漂泊似乎也从被动的行为转为一种主动的习惯。
尤其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
因此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标签对她并不适宜。
萧红研究开创者、汉学家葛浩文评价:
‚萧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它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
从此萧红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视野之外。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不错,我要飞。
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
‛现实中,她的确为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选择,在兵荒马乱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仍备受争议,这怎么是黄金时代呢?
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借萧红之口回答: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这样来看,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得到了导师鲁迅的提携并摆脱了和萧军的感情纠葛,萧红得以平静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所以她深感这是她的黄金时代。
B.虽然在人生道路上饱经忧患,但萧红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在颠沛流离中留下了丰厚的、富有个性的文字。
C.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她一直以来以自己的意志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精神的自由是她选择这种人生道路的思想。
D.萧红出于对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恐惧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而拒绝去延安,这正是她的黄金时代与那个时代不一样的地方。
E.正因为萧红在文字里不仅呈现了爱国热情与对幸福自由的向往,还抒发了“个人化的孤独”,从而最终进入了主流文学的视野。
(2)文章第二段中说:
“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黄金时代”与“笼子”的关系。
(3)作为一篇文学性很强的人物传记,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4)文章以“萧红:
一个漂泊的灵魂”为题,有丰富的内涵与用意。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⑴“清”与“廉”是官员人格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突破,官员的独立人格将;
如果守住了这个底线,哪怕诱惑再多,也能不为所动。
⑵湖南邵东七井村突发地陷,一夜之间,五亩大的鱼塘和上万斤鲜鱼消失得无影无踪,养殖户一年的努力。
⑶入夜之后,小偷溜进谈迁家中偷走了存放《国榷》原稿的竹箱,二十年心血,这对年迈体衰的谈迁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A.荡然无存化为乌有付之东流B.付之东流化为乌有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荡然无存付之东流D.荡然无存付之东流化为乌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对世事人情的表现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在中国戏剧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
B.反对家庭暴力行为,不能止于立法,还应强化普法力度和水平,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克服和扭转之前的固有观念,真正让反家暴法落地生根。
C.现年70岁的昂山素季是一个活着的传奇,她不仅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及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的领袖,而且是“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
D.12月25日,备受关注的省级重点项目川南城际铁路正式开工,该项目将推动沿线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
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
;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
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
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①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②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
③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④走西岸时适得其反
⑤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
A.③②⑤①④B.⑤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⑤D.③②①④⑤
16.在下面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5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宜宾市 届高三 上学 第一次 诊断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